⑴ 為什麼印度大規模缺水,卻不把恆河的水取來飲用呢
印度有用恆河水來作為飲用水的,他們並不是沒有想到這一點,因為長期的缺水,即使是恆河水這樣臟的水,他們也有選擇去飲用。否則如果是只利用純凈的地下水,他們是很難生活的。
印度當地人對待恆河是特別虔誠的,他們認為這條河水是給予他們最好的財富。與我們相反,我們喝水是將水得到凈化之後,然後再進行燒開,將水中的細菌消除,才可以飲用。但是印度當地的百姓卻不這樣,他們直接飲用恆河水,也沒有經過任何的處理。
他們喝了恆河的水不生病也與他們的飲食相關,因為他們吃著可以抑制細菌的一些食物,所以將恆河水喝入肚中,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此看來,印度這樣大規模的缺水,他們也是會採用恆河水來飲用的。
⑵ 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分別是哪兒
恆河發源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上游流經印度,下游孟加拉國附近,注入孟加拉灣。在恆河流入的最後一個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達河(Mahananda)從北面注入。(在整個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國,恆河在當地被稱為博多河)。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中國境內的獅泉河,流經克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向西北奔流約322公里(200里),穿越海拔約4,572米(15,000尺)的查謨和喀什米爾東南邊界。
(2)印度河裡的水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一、印度河流域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於北緯24°~37°,東經約66°-82°之間。東北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介印度塔爾沙漠.西北為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西南為俾路支高原,南臨阿拉伯灣。幹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處於高山區。
幹流下游和河口地區處於印度河平原。高山與平原之間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雜地形。平原區總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流經高山區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占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由喜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東西寬度平均約320公里,最大寬度在旁遮昔平原,寬約560公里,最狹窄的地方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二、恆河水系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洶涌。
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 120m。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
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 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 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 5680m³/秒。
⑶ 印度恆河水的來自雅魯藏布江佔比多少
很多。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與賈木納河(雅魯藏布江下游)匯合後,改稱帕德瑪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⑷ 印度河的流向、補給方式、水文特徵
東北西南流向;高山融水和降水補給;上遊河流湍急,下游水流平緩,河道較寬,河網稠密,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分豐水期和枯水期
⑸ 恆河,印度河,長江,黃河的水從哪來的
如果說這些河流的源頭的話,都來自於青藏高原的高山冰雪,或者冰川的融水。
⑹ 印度河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汛期是什麼
印度河 徑流量大 含沙量小 無結冰期 汛期6-10月
1: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 ——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2:特點:夏季為汛期,冬季為枯水期
原因:印度河流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燥
⑺ 印度河水量來源
你好
你好, 1: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 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 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 ∼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 ,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 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 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 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 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 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 。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 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 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 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 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 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 碼——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 。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 /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 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2:特點:夏季為汛期,冬季為枯水期 原因:印度河流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 季多雨,冬季乾燥
補充一點:自己理解理解細分的原因。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 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於東北部高山山 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於乾燥與半干 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一年分為四季 :12-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氣溫低、 降水少、濕度小;7-9月為西南季風季 ,降水多.雷暴多,濕度大,是全年的 降雨季節;4-6月是東北季風向西南季 風轉變的過渡期,又稱熱季,空氣乾燥 、溫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風後退季, 也就是西南季風向東北季風的過渡季節 ,降雨少,晝夜溫差大,但季節比較涼 爽。流域內最高氣溫在46C左右,最低氣 溫在零下15C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約300 mm。地圖 從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區年降雨量在1 25~500公釐(5~20寸)之間。除了巴基 斯坦山區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 陸最乾燥的地區。西風冬季掃過上印度 河流域,帶來102~204公釐(4~8寸)的 降雨量--這對於小麥和大麥的生長極 為重要。流域山區降水形式主要是雪。 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侖山、 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及融 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風雨(7~9月)提供其 餘水量。
⑻ 描述印度河的流量變化和補給來源
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大量的地理與歷史證據表明,自文明發端以來--至少從4,000年以前的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時代以來--印度河從南旁遮普至海濱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徑流一部分來自高山融雪,一部分來自季風降雨,前者變化較少,後者隨氣候而變化,但年徑流量的變化也不大,據1940-1975年的統計,印度河(不包括薩特萊傑河)的年衽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達2297.20億立方米,以1974-1 975年最小,為1184,64億立方米。徑流的年內變化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佔全年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