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文明起源於哪裡
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類文化的源頭。由於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發現的,因此,這一時期文明也稱做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屬於青銅器文化時代,大約指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這一時期。這時哈拉帕已出現早期奴隸制城市文明,哈拉帕人已學會進行各種金屬的冶煉和製造各種生產工具,也有了一定規模的城市建設,城市中的排水系統、建築技術已達到很高程度。城市中有象徵政治和宗教的城堡,還有大磚砌成的城牆,城牆外有壕溝,城內有浴池、糧倉、居民住宅等。它的興起還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它早早開始了海外貿易,通過海路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等流域以及西方國家進行交往,出口的商品有木材、棉花、香料、象牙、珠寶等。進口的商品有銅、銀、寶石、大麥、食油和羊毛紡織品,城市的文明和商業貿易使印度河流域出現最早的一批城市,並出現了早期奴隸制社會制度。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古印度不像那兩個地區那麼富裕。
『貳』 古印度的遺址或文物有什麼
阿旃陀(Ajanta)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著平原。古跡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來。在12世紀前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叄』 古印度文明在哪裡興起
起源: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演進過程:
笈多王朝——啞噠人入侵時期——戒日帝國——拉齊普特人時期——伽色尼王朝——莫卧爾帝國
介紹: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
『肆』 遺址出現於印度文明是什麼
巴比倫
『伍』 印度河文明兩大古城遺跡有著怎樣的謎團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里處的馬亨佐達摩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參差不齊,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亨佐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這些專家的一些主觀臆斷。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馬亨佐達摩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而且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著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設,難道它們都是首都?因為沒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國王同時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來推測統治者呢?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這么大的國土不可能沒有統治者,考古學家又仔細研究第一塊和以後出土的印章,但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印章上的字還是無法讀解。那麼,它是否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如果是,這兩個城市為什麼又沒有神殿和宮殿呢?因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宗教遺物。但也有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家族或個人的保存品,不能說明整個國傢具有宗教性質,況且出土的近3萬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謎團越來越多。
為了進一步證實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馬亨佐達摩進行了最廣泛的發掘。馬亨佐達摩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分西側的城堡和東側的廣大市街區。西側的城堡建築在高達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內有磚砌的大谷倉和被稱為「大浴池」的凈身用建築等,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谷倉的龐大,這似乎顯示了這個城市當時的富足。不過裝滿大谷倉的穀物是怎樣徵集來的呢?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餘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制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
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達到。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布整個城市。
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從挖掘結果看,這是一個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設施的城市,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形態的社會呢?為什麼它沒有宮殿,所有的住房水準又都一樣?完全不同於宮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及國王、法老陵密布、貧富懸殊的埃及呢?
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這是國內外廣泛而積極的經濟活動的表現。這所有的一切出於何人?這個設計師可以說具有現代化的頭腦。另外,整個馬亨佐達摩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惟一先例。
從馬亨佐達摩出土的人骨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異的狀態下死亡的。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遺址中,除非發生過地震和火山爆發,否則不會有猝死的人。馬亨佐達摩沒有發生過上述兩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內被發現的,有不少居室遺體成堆地倒著,令人慘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遺體用雙手蓋住臉呈現出保護自己的樣子。如果不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恐怖令這些人瞬間死去呢?這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謎,考古學家們提出了流行病、襲擊、集體自殺等假說,但均被推翻了。無論是流行病還是集體自殺,都不能解釋「一瞬間」的死去。而且有誰一邊又在井邊洗物品,在浴池裡洗澡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印度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卡哈博士的報告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不用說這當然不是火葬,也沒有火災的跡像。」是什麼異常的高溫使馬亨佐達摩的居民猝死呢?人們想起了一些科學家推斷的遠古時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發生的核戰爭。馬亨佑達摩遺址與古代假想中的核戰爭有無關系呢?事實上印亞大陸是史詩神話中經常傳誦的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公元前3000年的大敘事詩《馬哈巴拉德》中記敘的戰爭景像一如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之慘景,提到的武器連現代化武器也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慘痛記憶留傳至今,是非1945年「廣島」事件所能相提並論的。詩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大決戰的場地是被稱為「蘭卡」的城市,而「蘭卡」正是當地人對馬亨佐達摩的稱呼。據當地人說:1947年印巴分治後屬巴基斯坦而被禁止發掘的馬亨佐達摩,有不少類似廣島核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玻璃建築」—托立尼提物質。即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托立尼提沙漠中試爆後,沙因高溫凝固成的玻璃狀物質。
還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果,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過去、現在都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奉獻著無法取代的財富,它不僅是印度文化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一環,揭開它的謎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終定能揭開。
『陸』 印度文明的古印度
可以看出,在納巴達河和達布蒂河護衛下的溫迪亞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將印度攔腰截為南北兩部分。印度南部另有隆起的德干高原做屏障。在北部邊境,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古城市遺址——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全都緊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河文明瓦解後,居民區開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恆河流域。
約公元前2500年的莫亨焦-達羅遺址出土的青銅舞女像。人物形象的風格獨特,甚至有些抽象,但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舞者的興致和動態。(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藝術和他們非凡的城市規劃,也是全然獨具特色而與蘇美爾無關。他們用的印章與美索不達米亞之前或同時代的印章極為相似,而我們知道,最晚從公元前2500年起,兩地之間已有貿易往來,因為這一時期的印度物品已在蘇美爾發現,蘇美爾的物品也在印度發現。看來十分可能的是,由於印章大概主要用於標志財產或貨物的所有權,印度河的居民在與蘇美爾人的貿易過程中採納了它們。
印度河文明究竟何時出現難以確定,粗略的估計應早於公元前3000年。城市遺址,包括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這三處主要遺址,都緊靠印度河或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最深的(也是最古老的)遺址如今都在今天的地下水位以下,這給考古發掘工作造成嚴重困難。自從這些古城市在大約5000年前建成以來,江河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洪水和沉積的淤泥已將大多數最早期的證據沖走、埋葬或淹沒。與尼羅河三角洲一樣,由於同樣一些原因,我們沒有可能再看到比我們目前所能證明的更久遠的早期階段。迄今能夠確定的最古老文物的年代都集中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但它們全來自遺址較高層面,因而必然來自城市文化已經相當先進的時期。在文明開始形成的階段,它的發展比較緩慢,因而可以設想,它應該比公元前2500年更早許多個世紀就開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這一時期內,它演進並建成首批城市,達到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公元前2500年的形式和水平。因此,公元前3000年這一推測較為合適,盡管仍然是一個帶任意性的整數。
我們不知道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怎樣稱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居住地。我們今天用的是現代地名——如莫亨焦-達羅的意思是「寂靜的地方」。希臘人把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遇到的地方稱為India,這個名稱起源於雅利安人給那條河起的梵語名字Sin,由此聯想到India大概就是指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波斯人及印度人自己用的名稱是Hind,顯然與Hin、Hinism和Hinstan(意思分別為印度、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斯坦意為「國家」)以及印度河下游的Sind或Sindh(信德省)同詞根。有關印度的第一部外國人記述是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居魯士大帝二世(CyrusⅡ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80~約前529),波斯政治家,伊朗西北部古代國家米底的國王之外孫。在約公元前550年起兵造反,進攻他的外祖父,獲勝後繼承米底王位。——譯者(公元前550~前530年在位,其帝國曾短暫兼並印度西北部疆土)時代所寫;波斯人將Sind或Sindh改回到Hind或Hinsh,從而最後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與蘇美爾人的貿易從水陸兩路進行。水路通過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洛塔爾港口,那裡有石砌大碼頭和倉庫遺跡。所有這些,都與一個顯然屬於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一個別名)的城市有關。這里及哈拉帕印度的另一些地方,都發現了蘇美爾的貨物,蘇美爾也發現了哈拉帕的貨物,而在這兩地之間巴林島上一處遺址則發現了兩地的貨物,看來它曾經是一個大貿易中心,是來往蘇美爾的許多貿易路線的交會地。蘇美爾文獻談到一個名為迪爾穆恩的地方,是從他們河流入海口向南航行數天即可抵達之處,大概就是指的巴林。那裡有來自東
方美魯哈地方的商品:象牙、孔雀、猴子、精美的石頭、祭祀用的香和調味品,總之有聖經上說的「猿人、象牙和孔雀」。美魯哈肯定就是印度,但究竟是蘇美爾人到了印度、還是印度人或中間商把貨物運到迪爾穆恩,則尚無定論。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米諾斯,希臘文化中克里特某個統治者或其朝代的名字。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把他發現並挖掘出土的克里特文化稱為米諾斯文化。——譯者
印度河文明的兩件明顯不同的文物:莫亨焦-達羅的祭司模樣人像和哈拉帕的殘缺人體軀干。風格獨特的「祭司」很像米諾斯①(克里特)藝術,人體軀干則頗似古典希臘藝術。兩件文物都來自印度河文明,表明它們可能製作於不同時期,因而反映了風格隨時間的演變。(左: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右:Borromeo/Art Resoure, NY)印度河文明最驚人之處也許是它的城市規劃設計,幾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統、浴室和廢物排放管道或排水溝。如此發達的城市建設實為古代任何地方所未見,甚至西歐和北美要到19世紀晚期才有類似規模的成就。滋養這些城市的河流供給城市的市政用水,是從上游靠自流方式引來的,這一方式後來為數代莫卧兒皇帝用來給他們在德里及阿格拉的宮殿供水。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私用水源的重視,說明印度人特別強調沐浴、洗滌以及祭祀儀式的純潔。已經發現的宗教人物多種多樣,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印度的創造及破壞之神濕婆、豐收之神、以及主管出生-生命-死亡-再生循環之神的古代形象;還有最早的瑜伽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種哲學,它規定了嚴格的精神及肉體磨煉,以求達到與宇宙精神合一。修行者,那時就已經表現為坐姿、抱臂並定睛凝視來世的形象。始祖女神、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牛崇拜,提供了與古典及現代印度文明之間聯系的另一些線索。有些學者指出,印度特色的轉世及無窮生命輪回觀念就曾經是哈拉帕人的信仰。確實,包括宗教及其他成分在內的大部分傳統及現代印度文化的根源,都能在由印度河文化拼合成的圖景中找到或推斷出來。
有隆肉的公牛。印度人對牛的尊敬起源於印度河文明。(Jehangir Gazdar/Woodfin Camp & Association)這些古城市的房屋驚人地相似,說明社會分工還不很細;房屋沿著規則的街道排列成半格柵式圖案。有少數較大的建築,而大多數城市的較大建築中都有一間公共澡堂,可算是最大的單一結構體;另一些較大建築可能是市屬糧倉或棧房。我們尚不認識的這些城市居民留給我們的藝術,不僅品質高超而且形式極其多樣。多樣性可能表示它們是在一個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的很長時期里創造的,恰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在1000年內風格的變化:抽象派、現實派、理想派,等等。最吸引人的藝術品是大量形態各異的泥土或木頭製造的兒童玩具,其中有極小的牛拉的極小的車和會爬繩的猴子。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繁榮到能夠生產這類非必需品——這是灌溉農業高生產力的貢獻——而人也具備了受欽佩的價值。另外,這些遺址中很少見到武器或其他戰爭跡象,看來那裡的文明是平和、仁慈、有高度組織的高級文明。印度的土產棉花也是在這里最早用於織布制衣,這一創新晚得多才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動物雕塑和淺浮雕,包括很多印章上的作品,工藝極其精良,其中大量牛科動物形象多為我們熟知的弓背牛,說明從那時起牛已經受到尊敬。這些以及其他證據使我們相信,早在哈拉帕時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非暴力要求,這些都是印度人一貫強調偉大生命鏈條和萬物同源的標志。
印度河文明居民的主要食用農作物是小麥,它最初可能是從西方地區引進的;作為補充的有大麥、豌豆、菜豆、油用種子、水果和蔬菜以及家養牛和羊的奶產品。工具用青銅、石頭和木頭製造,較晚的若干世紀中出現了鐵,並被用於製造比如車輪軸的銷釘。只是到了印度河文明末期,水稻才以次要作物出現,那是通過與恆河流域交往而從東南亞原產地輸入的。甘蔗也是印度土產,並在印度河流域最先人工種植,但今天在灌溉系統更優的恆河流域種植更多。在印度河地區,靠近河邊的地塊不但必須加以灌溉,而且一再遭受無規律的、偶爾災難性的洪水之害。相繼建造的堤堰遺跡說明,甚至保護城市本身免遭洪水或河流改道之害的努力並非總能成功。在這片平坦、半乾燥或甚至沙漠地區,沒有可用於建築的石料,城市是與蘇美爾一樣用曬乾的土坯或燒制的窯磚建造的。燒磚用的燃料或取自河邊的樹叢(很快就消耗殆盡),或從林木更茂盛的丘陵或河流上游多山地區運來。哈拉帕的廢墟最早在1850年代由一位英國軍事工程師進行了考察,他敏銳地注意到,承包鐵路道渣的印度人給他送來的磚塊和其他碎片的尺寸很奇怪,同樣奇怪的還有某些碎片上的符號,其實那就是印度河文明的書寫體實物樣品。這位工程師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哈拉帕遺址,並且意識到那些都是比當時已知印度文明更古老的一種文明的遺物。
『柒』 哈拉帕遺跡怎麼進入啊
古代印度文明在歷史上稱為「印度河文明」,因這一文明最早發現於哈拉帕,也稱「哈拉帕文明」。這一文明顧名思義,發源於印度河流域,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核心地區的西北邊陲,所以很多文化遺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內,而在巴基斯坦境內。但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文明的起源是同源的。1925年,考古學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巨大的城市遺址,其文化大約興起於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後期進入繁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這里出現一些奴隸制小國家。考古發現,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座城市布局整齊,主要街道寬達10米,分別向東西和南北整齊排列,房間一般用磚砌成,既有簡陋的小屋,也有設計精美的宮殿,這些情況反映了明顯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
實際上,這一文明雖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為完整的還是摩亨佐·達羅。此城佔地約85萬平方米,人口約為3.5萬~4萬,其規模在當時是少見的。哈拉帕文明或印度河文明是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那城堡內外巨大的谷倉有力地述說著這一文明產生的背景和性質。根據考古發掘證實,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當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人。從生產力來看,這些文明的創造者還處於銅石並用時代,在已發掘的遺址中發現了發達的青銅冶金業,發現有青銅或銅制的斧、鐮、鋸、鑿、劍、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銀製品。另外,還發現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錘等。從生產關系來看,顯然已有了私有制的存在和貧富的分化。在摩亨佐·達羅的下城,即位於東部的居民區,富裕之家往往樓房數層,下層作廚房和盥洗間,上層用作寢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間陋室,更無上下水道的設施。從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來推測,奴隸的使用已不是個別現象。這個文明的創造者,不僅生產小麥、大麥、瓜果、椰棗、棉花等,而且還飼養狗、馬、豬、牛及大象和駱駝,在制陶、編織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擁有很高的技藝。
哈拉帕文化的發現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經有相當高度發達的文化,它為後來印度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位於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拉爾卡納縣,靠近印度河右岸。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區最早的文明,是在肥沃的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到約公元前2500年時,這里已出現規模較大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摩亨佐·達羅。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包括許多大廳和房間,還有兩層建築,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些情況說明,社會上已有財產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養尊處優的統治者。印度河文明已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存留於各種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用方。圓等幾何圖案組成的,一般認為屬於達羅毗茶語族,至今尚未成功釋讀。正因如此,關於印度河文明來源問題,也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呢?
綜上,這兩個文明無本質不同,都是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證明在亞利安人催毀這一切之前,印度次大陸已出現較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目前考古學家對這兩個遺址的解讀是這樣.
『捌』 哪個古城印證了印度古老文明
18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和威廉兩兄弟,在印度德里西北修建從拉合爾至木爾坦的鐵路時,因鋪設鐵軌需要道碴而發現了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哈拉帕,但他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他們從這座古城廢墟中取走了大量的磚石墊在鐵軌之下,鋪設了長約160公里的一段路。直到1920年,考古學家才聞訊趕來發掘。同年,巴納傑在哈拉帕以南約650公里的「死人之丘」發現了又一處類似的古城遺址——摩亨佐·達羅。1922年起開始發掘,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印度國內均絕無僅有。這兩處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古老的文明,它與埃及、巴比倫、中國的文明一樣悠久和輝煌,故並稱為人類文明的四大搖籃。
根據最近20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兩國考古學界共同的調查結果表明,已發現的印度河文明遺址數量超過200處,其分布范圍東起新德里近郊,西抵伊朗邊境,南達古吉拉特邦,北止喜馬拉雅山南麓,東西長155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面積與英倫三島相當。
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內的「死人之丘」——摩亨佐·達羅遺址的重見天日揭示出,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好幾個世紀,這里就存在著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它具有規劃完善、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眾多的小型城市以及居民點,不僅有賴以生存的農牧業,而且還有相當發達的海外貿易。
曾幾何時,印度河文明沸沸揚揚,揚名四海,怎奈好景不長,它大約持續了750~1000年左右,便倏然消逝了。印度河文明的突發性產生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其忽然消逝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城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東岸,西南距卡拉奇海港約225公里。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人之丘」,遺址由東、西兩個土丘構成,高出周圍平原約18米,疊壓著豐富的文化層。雖然如今由於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已無法發掘清理到最底層,但是,鑽探資料表明,這座古城之下不存在一個前哈拉帕文化層。就目前已發掘的結果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9~10個依次疊壓的考古文化層,其中最低的一個文化層深達12米。鑒於各層中的出土物如偶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可能代表著大約500~1000年的人類連續居住期。
摩亨佐·達羅古城面積260萬平方米,鼎盛時期人口估計將近4萬人。城市分為城堡和市區兩部分,筆直如砥的街道在十字路口直角相交,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它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完善規劃的城市。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銅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
摩亨佐·達羅古城的建築物都是用火磚砌成。今天,當你漫步於這座城址中時,四五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舉目可見,街道水溝歷歷可辨。古城明顯地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建有設防嚴密而又堅固的城堡,是統治中心所在;東面地勢略低,是城市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生活區。
城堡建在一個10米高的人造平台上,有高而厚的城牆和防禦塔樓。城堡中心是舉世聞名的長方形大浴池,長10米,寬7米,深2.4米,周圍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築物,浴池底部的火磚用瀝青進行過防水處理,然後用石膏灰泥砌合,密不漏水,浴池南北兩側設有階梯,通到浴池的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達羅的典型遺跡之一。
緊鄰大浴池的西邊是一個帶有通風管道的糧倉,建在用火磚砌成的平台上。糧倉最初東西長45米,南北寬27.5米,後來又進行了擴建。專家們認為,大浴池是專供祭祀的場所,糧倉是聚集財產的倉庫,兩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部還有一組公共建築物,其中心是會議廳。
由此可見,城堡不僅是全城的統治中心,而且是宗教中心。統治者憑藉大浴池的威力和糧倉的力量行使著對廣大平民的生殺予奪大權。
古城的東面是居民生活區,有東西走向的幹道兩條,南北走向的幹道三條,或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幹道寬達10米,將城區劃分為12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又有寬1.5米至3米左右的小道與主幹道相通,將城區劃分成更小的方塊。街道下面,有磚砌的排水溝。整個城區內居民住宅建築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住宅主要用紅磚砌成,大小、高低和設備差別很大。有的只有兩間小屋;有的卻有許多房間和廳堂;還有兩三層的樓房,內設有廚房、盥洗室和卧室,顯然是富人的住宅。居民住宅的大門面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將污水排入小街的排水溝內,然後匯入主幹道的排水溝中,排水溝上設有許多檢查用的小孔,以防淤塞。而貧民的住宅根本沒有這些設施,反映出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如此復雜的城市排水系統不僅在歷史上無與倫比,即便在當今世界,也為諸多城鎮所望塵莫及。
史前時期的摩亨佐·達羅古城屢遭洪水肆虐,然而每次洪水消退後,很快城市又按原樣得到毫釐不差的重建,嚴格地維持了原有的城市規劃。這顯然與當時的強權政治統治著這座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關,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社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在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然而奇怪的是,迄今尚未發現神廟、宮殿或王陵之類象徵宗教或世俗強權的紀念物,而且出土的武器也很少。這種現象又表明,印度河流域不存在像兩河流域文明社會那樣的祭司和國王,是一個和平、安定、開放的社會。
這一文明的發展和綿延是建立在農業與貿易基礎之上的。從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獸骨材料來看,當時信德地區並沒有今天這樣的沙漠,在印度河東面流經信德省的河流還有一條,名叫麥赫蘭河。在大河的滋潤下,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農業發達。先民們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棗子,馴養的家畜有瘤牛、黃牛、水牛、綿羊、豬、狗、象和駱駝。在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派生出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之意即為「棉花」(一說意為海),據說當時印度河流域棉花遠近聞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把棉花稱為「信杜」,希臘人稱為「信頓」,其發音與今日的「信德」大體相近,因此,「信德」一詞可看作是印度河文明為植棉業鼻祖的有力佐證。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頗為發達。當時已出現了帶輪子的車,二進位制與十進位制計算數字的標準度量制度,並且製造紅銅、青銅和石質武器,以及金、銀、金銀合金、紅銅、青銅、釉陶、紅陶、象牙和玉髓等質地的裝飾品,但沒有鐵器。陶器絕大多數為素麵,也有鮮紅條紋上再飾黑彩的彩陶。金屬製作與石雕工藝嫻熟,尤其以小形石印章上的凹雕工藝最為突出,在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上不僅刻有牛、魚、樹木的圖案,而且還有奇異的文字。這種文字共有500餘個,自左向右讀,至今尚無人能夠破譯。
摩亨佐·達羅的青銅舞女,以及身著三葉紋飾罩袍服裝的頭像與哈拉帕遺址出土的紅色砂岩裸體軀士雕像和灰色雕像,這四件工藝品被看作是印度河文明城市中「傑出的精品」。
在農牧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摩亨佐·達羅的商業、貿易活動日趨繁榮。這里生產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和裝飾品被運往各地交換農副產品,與此同時,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收繳到當地的「糧倉」,然後運送到文明古都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鼎盛時期的海外貿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規模的貿易是經由海路與兩河流域古老文明的交往。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羅塔爾、馬克蘭、俾路支等各處貿易中轉站,它們在保護和促進貿易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流域獨領風騷起了媒介作用。例如在羅塔爾遺址中,出土有與波斯灣沿岸遺址中特徵相似的饅頭形銅鑄塊、波斯灣式樣的印章等,還有船塢遺址,同樣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也發現了印度河文明特點的發運貨物的印章和封泥。
在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畫面上可以看見「赭紅色的城牆內商旅雲集,燒磚制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過河之鯽。」考古材料證實,昔日的摩亨佐·達羅一帶鬱郁蔥蔥,水草豐茂。
『玖』 古印度文明在哪個流域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拾』 兩處城市遺址指的是古代印度哪些早期文明
城市遺址指的是古代用哪些早期文明。這個我們大家通過歷史資料可以來幾只到各方面的內容和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