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和印度誰的人口多
當然是大印度共榮圈的人多 目前有十二億 蒙古快絕種了 只有兩百多萬 窮的要死
2. 現在蒙古國經濟相當於中國的哪個時期
中國九十年代末,不過人家福利制度發達。
3. 蒙古國和印度,哪個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更大
你好!從歷史學上來說,蒙古國和印度兩個國家,印度的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更大。
蒙古國,在元朝統一了中國的時候,蒙古就劃進了中國的版圖,明朝以後,雖說是蒙古國統一了,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又將蒙古國收回來了,一直到1946年蒙古國的獨立。從上述這些事情來說,蒙古國的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不大。
印度、中國、埃及、巴比倫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各有各的文明文化、各有各的風俗習慣,他們都有著不同的傳承。所以說,印度相比蒙古國來說,和中國的文化習俗差別更大。
4. 歷史上印度被很多北方民族征服,為何蒙古沒有徵服印度
歷史上印度被很多北方民族征服,蒙古沒有徵服印度的原因如下,就是因為蒙古大軍在遠征的時候攻打,也經歷過一場戰爭之後,為了追擊敵人才進入了,印度也沒有做好充足的准備來攻列印度,所以才沒有徵服的。而且蒙古人他們經常生活在寒冷的地方,印度也是特別熱的讓蒙古人,他們的兵馬都被炎熱烤著,而且還有一些疾病困擾著蒙古人,所以還沒有打仗,他們的心思就已經開始亂了,當時印度也沒有特別強大的,但是民眾在內戰進攻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不怕艱險的情況讓他們成功的打敗了蒙古,而且利用自己的地形和數量。其實像是說蒙古族沒有徵服印度,這種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在成吉思汗的時候攻列印度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在後代攻打也是成功的,在真正歷史上,蒙古族和印度是沒有仇恨的,也沒有殺,但是就是因為印度殺了蒙古去的使者,並劫了他們的商隊,這才讓蒙古生氣大所以才會有進攻印度的情況。
5. 蒙古人生活是窮還是富
實際生活水平比中國低得多
蒙古國有中國兩三個省那麼大 但人口只有二百多萬。甚至比中國的蒙古族還要少,這么少的人口卻有著豐富的煤鐵石油天然氣銅鋁鈾等資源。
考慮到蒙古大量工業品不能自產 物價比中國高。因為人口少稅收少基礎設施薄弱等等因素,導致現在蒙古人均GDP約是1500美元 比中國的2000多要低不少。
蒙古最大的問題是 他是一個內陸國 所以在對外貿易上受制於人,他的貨物想要出口 要麼就要經過俄國 要麼就要經過中國,而天然資源開發所需要的技術與資金也不夠。
因此,蒙古國的是比較窮的國家。
6. 印度的面積和蒙古的面積哪個更大
印度的面積更大,印度國土面積為2974700平方公里,通常是指的是陸地面積計算的,包括印度領土面積、轄區內島嶼面積、印度內陸中的湖泊面識,不包含領海面積。印度面積2974700平方公里,通常也寫成2974700平方千米、297.47萬平方公里2974700000000平方米;蒙古是一個小國家,面積45萬平方公里。
7. 蒙古人生活是窮還是富
蒙古福利好 教育免費 汽車普及
不到 300 萬人口,坐擁 15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且還到處都是富礦……
首都烏蘭巴托集中了全國人口的一半左右。烏蘭巴托的常住市民 110萬,流動人口 20 萬,還有 30 多萬市
民基本生活在歐美。
2013 年蒙古的人均 GDP 是 4418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二強,看起來不算高,但蒙古人的實際生活遠
比我們想像的滋潤 :
蒙古人看病基本不花錢,房價超便宜,甚至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2011 年蒙古國民文化教育程度世界排名第 49 位(中國第91 位),15 歲以上的人中只有 2% 是文盲。蒙古四大國立大學里的教員幾乎都是清一色西方名校畢業。蒙古國相當一部分高校的教育質量都要比中國的二線大學要好。而且蒙古國公民的大學學費大概只要 3000 元人民幣,還不包括各種減免,甚至現在蒙古政府還在計劃取消大學學費。
作為蒙古公民可以在政府指定的區域里自由選擇一片面積相當於一公頃的土地,且所有權是永久的。除此以外蒙古國政府熱衷於現金分紅,比如蒙古國未成年孩童每個月都可到銀行領錢,年輕人結婚送錢,老年人得病後還給撫恤金等等。碰到競選更是滿大街送錢,不論哪個黨在上台以後都會給所有蒙古公民發一筆價值相當於 1000 美金左右的獎金。
蒙古的私家汽車非常普及。在首都烏蘭巴托,幾乎家家都有汽車,雖然大部分是從歐美市場淘汰下來的二手車。這么說吧,烏蘭巴托市民擁有新車的比例大概相當於北京市民所擁有的私家車比例,而北京擁有自行車的市民比例則相當於烏蘭巴托市民擁有二手車的比例。
只要勤勞肯干 在蒙古掙錢不難
不得不說蒙古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前總理巴亞爾(2007 年 -2009 年在位)說我們不能再進口糧食了!結
果蒙古國作為一個6成多糧食需要進口的國家,在第二年不但完成了糧食的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出口,現在唯一還在進口的是數量不大的精蔬菜和少量水果。這就是神奇的蒙古國,你會經常驚嘆「他們早幹嘛去了」。
去蒙古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BARS,其蔬菜水果的價格幾乎和中國國內差不多,種類也非常齊全,甚至可以很便宜地買到高加索地區產的高質水果。但你要是在街邊小攤和超市買的話,會貴出不少。
蒙古牛羊肉價格大概只相當於中國國內的一半,秋季更便宜,只相當於三分之一。土豆洋蔥之類蒙古人常吃的蔬菜價格比國內要便宜,而且絕對純天然沒有任何農葯。每年所需的大部分食材,蒙古人都可以靠自己的農場或鄉下的親戚來解決。
在烏蘭巴托,印度飯、中亞飯、俄羅斯飯、阿拉伯飯、南美飯、朝鮮飯、日餐、中餐、各種西餐都一應俱全,而且絕對做得都非常地道,絕對家鄉味,且價格並不昂貴,一般 4-5個人花個 100 多塊錢就能吃好,花個200 多就能吃的很爽了。
在蒙古國想找一份好工作其實是很容易的,就算是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的體力活兒,要是干好了,那也是相當掙錢的。蒙古國的大部分工地和民企除了有不錯的基礎工資外,還有很高的加班費(工地大部分是按乾的量來算),如果一個建築工人除了完成每天必須的8小時工時外還能幹活兒的話,再加 8 個小時左右的努力,每個月可以掙到大概 800-1000 美金。這么說吧,在蒙古國工地里非法打工的中國工人一個月可以掙 6000元人民幣,而且還包吃住。如果一個蒙古人夠勤奮,在這個國家是很容易出人頭地的。
總之,蒙古國與其他亞洲國家截然不同,它寒冷、乾旱、人少、遼闊、富饒,是一個動物比人還多的國家;
蒙古人同樣與其他亞洲民族截然不同,他們悠哉、強悍、耿直、愛憎分明、粗枝大葉。蒙古人可能沒有什麼小聰
明,但他們絕對不是沒有大智慧。我想在結尾處引用一下斯大林對蒙古人的評語:蒙古人是亞洲人里的一群異
類,他會顛覆你對亞洲人的所有印象,他們是最不像亞洲人的亞洲人。
8. 蒙古與印度
當時蒙古帝國分裂後~應該在元朝末年~
巴布爾是成吉思汗(母系)和帖木兒(父系)的後裔,是蒙古化的突厥人。「莫卧兒」即是「蒙古」的意思。巴布爾生於中亞的大宛,11歲繼承父親的王位,在中亞錫爾河上游稱王,成功挫敗了來自四方的吞並陰謀,但最終被烏茲別克人打敗,並逐住中亞,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巴布爾被迫放棄重建帖木爾帝國的理想,1504年,趁阿富汗內亂之際,他率領300名部下攻入阿富汗,建立喀布爾為首都的國家。1525年,巴布爾率軍進攻印度。1526年,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由易卜拉欣·洛提國王統帥的德里素丹國軍隊,易卜拉欣·洛提陣亡。在征服過程中,巴布爾創造了奇跡,他以12000人的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大軍。巴布爾攻取德里,並於4月27日在大清真寺的禮拜儀式上,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為他的新首都,結束了德里素丹國在印度320年的統治,建立莫卧兒帝國。1527年,莫卧兒軍隊與以梅瓦爾的拉那·桑伽為首的拉其普特同盟在亞格拉以西的坎奴村進行決戰,拉其普特同盟戰敗。1530年,巴布爾在亞格拉駕崩,其子胡馬雍繼位為莫卧兒皇帝。
9. 下列位於亞洲的經濟發達的國家是()A.印度B.蒙古C.ri本D.澳大利
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ri本,位於亞洲的東部地區.根據題意.
故選:C.
10.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GDP :2003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 GDP,20043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4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 印度已經落後中國一大圈 時間:2005/03/11出處: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5日一期發表文章對比中印兩國的發展,正標題為《巨大的差距》,副標題為《如果這是一場賽跑,那麼印度已經落後一圈》。文章摘要如下: 城市面貌差距明顯 相隔幾年重訪北京或上海,你會對眼前的變化感到目不暇接。走出新機場,新的高速公路就把你帶進市區。路邊不時出現一些新的高樓大廈,以前熟悉的建築物似乎在水泥叢林中消失了。中國部分地區也許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建築高峰期。 而回到德里或孟買,卻一切依舊,令人有點沮喪。機場惟一的變化是擁擠的移民大廳里的排隊系統有所改善。通往市區的道路即使在夜裡也嚴重堵車,卡車上印著「請鳴笛」的標志。在交通堵塞的路段,殘疾人和懷抱嬰兒的年輕母親隔著車窗乞討。也有一些新的建築物或新的公路,在德里,還出現了一條嶄新的地鐵。但是,正當鄰國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印度從外表看幾乎仍然是老樣子。 要衡量這種差別是困難的。印度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是那些想給上司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官員編造出來的,這些統計數字不可靠。可是,從廣義上講,這些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趨向以及它們所說明的問題————中國超過印度————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符合眼見的事實。反對用統計數字作依據只是印度人否認中國超過印度的一種做法。 許多印度人很不耐煩,認為外國人只看到機場和乞丐等落後的一面,卻看不到印度取得的許多成就———包括印度最近高速發展的經濟。連一些外國人也忍無可忍,不知道那些外國人為什麼要透過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現象來看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他們的東道主如何能長期在這種低效率和貧窮的背景下謀求發展。中國的變化給他們提供了敲列印度的棍子。 中國GDP十年來增長更快 可是,在中國也有乞丐,數據方面的差距也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用人均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超過印度。自那以後,兩國經濟都有了飛速的增長。印度的GDP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5.6%,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5.8%。中國的增長是可以比較的,但起點高得多,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9.3%,從1991年至2003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得多,人均GDP差距變得更大了。在1990年至2003年期間,中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8.5%,而印度只有4%。因此,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按目前的美元匯率折算————是1100美元,而印度只有530美元。鑒於兩國不久前還大體相當,這種差距是令人吃驚的。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中國的富裕程度比印度超出70%。 從「千年角度」研究兩國情況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認為,兩個世紀前,中國略富於印度,但自那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比印度窮。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印度人均國民收入從1820年的533美元增長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國卻從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國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國只有439美元,盡管從絕對數字看,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仍然排在印度之前。自那以後的每個十年中,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都超過印度。 這一發展的一個結果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印度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總人口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基本保持不變。而中國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4降到1/5。在20世紀里,中國經歷好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在1958年至1961年又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的飢荒。自1980年起,嚴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遏制了人口增長率。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總GDP中所佔的百分比———考慮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已經從1913年的8.9%增長到2000年的11%,去年又增長到13%。 國際貿易差距很大 用國際貿易來衡量,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更大。在1990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1.9%,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1.6%。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去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增長70%以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接近那個數字。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印度的貿易也增長很快,去年增長16%。即使如此,印度去年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占份額不到1%。連續三年,中國貿易增長的部分都超過印度的外貿總額。這意味著兩國在全球貿易系統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改變了相互間的看法。印度出口商在兩年前擔心中國的競爭可能是他們的末日,現在卻擔心中國實現硬著陸可能會破壞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大市場。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印度的將近五倍,在2004年增長2070億美元,到年底達到6100億美元。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已經成為富國經濟論壇中的一個重要夥伴。根據它自己提供的數字,中國去年在全球商品貿易增長中佔12%。 印度貧窮人數比中國多 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擔心正在出現的貧富差距,但是,經濟迅速增長已使生活在貧困狀態的人口比例大大下降。據世界銀行說,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數(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在1981年到2001年期間減少了大約4億人。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戴維·多拉爾說:「貧窮已經基本上消滅了,對此我們很有信心。」但印度還沒有消滅貧窮。據印度政府提供的數字,印度貧窮人數在1977年至2000年期間減少6900萬人,但仍有2.6億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中。世界銀行估計,35%的印度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而只有17%的中國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營養不良的人數在1990—1992年期間有1.94億人,十年後已經減少到1.42億人。在印度,相應的數字是2.21億人和2.16億人,說明其營養不良的人數仍佔世界營養不良人數的1/4。印度大約47%五歲以下的兒童體重過輕,而中國只有10%。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65‰,而中國只有30‰。印度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63歲,而中國人是71歲。印度的成人識字率是57%,而中國是91%。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設計的人類發展指數中,中國得分0.745(滿分為1),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94位,而印度得分0.595,名列第127位。然而,值得引人注意的是,用這些基本生活標准來衡量,中國的起點比印度高得多。 當然,如果說人們可以從一大堆混亂的數據中找出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來說明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的話,那麼,這個統計數字很可能就是婦女文盲率。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中國87%的成年婦女識字,而印度只有45%。許多東西都是隨女孩接受教育而來的:全家更高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更長的壽命;更有生產力的工人;以及對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