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印度不是佛教國家

為什麼印度不是佛教國家

發布時間:2022-08-15 10:04:45

① 為什麼在印度反而沒有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確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後滅亡的,所以,稱密教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說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傳,雖有興衰,也延續了下來。

密咒本來是婆羅門教四種吠陀之一的乾達婆吠陀的主要內容,後來與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結合,成為印度教的主要實踐方法。並以《奧義書》的哲學理論為上層的建構,最後吸收佛教的中觀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發揮、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論基礎。也可以說,他們集婆羅門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統一的印度宗教哲學型範;理論采婆羅門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則,實踐採用咒術、禪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觀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觀派出現時已經發展到飽和點;實踐方面,到瑜伽唯識學出現時,也發展到飽和點,漸漸又偏重於理論,而偏輕於實際修法層次的指導,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團的沒落,已經無法與印度教的勢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眾紛紛偏向於印度教而脫離佛教,特別經過幾次佛教與印度教的大辯論以後,佛教僧侶更是幾百幾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為了尋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長,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觀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採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觀點加以說明和疏導,有其實際的效果和長處,是為印度傳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於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類似,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還說: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於印度教內,釋迦世尊是他們梵天的第七個化身。佛教的名目,雖在印度滅亡,佛教的部分內容仍活生生地存於印度教之內,有沒有佛教的名目,實無兩樣。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論的,佛教是無神論的,雖然彼此混淆,根本教義,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實已經滅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並不完全是由於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紀後半期開始,回教徒從印度的西北攻進印度,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所有的佛教徒趕盡殺絕,僧侶倖存者則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和十九世紀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進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徹底滅亡的命運。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於密教盛行時代滅亡的,但是信奉密教並不一定就會使佛教滅亡。所以,傳入西藏以後的大乘密教,從西元第八世紀直到現在,還是屹立不動。

不過在中國由於已有儒道兩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風俗有異於西藏,所以,密教雖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唐玄宗時代,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位大翻譯師,譯出了大量的密教經典,可是密教並未在中國持續地受到歡迎,反而傳到日本成為一宗,並傳承至今。

後來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帶入漢地,那也只是流行於蒙古民族及與蒙古人相關的少數人士之間,並沒有受到漢民族的普遍信奉。至於民初以來,密教也曾一度抬頭;但由於傳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龍蛇混雜,而且動不動就以神鬼技倆自稱為上師的人蟻行蜂起,所以,還是沒有深入中國文化的基層。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傳,在華人社會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宜正視其所長,勿學其所短。

如果,以正統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侶教育,經過長時間的薰陶、訓練而成的人才來傳播,一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庄嚴論金疏》等做為依據而弘揚密法,應該和顯教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如果僅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雙身雙修等的謬論及符咒術數等的行法,做為推廣密教的號召,並且僅止於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這樣的密教興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② 印度沒有佛教 印度為什麼沒有佛教了

佛教的思想是眾生平等,眾生皆有佛性(後來的大乘佛教),眾生皆可成佛。
釋迦牟尼有很美好的理想,但事實並不如他想的那樣,盡管他努力了一生。
印度從雅利安人入侵開始,就存在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握宗教。釋迦族是剎帝利,是第二等級,屬於高級貴族。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是太子。處於貴族地位的釋迦牟尼創立了眾生平等的思想,這可以說難能可貴,佛教也一度在印度流行。
但,這終究沒有斗過極端等級制度。乃至於,到現代的印度,仍然存在種姓等級制度這種現象。(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這是兩個對立的思想體系。再加上戰爭等各種因素,最終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生存失敗。(釋迦族也在釋迦牟尼過世之前亡國滅族。)

③ 佛教誕生在印度,為什麼印度人很少信佛教

這個的原因就比較多樣了,佛教確實是在印度產生發源的,但是印度的大多數人都不信佛教,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一個方面。其實說起印度大家都知道的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事實上印度教與佛教之間也是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印度教容納了多種教派,其內部百家爭鳴,既有本土的神學知識,又有外來的經過改造的神學思想。

所以說印度的佛教不發達是有原因的,歷史因素居多,還有一個因素就比較的奇葩了。因為當時的印度,也就是古代的印度並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所以導致很多的佛教珍貴典籍都沒有記載下來。這樣也是佛教不發達的一個原因,但是現在的印度也不是說就沒有佛教的色彩了,事實上在印度教中也是有釋迦牟尼的。只不過他並不是最至高無上的一個神罷了,是眾神中的一員。

④ 佛教來自於印度,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不信佛教

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這個地方很神奇,在過去的 4500 年裡邊,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到現在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擁有信徒人數排名第三的宗教,現在大概有十三億左右的人數。他們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過程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4)為什麼印度不是佛教國家擴展閱讀:

印度有 25 個世界文化遺產,遍布在印度整個國家,但是它分幾個區域。一部分我們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幾個區域,一個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這么幾個世界遺產。另外,還有它原來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兒有人類歷史上最美麗的建築,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那個大佛塔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考古學中還有幾個重要的聖地。比如說石窟,中國的石窟是從印度學習過來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現在為止一共是 13 座。

網路-佛教

⑤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啥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眾所周知的佛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並且在《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求取得真經就是指的去往古印度取經。但是印度人去信仰的是印度教,並不是佛教,雖然兩個宗教都是起源於古代的印度,但是卻是屬於勢均力敵的對頭。

所以我們到現在都會看到印度教和佛教一直都是在進行斗爭的,並且在大部分的時間的印度教都處於有一種壓倒性的優勢地位。而我們看到佛教雖然產生於印度的宗教,並且不受本地人的待見,但是他傳播到中國以及東南亞之後,卻非常令這些地方的人所信服於他。

⑥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仰佛教

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源起於的印度,據說釋迦本為王子,因見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後在菩提樹下悟道,開始為眾生說法。當時的印度,婆羅門教的勢力極大,他們重視人出生的階級,以咒術密法控制信徒。釋迦牟尼認為這種方法是邪門外道,嚴格禁止門徒使用,在《長阿含經》中,曾明白宣示,反對邪魔外道的神通法術。 釋迦牟尼入滅後,佛教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婆羅門教也吸收了佛教教義,形成了印度教。而很多印度教、婆羅門教教徒,也加入了佛教徒的行列。 這里之所以強調「釋迦牟尼入滅後」,是因為不久佛教就開始分化。以當時印度人民的文化水準而言,對釋迦牟尼佛深奧的大乘精義,確是很難接受。但是小乘佛法但求自我的福德功果,卻深入人心。於是某些有心人又漸漸在小乘中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咒術密法,以滿足大眾的通俗趣味,以及對神秘力量的好奇。這種做法顯然與釋迦牟尼的初意不符。為自圓其說,那些將婆羅門咒語納入佛教的人士,遂提出釋迦牟尼是應身佛,另有法身佛毗盧遮那以密咒真言傳道,人修持後「即身成佛」的理論,為了區別於尊崇釋迦牟尼佛的顯宗,他們自稱密宗,反正釋迦牟尼本人創造了大小乘的兩級體制在先,現在此派人士又在釋迦之外造個密宗也不足為奇。 從此,佛教有顯、密之分,顯宗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各種經典,主張弘法悟道;密宗則是毗盧遮那佛所傳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密宗的主要經典是《大日經》,主張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剛頂經》詳述如何應用這些理論,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達到真實的「方便法門」。他們主張「樂空雙運」,主張放縱肉慾,藉貪染供養以悟道。《金剛頂經》即言:「奇哉自性凈,隨染欲自然,離欲清凈故,以染而調伏。」在公元七世紀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為主流。釋迦牟尼創建佛教,本來也有移風易俗的因素在內,可是到了最後,被易的卻是他自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思想體系,巫蠱盛行的印度,給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肉慾的貪染,就有物質的需求,於是佛教與外道合流了。佛門大開後,最初被釋迦牟尼斥為「外道」的婆羅門教徒,都搖身一變,成為佛教中堅分子。為了迎合廣大信徒的需求,各種咒語都被采入經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門左道一詞的來歷)更進一步吸收了民間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羅」組織。到了第八世紀,密宗傳至東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雙身修法,作為成佛的手段。所謂「樂空雙修」,是指修行者可以從男女性交中得悟成佛。對愚民而言,這毋寧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性慾之「樂」,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於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紀,在波羅王朝末期,信奉伊斯蘭教的軍隊大舉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謬。他們毀僧滅寺,佛教徒也紛紛放棄了早已變質的信仰,改信伊斯蘭教或印度教,違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沒必要繼續存在,至十二世紀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像中國的道教,有源遠流長的傳統,但成不了正統。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落和復興 答:佛陀逝世後一千六百餘年中,印度佛教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經過分化、發展和衰壞的過程,最後消滅於公元12世紀時代。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紀後期才由斯里蘭卡重新傳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沒有佛教。 答: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100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400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400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400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300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答 :在這一時期中,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諍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 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答:佛教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 這是佛陀逝世後約一百或一百餘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布族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 ,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團的分裂。 答:兩個集會都進行了經律的結集。七百比丘的結集,費時八個月之久。 萬人結集的時間雖未見記載,想也不會很短。可見兩派要求解決的不只是關於乞受金銀這一問題,而是要求通過經律的再一次編定來貫徹自己一派的主張。拿兩派的戒律兩相比較,大眾部的僧祗律較簡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誦律則繁密而嚴格;僧祗律對微細戒條多有舍棄,對於開戒(包括乞受金銀在內)多有方便,十誦律則與此相反。顯然,第二結集是第一結集之後百年間教團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七百結集的參與者多數是上座長老,所以這一派被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國家的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因為他們出自上座部的傳承。跋祗族比丘舉行萬人大會,這一派人數眾多,所以稱為大眾部(Mahāsaghika)。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問題上的諍論,但是兩派為學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導原因。上座部嚴格持守戒律,致力於修習禪定,注重自己內心的修持。大眾部則廣學多聞,致力於弘傳教法,注重接引群眾。這兩種不同的精神,不僅引起了戒律問題的諍論,而且促使後來佛教在教理上、學說上在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展。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眾二部稱為根本二部。後來由於佛教流傳地區日廣,各地的傳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說法和制度的改變,因之學派漸漸繁多起來。從第二結集到佛陀逝世後約四百年之間,上座、大眾的根本二部又先後分裂為18部或20部。關於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稱有不同的傳說。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說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 (Vajjiputtaka或稱犢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據大眾部傳說,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別說部(VibhajjaVādin),它採取大眾部的一些學說,成為獨立的部派,與上座、大眾成鼎足之勢。但根據上座部的說法,分別說部乃是上座部的異名。大眾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說部(Ekavyohārika)、說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雞胤部(Gokulika或稱牛王部)。大眾部後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個部派。 答 :可以舉幾個問題來談。第一,對於事物(法)的認識問題。在未談之前,先要介紹兩個術語:⑴有為法,一切依借因緣而有造作生滅的事物都叫做有為法;⑵無為法,不依借因緣,本來不生滅的事物是無為法。如涅盤虛空(萬物都在虛空中生滅,而虛空的無礙性則不依借因緣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屬於無為法。說一切有部和大眾部都認為無為法是實在的。至於對有為法的看法,大眾部認為一切有為法依借因緣而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有體和用(作用)。說一切有部認為一切有為法,如果本來沒有,即使具備了條件,也不能生起,如龜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體都是永恆存在的,只是作用沒有生起的名為未來,作用已經生起的名為過去,作用正在生起的名為現在。因此這個有的主張是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實有與法體恆有。法體雖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於諸法的集合以及前後的關系(因緣),決沒有單獨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體沒有作用,所以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這一種說法是我空法有論,而大眾部的說法接近於我法兩空論。第二,對於佛陀的認識問題。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佛身而不是實身,佛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時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降威力都是無邊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佛所說的一切語言都是隨機說法,佛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佛所說的語言並不全部都是經教,佛並不是以一音說一切法。第三,對於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問題。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二乘(聲聞與緣覺)所得的解脫是沒有差異的。此外 ,在其他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和修行實踐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處,這里不列舉了。

⑦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⑧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佛教是從古印度就開始興起的古老宗教。在漢代的時候傳入中國,唐代時期開始興盛。目前中國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為印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繼承人,為什麼現在的印度國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當成死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教違背了種姓制度的原則。佛教倡導眾生平等,這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好事。但是這觸及高種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發展,註定會被壓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夠興起,印度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在貧民窟裡面了吧。對此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這里,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記得提問,我看到第一時間去回答

謝謝大家捧場

⑨ 請問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現在為什麼不是佛教國家了呢

佛教在經歷幾百年的傳播後在印度逐漸衰落,
一是外道思想混雜影響佛教的純正性,佛教逐漸被同化的和其他宗教沒什麼不同 .人才凋零.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把路線調整到佛陀反對的祭祀活動甚至巫術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向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前身靠攏。

二 是印度教的崛起,公元七世紀後期,印度教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宗教的精華順利崛起,在這個時期印度教系統中先後出現了重要的思想家,使印度教的宗教與哲學理論日臻完善.逐漸取代了佛教的地位,印度教把佛陀吸收入了教派中來,成為芘濕奴的第九化身.他們中有些行腳僧游歷全國與佛教僧人辯論,最後勝了很多僧人,使不少的佛教僧人反而脫離佛教敬重婆羅門。

三 十二世紀末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開始入主印度大陸,更是對佛教發動滅亡性的打擊。少數殘余的僧侶們攜帶經籍逃往尼泊爾等地。盡管婆羅門教也受到同樣的打擊,但是後來以靈活但深入人心的方式重新以印度教面貌重新在印度發展起來。 而佛教卻沒有東山再起,消失了數個世紀後直到英國殖民時期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一些佛教遺跡,才讓印度人重新聽聞。

⑩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卻沒有成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諸多: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多次打擊,異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內戰等等。印度被異教入侵,後來又被英國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是佛教不適合印度的國情。 現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蘭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錫克教,餘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內的其餘宗教,或者不信教。 現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印度就是個佛國,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數信仰佛教的記載。這是怎麼回事?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古印度已經形成了婆羅門教,當時婆羅門教是古印度非常強大的宗教,婆羅門與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互相補充的關系。到公元前6世紀才出現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了佛教。佛教與婆羅門教是尖銳對立的,特別是直接反對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因此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很快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達到鼎盛。這時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廣泛傳播,而且向更遠的地區擴展。佛教的向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北路,經中亞進入中國、朝鮮、日本;一條是南路,由緬甸進入中國雲南、中印半島,至南洋群島。佛教在這些地區得到良好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宗教,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鄉,佛教卻從9世紀開始逐漸衰落,至13世紀時,已經幾乎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為婆羅門教的復活。公元8世紀,被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中,出現了以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商羯羅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們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古老的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並改名為印度教。新出現的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主張個人精神與宇宙的統一。因為,商羯羅的唯心主義學說,適應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需要,贏得社會的承認,一時印度教風起雲涌,很快占據了幾乎整個印度。而佛教則從此一蹶不振,幾近湮沒。 當佛教在印度次大陸衰微時,當時屬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蘭卡(中國古時稱獅子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至今,斯里蘭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不是佛教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最貴的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101
印度紫檀木手鏈多少錢 瀏覽:201
四大糧食中原產於中國的是哪個 瀏覽:914
中國調味品第一鎮是哪個 瀏覽:741
伊朗胖人體重多少斤 瀏覽:385
義大利語黑手黨怎麼說 瀏覽:868
騰沖距離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954
義大利吃烤串長什麼樣 瀏覽:768
英國海運到韓國多久 瀏覽:40
中國愛國酒30年多少錢 瀏覽: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115
義大利布客氣怎麼說 瀏覽:930
印尼購買什麼區別 瀏覽:14
印度一斤雞肉多少錢 瀏覽:27
伊朗經歷了多少個王朝 瀏覽:92
去印尼做生意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498
中國什麼造不出來 瀏覽:866
中國美國土地哪個大 瀏覽:543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麼 瀏覽:451
中國最火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