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順治帝出家究竟是否屬實原因是什麼
不是,歷史上順治多次有出家的念頭,但最終被人勸止,但內心已完全受到佛教熏陶。
順治十七年,由於董鄂妃病逝,福臨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悶也困擾著他。這時只有佛法使他還有所寄託,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
大約在九、十月之交,福臨決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頭天子。
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師玉林通琇禪師奉詔到京,他勸福臨說:「如果以塵世之法論的話,皇上應該永遠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定聖母的心,下可以使得民眾安居樂業;如果以出世之法論,皇上也應該永久做君主帝王,對外可以保護操持佛法的人,對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福臨聽從了他的諫議,允許蓄發,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福臨雖然不再出家,但內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1)順治為什麼不來印度擴展閱讀:
順治與佛教結緣:
順治十四年(1657年),福臨開始接觸和尚,成為佛教信徒。這年深秋,福臨駕幸南海子,在太監的帶領下到了海會寺,見到了臨濟宗龍池派和尚憨璞生性聰慧,福臨和他交談非常契合,因此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所以於十月四日於南苑萬善殿召見憨璞,以後又不斷召見,詳細詢問佛教界的德高望重的人。他得悉龍池派內許多著名和尚的情形,對他們非常嚮往。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見福臨。福臨當即封他為「大覺禪師」,並以禪門師長禮待玉林琇,自稱弟子,並請求他起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辭,福臨不許,並要用丑些的字眼命名,玉林琇寫了幾個字,福臨選了一個痴字,法名行痴。
Ⅱ 順治皇帝出家之謎
釋迦摩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印度,身為王子;地位最高,財富最多,卻統統舍棄,示現的放下。
在帝王家出家求道,是示現要道不要名利。
淺而言之:拿得起放得下是舉重,拿得起放不下是負重。
Ⅲ 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
正史記載,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於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時生於盛京,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母為孝庄文皇後,在位18年(1643—1661年)。順治七年,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去世,很快十四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於禁宮內,時年二十四歲,遺詔傳位於第三子玄燁,即康熙帝,葬於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然而在民間及野史中記載卻是順治帝出家為僧,那麼順治帝如若出家為何會舍近求遠選擇五台山呢?
順治帝之所以選擇五台山必然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傳言董鄂妃去世,順治帝傷心過度精神恍惚,因董鄂妃托夢而選擇五台山。這一說法明顯缺乏依據,很難站得住腳。另一方面就要從五台山的歷史說開了,遠在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我國時,有兩位從印度來的和尚,雲游中國後,看中了這座山,便上書皇帝,說釋迦牟尼在經書上說,文殊菩薩的道場原來就在中國的五台山。於是皇帝便恩准在此修廟,從此歷代香火相傳,極盛時廟宇竟達三百多處,地方誌上有此記載。五台山佛史悠久,且為文殊菩薩的道場,更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佛家的地位無比尊崇;順治出家本為避世離開北京實屬常情,而出家之前貴為九五之尊,選擇五台山這一佛教聖地也便符合自己的身份了。
Ⅳ 順治皇帝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英雄與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為知名,她們都得到了帝王們無與倫比的寵愛。可是,她們都並非能得到真正愛情的女子。包括那禍國殃民的褒姒、趙飛燕等,盡管帝王門對她們寵愛有加,但帝王們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為代價,這些帝王們還是萬萬不肯的。就像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安祿山之亂時,為了保住皇位,還是同意叛軍將楊貴妃賜死。這些皇帝,最多迷戀的是她們的美色,倘若說這也算愛情,那麼無疑是踐踏了這個詞了。帝王身邊,往往都是佳麗三千,他們很難轉情於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愛情尤其珍稀和可貴。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順治皇帝無疑是個異端。他的另類,他出生、死亡、愛情、功過,短暫的一生,卻都帶著傳奇的色彩。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審時度勢,更張成法祖制,且倚重漢官,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從他親政開始逐漸鼎盛起來。他熱愛寫詩,並極具才情。他曾寫過一首《贊僧詩》是這樣的:
天下從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一日清閑有誰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塔如來三等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洲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
黃袍脫換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念撒手歸山去,誰管千秋與萬秋。
在這首詩里,可看的出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與惆悵,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詩人。他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戀榮華富貴、江山皇權。這點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見。同時順治皇帝還是一位歷史上罕見的痴情的皇帝。他固執,率性而為,一旦痴迷,則難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學,深愛董鄂妃一樣。因為痴迷佛學,他甚至要放棄皇位,皈依佛門。因為深愛董鄂妃,他可以不顧任何政治影響、不顧天下人的唾棄,最後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戀塵世。關於他和董鄂妃的愛情傳說,幾百年下來經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說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這個版本很快就被歷史學家們否決。還有一個版本則真實性比較高,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清代有選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歲到16歲,而董鄂氏18歲才進宮。所以可以斷定,董鄂氏不是通過正常的渠道進入皇宮的。據考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因為這個,便註定了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悲劇。順治皇帝與他第二個皇後大婚時,按照當時清代的規定,王爺們的福晉要進宮侍宴。順治皇帝由此與襄親王的福晉董鄂氏相識相愛,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因此憤而自殺。博穆博果爾死的同年,順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董鄂妃接到宮中,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