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尼泊爾有多少軍人
總兵力:4.3萬人(現役)。陸軍4.3萬人;准軍事部隊2.8萬人。
陸軍武器裝備:裝甲車輛25輛;火炮95門以上;陸航飛機12架。
Ⅱ 被印度三麵包圍的尼泊爾,為何沒有成為下一個錫金
尼泊爾是介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一個內陸國,全國面積大概14萬平方公里。如此一個國家或許放在歐洲還算是一個大國了,不過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就顯得特別渺小了。
印度自從實現獨立之後就顯得特別有野心——比如說通過戰爭分裂了巴基斯坦,後來還更是直接侵佔了中立國錫金,甚至還與緬甸之間發生過軍事武裝沖突奪走了一些爭議地區,直接控制了馬爾地夫群島等。
言歸正傳,況且尼泊爾作為聯結印度與東方大國的一個紐帶,它的穩定是東方大國與印度之間能夠和平的保障。東方大國和巴基斯坦一直是關系最為友好的國家,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則是敵對關系。而且東方大國與印度在邊境問題上偶爾也偶爾會出現一些摩擦。
——倘若印度直接吞並尼泊爾的話,只會使中印之間的邊界線加長,自此缺少一個戰略緩沖地帶,出現大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對於印度來說這自然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不是不想要尼泊爾,而是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導致無法實現。不過雖說印度沒有可能實現吞並目的,但一有機會還是會對尼泊爾作一些毛手毛腳的小動作,而這些小動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尼泊爾默許的,畢竟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它的經濟完全依賴於外國援助,而對其援助最大的一個國家之一就是印度。
Ⅲ 尼泊爾與英國戰爭是怎麼影響了中國歷史
尼泊爾與英國的戰爭叫做廓爾喀戰爭。指的是1814-1816年,英國和尼泊爾的一場戰爭。英國投入兵力2.4到3萬人左右,尼泊爾軍隊大約1.2-1.4萬人。歷時一年半,最後以簽訂薩高利條約結束。從此尼泊爾成為英國保護國,直到二戰結束。這是戰爭的大概情況,網路上大概也就這樣。我盡量提供一些網路上沒有的內容。其實這場戰爭很重要,影響了此後的南亞格局,對英國和中國都有影響。尼泊爾當時是中國的屬國,但清朝沒有幫它。是件非常遺憾的事。首先我們來說下戰爭的背景。尼泊爾是個有兩千年歷史的古國。人民由北方的蒙古人種和南方的雅利安人組成。歷史上從沒有被中國或者印度統治,一直是獨立國家。即便是英國佔領印度時期,這種獨立性其實與地形有關。它是個山地國家,國土基本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理解尼泊爾歷史和廓爾喀戰爭,得從這個地形出發。如果喜歡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可以把尼泊爾比喻成戰國時代的日本。日本也是山地多,所以難以建立中央集權。尼泊爾也是,歷史上尼泊爾的王朝指的都是加德滿都谷地的政權。這個政權只能是諸侯的首領。
18世紀初,英國侵入印度。當時的莫卧兒帝國已經分崩離析。
這是英國擴張的形勢圖。英國人從孟加拉開始,據點在加爾各答。當時東印度公司征服了孟加拉附近許多土邦。但實力還不是很強。南邊有個強大的馬拉特聯盟,是它頭號敵人。英國人正在跟它斗。而當時尼泊爾也是分裂狀態。加德滿都的政權一分為三。於是在加德滿都西邊有個已經獨立的廓爾喀王國開始進軍加德滿都。廓爾喀人是中世紀從印度移民過來的剎帝利種姓。自稱月亮王族。當時進軍加德滿都的國王叫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
這是他的標准像。他被後世稱為尼泊爾國父。他之所以進軍加德滿都,是因為他看到印度的許多土邦都被英國所滅,尼泊爾要避免滅亡,必須統一起來。他就像日本戰國的織田信長,對外部世界比較了解,也有勇有謀。
他通過一系列戰爭和外交手段,於1768年佔領加德滿都,建立沙阿王朝。可惜尚未征服尼泊爾西部就死了。在他進軍加德滿都時,當時的尼泊爾政府曾向東印度公司求援。但東印度公司的軍隊走到半路就因為水土不服和廓爾喀人的伏擊而全軍覆滅。這是雙方第一次交手。英軍2400人。但普里特維很現實,還是力圖與英國保持互不侵犯的政策,一心發展自己。他有句名言,尼泊爾是夾在兩塊巨石間的山芋。必須保持中立外交。然而他兒子比較短命,他死後由長孫繼位,王叔攝政。攝政王統一了尼泊爾,但新國王長大後開始胡作非為。尼泊爾開始四處擴張。先是兩次入侵西藏。結果被乾隆打敗。於是向中國稱臣納貢。然後覺得有了中國的靠山,又開始向印度發展。於是與南邊的東印度公司發生了正面沖突。因為尼泊爾都是山地,南方有個平原地區叫特來平原。當時尼泊爾和英國的邊境沒有劃定。尼泊爾於是不斷南下。英國其實一直想征服尼泊爾。只是想等消滅馬拉特以後。英國來南亞的目的其實就是賺錢。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紡織品行銷全球。他希望在印度找到原料基地,然後打開中國的市場。這個時候是嘉慶帝時期。乾隆時馬格爾尼在北京尋求通商失敗後,英國就一直想在西藏這邊找突破口。要進入西藏,必須征服尼泊爾。正好尼泊爾人南下,英國人就決定先解決尼泊爾,再南下征服馬拉特聯盟。於是,1814年11月,英屬孟加拉總督黑斯廷斯正式向尼泊爾宣戰。
這是黑斯廷斯。
尼泊爾方面的主帥是首相比姆·森·塔帕。
如前面講的,尼泊爾是分封諸侯的封建時代,普里特維試圖建立中央集權,但尚未完成。地方上是住在城堡里的諸侯。在山上形成了許多要塞。實際上,這樣的國家反而比中央集權的國家更難征服。所以英國人集中了兩倍於尼軍的兵力,全是近代化的武器。
這是英國紅衫軍。
廓爾喀武士
可以看到,廓爾喀武士和日本武士一樣,也是帶兩把刀。但日本武士的短刀是切腹用的,而廓爾喀的短刀是致命武器,叫廓爾喀刀。據說拔出就必須見血。當然,尼泊爾人還有少量火槍和炮。長的叫亞特坎。盡管英國人做了充分准備。但還是對山地作戰估計不足。英軍分五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進攻尼泊爾。但第一戰就在一個叫卡朗加的地方被打敗。少將吉萊斯爾率領的4000英軍被600廓爾喀人打敗。吉萊斯爾陣亡。
這個是描繪的當時的場景。圖上據說是尼軍指揮官孔瓦爾。到1815年中,英軍出了個名將,叫奧克特羅尼。
他開始吸收非廓爾喀人的尼泊爾武士加入英軍,用尼泊爾人對付尼泊爾人。開始取得一些勝利。形勢逐漸對尼泊爾不利,於是尼泊爾不斷向清朝請求支援。但嘉慶皇帝拒絕了尼泊爾的要求。認為夷狄之間的紛爭不介入為好。尼泊爾前後五次求援都被拒絕,於是開始尋求跟英國人談判。
英國人提出了割地賠款通商,並且掌握尼泊爾外交權的要求。談了幾個月,尼泊爾表示拒絕。於是英國人又開始大規模進攻,只到離加德滿都80公里的位置。於是尼泊爾被迫簽訂《薩高利條約》,同英國講和。其實英國之所以答應求和。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廓爾喀戰爭的難度大大超出他的想像。這場戰爭的資料現在很少,根據當時的一些外交文書顯示,尼泊爾人損失數千,但英國人的損失也在八千人以上。如果打到加德滿都,戰爭變成游擊戰,英國人可能前功盡棄。其二,英國人知道尼泊爾已經是中國屬國,他暫時不想破壞和中國的關系。第三,當時嘉慶帝派乾隆時的名將賽沖阿帶兵到邊境戒備,但賽沖阿擅自對尼泊爾和英國發出調停的要求,要兩國罷兵。英國人怕清朝會介入。
這是合約簽訂的情景
根據合約,尼泊爾退出平原地區,割讓近三分之一國土。圖中斜線是英國的勢力范圍。白色是現在的國土,東西兩段是割讓的領土。最後說說戰爭後果。戰敗後,尼泊爾實際成為英國保護國。除英國人外,任何西方人不得進入尼泊爾。但尼泊爾並不甘心。首相比姆森塔帕開始了尼泊爾的近代化改革。暗中聯絡法國人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並且開始一些政治改革。塔帕家族是尼泊爾的大家族,比姆的行為主要依靠自己家族,英國人利用尼泊爾的內部矛盾,使另一個家族,潘德家族發動政變取代了比姆森。後來潘德家族不聽話,又煽動拉納家族發動政變,血洗宮廷,建立了將軍政權。直到1951年。此後一百多年,被稱為拉納家族獨裁時期。此後一百多年,被稱為拉納家族獨裁時期。這期間,拉納家族只做兩件事。一是搜刮民財,然後存到瑞士銀行。二是為英國提供廓爾喀僱傭軍。廓爾喀戰爭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英國人發現廓爾喀人的戰鬥力,開始組建廓爾喀軍團。這只軍團後來成為英國駐印軍的中堅力量。在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在一戰二戰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現,被稱為世界最強的僱傭軍。想起了柯依拉蠟,90歲了還在當首相。當然,還有一個後果就是,英國人打開了進軍中國西藏的通道。西藏幾十年後就成了英國勢力范圍。
這是第一代拉納家族的統治者,忠格。指揮廓爾喀戰爭的首相比姆森後來被尊為民族英雄,在政變後死於獄中。後人為了紀念他,建了一個比姆森塔,是加德滿都的地標
Ⅳ 印度曾將錫金吞並,而尼泊爾東南西都被包圍,為何至今未被吞並
1975年駐扎在錫金的印度軍隊,突然對錫金王國自己的武裝「宮廷衛隊」發難,把國王軟禁了起來。緊接著印度官方引導早期印度遷往錫金的移民進行「公投」。
Ⅳ 尼泊爾敢於收復印度侵佔的355公里領土,背後靠的是什麼
尼泊爾敢於收復印度侵佔的355平方公里領土,背後靠的是什麼?
筆者認為,尼泊爾之敢於從印度手中收復領土,背後靠的不僅有自己的底氣,實際上也有印度自身的原因。尼泊爾自己的底氣所在,大家可能都很清楚,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北方鄰國支持,這里就不展開分析了。下面我們來仔細的分析一下印度自身的原因,使得尼泊爾敢於從印度手中收復侵佔的那355平方公里領土。
而尼泊爾這個國家雖小,但尼泊爾卻不是一個軟弱的國家,了解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英國當年幾乎統一了南亞次大陸,但英國殖民者從來就沒有佔領過尼泊爾這個國家,究其原因就在於尼泊爾人非常的驍勇善戰,就算是當代尼泊爾的雇傭兵,也是非常出名的。尼泊爾人深知,印度想把尼泊爾變自己的一個邦,而要想保住自己的生存權,就只能主動出擊,讓印度知道自己是是不會向他們屈服,再加上由於印度此前到處煽風點火,與多個鄰國之間同時發生沖突與摩擦,這就給了尼泊爾一個收復那355平方公里土地絕佳的機會,既然機會來了,尼泊爾收復領土也就很自然了。
Ⅵ 尼泊爾為何敢於亮劍收復被印度侵佔的領土
尼泊爾向印度亮劍,敢於收復被印度侵佔的領土,對於尼泊爾這點,給予大大的點贊!以印度最近極度自我膨脹的心態來看,印度勢必會對尼泊爾採取報復行動。
印度和尼泊爾政府對卡拉帕尼等地區領土主權長期存在爭議。今年5月上旬,印度國防部長辛格突然宣布為一條長約80公里、連接印度內地至立普列克山口、經過卡拉帕尼的道路剪綵,引發尼泊爾的不滿和抗議。
尼方批評印度的行為是“入侵”,並於5月20日對外發布新版全國行政地圖,將卡拉帕尼等爭議地區進一步明確為尼方領土。
但是尼泊爾也不是吃素的,畢竟尼泊爾敢於向印度叫板,勢必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如今印度在邊境面臨多方爭端,以印度的國力,尚做不到多線作戰,目前印度的主要軍力都調往印巴邊境,以防止巴基斯坦。
但是以印度的自以為是的心性,印度此舉絕不會善罷甘休,可能會採取緩兵之計。
Ⅶ 尼泊爾被印度三麵包圍,為何沒有被強鄰印度吞並
當時尼泊爾能夠成功的抵禦印度人的入侵,主要是三個原因。尼泊爾當時其實並沒有世人想像中的軍事實力那麼弱,它自身還是有著一定軍事實力的。第3個原因就是尼泊爾為了防止印度人對自己國家發起進攻,所以一直與印度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尼泊爾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貿易等方面都對印度產生了非常大的依賴性。所以在與印度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尼泊爾也會考慮到印度的利益來做出一些決定。而印度當時也知道自己一時半會兒攻佔不了尼泊爾,所以也會對尼泊爾進行拉攏。尼泊爾當時擺脫不了印度的影響,而印度也沒有能力能夠吞並尼泊爾。
Ⅷ 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領土!尼泊爾和印度發生軍事對峙,哪裡來的勇氣
印度當年是英國的殖民者,但是他並不把這段歷史作為恥辱,然而卻認為自己是日不落帝國在海外的血脈繼承者,他們也一直希望能夠成為南亞地區的霸主,這次對准了尼泊爾,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向來都有爭議的里普列克地區。
北方大國當靠山,尼泊爾不再受制印度
實際上印度軍隊也不敢真的去攻打尼泊爾,並不是說印度打不過,而是沒必要因為一個尼泊爾而導致印度傷筋動骨,而且其實莫迪政府想挑釁周圍的小國,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而並不是為了發動世界戰爭其次,在近年來尼泊爾和北方的各大國家都加強了國際交往,漸漸的也已經擺脫了被印度控制的屈辱,過去以前尼泊爾的國土有14.7萬平方公里對能源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為他的邊境和印度鄉接壤,所以像石油糧食等等這些都必須經過印度,所以印度就經常以關閉邊境口岸來敲打威脅尼泊爾。
就在尼泊爾非常困難的時候,北方的眾多國家及時為尼泊爾伸出了援手,為他輸送了能源至此,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國際交往仍然非常牢固,尼泊爾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和能源上的問題,既然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也就敢和印度對剛了。
Ⅸ 尼泊爾人反對印度嗎
尼南部與印度毗鄰的地方為德賴平原,而且1600多公里的尼印邊界是開放的,兩國人民可以隨意往來。
印度對尼泊爾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尼印兩國擁有相同的宗教和文化。尼泊爾以印度教為國教,位於加德滿都的帕蘇帕堤廟,每年都有大量印度教徒前來朝拜。印度教對尼泊爾的影響是很深的,幾乎滲透到尼泊爾人生活的方方方面。
尼泊爾政治的一個潛規則是,任何一個政黨如果得不到印度的支持,就很難上台,即使上了台也長不了。在經濟上,尼泊爾嚴重依賴印度的出海口,任何重要物資和產品的進出口都離不開印度的支持和配合。印度在尼的對外貿易中佔有60%的份額。
在文化方面,來自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和音樂製品,更是在尼泊爾穩居霸主地位。尼泊爾人喜歡看電影。而電影院里上映的大多是印度電影,印度電影明星在尼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尼泊爾只要你願意付錢裝上有線電視,就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電視和新聞頻道,如CNN、BBC等,但大多數尼泊爾人還是鍾情於印度節目。打開電視,多是亦歌亦舞的印度電影和電視劇。
此外,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尼泊爾社會至今仍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在偏遠的農村,至今不時發生婆羅門等高種姓的人襲擊賤民的事件。
尼泊爾人對印度的感情很復雜:一方面,尼離不開印度的支持,印度向尼提供了大量援助,很多尼泊爾人在印度工作,在印度軍隊中有6萬多尼泊爾士兵,俗稱為印度廓爾喀兵。尼泊爾也有大量印度移民,對尼的經濟有很大影響。因此,尼對印存有一種依賴和感激之心;另一方面,印度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擺出老大哥的姿態,對尼內部事務指手畫腳,尼泊爾人對此很反感。面對印度經濟近年來年均6%以上的高增長速度,一些尼泊爾人在表示歡迎的同時,也產生一些顧慮,擔心自己的主權和獨立會受到影響。
Ⅹ 印度建國後,軍隊戰鬥力如何
印度這個國家,成立僅僅幾十年光景,但和周邊鄰國的爭端和戰爭,幾乎就從未間斷過,除了老對頭巴基斯坦,還武力吞並錫金,控制
不丹
。
當年斯里蘭卡內戰時,為了顯示自己南亞帶頭大哥的實力,印度也曾自告奮勇,以十萬之兵對陣反政府武裝猛虎組織。無奈實力不濟,三年時間里,猛虎組織越戰越勇,而印軍卻損失慘重,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國內。
1962年,我國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印度趁機入侵我方領土,雙方很快展開對攻,結果印軍一擊即潰。連號稱打遍歐亞無敵手的印度傑特聯隊,也被我軍全殲。
(尼泊爾軍隊)
三、利益驅使下的國際放縱。
上世紀70年代,美蘇正處於冷戰時期,都想拉攏這個南亞次大陸的龐然大物。所以當印度吞並錫金後,兩個超級大國的裝聾作啞,使得印度的侵略行徑如願得逞,野心也越來越大。
蘇聯解體後,印度每年向俄羅斯采購大量軍火,大大緩解了俄羅斯的經濟困局。蘇聯自然不會對南亞這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出手。而美國雖然號稱“世界警察”,但一直把印度當成掌控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前沿陣地,對於印度的亂來,更不會橫加指責,把兩國關系弄僵。
今年以來,印度不斷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發起挑釁,在自知實力不足情況下,印度再次尋求俄美支持,先後向俄羅斯拋出33架戰機、70萬支步槍以及S-400防空導彈訂單。
相對於只想出售武器呼籲印度冷靜的俄羅斯,美國卻是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頻頻為印度撐腰打氣,不僅在印太海域集結了三艘航母,以及與之配套的護衛艦和軍機。還積極邀請印度加入G11,使得戰鬥力疲軟的印度頓時底氣十足。
可以說,印度每一次對於鄰國的恣意妄為,和美、俄為首的國際勢力的縱容沉默,有著直接的關系。
再加上印度既不是靠軍事起義推翻政權,也不是通過獨立戰爭建立國家,而是靠不抵抗運動和平建國。沒有經歷過戰爭,自然不會珍惜和平。對周邊小國的欺凌屢屢得手,又讓印度信心十足,更助長了他們發動戰爭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