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冥想屬於佛教嗎
冥想,只是禪那的異譯,是翻譯到英語中再翻譯成中文的一個詞,禪那,在中文中有很多種翻譯,其中最接近冥想的是靜慮,靜有冥的意義,慮有想的意義。
禪那,我們通常叫做禪定,這是印度各宗教普遍共同使用的一種精神上鍛煉的方法,佛教也同樣有這樣的方法,但是佛教是將之發展的更為系統,更為精深。
⑵ 冥想的起源歷史,有什麼用處
冥想(meditation, 心念趨靜,深入即是禪定)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心靈意識和良好狀態。
冥想最早是來源於佛教與印度教的精神訓練,據研究,早在3000多年前已經有人開始練**冥想。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以「超覺靜坐」的形式在美國流行。
還有一種說法是冥想與宇宙的起源有關,宇宙是意識和能量的混合體。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指揮人體的是人的意識,而不是大腦。意識具有無限創造力,激活意識能量需要自我調整,而自我調整的「秘密」其實很簡單,就是「平心靜氣」,這就有了冥想。
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盡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盡量去闡述它。在瑜伽(YOGA)修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通過達摩祖師傳到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里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彙,只能把冥想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葯物),也翻譯成靜心、靜修,網路上通常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DHYANA就是通過瑜伽修**,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你重新把心靈和身體結合起來,進入一種感知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用DHYANA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這才是我們修**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大家常常誤認為只有坐在那裡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我們都是可以進入這種無思慮的狀態。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做體式的時候通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處於一種DHYANA的狀態,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麼作為入口,通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現在身體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發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盡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後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進入DHYANA的狀態。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身體的運動後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盡量不眨眼,可控系統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冥想的鍛煉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後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DHYANA。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DHYANA這種狀態是處於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一。
冥想的作用機制
加州大學的研究者是最早通過研究和實驗確定了冥想與我們身體中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有關,從而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和闡明了冥想在人體上的機制原理。
冥想是一種身心雙修的法門,首先對於肉身軀殼的健康大有裨益,因為冥想能改善大腦,保持腦細胞的年輕活力,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使人體免疫功能增強,防止老化,從而起到自我修護基因的效果,提高防病和自然治病(人體發生疾病時的自愈力)能力。其次對於精神和心靈更具顯著效果,普通人通過冥想可以舒緩減輕精神壓力,釋放排除焦慮憂郁糾結哀愁忿恨等負面情緒,通過調整人的內在情緒從而獲取平靜而快樂的狀態,達到真正「修身養性」的目的。
冥想的實踐者已經提出,有規律地練**某些形式的冥想會增強心靈意識,有助於使個體獲得啟迪,並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覺和思維從自發的已學會的模式中解放出來。一些研究者也提出,有規律地進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學所認為的局限--甚至導致在可測量的智力和認知操作上的增進(Cranson
et al., 1991)。冥想實踐中一流的佛教教師漢(Nhat
Hanh)(1991)建議,對呼吸的知覺,以及只是欣賞你周圍的事物都可以成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徑。
參禪、凝神等以往被視為是神秘莫測的作法日漸被醫學界認可。大量的醫學調查和研究表明:冥想能緩解疼痛,集中注意力,增強免疫力,降低血壓,抑制焦慮,改善睡眠,甚至可以防止抑鬱。利用研究對照組對於人們情緒,兒童腦發育,大腦注意力及神經系統等方面均有進展。隨著研究的深入,預計科學家將揭開更多冥想的奧秘。甚至有些知名科學家聲稱,冥想帶來的好處已經顯而易見。
但是冥想並非僅僅是放鬆(Relaxation)這么簡單。後者只是簡單地使身體和心情放鬆休息下來;冥想卻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想法上,在長時間反復練**下,使大腦進入更高的意識(類似禪的「入定」),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調息法」及「冥想」是較高層次的瑜伽術,並不適宜隨意自學,初學者必須先練**各個瑜伽姿勢,待充分掌握後才可學**它們。此外,患有任何情緒病或精神科疾病的人士,更不可練**「調息法」或「冥想」,以免造成危險。簡單而言,胡亂練**「調息法」或冥想會對健康造成不少傷害。
⑶ 為何在印度士兵把瑜伽認為是必不可少的運動
有人說,印度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躺在瑜伽墊上,聞著濃濃的咖喱香,做出各種反人類的高難度動作。據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印度軍隊雖然自詡打遍南亞無敵手,但軍隊里一直存在工資低、待遇差、缺乏基本福利等等諸多問題。莫迪很著急,何以解憂,唯有瑜伽。於是,莫迪向邊防部隊派出了大量的瑜伽教練,聲稱“瑜伽和冥想可以有效改善士兵們的心理問題”。
瑜伽和冥想,就是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冥想的力量!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的閱兵式,總是有各種神奇開掛的高難度精彩瑜伽動作。
⑷ 古印度中的苦修
苦修:某些宗教徒的修煉手段,用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來磨煉自己。指出家修行的人。現用來形容放棄正當物質享受,一味苦行的人,這種人稱之為苦行僧。
苦行僧的主要任務就是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擺脫無盡的輪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經千年而不衰。他們被許多人看成是來凡塵普渡眾生的「神的使者」。
苦行僧一般居住在遠離塵囂的喜馬拉雅山上,或寄居在某個廟里,吃齋念佛,修煉瑜伽。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為他們視自己的身體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方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
⑸ 冥想者在冥想時,在想什麼
人的思維就跟冰山一樣,露出海面的那一部分,叫做有意識思維,就是您所說的「在想什麼?」但更多決定人在冰山之上的思維能力,也就是有意識思維的能力,則是在海底下最龐大的那部分,在心理學上叫做——潛意識。在這個基礎上,也許您明白冥想和通常的想的區別是什麼了,通常的想是一種有意識的專注,人在專注的思考問題,思考數學題、邏輯等等,是利用人在冰山之上的能力。但是冥想是一種潛意識的專注,是利用人冰山之下的能力,潛意識是萬能的,是人類很多能力(冰山至上的顯意識)的源泉,所以冥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現代很多腦力勞動者尋求的休息方式和渴望探索思維本質的人的一個探索方向。
⑹ 瑜伽冥想是怎麼來的
瑜伽源於古印度,帶有佛教色彩,而冥想用以調心(調身用體位法)。冥想就是放空心思,舒緩壓力,常借物以轉移注意力達到心態平和。所以,我認為,就像佛教修行者打坐一般,只不過少了些玄學色彩,目的變成調養生息。
⑺ 很多人喜歡冥想,冥想的好處有哪些
這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舒暢,一直前所未有的安靜,你會感覺到你的大腦頂部還有一個空間。這時候安定心思,不要去考慮任何事情,就這么安靜的坐著。等你醒來之時,你會感到身體充滿力量。開始進入冥想的世界時,整個人的節奏都開始放慢。在重復的一呼一吸之間,我們的心漸漸找到了一個安全的落腳地,彷彿外界所有的喧囂都與我們無關。當平靜與我們同在,我們會感到放鬆和舒服。
通過呼吸(3-5分鍾調息)把注意力完全引導到自己身上,同時創造一種全然放鬆信任的氛圍,氛圍越好的話效果越好。對於初學者,冥想時間我不建議太長,在5-15分鍾內適合,可選擇半蓮花靜坐或仰屍式。
⑻ 超覺靜坐的起源
靜坐源於印度,是古印度高僧日常修行的一種方法。印度裔物理學家瑪哈里施把印度古老的健身養性之術——瑜伽功,同現代物理學中的統一場論結合起來,創立了一種全新的靜坐法——超覺靜坐。從1958年起,瑪哈里施開始將這種健身法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學習、運用這種好學易用的健身法。同時,很多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對這種靜坐法進行了研究。Maharishi Mahesh Yogi(瑪哈瑞詩·瑪哈士)2008年2月5日,世界各大媒體都刊登了一條新聞:現年91歲高齡的印度瑜伽大師瑪哈瑞詩·瑪哈士在荷蘭的豪華寓所里安然辭世。這位傳奇老人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風靡世界的「超覺靜坐」運動的倡導者,生前創立了市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瑜伽帝國。但他的所作所為也飽受爭議。
從物理學到「超覺靜坐」
關於瑪哈瑞詩·瑪哈士的出生日期和家庭,一直存在爭議,他本人也不願談及自己的早年經歷。有記載說,他是1917年1月12日出生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的一個小山村裡。其父母都是印度教信徒。1940年,瑪哈士在阿拉哈巴德大學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拜印度教大師斯奧米為師。苦修12年之後,他開始把冥想靜坐和自己的修煉結合起來。瑪哈士認為,普通人也蘊含著巨大的潛能,但只有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修煉,潛能才能得到發揮。而他發起的「超覺靜坐」就是這樣一個能創造內心平靜,又能激發潛能的修煉方法。
1955年,瑪哈士開始向外界推廣自己的理論和修煉方法,並於1957年創建了他的第一個組織:屬靈更新運動。瑪哈士的理論在瑜伽盛行的印度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於是,他很快將眼光投向了西方社會,並把美國作為自己的第一個目標。
1959年,瑪哈士隻身來到美國,在加州創建了新的屬靈更新運動組織。這次嘗試又遭遇了失敗。因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人們普遍對宗教運動有反感。5年後,瑪哈士又成立了一個名為「國際學生靜坐協會」的組織,仍然沒有得到美國人的認同。於是在1969年,瑪哈士乾脆將所有的宗教因素都去除掉,將組織更名為「創新智慧科學會」,繼續推廣「超覺靜坐」。
更名的效果立竿見影。瑪哈士開始受到美國主流社會的關注。不少人都對他的「科學」的瑜伽修煉方法感到新鮮和好奇,不少社會名流也加入到修煉隊伍中。1975年,瑪哈士迎來了在美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他接受了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默弗·格里芬的采訪,還成為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人物。從此,「超覺靜坐」滲透到了美國各階層的生活中,上至參議員,下至普通市民,都爭先恐後地來靜坐冥想。
瑪哈士真正揚名世界,是因為披頭士樂隊
印度,印度,領我進入你的心田掀開你古老的神秘
我在尋覓一個謎底
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在這里找到
它將出現在我的意識深淵
印度,印度,請聆聽我的祈盼
我獨坐在你的腳邊,請你不要離開
......
我要隨心翱翔
我要隨心召喚
我要隨心返航
這是約翰·列儂1968年在瑞詩凱詩時寫下的一首歌。瑞詩凱詩是位於喜馬拉雅山下、恆河源頭的一座小鎮,是印度瑜伽的發源地。相傳這里的苦行僧修習瑜伽已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在40年前,這個小鎮一直鮮有人知,直到披頭士樂隊來到這里靜修,才使瑞詩凱詩成為全世界瑜伽練習者的朝聖之所,同時也是無數列儂迷的追尋之處。
1967年,就在瑪哈士極力宣揚「超覺靜坐」的時候,當時已經成為西方流行文化偶像的披頭士樂隊卻正處於一個不穩定的時期。一方面,因為受到當時流行文化的影響,披頭士成員從1965年就開始接觸毒品和致幻劑;另一方面,因為披頭士的核心人物列儂說了一句「我們現在比耶穌基督還受歡迎」,而讓整個樂隊遭受了巨大的沖擊。樂隊中最先和瑪哈士接觸的是主音吉他手喬治·哈里森,喬治對他的說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拜瑪哈士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之後不久,精神苦悶的列儂便帶著樂隊成員追隨瑪哈士來到瑞詩凱詩修習「超覺靜坐」。
在瑞詩凱詩,列儂一度認為自己找到了「極樂世界」。在瑪哈士的指導下,樂隊成員學會了平靜地面對外界的評論,重新開拓自己的音樂事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列儂寫下了上面的那首歌。
列儂追隨瑪哈士在瑞詩凱詩修習了8個星期。關於披頭士樂隊離去的原因,外界一直流傳著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版本是,列儂等人偶然看到瑪哈士對一位女性追隨者存有非分之想,這讓他們對「超覺靜坐」產生了懷疑,列儂還專門創作了一首名為「Sexy Sadie」的歌來諷喻瑪哈士的行為;另一個版本是,瑪哈士發現披頭士樂隊的成員仍舊沉迷於毒品,最終不歡而散。但不管怎麼說,披頭士的印度之行讓瑪哈士名聲大噪。
豪宅有200個房間
瑪哈士能被西方社會接受,他所受的物理學教育幫助不小。他在傳授「超覺靜坐」的時候,會從物理學角度來解釋生命現象,這就給脫胎於古老印度瑜伽的靜坐修煉帶來了新角度。
經過40多年的苦心經營,瑪哈士的「超覺靜坐」已經在全球擁有了超過500萬的追隨者。他本人還創建了一個龐大的「超覺靜坐」培訓帝國,有報道稱其價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在他的培訓帝國中,包括一個以22種語言、向全球144個國家每天24小時同步播出的全球衛星電視頻道。人們為了學習「超覺靜坐」方法,需要每天支付數百美元的培訓費用,而培訓的過程就是一天兩次,每次20分鍾的靜坐冥想。
盡管瑪哈士如此成功,但是爭議一直伴隨著他。有不少人認為。他有著很強的權力欲和控制欲,這和他宣揚的「內心的寧靜」是相悖的。還有些美國人認為,他只是打著科學的幌子來推廣宗教修煉方法,還將他告上法庭。法院也判定「超覺靜坐」並非科學。瑪哈士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維持原判。
瑪哈士在美國逐漸失勢,轉移到瑞典和德國尋求發展,隨後又到了亞洲的菲律賓等地。1990年,瑪哈士移居到荷蘭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在那裡修建了一座有200個房間的豪宅。有報道說,瑪哈士自己只佔用其中的兩個房間,其他房間都安排給了他的一些「顧問」使用。
即便到了老年,瑪哈士仍不時做出一些吸引世人注意的舉動。上個世紀90年代,瑪哈士稱,在一定人口中,若有1%的人修習「超覺靜坐」,那麼天下就會善多惡少。「9·11」事件後的第一個美國獨立日時,他又站出來說,可以用愛來制止恐怖主義,如果有10億美元,他就能訓練出4萬名專業的沉思者,這些沉思者能產生足夠的影響來拯救世界。
隨著他的去世,瑪哈士的宏偉理想也不再有下文。批評他的人堅持認為他的那些言論是作秀,是對世人的欺騙。但不可否認,面對日益喧囂的生活,世界各地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靜坐冥想尋求慰藉。
⑼ 為什麼要做冥想
根據瑜伽師們的說法,自我,即人,由於受到自然界三種狀態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
冥想
如果一個人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就會希望獲得某一特定類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
如果一個人處於激情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樂;
如果一個人是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園或農村度過和平寧靜的一天。
因此,所有這些情況,是人的慾念的性質由自然界中哪一種影響支配著他的狀態來決定的。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著。可是,在任何特定時刻這三者中總有一種占著主要地位。
愚昧無知是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結果是瘋狂、幻覺妄想、怠惰等。
激情狀態優於愚昧無知狀態,但它意味著重大執著、不可控制的慾念、追求和緊張的努力等等特徵。
而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光輝四射。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是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