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的舊稱有哪些﹖
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Ⅱ 古代中國人怎麼稱呼印度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2、賢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別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s(河名),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Ⅲ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印度人為什麼被叫成印度阿三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有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
Ⅳ 印度在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叫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do"或"shin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
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s。
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印度的相關歷史簡介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 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南亞國家)
Ⅳ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古稱:天竺
Ⅵ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譯為申毒﹑辛頭﹑信度﹑身度﹑賢豆的說法。
一、身毒
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意思是從東南的神度國,走數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6)印度以前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
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
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Ⅶ 印度古代叫什麼名字 印度在以前是中國附屬國嗎
印度古代被中國人稱為天竺或身毒。
古代印度統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狀態,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因為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中國和印度在古代幾乎沒有什麼來往,當然更不是中國的屬國。
Ⅷ 印度在歷史上有哪些稱呼
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帕勒德」即其中之一,它是梵文的發音。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帕勒德」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帕勒德」,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帕勒德命名。在《往世書》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帕勒德·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帕勒德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人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跡在哈拉巴和莫亨殊達羅早有發現。有過有些人有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帕勒德人是指波勒德國王的子孫後代。凡此種種,可見一斑。
「印度」還有另外的叫法。幾千年前,雅利安人乘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由中亞出發,分東西兩支遷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歐洲,成為今天大部歐洲人的祖先;向東去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則在波斯定居,成了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則繼續向東南移動,越過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的西北部,成為今天的一部分印度人。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時住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古代梵文發音「信突」(sindhu)河,可是古代伊朗人把字母「斯」(s)的發音讀成了「合」(h)音,即讀成「很毒」(hin)河。這樣,就把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叫成「很毒」,而把這一地區稱這為「很毒斯坦」。「斯坦」,是地區的意思,「很毒斯坦 」,意即很毒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印度又一名稱「很毒斯坦」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時稱它為「身毒」,東漢稱它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指出:「仔細探討天竺的名稱,很多不同的說法,弄得一團混亂。舊時叫做身毒,或者叫賢豆。現在根據正確發音,應該稱做印度。印度人民,隨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國,遠方外國,異俗之人,從遠處看,採用了一個總名,對自己所喜歡的地方,稱之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話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稱,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說,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好像一個沒有光明的長夜,沒有一個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點上蠟燭,雖然有星光來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於這種情況,才把印度比成一輪明月。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聖賢相繼出世,遺法相傳,教導群生,條理萬物,好像月亮照臨一般。由於這樣原因,才把本國家稱為印度。」這是一種解釋和說法。從此中國才確定譯為「印度」。
另外,古代希臘人把印度河叫成「伊德斯」,把這一地區稱為「伊迪亞」,這是西方人對印度的叫法。
Ⅸ 歷史印度早期怎麼稱呼
「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或身毒。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
Ⅹ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