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每年生產多少萬輛小汽車

印度每年生產多少萬輛小汽車

發布時間:2022-08-16 22:02:20

❶ 長城汽車國際化戰略的下一步,進軍印度市場!

印度與我國一樣,是世界人口大國,它的經濟產業也是多元化發展,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其中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同時經濟的發展迅速,帶動印度的汽車市場也在近幾年蓬勃發展,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

作為一個目前尚不成熟的汽車市場,印度汽車市場有著足夠強大的潛力,也給了以長城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品牌一個機會。在印度市場的全面布局,不僅將助力長城汽車全球化戰略再度進階,更讓世界看到了長城汽車的底蘊與實力。深耕印度,將助力長城汽車在這個全球最具潛力的汽車市場中佔得先機,更將促使長城汽車在未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被長城看上的印度市場,到底有多大潛力

2019年,長城汽車確立了「全面出海」的企業戰略,路線主要有兩條:以哈弗系主攻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WEY品牌主攻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連日來,長城在印度的一系列動作顯示出,印度是繼俄羅斯之後,其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二個戰略錨點。

2月5日,長城汽車攜旗下哈弗與長城EV品牌高調亮相第十五屆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並正式啟動了印度市場戰略。

鍾述

據印媒報道,2019年,來自中國的手機製造商小米首次超越了三星,成為印度手機市場的年度銷量榜首。並且,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前四位里,除了三星,另外三家分別是小米、vivo和OPPO,均來自於中國。

汽車領域,上汽是第一家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車企。2019年6月,上汽名爵品牌開始在印銷售,截至2019年底,已經累計銷售新車15,930台,遠高於最初設定的一萬台銷量目標。

這些案例均顯示,印度消費者對於中國品牌並不陌生,且相當認可。它們的成功,也將為長城汽車攻略印度市場提供更多的信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印度10月汽車銷量榜單出爐,和中國車市比差距太大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一物種因為環境條件不同,都會有不同變化,同一輛汽車在不同的地區銷售,也會有不一樣的反饋。在諾大的全球車市中,很多國際品牌在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印度車市,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哪些品牌?和國內車市有什麼不同?

排名第十的是MG,也就是我們的國產車名爵,在印度十月月銷3750輛,同比有6.05%的增幅,國產車在海外車市大放異彩,憑借低價、高顏值豐富配置等帶來的超高性價比,躋身榜單前十,從上汽集團給出的銷售報告可以看出,MG汽車在印度公司,1-7月銷量增長了495.4%,增幅格外亮眼,前景可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全球車企對印度虎視眈眈,除了人口紅利,印度還有什麼優勢

最近,汽車圈內發生了兩件大事。之所以稱之為「大事」,是因為這兩件事情傳達出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印度市場火了。

第一件事是在2月5日的第十五屆印度新德里車展上,長城、上汽和海馬三家中國車企以及300多家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參展;第二件事則是雷克薩斯前幾日正式上市了在印度生產的ES車型,該車型由豐田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工廠組裝生產。

再反觀美國、歐洲、日本等一些成熟的市場,無論品牌還是產品都已經非常完善了,市場也是比較穩定的,自主品牌想要擠進去並分一杯羹,想也知道並不容易。

總結:

龐大的人口紅利、低廉的勞動力優勢、難以替代的地域輻射優勢,再加上巨大的市場可挖掘潛力,都在證明印度市場將會是全球車企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

看來,新一輪的競爭,又要開始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❺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❻ 印度打算引進特斯拉,印度有完整的生產體系嗎

玻璃,膠條,輪胎,車架,電機,電池,後視鏡,哪怕一顆螺絲釘都需要上游配套,不是手機廠,可以把配件寄過去,直接開工組裝的,汽車是大型機器,一般都是產地組裝,便於運輸和銷售。他得先一個特斯拉廠才能看是不是奇跡,負責地說特斯拉腦子沒壞的壞,十年裡是不會去印度建廠的。看看特斯拉德國工廠的進度吧,再看看印度有啥大公司在那裡運營得好的,



印度會成為特斯拉製造廠之一,德國也在建造。上海只不過是特斯拉第一個海外製造廠,談不上什麼特別奇跡,畢竟特斯拉的總部,主要廠房,尤其是技術人才都是在美國。印度會成為特斯拉製造廠之一,德國也在建造。上海只不過是特斯拉第一個海外製造廠,談不上什麼特別奇跡,畢竟特斯拉的總部,主要廠房,尤其是技術人才都是在美國。

所以單從單兵來講阿三已經處下風,還有聯合指揮,步炮協同合成作戰,導彈方面,萬國造後勤補給不上,大家考慮一下吧,我們重視任何對手不要掉以輕心,戰略上蔑視,戰術上重視但只要及時保證充分的後勤維修保障和零部件供應,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我軍這個方向的殲20機群規模的畢竟太小,如果印軍採用機海戰術,不計損失,不顧傷亡,搞大規模突襲的話,威脅很大。

❼ 印度汽車需求量很大,為什麼汽車銷量卻很慘淡

由於經濟進一步放緩,印度7月汽車總銷量大跌36%,這個被認為是全球最有前景的汽車市場遭遇了近20年來最嚴重的業績下滑。


汽車市場出現如此嚴重的低迷,再加上消費者從購買私人汽車轉向其他替代選擇,這讓不少分析師開始質疑這種需求疲軟是周期性的,或者象徵著更大范圍的趨勢轉變。

❽ 全球汽車市場2020年3月銷量速覽:世界各國汽車銷量大跌

全球汽車市場2020年3月銷量速覽:世界各國汽車銷量大跌,唯有俄羅斯因搶購大幅增長

北美洲

美國新車銷量99.2萬輛,同比下降27.0%

市場分析機構WardsIntelligence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輕型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7.0%至992,392輛。1-3月美國輕型車銷量累計約為3,978,727輛(不包括捷豹路虎),同比下降12.4%。

1-3月,美國三大車企中的通用汽車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的銷量分別下滑7.1%和10.4%,降幅均高於預期。盡管兩家公司都沒有提供3月的具體銷量,但需求明顯在3月中旬大幅下滑。根據大眾、本田、現代以及馬自達等多個汽車品牌3月銷量下滑幅度均超過了40.0%的表現,也已經凸顯出整個美國的市場。

密歇根大學數據顯示,3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即便是美國政府的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和汽車製造商的慷慨激勵措施,也無助於改變市場悲觀情緒。

加拿大新車銷量9.6萬輛,同比下降47.1%

根據調查公司desrosiers發布3月加拿大新車銷量(推測值)同比下降47.1%至96,117輛。其中,乘用車市場下降60.7%至19,053輛。

據Scotiabank分析加拿大汽車銷量走勢時表示,盡管加拿大當前社會仍處於水平良好,但是消費力度依然疲軟,再加上疫情促使市場進一步波動,至少會暫時影響汽車銷售。

亞洲

中國新車銷量143.0萬輛,同比下降43.3%

中汽協發布3月中國汽車產銷量數據。2020年3月,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得到有效的控制,企業生產經營逐漸恢復。伴隨生產經營有序恢復,汽車產銷降幅收窄。

3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2.2萬輛和143.0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4.5%和43.3%。1-3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47.4萬輛和367.2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45.2%和42.4%。

3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04.9萬輛和104.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9.9%和48.4%。1-3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68.4萬輛和287.7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48.7%和45.4%。

3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7.3萬輛和38.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0.3%和22.6%。1-3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79.0萬輛和79.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8.7%和28.4%。

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不含特斯拉)分別完成5.0萬輛和5.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6.9%和53.2%。1-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5萬輛和11.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60.2%和56.4%。

韓國新車銷量59.8萬輛,同比下降15.0%

韓國五大汽車製造商,包括現代汽車、起亞汽車、通用汽車韓國公司、雷諾三星汽車公司和雙龍汽車公司,3月一共售出597,826輛汽車,同比下降15.0%。銷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現代和起亞汽車的主要海外工廠停產,以及另外三家汽車製造商的減產。

1-3月,這五家汽車製造商共售出1,687,905輛汽車,同比下降9.2%。

分企業來看,雙龍汽車表現最差,3月共售出9,345輛汽車,同比下降29.0%。韓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銷量同比下跌12%至37,918輛。得益於旗下SUV車型的強勁銷量,雷諾三星汽車公司的銷量逆勢上漲9.5%至15,100輛。

現代起亞是全球銷量第五大汽車製造商,因疫情的蔓延,這兩家公司暫停了在美國、歐洲、俄羅斯和印度的大部分工廠。因此,現代汽車3月銷量大跌21.0%至308,503輛;起亞汽車3月銷量也同比下降6.4%至226,960輛。兩家公司計劃增加國內市場銷量,以抵消海外市場銷量下降的影響。

日本新車銷量58.1萬輛,同比下降9.3%

行業機構數據顯示,3月份日本新車銷量(包括卡車、公共汽車和微型車)較去年同期下降9.3%至581,438輛,已經連續第六個月出現下滑。

疫情導致的零部件中斷和汽車需求下降等問題,使得包括豐田、本田和日產在內的日本所有主要汽車製造商紛紛關閉工廠。

據外媒報道,總體上來說,日本七家汽車製造商的全球產量目前預計將較2019年下降50.0%。2019年,日本七大汽車製造商在全球共生產了2,607萬輛汽車。

印度新車銷量14.3萬輛,同比下降51.0%

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近日發布的月度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度2020年3月份的汽車銷售量僅為143,014輛,同比下降51.0%。

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指出,受疫情影響,印度汽車生產企業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進口受到很大影響,這也導致印度汽車行業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根據印度最新管控,該國從3月25日才開始為期三周的全國封鎖,因此使得銷量大幅下滑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當地政策原因,隨著離月底越近,優惠可能性也越大,使得不少消費者處於觀望,但與此同時疫情的沖擊,使得市場表現再次延後。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截止3月31日印度所有的汽車工廠都已停止生產。4月中旬解除封鎖之前,印度汽車行業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都將繼續處於停滯狀態。

歐洲

英國新車銷量25.5萬輛,同比下降44.4%

根據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英國新車注冊量為254,684輛,同比下降44.4%,創下1999年(英國引入兩年一次的號牌變更政策)以來的最差記錄。而通常情況下,3月份是英國汽車銷量最高的兩個月之一,例如2019年3月的新車登記數量佔全年總銷量的20.0%。

1-3月,英國的汽車累計銷量為483,557輛,同比下降了31.0%。

2016年,英國汽車銷量曾創下新高,自此之後,該國的汽車銷量一路下滑。受疫情影響,SMMT將英國今年的汽車銷量預測下降了23.0%,至173.0萬輛,這意味著今年銷量較去年同期或下降25.0%。

德國新車銷量21.5萬輛,同比下降38.0%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德國新乘用車注冊量為215,119輛,同比下降38.0%,這是有史以來德國最大的月度降幅。1-3月,德國汽車累計銷量為701,300萬輛,同比下降20.0%。

品牌方面,德國汽車市場的領導者大眾品牌3月銷量同比下降了35.0%,梅賽德斯同比下跌28.0%,寶馬同比下降了21.0%,奧迪同比下降了37.0%,福特同比下降了50.0%。特斯拉和雷克薩斯的表現都相對不錯。其中,雷克薩斯的銷量同比下降了2.8%,特斯拉的銷量下降了4.4%。

出口量方面,德國3月共出口23.5萬輛汽車,同比下降32.0%.

德國機動車協會表示,3月的這個數據並不意外,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德國幾乎所有汽車經銷商被迫關門,多個新車注冊辦公室關閉,德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並不考慮購車。德國Ifo研究中心預計,德國汽車產業將嚴重受到疫情影響,車業業績將嚴重下滑,預計回落到2009年水平。

俄羅斯新車銷量16.1萬輛,同比增長23.0%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3月OPEC石油產量協議破裂導致的油價暴跌,使盧布成為了今年兌美元匯率表現最差的貨幣之一,貶值幅度大約達到了20.0%。

分析機構Autostat表示,由於盧布大跌,俄羅斯消費者爭先在價格上漲之前購買新車。今年3月份,俄羅斯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23.0%至160,640輛,1-3月,俄羅斯乘用車累計銷量為375,649輛,同比增長16.0%。

然而,由於經銷商為對抗疫情傳播而在全國范圍內關閉門店,並且只接受網路訂車,今年4月俄羅斯的汽車銷量預計將大幅下跌。

Autostat執行董事SergeiUdalov表示,銷量的上漲主要是因為盧布貶值,導致汽車價格很可能會上漲,因此大量消費者爭先在漲價之前購買汽車。Udalov表示:「汽車銷量將會回落,而且降幅會非常明顯。」他預計,今年4月俄羅斯乘用車銷量的降幅有可能達到80.0%至90.0%。

法國新車銷量6.3萬輛,同比下降72.0%

根據法國汽車工業協會CCFA的數據,3月份,法國汽車銷量大跌72.0%至62,688輛。1-3月,法國汽車累計銷量為364,679萬輛,同比下降34.1%。

3月份,在法國銷售的汽車品牌幾乎全軍覆沒,銷量全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唯一銷量跌幅低於50.0%的汽車品牌為PSA集團旗下的高端品牌DS,其3月銷量同比下降38.0%。其他表現相對較好的品牌,例如Mini銷量同比下降50.0%,起亞銷量同比下降53.0%,豐田和現代分別出現57.0%的同比跌幅。

而銷量損失較為慘重的品牌包括PSA集團旗下的歐寶,同比跌幅達89.0%,FCA集團旗下的Jeep同比跌幅達85.0%,菲亞特、西雅特和鈴木的銷量則分別下降了82.0%。

西班牙新車銷量3.8萬輛,同比下降69.0%

西班牙3月汽車銷量同比大跌69.0%至37,644輛。1-3月,西班牙汽車累計注冊量達218,705輛,同比下跌31.0%。

據西班牙汽車工業協會(ANFAC)的數據,3月,來自租賃公司的汽車注冊量下降了75.0%,來自私人客戶的需求量下降了68.0%,面向公司的批量銷售下降了67.0%。

電動汽車的銷量情況好於市場平均水平,盡管其銷量也出現了兩位數跌幅。其中電動汽車的銷量下降了44.0%,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注冊量下降了22.0%,混動汽車的注冊量同比下跌26.0%。

汽油車的銷量下降了74.0%,占據55.2%的市場份額;柴油車的注冊量下降了68.0%,占據24.8%的市場份額;所有替代燃料汽車,包括純電動、混動以及由液化石油氣和壓縮天然氣驅動的汽車,銷量下降了38.0%,但市場份額卻上升到創紀錄的20.0%。

品牌方面,特斯拉是表現最好的品牌,銷量下降了37.0%。大眾集團旗下大眾和斯柯達品牌出現68.0%的跌幅,西雅特的銷量下降了46.0%。現代的注冊量下降了47.0%,起亞的注冊量下降了60.0%。豐田的銷量下降了48.0%。

豪華品牌中,寶馬銷量同比下降80.0%,奧迪銷量同比下降76.0%,梅賽德斯-賓士和保時捷的注冊量下降了52.0%。而PSA集團下的歐寶、標致、雪鐵龍,FCA集團下的菲亞特、JEEP、阿爾法羅密歐,以及福特品牌銷量同比下跌都超過了70.0%。

義大利新車銷量2.8萬輛,同比下降85.4%

義大利運輸部日前公布,3月汽車銷量為28,326輛,同比大跌85.4%。

3月份,幾乎所有汽車品牌在義大利的銷量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特斯拉是唯一一個銷量實現增長的汽車品牌,該公司3月在義大利共交付424輛汽車,同比上升58.0%。

根據義大利外國汽車製造商協會UNRAE的數據,如果義大利在4月底或5月初能夠解封,商業活動全面恢復,那麼該國今年汽車總銷量將下跌32.0%至131.0萬輛;而如果封鎖令持續更長的時間,到8月底汽車銷量仍然接近於0,那麼義大利今年的汽車銷量將僅高於100.0萬輛。

南美洲

巴西新車銷量16.4萬輛,同比下降21.8%

巴西汽車銷售商聯合會(Fenabrave)發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3月巴西汽車銷售量為16.4萬輛,同比下降21.8%。1-3月,巴西汽車銷售量為55.8萬輛,同比下降8.2%。其中,巴西轎車和輕型商用車銷售量為45.1萬輛,同比下降9.2%。

3月,巴西轎車和輕型商用車銷售量為15.6萬輛,同比下降21.9%。卡車銷售量為6,483輛,同比下降15.0%。大客車銷售量為1,295輛,同比下降35.4%。

從品牌看,3月,雪佛蘭Onix銷售量居首,銷售量為1.2萬輛。福特Ka居次,銷售量為7,103輛。現代HB20位居第三,銷售量為7,042輛。目前,雪佛蘭擁有巴西16.4%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的是福特9.2%、現代8.5%。

巴西汽車銷售商聯合會稱,3月份因防控新冠病毒擴散而實行的隔離措施對巴西汽車銷售影響很大,許多汽車經銷商關門停業,實體車店幾乎癱瘓了,只能在網上銷售,銷量大幅減少。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❾ 印度哪來的近9000億的國民生產總值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在全國的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受良好教育人士,還是主要的電腦軟體服務出口國以及大批軟體工程師的母國。
去年12月,美國新澤西州初步通過了一項議案。此議案如同半空里的一聲驚雷,在印度炸響。議案很簡單:今後政府部門的工作一律不外包給非美國公民,不管是軟體設計還是呼叫中心。

對於印度的科技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警醒——就在兩年以前,所有的媒體都還在對印度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威力津津樂道。而現在,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失業率上升,印度的高科技企業終於嘗到了歐美經濟不景氣的苦酒。

對印度的排斥不僅僅來自於幾個議會代表,一些移民官員也有類似表現。比如,三月份,荷蘭移民局以簽證無效為由,扣留並最終驅逐了15名來自印度某知名IT企業的訪問人員。如此種種,都意味著歐美對印的態度轉向,印度高科產業以後將面臨新的考驗。同時,更嚴酷的商業環境,更激烈的競爭,以及更苛刻的消費者,都在蠶食印度高科產業的利潤。

21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經濟中,兩個亞洲巨人在勞動力方面的差別依然清晰:作為全球工廠的中國,生產著從鞋到電腦的所有商品。全球外包中心的印度為全球提供從編寫軟體補丁到跟蹤信用卡信息的各類服務。

印度的服務業享譽全球,但是製造業卻默默無聞。受制於落後的基礎設施、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和嚴苛的勞工法案,印度的製造業在全球舞台上仍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至2005年期間,製造業在印度國民經濟所佔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徘徊在25%到27%之間。同期,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例從37%躍升至52%。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專家指出,2005年印度製造業出口總值37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6%,同比中國7120億美元和35%的份額。誠然,中國出口商品中60%來自總部設在中國以外的公司。

「時至今日,印度尚未在跨國製造型企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波士頓咨詢公司駐新德里分部主任南德高恩卡(Sachin Nandgaonkar)。「當然,和五年前相比,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波士頓咨詢公司和沃頓商學院的專家們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印度的製造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印度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的帶動下和相對廉價的高技術勞動力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生產業務。福特、現代和鈴木公司,都通過其在印度的工廠大量向外出口汽車。LG、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要麼已經在印度開始生產手機,要麼正在籌備設廠,產品中相當大部分將出口海外。ABB、施耐德(Schneider)、霍尼韋爾(Honeywell)和西門子公司在印度設廠,為印度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生產電工和電子產品。

另外,還有一批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印度本土生產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汽車業——已成功立足全球供應鏈中。桑德蘭姆閥門公司(Sundram Fasteners)為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發電機閥門。總部設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自己發展成為數碼存儲介質,如DVD和CD光碟,的全球生產商。還有發展迅猛的制葯公司:印度現有60家制葯企業達到了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苛刻的質量要求。這是美國以外達到此項要求最多的國家。印度的制葯公司正在全球拓展市場。

「過去的五、六年間,很多公司已經重組了生產部門,並已達世界標准,」波士頓咨詢公司新德里辦事處的印度工業產品部門主管兼研究主任巴塔查亞(Arindam Bhattacharya)指出。「印度正在不同行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基地,從制葯、汽車配件,到汽車和摩托車。速度雖然不快,但步伐堅定。」

國內需求

印度製造業的騰飛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已顯露出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完全不同的特質。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在中國和印度都有業務。其常務董事帕塔克(Dalip Pathak)指出,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政府關注就業問題,而為製造型企業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這使得中國成為製造業長期投資的最佳目的地。

在印度,外商投資就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了。印度的文盲率持續超過東亞各國水平,非熟練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也比中國或越南要低。但是,很多情況下,巴塔查亞(Bhattacharya)指出,印度的平均生產率因為高效的企業管理體制而大大提升。嚴苛的勞工法——例如員工人數超過100人的公司在辭退工人時,須徵得政府同意——使得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鞋業或玩具製造業,都會避印度而遠之。印度經濟中一些部門,諸如手工紡織業,仍保留有低效率的小作坊運作方式。電價高而供應無保證、道路糟、碼頭堵,再加上繁文縟節,都阻礙了外商在印度的投資。據國際金融公司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表,在世界各國新開辦企業所需時間方面,印度需要35天,美國需要5天,英國需要18天。在此方面,印度終於能與中國(35天)和泰國(33天)處於同一水平上,並領先於巴西(152天)。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喬胡瑞(Saikat Chaudhuri)認為,印度的全球製造業在其不斷擴張的國內需求帶動下大幅增長。他點出像LG、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樣手機生產商,如福特、現代和豐田一類的汽車廠商。一些公司正在改變其全球布局。巴塔查亞拿現代汽車作例子,現代汽車將其在印度的工廠定位為全球唯一生產小型車的工廠,並將其在韓國本土的生產能力逐步轉移到這里。進口准證制度漸被取消、關稅逐漸降低和外匯監管體制逐步放寬,引發了以消費為帶動的經濟可持續大發展。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印度國內汽車年銷售量從1995年的26.5萬輛,增長到2005年82萬輛;本財年前8個月,汽車銷售量已達87萬輛。印度的手機月銷售量已經高於300萬只。

「印度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使得建立供應鏈成為可能,」喬胡瑞強調說。「只要印度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並能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這將成為另一種成功模式。」印度市場對商品價格的敏感性高,為本地製造業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巴塔查亞說,印度政府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允許私人機構介入港口建設,以及大手筆投資公路建設等措施來壯大製造能力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

福特亞太公司負責業務開發的常務董事施奈德(David Snyder)預測,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包括多用途車,將在未來十年中翻一番,從目前的140萬輛增長到280萬輛。這一增幅雖說只相當於福特在中國市場預計增幅的四分之一,但比其在東盟國家的130萬輛的同期預計增幅要多。福特公司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銷售漸趨平淡,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印度和東盟國家——成為福特公司首要發展市場。

汽車配件:印度製造的舞台

諸如汽車配件廠商巴拉特鑄造公司(Bharat Forge)的成功故事證實了,印度的競爭力在於相對高端的製造領域。印度大學每年為社會培養出4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僅次於中國,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長的汽車配件業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工序,躋身於跨國汽車企業的合格配件供貨商。有十餘家汽車配件企業,包括索納克尤轉向系統公司(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桑德拉姆•克萊頓公司(Sundaram Clayton)和總部設在欽奈TVS集團下屬的TVS Motor公司,都贏得了著名的日本質量大獎—戴明獎(Deming prize)。盡管大多數印度出口的汽車配件技術含量都不高,豐田汽車公司在班加羅爾的工廠已經可以生產變速箱。南德高恩卡指出,豐田公司這一決策,兼顧了質量和成本兩方面因素。「如果我能拿到日本質量,但是價格卻很低,何樂而不為呢?」他說道。

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庫,有助實現分解自動化、本地設計和采購汽車配件生產流程中成本較高的部分。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這樣的工藝工程能將配件工廠的資本成本降低近40%到60%。

「如果與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的經濟結構優勢還是相對有限的,」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巴塔查亞如是認為。「但高效的領導力和將智力應用到改善產品的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這些公司具備了競爭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日歐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從印度購買製成品,全球發展大趨勢也將有利於印度。除了汽車配件、電信設備和制葯業,印度在如金屬製品業、高端化學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電腦硬體這類技術密集行業中具備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南德高恩卡說,印度出口工業園近期改善基礎設施並提高效率,讓他對印度充滿信心。他還注意到擁有全球雄心和實力的年輕一代企業家正在不斷涌現出來。華平投資的帕塔克補充說,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調低,調控得當而高效的資本市場在亞洲地區也首屈一指,都是印度的亮點。「未來十年,印度將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帕塔克說。

「在印度日趨增長的國內需求和技術為支持的出口優勢背景下,我看見製造業的神話正在印度上演」,南德高恩卡說。「如果你留意製造業中的新投資或預計開工項目,未來五到十年間,項目數量將會大漲。」

喬胡瑞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所有跨國大公司都盯緊了印度,」他說道。「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閱讀全文

與印度每年生產多少萬輛小汽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瀏覽:857
為什麼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瀏覽:94
人民幣五千可以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73
中國有哪些疾病和災難 瀏覽:453
中國代工的耐克如何 瀏覽:854
義大利的餐館在哪裡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麼省 瀏覽:118
印尼買房子需要多少錢 瀏覽:519
在越南出國工作如何 瀏覽:801
越南網站看延喜攻略網址是什麼 瀏覽:307
越南紅雞一斤多少錢 瀏覽:429
義大利進口電腦裁床有什麼牌子 瀏覽:849
20歲以下的中國人有多少人 瀏覽:284
在哪裡有批發便宜的越南泡沫拖鞋 瀏覽:414
佩奇義大利面視頻怎麼做 瀏覽:952
伊朗藏紅花什麼人不能吃 瀏覽:730
藝術鑒賞常識中國畫如何欣賞 瀏覽:206
印度和主要流經哪個平原 瀏覽:207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哪個簡單 瀏覽:996
韓國伊朗和義大利哪個發達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