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出在哪裡
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傳統的消費觀念以及過快上漲的房價。
隨著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出爐,我國又一次穩居了世界第一大國的位置,但是跟人口數量最多不成正比的是我國的消費率只有39%,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連印度都達到了60%多,而我國的消費率遠遠低於印度,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而印度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很貧窮的地方,這里貧富差距極大,就算是在首都也可以隨處見到有人大小便,在火車上總是擠得滿滿當當,甚至有人坐在火車頂上,這樣的一個國家居然消費率要比我們國家高,這有些讓人無法相信,下面就來說一說原因:
你知道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出在哪裡嗎? 歡迎留言討論。
Ⅱ 中國勞動生產率不及拉美印度 相當於美國1/12的原因是什麼
願意很簡單,中國人的素質世界最差,當然也有素質好的。個人整體素質差,工作效率就差。
窮山惡水出刁民,中國很多打工者都是來自四川,重慶,貴州,江西,河南等等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而北京,天津,江浙滬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人的素質要遠遠比落後地方高。
科技不發達,工業基礎和製造業基礎落後。
自動化和精密製造加工行業至少落後日本30年,落後德國40年。
像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國外的,
比如日本的 FANUC(發那科)有信,哈莫等,西方的威猛,庫卡,恩格爾等等
這些超級智能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國外的
總之我認為最主要的兩點
素質太差,老油條太多,90後傻必太多
製造業落後,也就是科技落後
僅是個人觀點。不針對誰,誰咬我誰全家女,性被,狗,輪
Ⅲ 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出在哪裡
誰說消費不如印度的?睜眼說瞎話也不要瞎到這個程度吧。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0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8.07萬億美元,印度1.89萬億美元。汽車消費,中國2021年2600萬輛,印度大約340萬輛。住房消費,中國2020年大約1700萬套,印度大約十五萬套。那麼中國人花了那麼多錢,買了那麼房子和汽車,是不是中國人的家底都被掏空了?並不是,中國總儲蓄6.56萬億美元,印度0.82萬億。
真實情況就是中國的消費是印度的4.27倍,儲蓄是印度的8倍,都是碾壓性的超過印度。我們就是掙得多,花得多,存得更多。印度人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平均水平都沒達到中國1995年的平均水平,憑什麼說比中國好?
這個時候印吹們開始明晃晃地偷換概念,搞了個什麼「消費率」。
這么說吧,你掙了錢拿回家,一部分是要花掉的,另一部分是要存起來的,掙的比花得多,存款就增加,掙的比花的少,存款就減少。那麼印吹們現在就要告訴你:一個月掙1000但是花900的人生活比掙10000花5000的人更好,如果你入不敷出資不抵債,那麼你的消費率就最高,經濟就最好。
那麼讓我現在就告訴你中國消費率不如印度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們經濟比印度好,生活比印度好,存款比印度多。
Ⅳ 中國消費率為何逐年下降
報告指出「擴內需」的政策從1998年就提出,但近十幾年來消費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該報告主筆、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2012年由於外需的疲弱,使得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相對提高,但去年的最終消費率可能還不到49%。 究其原因,有分析認為,一方面政府沒有處理好投資、外貿出口和消費三者的關系,因而與國內投資「過熱」相比,消費始終「相對過冷」;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持續性的通貨膨脹和大多數生活必須品價格的暴漲,大大削弱了老百姓的實際購買力,這也是導致消費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許有人會說,老百姓也不是一點兒都不消費。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過去10年內消費者消費額每年增長8個百分點,201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超1900萬輛,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短短幾年,中國已經成為奢侈品第一消費大國,已經超過美國和日本。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與中國經濟總量比起來,老百姓花的就太少了,其消費總額僅佔GDP總量的35%。 就目前而言,中國人只是美國人消費水平的一半,比許多亞洲國家都要低許多。與此相對應,中國的總儲蓄率卻從1996年的36%上升到2011年的51%。 一些學者建議,中國人應效仿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美國消費者一直以來就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然而,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也許不敢去奢想自己能夠象美國人那樣成為一位消費大國的公民,也許老百姓的訴求很簡單:跑贏CPI。 其實,中國老百姓在培養出美國式的「消費胃口」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醫療保險、退休養老、失業保險、社會保障等等都還很欠缺,許多老百姓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因此,他們只有多存錢,多儲蓄,以備急需之用,換句話說,他們手中有了一定的儲蓄,才能解除心中的憂慮。 這是不正常的現象。收入是消費的決定性因素,大多數老百姓收入水平不高以及分配差距擴大,還要考慮自身醫療、買房、孩子就學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因為消費增長的基礎在於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提高他們的收入比重無疑將有效擴大消費市場規模。 客觀地說,打消老百姓不願消費的顧慮,政府所能夠做的,不僅是對低收入群體進行必要的財政補貼,而且應加大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通過「還富於民」,這才是解決內需下降問題的關鍵。 通過內需拉動經濟發展,首先要讓老百姓有能力花、有能力消費,反之,內需拉動就無從談起。 道理很簡單,唯有讓老百姓吃穿不愁、後顧無憂,他們才有可能松開捂緊「錢袋子」的手。換句話說,只有老百姓的日子安穩了,他們才能放心消費,也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消費對經濟穩定增長的促進作用。
Ⅳ 為什麼中國的居民消費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社會保障體系如此差勁如何來高消費?我國消費率有個特點,一是無論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還是與一些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消費率相比較,目前我國的消費率都明顯偏低;二是近幾年出現了加速下降的態勢。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怎樣看待這種現象?本文分析認為,雖然造成當前我國消費率低的原因有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體制性因素,但當前我國消費率的下降有其客觀規律性,與工業化發展階段消費率趨於下降的一般變化規律相吻合。在規律性、制度性、體制性因素難以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提高我國消費率的法仍有賴於投資的擴大。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總消費)占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通過對我國消費率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有以下特點。(一)我國消費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在近幾年呈現加速下降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62.1%下降至2007年的48.8%,下降了13.3個百分點。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消費率呈現出加速下降的特點,短短8年間消費率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見圖1)。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較,近20多年來,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77%,而2007年我國消費率只為48.8%,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2個百分點。(二)我國消費率的持續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的持續走低引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率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7年的35.4%,下降了13.4個百分點。相對而言,我國政府消費率的變化幅度較為平緩,波動不大,1978年與2007年的政府消費率基本持平(見圖2)。因此,我國(最終)消費率的持續下降實際上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的持續走低引起的。(三)城鎮居民消費率總體上趨於上升,而農村居民消費率趨於下降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總體上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18.5%上升至2007年的26.4%,上升了7.9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消費率則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30.3%下降至2007年的9.1%,下降了21.2個百分點(見圖3)。城鄉居民消費率的這一變動特點主要是由於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造成的。(四)我國西部地區消費率高於中部和東部地區2006年,我國西部地區的平均消費率為59.4%,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8.9和11.9個百分點。其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率為40.2%,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3.4和6.6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政府消費率為19.2%,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5.5和5.3個百分點(見表1)。(五)我國各地區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總體上呈反向變動關系根據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4-2007年平均消費率與平均GDP增長率關系的散點圖,可以發現,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也即消費率越高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低;而消費率越低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高(見圖4)。當消費率位於[40%,60%]區間時,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的速度明顯減慢;而當消費率達60%以上後,經濟增長的速度趨於平緩。(六)我國各地區消費率與收入水平總體上呈反向變動關系根據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4-2007年平均消費率與平均人均GDP關系的散點圖,可以發現,即隨著國民收入的上升,消費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即人均GDP較高的地區,消費率較低;而人均GDP較低的地區,消費率較高。如人均GDP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廣東1994-2007年的消費率分別為47.1%、53.9%、46.2%、48.1%和53.5%;而人均GDP較低的貴州、甘肅、雲南、西藏和廣西1994-2007年的消費率分別為84.5%、63.9%、64.1%、85.2%和65.4%。從工業化過程中消費率的變化規律看我國低消費率的優勢在一國工業化進程中,消費率存在先降後升的規律性特徵。目前,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完全符合這一規律。因為隨著經濟從落後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國民收入出現快速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隨著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會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沒有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快,因此,這個時期往往是消費率下降、儲蓄率提高的階段,也是社會儲蓄增多和國家積累能力增強的時期;而當一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擁有了足夠的基礎設施和物質生產能力,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後,民眾才能放心將大部分收入用於改善生活的消費,消費率就會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錢納里等(1975)在研究經濟結構問題時,通過採用橫截面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世界上101個國家1950-1970年間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實證檢驗經濟結構變數與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見表3)。實證結果表明:總體上看,居民消費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趨於下降。在較低收入階段,居民消費率下降速度較快,而在較高收入階段,居民消費率下降速度放慢。如在人均GNP從不足100美元增加到3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從77.9%降至66.7%,下降了11.2個百分點;而在人均GNP從400美元增加到超過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從65.4%降至62.4%,僅下降了3個百分點。1970-2003年,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如表2所示,從86.2%下降至77.7%,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則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從74.3%上升至80.4%。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的加速階段。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但尚未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的這個時期,我國的消費率存在下降趨勢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加快工業化所需的資本積累所必需的。沒有低消費率,就沒有高儲蓄率;沒有高儲蓄率,就沒有工業化加速的條件。超越這一規律,違背工業化加速的條件,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影響。有的同志以為消費可以帶來增長,消費越多,經濟增長就會越快,這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事實上,根據1971—2001年世界上82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與其平均經濟增長率的散點圖,可以發現,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也即消費率越低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越高;而消費率越高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越低,消費率較高的國家不利於保持較高增長水平。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的反向運動趨勢並不是線性的。當消費率位於76%87%時,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平緩上升。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一同向運動趨勢只是發生在5%以下的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長區間中,即消費率的平緩上升並不能實現相對較高的增長水平。當消費率大於87%的情況下,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再次趨於下降。因此,超越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違背這種階段性特徵的規律作用,過分追求消費是損害經濟增長的基礎的。我國的低消費率恰恰是我國高儲蓄率的形成原因,高儲蓄率恰恰為我國加快工業化進程准備了條件。這才是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較快的真正原因。在低消費率趨勢下的政策選擇事實證明,人類在客觀規律面前,還只能當學生。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只能通過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去擴大投資,加快工業化的進程,通過進入工業化的成熟階段,我們的人民才有條件和能力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我們不能超越規律去簡單地提倡高消費,前些年來我們反復強調擴大消費的政策之所以失效,根源就在於此。(一)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擴大投資,擴大就業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到,「在就業量增加時,消費者對消費需求的增加,小於總供給價格的增加。因此,除非增加投資,補足這個缺口,否則增加就業量就無利可圖。」著名經濟學家漢森也指出:「假定消費對收入的函數關系不變,這個制度能力為它的潛在生產量找到市場的程度,取決於投資的數量,而投資量又取決於那些控制投資支出的特別因素。」經濟學重視投資需求調控、忽視消費需求調控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消費需求雖然在總需求中所佔份額最大,但消費需求是在無數個人分散行為的過程中實現的,針對個人消費需求實施的宏觀調控難以預期後果;而相對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決策的集中程度要高得多,不僅規模大,而且比較易於估計,對投資需求為對象實施宏觀調控,容易在短時期內奏效。二是在現代經濟中,生產高度社會化,資本高度集中,投資波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十分明顯。三是在以資本增殖為中心的生產方式中,消費需求處於對資本的從屬地位,不僅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增殖,而且,只有在資本的運動中,通過就業取得收入形成個人消費需求才是必要的。「經濟學家們一致同意,使收入和就業發生波動的重要因素是投資……我們是否要面臨使價格上漲的通貨膨脹,或是否要生活於大量失業的苦難之中,都取決於投資的水平。」由於投資與就業關系密切,擴大投資才可以擴大就業,而只有就業擴大了,才能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最終帶動消費水平的上升。目前我國城鎮約有24OO萬名失業者,農村約有1.5億個剩餘勞動力。按每個勞動力負擔2個人口的生計計算,這個約4億人口的消費主體如果沒有可靠的就業保障,他們的收入就沒有保障,由收入決定的消費也就沒有保障。(二)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推進我國傳統農村消費模式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的轉化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我國43.9%的城鎮化率比改革開放初高了20個百分點。但總體而言,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是滯後的。目前,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50%,而我國還低於這一平均水平。目前我國非農村人口比率為56%,大部分人口還游離在城鎮之外,無法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進步。同時,即使統計上的城鎮人口,也沒有全部真正城鎮化。有學者估算,1.6億或者的人,並不享有城市的相關權利、福利。沒有參與到城市社會的管理活動中,沒有定居,沒有市民待遇,他們仍是不夠格的城鎮化人口。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現狀直接決定了我國的消費模式帶有明顯的農村消費性質,消費總量相對於GDP水平較低,生活基本支出佔比較大,消費品種單一,消費信貸手段運用較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有助於改善我國的消費模式,使之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轉化。據有關統計,在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120萬人口從農村轉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將帶動周邊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展,促進部分農村居民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最終推動我國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因此,應該利用我國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從而最終帶動我國消費的發展。(三)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解除我國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目前,我國正處於制度變革過程中,尚未定型的制度結構導致人們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上升。根據「預防性儲蓄理論」,消費者為預防未來不確定性而進行儲蓄將導致當前消費水平的相對下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啟動消費需求意義重大,只有為居民解除住房、醫療、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的後顧之憂,才能使居民的消費能力得以充分釋放。具體來講,國家應採取措施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建設,完善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拓展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渠道,補充社會保障資金;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以及穩步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逐步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四)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用好用活信貸,促進儲蓄向投資和消費轉化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銀行信貸是使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和消費的最直接途徑。從我國的儲蓄結構來講,銀行部門是我國儲蓄資源最集中的部門,大部分居民儲蓄是以銀行儲蓄的形式存在。到2008年12月,我國城鄉儲蓄存款余額就高達21.8萬億元。一部分企業也因對經濟形勢的下行預期而將生產資產轉為銀行儲蓄。這個時候如果不能運用銀行信貸機制使這些資源得到充分激活和利用,真正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銀行部門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社會的有效需求就會加劇萎縮。因此,用好用活信貸手段,不僅是響應中央擴大內需號召的需要,更是藉此機遇促使儲蓄有效向投資和消費轉化的正確之舉。在擴大投資方面,我們的信貸工作要注意領會中央精神,用信貸支持亟須擴大投資的領域和項目;要將擴大投資與長期的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銀行自身的專業優勢,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促進公共工程的科學管理;信貸要重點扶持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有助於科學發展的行業和企業,真正實現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最終達到投資、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要積極利用消費信貸手段促進儲蓄向消費轉化。雖然消費的長期增長有賴於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高,但消費信貸的不發達也制約著當前我國消費率的提高。目前我國消費信貸品種仍較單一,擔保制度不發達導致信貸總規模較小。因此,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發展消費信貸:一是放寬市場准入,鼓勵各種類型的消費信貸的產生和成長,尤其是耐用消費品信貸的發展;二是要鼓勵創新,讓市場創造出更好的適合實際需要的信貸品種;三是要引入財政扶持和擔保機制,對特定類型的消費信貸給予財政援助。
Ⅵ 中國近幾年來的消費率為什麼遠低於發達國家
因為中國制度比發達國家更先進競爭更合理法律更公平人民更友善環境更健康沒有恐怖雖然收入低些但中國優勢好比大城市的精英都喜歡去農村住隨著農村建設的更好以後農村將比城裡更適合居住反而市裡的高層建築將越來越不受人喜歡。
Ⅶ 為什麼我國近年來消費率偏低
在中國,刺激消費其實是一個老話題,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消費率明顯偏低,從2003年降至55.4%以後一直走低,至2007年降至36%左右,中國的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的消費率不僅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政府一直真心實意地考慮如何刺激老百姓多消費。為了弄清中國老百姓為什麼愛儲蓄,國家統計局以及各省直轄市的城調隊經常調查,但所有調查結果都驚人地雷同:儲蓄的第一位目的是子女的教育費用,接下來就是為了應付住房、醫療、養老等各項開支。
當然,儲蓄率過高與消費率過低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實質性問題:中國龐大的金融資產分布極不平等,銀行儲蓄的大部分其實並不屬於中低收入階層。
農村問題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佔中國人口近70%的農村人口消費能力非常低。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薪酬過低等。
可以說,所謂"三農"問題,這個潛力若釋放,對中國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一個國家消費率偏低的現象緣於社會分配不公。這一點經凱恩斯指出以後,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基本常識。凱恩斯說,"消費支出的不足,是因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若把國民收入的較大部分給了那些富人,他們只會把其中大部分儲蓄起來。只有把國民收入的大部分交給低收入的家庭,才能提高消費支出"。
改變中國消費率過低並有效拉動內需的前提是必須建立相對公正的社會分配體制,提高社會最廣大的人群的收入。
Ⅷ 各方面領先印度的中國,為何還有一點被印度遠甩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發展非常落後的國家,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也是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不論是在媒體報道還是在影視劇當中,我們都多少了解印度這個國家,首先他們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發達,國內也存在著很多貧困的居民,在印度面臨著經常斷水斷電的現象,也經常直接飲用河裡面的水,還有他們當地“奇葩”的“載人”火車,相信大家都看到過吧!
Ⅸ 中國人沒消費能力的比例太高了,不如出口東南亞,印度,這些地方有些人是非常有消費能力的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單一消費市場,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僅次於歐盟。
中國企業必須出海的原因是在很多產業裡面中國的產能已經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國內市場根本消費不完。
很多人在家裡隨便敲敲鍵盤就以為中國人真的很窮很窮,然而簡單的翻一翻統計數字,就會看到另一個令人目眩的中國。
在中國家庭中最大的消費莫過於房子了吧?那麼中國一年賣掉的商品房是多少呢?1700多萬套,這個數字其實還不是高峰期,前幾年最高的時候超過2200萬。
單說這個數字你可能沒有什麼感覺,其實和其他國家對比一下才能看出差距:印度目前一年才賣掉10萬出頭的商品房。剛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也以為是數據有誤,結果很快就看到另一個數據:印度目前在建的商品房總共才50多萬。如果同樣問美國的數字是多少,大約是800萬。
再看汽車的消費量,中國去年雖然大幅度下降,但還是有2500多萬,印度呢?200萬。
當然了,一定會有人說中國人為了買房子耗盡了六個錢包,很多人都買不起房子了。那麼接著看統計數據:二十年來中國人的家庭儲蓄率從45%左右一路下降到35%左右,看起來確實下降很厲害。但數據這種東西就怕對比,印度在這二十年裡面從35%左右竟然下降到了12%左右。
什麼意思?中國人買了相當於印度人一百多倍的房子和十多倍的汽車,結果家庭存款下降的比例仍然比印度少很多。至於美國人?美國人的家庭存款早就耗幹了。買房子除了消耗積蓄,還消耗貸款。目前中國人房貸佔GDP大約50%,印度20%,美國80%。中國的房貸確實比印度要高,但是:那可是一百七十倍的房子啊。
實際上所謂買不起房子,現在一般指的是在大城市買第二、第三套住房,或者學區房。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家鄉是有房的,或者父母是有房的。中國人的自有住房率超過了90%這樣一個恐怖的數字。在我身邊來講,我住在二線城市,我自己是三十多歲才買了第一套房,但是現在新入職的年輕人,哪怕職位比我低很多,也大概在20來歲就買房了。
為什麼我講房子的問題講了那麼多?
首先是中國人的住房消費已經基本上走到盡頭,房子已經過剩了。剛需這種概念游戲已經玩不下去了,當然房子還會漲,只是不會漲那麼快了。不過別說我沒有警告過,再過十年,二手房都是很難賣出去的了。賣不掉的房子只是數字,不是財富。
不過,有房子在手上,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解放。房子不愁了,才會考慮其它的消費問題。至於東南亞、印度那些地方。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消費了印度人一百多倍的住房和十多倍的汽車,結果沒能抽干中國人的存款,反而抽幹了印度人的存款。家庭財富的差距如此鮮明,消費能力的差距有多大,不妨想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