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有什麼天文成就

古印度有什麼天文成就

發布時間:2022-08-17 03:23:11

① 古代印度的科技有哪些成就

古印度科技成就還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記錄歷史的虧……我在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里看過一些。哲學方面的就不說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也不說了,說些別的吧。比古代中國要差的東西就不說了,以下提到的都是達到古代中國水平、超過古代中國水平、有獨到首創之處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農業文明的天文歷法一般都不錯。印度在吠陀時代(相當於中國周朝)天文歷法水平就很高了,後來得到與古希臘天文學的交流更進一步。還出過阿耶波多這種超時代的天才。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天文歷法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2.醫學印度傳統醫學發展早、水平高。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計是他們比較敢想敢做……成書於前1000年的《妙聞集》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外科手術,水平比同時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臘、古中國)都要高得多。

3.數學除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貢獻是「弦」。用「弦」(弓弦)這個詞來表示三角函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源自印度。還有無理數問題,也是印度人將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4.建築古印度是第一個燒制磚建築的文明。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築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獨到之處。後來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均受其影響。

5.航海印度的造船、航海技術曾長期(大約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個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新宋》知道印度歷史上有個注輦國(又譯朱羅國),才開始了解這方面歷史。不出名是因為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處於弱勢,其歷史文化容易被忽視。說重要,是因為歷史上南印度曾經對東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和擴張,建立很多僑民據點。並直接導致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化。

② 古印度天文學的發展

印度上古文獻全無年代的記載,要確切地斷代是困難的。因此人們往往藉助於天象資料研究歷史年代。有人將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將梵書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將《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定在梵書之後。但也有人把它們推遲到公元前五世紀前後。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佛教在印度傳播很廣,佛經中表述的傳統宇宙觀念,與中國古代的蓋天說較為接近。須彌山為天地的正中央。日月環繞須彌山運動而不入地下,日繞行一周為一晝夜。
在以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印度天文學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四、五世紀),佛教衰落而印度教興起,希臘天文學傳入印度,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學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亞》。他的書中也有類似中國古代計算上元積年的方法。他計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黃白道的升交點和降交點的運動,討論了日月五星的最遲點及其遲速運動,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後,出現了天文學家伐羅訶密希羅,他的主要著作《五大歷數全書匯編》,幾乎匯集了當時印度天文學的全部精華,全面介紹了在他以前的各種歷法。編入書中的五種歷法以《蘇利亞歷數書》最為著名。在該書中引進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陽、月球的地平視差,遠日點的移動,本輪等,並且介紹了太陽、月球和地球的直徑推算方法。該書成為印度歷法的範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過伐羅訶密希羅時代的《蘇利亞歷數書》的數據尚不精密,後世曾不斷進行修改補充,現存的《蘇利亞歷數書》中的數據,大約是公元十二世紀修訂的。此外,從這些歷數書中得知,當時的印度歷法大都是使用恆星年而不是回歸年,這個特點一直保持到近代。
中國唐朝的《開元占經》中譯載有天竺《九執歷》,它是當時(公元七世紀前後)較為先進的印度歷法。日月五星加羅暖和計都,合稱九曜,九執的名稱來源於此。羅暖和計都是印度天文學家假想的兩個看不見的天體,實指黃、白道相交的升交點和降交點。《九執歷》有推算日月運行和交食預報等方法,歷元起自春分朔日夜半。
它將周天分為360度,1度分為60分,又將一晝夜分為60刻,每刻60分。它用十九年七閏法。恆星年為365.2762日。朔望月為29.530583日。《九執歷》用本輪均輪系統推算日月的不均勻運動,計算時使用三角函數的方法。《九執歷》的遠日點定在夏至點前10度。
公元十二世紀,印度出現了天文學家帕斯卡爾,他的重要天文著作《歷數精粹》對印度天文學的發展影響很深。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理論,認為地球居於宇宙之中,靠自力固定於空中;認為地球上有七重氣,分別推動月球、太陽和星體運動。他還提出天體視直徑的變化是由於它們到地球的距離變化造成的,並且認識到地球具有引力。
印度天文學在歷法計算和宇宙理論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視對天體的實際觀測,因而忽視天文儀器的使用和製造。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簡單儀器。直到十八世紀才由賈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台,置有十幾件巨型灰石或金屬結構的天文儀器。

③ 古印度文明相較於其他文明而言,偉大的成就有哪些

天然學,醫學,數學,建築,航海。我印度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就,而且古印度的阿拉伯數字獲得了全世界的推崇,使用率非常廣泛。

④ 列舉四大文明古國產生的地點及代表性貢獻及成就

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1、巴比倫王國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古巴比倫人使用楔形文字。人們已經能區分恆星和五大行星,觀測出黃道,以後又區分出黃道上的12個星座,繪制出黃道12宮的圖形。

而且還掌握四則運算、平方、立方和求立方根、平方根的法則,能解有3個未知數的方程 。他們求出的圓周率為3, 並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的定理。在建築和雕刻方面,古巴比倫人也有所發展。《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柱頭浮雕技法已經比較熟練,線條朴實有力。

2、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3、印度的遠古文明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

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

阿育王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

4、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4)古印度有什麼天文成就擴展閱讀:

《世界文明史》(美國威廉·麥克高希)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全球通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中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更明確地說,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佔有明顯的優勢。應該說明,這里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而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里,中東文明即包括了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文明。

日本NHK電視台的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里,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⑤ 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摘要 1.天文學

⑥ 古印度在天文歷法上有什麼成就

古印度天文學的產生,與宗教信仰與農業的需要密切相關。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並未發現與天文學直接有關的遺址和遺物,但可以確定,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摩亨佐·達羅規劃整齊的城市建築,呈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沒的規律,並以此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哈拉巴文明的農民種植多種作物,表明他們熟悉不同季節的特點,並按不同季節來安排農時。

在吠陀時代的文獻中,關於天文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記載。《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節的詞語。書中說,神在天空舉行祭儀,以布魯沙(原人)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梨俱吠陀》還提到,在天堂有一個轉動不息的巨輪,巨輪的兒子火神居其中央,度過了360個晝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爾帕」之詞(samsarpa),意思是偷偷進來的月份。這說明,人們知道一年360天與實際天數不符,故多置一月(閏月)。不過早期吠陀時代,人們的天文知識還不夠完善,不成系統。

至後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轉為農業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天文知識也豐富起來了。後期吠陀文獻中,出現觀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詞,觀星者大概是婆羅門祭司,觀察天象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當時,許多星體的名稱已確定,如流星、行星、掃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對太陽運行的規律也有認識,認為太陽6個月漫遊北方,6個月漫遊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動。後期吠陀時代的天象學知識,已相當豐富,而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後期吠陀時代,歷法制定出來了。但各地的歷法還不統一,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個月為一年,一年351日;還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其中6個月30天,稱之為大月,6個月29天,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間年之說,一世間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為一周期,稱作一瑜珈,置一閏月,以調整歲差。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名稱也出現了,或稱春、熱、雨、秋、寒、冬6季,或稱冬、夏、雨3季,還有4季、5季之分。每月時間的劃分,大體分望日和朔日兩種。望日,由望至望為一月,運用較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為一月,多流行於南方。一天的時間也有多種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細,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當於24分鍾。

⑦ 印度的古代發明

古印度科技成就還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記錄歷史的虧……我在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里看過一些。

哲學方面的就不說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也不說了,說些別的吧。

比古代中國要差的東西就不說了,以下提到的都是達到古代中國水平、超過古代中國水平、有獨到首創之處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

農業文明的天文歷法一般都不錯。印度在吠陀時代(相當於中國周朝)天文歷法水平就很高了,後來得到與古希臘天文學的交流更進一步。還出過阿耶波多這種超時代的天才。

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天文歷法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2.醫學

印度傳統醫學發展早、水平高。

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計是他們比較敢想敢做……成書於前1000年的《妙聞集》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外科手術,水平比同時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臘、古中國)都要高得多。

3.數學

除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貢獻是「弦」。用「弦」(弓弦)這個詞來表示三角函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源自印度。

還有無理數問題,也是印度人將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4.建築

古印度是第一個燒制磚建築的文明。

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築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獨到之處。後來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均受其影響。

5.航海

印度的造船、航海技術曾長期(大約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個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新宋》知道印度歷史上有個注輦國(又譯朱羅國),才開始了解這方面歷史。

不出名是因為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處於弱勢,其歷史文化容易被忽視。

說重要,是因為歷史上南印度曾經對東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和擴張,建立很多僑民據點。並直接導致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化。

⑧ 古巴比倫,古印度在天文歷法,醫學,數學,幾何方面取得的文明成果

古巴比倫主要成就是《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古印度最負盛名文學作品是《摩柯(這個字是言字旁+上一個可,一下子找不著可別弄錯)婆羅多〉、《羅摩衍那〉, 數學發明了0至9十個數字元號及十進位法。 (這兩個國家天文和醫學沒有十分大的成就)

⑨ 古印度在天文學上的突出成就是什麼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天文學起源很早,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印度很早就創立了自己的陰陽歷。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有十三月的記載

⑩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產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處是強烈的宗教意識及其影響。佛教是古印度人為當代世界留下的最大歷史遺產。此外,文學上傳下來兩部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築藝術富有特色。數學知識方面有卓越貢獻。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謎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古印度藝術也融入一些古希臘的風格,如公元1—3世紀的乾陀羅藝術(因藝術標本大都出自乾陀羅而得名),佛和菩薩的石像剛健豐滿,體態瀟灑,服飾褶皺分明。總之,古印度的藝術基本上是佛教藝術,婆羅門教藝術則比較少見,如前所述,這大概與婆羅門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廟有關。不過,婆羅門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對佛教藝術也有影響,如後來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歷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

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元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准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有什麼天文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一億里亞爾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67
阿曼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681
怎麼加入中國籍 瀏覽:589
98印尼事件政府做了什麼 瀏覽:956
義大利法西斯為什麼弱 瀏覽:935
印度歌曲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6
義大利面配的醬料怎麼製作 瀏覽:607
印度是什麼級別的 瀏覽:694
義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537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 瀏覽:208
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了多少郵票 瀏覽:391
中國球王年薪是多少 瀏覽:347
義大利護膚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177
東興市還有多少越南人 瀏覽:582
義大利lsb板材哪裡生產 瀏覽:255
伊朗和敘利亞之間有什麼戰爭 瀏覽:474
蘋果中國代工廠為什麼搬到印度 瀏覽:296
中國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瀏覽:226
去伊朗可以帶多少現金 瀏覽:261
出口英國木頭需要什麼證書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