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現在佛教在印度衰敗了
佛教起源於印度,一度還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可到公元1000年前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一次入侵,佛教突然在南亞次大陸絕跡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呢?一直來這都是學術界和信眾關注的一個話題。咱先來看看學術界最權威的說法。國內印度文化研究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印度史》中總結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出家前,已經有許多反抗婆羅門的修行沙門出現。他們剃發、乞食、苦行,實則是與婆羅門對立。也就是說,佛教從其誕生之初,就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
B. 作為佛教的發源地,佛教是怎麼在印度沒落的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現在在印度發展的最好的是印度教。印度的宗教組成比較復雜。印度發展歷史與我國幾乎是一樣的,不過我們國家宗教對國家影響並不大,而印度則是宗教大國,幾乎是人人都有信仰宗教,但是又因為人人都信,導致了宗教眾多,競爭激烈,稍有不慎就容易沒落,佛教就是這樣的,雖然起源於印度,但是後期發生了一點事情導致佛教失去競爭力。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大乘佛教的出現使佛教在許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於要與外道爭奪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鮮明特色逐漸消失,當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徵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後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與印度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對佛教失去了興趣,最後從整體上被印度教吸納了。
C. 奇了怪了,佛教為什麼沒有在印度推廣下去
這個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系。在波羅王朝末期,侵入印度的伊斯蘭勢力不斷向東發展,佛教幾乎喪失了所有的地區,就連盛極一時的那爛陀寺,也只剩下不到70名僧人,後來,由於伊斯蘭教的普及,許多佛教徒不得不改信伊斯蘭教以求保命。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佛教在印度徹底消失。
D. 各位居士,為什麼佛教在印度不流行
佛教在古代印度雖然曾經輝煌過(例如阿育王時代),但是後來隨著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南下建立的莫卧爾王朝,印度很多地區伊斯蘭化。再加上印度教的復興,佛教逐漸被排出印度。
E. 為什麼佛教不能在印度發展起來
當時印度被侵略,佛教被侵略者們禁止。現在印度獨立,佛教也漸漸受關注起來。近幾年我國的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法師們都經常到印度弘揚佛法,很受歡迎的。
F. 為什麼佛教產生於印度,又在印度消亡了呢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它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公元8、9世紀後逐漸衰微,13世紀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餘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消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社會原因。公元5世紀後,由於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勢力的興起,統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各小國間兵戎相見,崇尚武力。這樣,非暴力的理論對他們來說便不再適應了。神權沒有王權的支持,自然得不到發展,從而走向衰落。二、內部原因。佛教僧團在經歷了嚴守戒律、過清貧生活後,到大乘佛教時期,隨著教義上的某些改變,也由於世俗貴族、商人的支持,寺院經濟逐步發展起來,不少僧眾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發展到密教後,更從禁慾走向縱欲,這樣自然不會為一般群眾所擁護。同時,再加上婆羅門教的沖擊,於是佛教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三、外部原因。由於中亞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他們對佛教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政策,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僧眾離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終於消亡了。
G. 析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佛門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僧侶放棄苦行,貪圖安逸。僧團自身的腐化使得民眾敬而遠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會平等,對商人及低種姓群.體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一些繁瑣的儀式,同時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頓時消失。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最後卻因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H. 佛教為什麼幾乎在印度銷聲匿跡
師傅是這樣說的:
佛教是2500年前在古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他那一法門的特點就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慾望,強制的讓你失去對利益的追求,斷絕世俗間的一切東西等等。這樣他的心就變的空了,什麼也不想了,也就能夠定的下來,它是相輔相成的。定下來之後,要打坐實修,靠定力往上修,這就是那一法門真正修煉的部份了。他也不講手法上的東西,不改變自身的本體。他只是修他層次高低的這個功,所以一味的修煉他的心性,不修命也就不講功的演化。同時他在定中增強他的定力,在打坐中吃苦,消他的業。慧,那就是指人開悟了,大智大慧了。看到宇宙的真理了,看到宇宙各個空間的真相了,神通大顯。開慧、開悟,也叫開功。
當時釋迦牟尼創立這一法門的時候,在印度有八種宗教同時流傳。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宗教叫婆羅門教。釋迦牟尼在有生之年,一直和其它宗教發生著意識形態上的斗爭。因為釋迦牟尼傳的是正法,所以在整個傳法過程當中,他傳的佛法越來越強盛。而其它宗教就越來越衰弱,就是那個根深蒂固的婆羅門教也處於瀕臨滅亡的狀態。但是到釋迦牟尼涅槃以後,其它宗教又開始興盛起來,特別是婆羅門教,又從新開始興盛。而佛教中卻出現了一種什麼情況呢?有些僧人在不同層次中開了功了,開了悟了,可是開的層次比較低。釋迦牟尼達到了如來那個層次,而許多僧人沒有達到這個層次。
在不同層次中佛法有不同的顯現,但是越高越接近真理,越低離真理越遠。所以那些僧人在低層次上開功開悟了,他們就用自己在那個層次中看到宇宙中的顯象,了解到的情況和悟到的理,去解釋釋迦牟尼講過的話。也就是說,有的僧人對釋迦牟尼所講過的法進行這么解釋,那麼解釋。還有一些僧人用自己所參悟的東西當作釋迦牟尼的話在講,不去講釋迦牟尼原來的話了。這樣致使佛法面目皆非,根本就不是釋迦牟尼所傳的法了,最後就使佛教中的佛法在印度消失了。這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教訓,所以後來印度反倒沒有佛教了。在消失之前佛教經過多次的改良,最後結合了婆羅門教的東西,在印度形成了一種現在的宗教,叫印度教。也不供奉什麼佛了,供奉另外一些東西了,也不信釋迦牟尼了,它是這樣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