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印戰爭,是不是現在還有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印度佔領
1913—1914年,由英國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人亨利•麥克馬洪背著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威脅利誘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的代表夏扎,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英印單方面劃定的所謂「印藏分界線」插入到換文地圖中,私自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同時炮製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依此線劃定後的英屬印度東北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處(即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管理權的地區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拒絕在條約上正式簽字,會議破裂,非法的「西姆拉條約」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不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
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 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中國西藏的門隅-珞渝-下察隅地區。
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佔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邊界局勢趨向緩和,中印邊界問題談判進入正常軌道,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經進行了10輪邊界問題特別代表談判。到目前為止,藏南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② 阿富汗戰爭的戰爭簡介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並兼任總理。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復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1979年蘇聯軍隊對阿富汗的全面入侵。70年代蘇聯為從陸路南下印度洋,對阿富汗進行滲透和擴張。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決9月通過政變上台的阿明,在蘇境內播發所謂阿富汗政府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早已集結在邊境上的蘇軍大舉入侵,一周之內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並扶植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組成傀儡政權,由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斗爭。
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斗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協議包括四項文件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幹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議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議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劃,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③ 阿富汗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④ 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個國家向阿富汗派遣了部隊
與阿富汗作戰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以及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哈薩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了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扎阿富汗(駐阿韓軍在2007年發生韓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後撤離阿富汗)。
⑤ 阿富汗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並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並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⑥ 2001年美陸軍通過什麼路線進入阿富汗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美國的陸軍根本就沒進阿富汗,只是派出了一些軍事指導員和提供了一些武器裝備和情報資源給當時的反塔利班組織北方聯盟的反抗軍。並通過空軍支援的手段進攻阿富汗的。
p.s.如果你說的是小股的美國特種兵的話,那麼應該是從巴基斯坦空投進阿富汗山區的
⑦ 美軍是從哪國進入阿富汗作戰的,謝謝!
阿富汗戰爭打響之後,美國是依靠阿富汗的周邊國家,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等的重要支持,這些國家就成了美國領導的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戰爭的「前線國家」。
正是這些阿富汗周邊國家的支持,才使得美國很快就摧毀了塔利班政權。一直到20年之後,即2021年8月,美軍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又重新執掌阿富汗政權。
⑧ 美國軍隊是怎樣進入阿富汗的
美國在土耳其租用了一個空軍基地,在東歐一些國家也有空軍基地,美國的航母戰斗群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黑海,加上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協議可以使用的空軍基地,對於進入阿富汗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⑨ 阿富汗戰爭的歷史背景
2001年10月7日,美國對阿富汗發動了一場反恐戰爭。兩個月後戰爭基本結束,美國也初步達到了目的。對於這場戰爭,自九一一之後就開始有人評頭論足,各種看法都有。然而,應該講,現在才是真正說長道短的時候。研究今天的戰爭是為了看懂明天的戰爭。為此,筆者嘗試就這幾個方面分析這場阿富汗戰爭的效果,特別是戰爭對今後的作用。
在政治上並非壞事
九一一事件,在政治上對美國政府來講並不完全是壞事。布希總統贏得了自二戰以來美國總統最高的支持率,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對付敢於向美國挑戰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心」比任何東西都要珍貴。有了「人心」,別說兩座雙子塔可以建造出來,就是十座百座也一樣可以,就是說美國人也一樣「什麼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
這一次,美國在全世界贏得了最為廣泛的同情和支持。美國要發動反恐戰爭,全世界主權國家基本上都表示支持、同情、默認和不抵觸、不反對。如此廣泛的「同情戰線」,連一些長期與美國對立的伊斯蘭國家也不作聲,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所沒有過的。尤其是西方國家感到了恐怖主義的威脅,因而第一次如此無條件地團結在美國周圍,使美國真正確立了冷戰後更為廣泛的霸主地位。這是用經濟施捨和增加聯合國會費所達不到的效果,可算是在悲痛中得到的「意外之喜」或者是「不期之獲」。
美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向阿富汗調集兵力,用很小的代價就在阿富汗境內消滅了支持恐怖主義組織的塔利班政權和奧薩馬的基地組織,為美國報了一劍之仇,雪洗了美國人的恥辱。當布希總統向美國軍隊發布戰爭動員令的時候,他絕不會想到戰爭能贏得如此容易。戰爭中不僅沒有出現令美國總統頭疼的事情,甚至沒有出現令前線指揮員傷腦筋的事情,最多就是奧馬爾和奧薩馬兩個頭目在戰爭中消失了。相對要贏得一場戰爭來講,這並不丟面子。畢竟美軍打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無處藏身,畢竟美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
另外,美國在中亞地區獲得了一塊與其利益能夠保持一致的領地。自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就試圖在中亞地區獲得一塊自己的領地,英國於1838年、1878年和1914年,三次派軍隊進入阿富汗,但都在阿富汗人民誓死抵抗下無功而歸。這一次美國在阿富汗打了一場勝戰,應該講,這一收獲不只是美國如願以償,連英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也是暗中慶賀。因為,這曾是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的夢想。
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使美國進一步鞏固了盟主地位。這是最大的政治收獲,是用金錢和恐嚇獲得不了的。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所獲得的效益,暫時並不能完全反映出來,但它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慢慢地顯現出來。或許到了那一天,世界才恍然大悟。
仍有軍事示範作用
客觀地講,美國打的阿富汗戰爭在軍事上沒有多少研究和參考價值,因為它沒有可供教學和訓練所用的戰例,沒有令軍人大豎拇指稱贊的作戰行動。但也不是美國的軍事行動沒有一點價值,只是這種價值可能反映在其他一些方面。
比如,對國際反恐怖戰爭具有一定的示範效用。因恐怖事件而引發一場戰爭,阿富汗戰爭並非第一次,遠的不講,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薩拉熱窩刺殺了比利時王儲而引發的。但是,作為國家正規軍隊的作戰對象,不是敵對國家的軍隊,而是以恐怖為斗爭手段的組織,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盡管美國軍隊這次也打擊了塔利班,不過打擊塔利班起初是有條件的,或者准確地講是附帶的。美國開始聲明打的是奧薩馬及其基地組織,只是塔利班不配合才落得今天的下場。
那麼,作為一支國家軍隊在別的國家組織打一場針對恐怖主義組織的戰爭,顯然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傢具有特殊的示範效用。各國都可在這場戰爭中,學習和研究美軍的組織方式、用兵結構、打擊時機選擇、指揮程序等反恐怖作戰的特殊軍事行動樣式;這是在其他作戰樣式和戰爭行動中學習不到的。
又比如,鍛煉了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美軍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海軍陸戰隊的「三角洲」特種戰部隊、陸軍第75特別行動團的「黑色貝蕾」部隊和第10山地師等特種部隊,這些部隊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都沒有很好地派上用場。通常在正規戰爭中,這種部隊是很少能在戰場上獲得戰機建立功勛的。
試驗個別新型武器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不僅需要他們去作戰,而且曾一度把消滅恐怖主義組織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他們身上。因為,他們都曾是英雄的部隊。雖然,戰爭中他們沒有被使用幾次,但部隊畢竟深入到阿富汗境內有過行動,而且都是有著敵情下的行動。這對部隊來講,就是一個鍛煉,是平時訓練中得不到的。
還有,研究了一些新戰法。對於世界各國的軍隊,反恐戰爭是一種全新的戰爭。對於反恐作戰行動,過去一些國家最多隻研究過小規模的戰斗,把它作為戰術層次的軍事行動,而對戰役層次特別是戰略層次,還沒有研究過。像一直面臨恐怖主義威脅的美國,雖有過相應的作戰條令,但那也是僅限於小規模的戰斗行動。從戰爭高度要求這樣一個軍事行動,顯然沒有現成的戰法和經驗可資借鑒。從這個意義看,美軍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無疑其每一次軍事行動,都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對於直接參與行動的美軍更是如此。
再就是,試驗了個別新型武器。武器是戰爭的工具,好的工具其產生大的效益是必然的。歷數各次大的戰爭,戰爭中都會出現一些新型武器裝備。一次大戰,英國軍隊在1916年9月的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使用了進攻能力極強的「裝甲堡壘」——坦克。二次大戰,希特勒最後把戰爭的希望寄於U-2飛彈、虎式坦克、費迪南德強擊火炮等一些新式武器。
這里要講的不是這些武器裝備的使用,而是要講這些武器都是在戰爭中才開始研製的,是戰爭促進了它們的發展。這次阿富汗戰爭中,美國人在使用了5.9萬磅名叫「滾地球」的巨型炸彈,與此同時,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研製了專門用來消滅山洞裡恐怖主義分子的炸彈。這種炸彈可以使藏在山洞裡的人員不是被巨大的爆炸力震死,就是被炸彈產生的缺氧而窒息。戰爭從來就是武器發展的催化劑。也許美國人還使用其他秘密武器,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