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和伊朗的戰爭是什麼

印度和伊朗的戰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8 21:10:52

A. 英國——伊朗戰爭是怎麼回事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1856年11月1日,英國對伊朗宣戰,派出了一支擁有45艘艦艇的分艦隊運載1萬人左右遠征軍侵入波斯灣,向伊朗海岸進犯。

12月4日,英軍攻佔了哈爾克島;7日,英軍在哈利利灣開始登陸;10日,在分艦隊炮火支援下,英軍從陸上攻佔了布希爾港。在1857年2月庫沙布戰斗中,英軍向設拉干發起的佯攻被伊朗軍隊所阻,但英軍指揮部計劃以主力經穆罕默爾向舒什特爾和德黑蘭前進。3月間,英軍佔領穆罕默爾;4月1日,佔領阿瓦士。當時,英國由於急需向中國調兵,印度又爆發了土著印兵的起義,再加上俄國和法國在外交上聲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戰爭緊張關頭,於1857年3月4日倉促締結了和約。等到締約的消息從巴黎傳來,已經是4月初了。

1856~1857年英伊戰爭是英國為了征服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和中亞各汗國,於19世紀在亞洲推行的殖民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伊朗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遭到了失敗。

B. 歷史上印度跟哪個國家發生過戰爭

很多了。首先是雅利安人吧。古印度文明神秘消失,後來雅利安人東支進入印度,他們算最早入侵者,但也算是當今印度人的祖先。

在古代,主要是西北印度地區,與波斯(伊朗)各個時期的國家、希臘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帝國)、大月氏人(還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阿拉伯帝國等都打過,與吐蕃也發生過戰爭。另外,蒙古西征的時候,也進入過西北印度,蒙古帝國之後的帖木兒帝國,也攻入了印度,其後裔征服了整個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近代,主要是英法,後來英印軍隊進入緬甸,與日本人作戰。

中國和印度,也有很多戰爭。唐朝時,吐蕃就與印度有過沖突。此外,唐朝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時,正趕上戒日王死,內亂爆發。王玄策從吐蕃等過借了一點兵,然後迅速平定了這次內亂。更為華麗的一場戰爭,是60年代初那一次。

C. 51年後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打仗

朝鮮戰爭:從1950年持續到1953年,交戰雙方是朝鮮、中國、蘇聯對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
越南戰爭:從1955年持續到1975年,交戰雙方是越南和美國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交戰雙方是埃及對英國法國以色列聯軍
中印邊境戰爭:1962年10月至11月,交戰雙方是中國和印度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交戰雙方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初,交戰雙方是以色列和阿拉伯聯軍
珍寶島沖突:時間為1969年3月,交戰雙方是中國和前蘇聯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2月3至17日,交戰雙方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交戰雙方是以色列對阿拉伯聯軍
土耳其入侵塞普勒斯:1974年7月20日—8月18日,交戰雙方是希臘和土耳其
柬越戰爭:1977年持續到1991年,交戰雙方是以及柬埔寨、泰國(泰國是自衛反擊,並非和柬埔寨聯手)和越南
中越邊境戰爭: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邊境輪戰則持續到1990年,交戰雙方是中國和越南
兩伊戰爭:1980年9月至1980年8月,交戰雙方是伊拉克和伊朗
阿富汗戰爭:1979年至1989年,交戰雙方是阿富汗和前蘇聯
英阿馬島戰爭: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交戰雙方是阿根廷和英國
海灣戰爭:交戰雙方是伊拉克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
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至1996年,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車臣武裝分子
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至1999年6月,交戰雙方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南斯拉夫
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年至2009年,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車臣武裝分子
反恐戰爭:2001年至今,交戰雙方是美英聯軍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分子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1年美國完全撤出伊拉克,交戰雙方是美英聯軍對伊拉克
俄格戰爭: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8月16日,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喬治亞
利比亞戰爭:2011年2月15日–2011年10月23日,交戰雙方是利比亞政府軍對利比亞反對派和北約聯軍
敘利亞內戰:2011年3月15日至今,交戰過關系比較復雜,主要有敘利亞政府軍+俄羅斯+伊朗,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敘利亞反對派+美國+歐洲+庫爾德武裝,土耳其+沙特等阿拉伯國家。
烏克蘭內戰:2014年至今,交戰雙方是烏克蘭政府軍+北約對烏東三省反對派+俄羅斯志願軍
葉門內戰:2015年至今,交戰雙方是葉門政府軍+阿拉伯聯軍對葉門胡塞武裝+伊朗

D.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E. 伊朗和印度發生局部沖突,誰的勝算更大

不是一個檔次,當然是印度,印度的軍力在中國之上,別管人家是自己造的還是買來的。

F. 印巴在克什米爾起沖突,為什麼伊朗會聲援巴基斯坦

因為伊朗和巴基斯坦同屬於伊斯蘭國家。更因為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什葉派國家。而且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領土也相接壤。所以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的關系是非常親近的。而且巴基斯坦也得到過伊朗很多的軍事援助以及經濟援助。所以伊朗在這個時候聲援巴基斯坦也是很正常的。

不僅如此,這兩個國家關系友好的因素還有中國的身影。我們知道巴基斯坦是一個石油天然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而伊朗正好相反,所以巴基斯坦一直想要修建一條連接伊朗和中國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這樣巴基斯坦可以一邊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一邊賺取不菲的過境費,所以出於經濟利益巴基斯坦也希望和伊朗加強合作關系。

G. 英國——伊朗戰爭是指什麼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H. 在1988年有什麼樣的大戰爭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
制空權的爭奪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外還有一個波音-707加油機機群和一個C-130E/H大力士運輸機機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軍又追加了新的購買計劃:多達300架F-16A/B戰斗機以及7架E-3A預警機,關於第二批共計75架F-14A戰斗機的談判也在順利進行中。 與強大的伊朗空軍相比,伊拉克空軍就相形見絀了。伊拉克空軍始建於1924年,在此後的30年間,伊拉克空軍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影響,從軍制、組織及訓練模式,到裝備、戰術和作戰模式,全部英國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軍開始拋棄英國傳統,轉而全面學習蘇聯。1979年,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個龐大的蘇聯「顧問團」隨米格-25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總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軍已經站在了成為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上,他們裝備的戰斗機性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而伊拉克空軍僅僅還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區性戰術空軍,他們最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米格-23。
應該說,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對他的東方鄰國抱有戰爭企圖,然後最終促使薩達姆·海珊作出入侵決定的原因還是發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結,伊斯蘭革命政權繼之而起,整個伊朗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局勢動盪不安。在這樣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伊朗空軍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從1979年到1980年的兩年時間里,伊朗空軍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認為「保皇黨人」,對新政權「不夠忠誠」的軍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監獄或者直接處死。在一旁冷眼觀望的薩達姆·海珊認為他的時機到了,伊拉克人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准備好對這個他們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現在已經是半死不活的對手發起攻擊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對伊朗發起大規模入侵,數量龐大的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蜂擁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空軍也同時展開行動,巴格達時間正午12時整,伊拉克空軍出動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蘇-7、蘇-20、獵人、圖-16、圖-22以及伊爾-28在內的各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和轟炸機,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發起了兩個波次的空襲。參與空襲行動的伊拉克戰斗轟炸機全都裝備精良,是伊拉克空軍的一時之選。然而盡管如此,從戰術角度上來說,這些飛機對地攻擊的性能不足,無法完成既定的「將伊朗空軍摧毀在地面上」的任務。同時,駕駛這些戰斗轟炸機出擊的伊拉克飛行員們也都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更不用說戰斗經驗了。各種因素加在一起,使這次本應該大獲全勝的空中突擊戰役草草收場,取得的戰果少得可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報復來得迅速而且猛烈,僅僅在伊拉克空軍第一波空襲的4個小時之後,4架伊朗F-4鬼怪戰斗轟炸機就空襲了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空軍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據伊朗皇家空軍時代所制定的應急預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出動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F虎II以及F-14雄貓戰斗轟炸機對伊拉克展開了殘酷無情的空中反擊。第一波空中反擊持續了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都要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編隊空襲伊拉克,系統地、有計劃地摧毀其煉油廠、戰爭物資生產工廠以及軍事設施。伊朗強大的空中攻勢壓得伊拉克空軍抬不起頭來:僅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達附近發生的空戰中被擊落,而伊朗方面只有兩架F-4鬼怪被擊傷。伊拉克被迫將大部分的飛機緊急疏散到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去避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對伊朗的突然襲擊挽救了伊朗空軍。為了應付伊拉克空軍的軍事壓力,大批由於政見不同而被投入監獄的伊朗空軍軍官被釋放出來,這些業務熟練的飛行員和指揮官同他們的同事一起並肩戰斗,重新撐起了伊朗空軍的脊樑。他們是伊朗的無價之寶,在兩伊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1981年開始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還是伊朗陸軍,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只限於支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作戰。事實證明,伊朗空軍的實力依然強大,他們對於革命衛隊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奪回霍拉姆沙赫爾城的戰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終將伊拉克軍隊全部趕出伊朗境內的戰役中,伊朗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部隊一起,給伊拉克地面部隊以沉重打擊,摧毀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裝甲車輛。
到了1984年,伊朗陸軍已經整編完畢,准備好發動一場新的戰役了,這次戰役的名字被定為「凱巴爾」,這次戰役的主要作戰意圖包括:在伊朗陸軍航空兵大規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進軍通過霍威澤沼澤地帶;攻佔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馬基奴油田;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切斷巴格達與巴士拉——這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主要是由於缺乏飛機零部件,但伊朗陸軍航空兵還是全力出擊,他們平均每天要出動一百餘架次的飛機來支援這次戰役,然而,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此消則彼長,由於伊朗陸軍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隊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軍和伊拉克陸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戰線貧瘠的荒原上對伊朗人進行集中火力打擊。
在同一年,兩國還在波斯灣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場戰役——「襲船戰」,比起發生在正面戰場的戰役來,由於有很多國家的船舶被兩伊空軍的戰斗機擊沉或擊傷,因此「襲船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1981年秋天開始,兩伊空軍就已經開始對波斯灣的對方船隻進行空襲了,到了1984年,為了「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線,從經濟上打擊伊朗」,伊拉克開始大規模地襲擊屬於伊朗的油船。但是襲擊海上目標並不象轟炸地面目標那麼簡單,要成功地擊沉敵艦船,除了需要昂貴的武器系統——包括精密的反艦導彈以及載機——以外,反艦導彈載機和為其護航的戰斗機之間的技戰術配合也必須是完美的。然而對於伊拉克空軍來說,從武器和戰術這兩項指標上來說,他們都達不到要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水平。因此,雖然主動發起了「襲船戰」,但伊拉克卻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於伊拉克來說,他們對「襲船戰」所產生的後果中唯一滿意的方面就是使兩伊戰爭國際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伊朗對波斯灣航運的威脅」,海灣各國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了。
在1985年這一整年中,兩伊空軍之間的空戰主要是圍繞「襲船戰」發生的,雙方的戰斗機忙於在波斯灣上空轟炸對方的油輪和貨輪以及為己方船舶護航,在你來我往的空襲中雙方的戰斗機難免相遇,從而導致激烈的空戰。而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地面戰況逐漸趨於平穩,雙方的空軍也沒什麼大的動作,發生空戰的機會不多,戰局乏善可陳。 同時在這一年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們從美國和以色列秘密地獲得包括戰斗機配件在內的戰略物資。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些秘密的武器來源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伊朗軍隊的血管中輸血,支持他們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下去。關於這些武器交易的內幕,除了少數被揭露出來——比如「伊朗門事件」——以外,大部分還被封存在各個相關國家的秘密文件保險箱中,不為大眾所知。 1986年,通過整補、訓練和重新組織,實力得到加強的伊朗軍隊發起了兩伊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曙光8號」。「曙光8號」攻勢的作戰目標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奧半島,伊朗軍隊於1986年2月9日夜發起了全線進攻,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僅僅完全佔領了法奧半島的全部領土和港口,而且還在戰斗中重創了伊拉克陸軍和空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在攻勢中表現出色,集中火力打擊了伊拉克軍隊,而且自1980年改變作戰戰術以來首次大規模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空襲作戰。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襲發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戰斗轟炸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長途奔襲,轟炸了伊拉克境內縱深達600公里的H-2空軍基地。 然而就在這一年,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優勢開始向伊拉克一方傾斜。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伊拉克空軍內部。經過長時間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軍的領導人們終於說服了薩達姆·海珊,讓他放棄了對具體戰術細節的指導。象一切大獨裁者一樣,薩達姆自認為是無所不通的戰爭天才,從1980年戰爭爆發時開始,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過問伊拉克空軍的作戰計劃,這些方案大多數都是荒謬的,然而伊拉克飛行員卻不得不機械地在戰場上執行他制訂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擊落。或許是薩達姆對於「指揮藝術」感到了厭倦,總之,到了1986年底,薩達姆·海珊終於稍稍放鬆了對空軍的控制,開始讓職業軍人來指揮具體的戰斗。另外,由於蘇聯的國內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從武器出口方面獲益,他們逐漸放開了對於高技術出口的限制,開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同時,法國人也在積極地幫助伊拉克空軍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並且不斷地出謀劃策,告訴伊拉克人應該怎麼樣對付伊朗的美式飛機和戰術。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軍的進步,從1986年晚些時候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空軍避實就虛,不再努力空襲伊朗境內的軍事目標,而是著重打擊伊朗的經濟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從根子上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蘇制、法制甚至美製的武器裝備之後,伊拉克空軍重新振作起來,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作戰意圖,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當然,他們也相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伊戰爭的最後階段對伊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客機被美軍擊落;伊朗軍隊士氣低落,陸軍航空兵在中部戰線遭到重大損失;7月19日,兩架F-14A戰斗機被伊拉克幻影F.1EQ-6擊落,伊朗人最後的王牌也「失效」了。
在兩伊戰爭中,空軍力量的使用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空戰研究甚少。在這場大空戰中,歷史上第一次,雙方的空軍都在空戰中大規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對空導彈,另外遠程空對空導彈——AIM-54不死鳥
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戰果,有好幾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F-14A在最大射程發射了這種導彈,成功地擊落了以極高高度和速度飛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戰斗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為了避開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脅,伊拉克空軍首次在空襲中嘗試使用了「小編隊中空突防」戰術,並配合大量使用遠距離空對地武器,而不是傳統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戰術。在兩伊大空戰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裝無人機襲擊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標,這是空戰史上無人機第一次被直接用於攻擊對方的行動。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雙方的空軍都大量在實戰中使用電子戰設備,在1988年的幾次空戰中,電子戰設備的功能決定了空戰的勝負以及參戰飛行員的生死。
除了在空軍戰術方面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以外,兩伊戰爭還有其他一些很顯著的特點:在戰爭史上,參戰雙方首次相互攻擊了對方的核反應堆;參戰雙方首次相互地、大規模地使用地對地導彈襲擊對方,目的是在對方民眾中製造恐懼,這一作戰方式是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一脈相承的,遲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續這一做法。
兩伊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中東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它是一個大型的武器實驗場,眾多最新式的美製、蘇制和法制的戰斗機、直升機、坦克、導彈及其他武器都在兩伊戰爭中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然而,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卻為國際社會所忽視,有限的關於它的報道也大多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因此戰後都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另一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低估了兩個參戰國家的實力,認為他們雖然擁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但是卻沒有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兩伊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拋開伊朗不談,由於軍費過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戰後經濟上的困窘。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戰後沒多久,薩達姆就將目光投向在兩伊戰爭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萬事依賴美國的結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獨立作戰能力的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在國王的親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軍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自強計劃,准備從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空軍的基礎設施。這個計劃包括初步構建獨立自主的飛機製造工業,建立獨立的人員培訓體系等等。為了准備實施這一計劃,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中後期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飛機零配件以及武器彈葯作為儲備,以防備在建立自主軍事航空工業的進程中出現空軍裝備青黃不接的情況。伊朗人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伊朗國王為代表的伊朗決策者們震驚於以色列在戰爭初期的慘敗,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過分依賴於美國援助的結果。
有鑒於此,伊朗人制定了一個扎實的武器購買計劃,其目標為:「即使在外援斷絕的狀況,也可以在一場激烈的長期消耗戰爭中支撐數月或者更長時間」。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極有戰略眼光的,在兩伊戰爭的前期和中期,伊朗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據這個計劃購買並存儲起來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伊朗伊斯蘭空軍所使用的和導彈仍然來自於這批存貨,雖然由於儲存時間過長,在使用這些武器時出了一些問題,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們在戰場上壓制了伊拉克軍隊。
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員培訓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國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軍經常與美國海軍和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土爾其空軍以及巴基斯坦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他們還把最好的飛行員派到美國和以色列去受訓。總之,在指揮系統、飛行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方面,伊朗皇家空軍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軍的苦心經營 盡管1958年卡塞姆軍人起義成功後,伊拉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關於空軍的理論,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軍還是向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購買了60架霍克獵人式戰斗機,這是因為伊拉克人對於蘇制戰斗機一直不甚滿意,因此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裝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伊拉克人購買美洲虎攻擊機、隼式教練機以及幻影V戰斗機的努力最終都歸於無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軍才開始從法國大規模進口戰斗機及直升機。 伊拉克空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與外部世界半隔離的狀態,缺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伊拉克上層統治者對於空軍的不信任,伊拉克空軍中的中高層軍官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伊拉克空軍內部將領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內耗嚴重。另外蘇聯提供給他們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貨……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長期以來,伊拉克空軍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衛本國廣闊的空域。無奈之下,伊拉克空軍不得不向印度空軍——而不是蘇聯——尋求幫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飛行員的訓練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幫助下進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軍對印度的依賴稍微減輕,因為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支人數眾多的蘇聯「顧問」隊伍隨米格-25狐蝠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戰斗機,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在與伊朗的戰爭之前,伊拉克空軍有限的一些實戰經驗來自於對以色列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低強度戰爭。伊拉克空軍參加了1967年及1973年兩次中東戰爭,但是他們從前一次戰爭中幾乎沒學到什麼,而在1973年,他們得以近距離地了解戰爭。伊拉克空軍派出了幾個中隊參加了「贖罪日戰爭」,從這場戰爭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要想打一場現代化空戰並且獲勝的話,他們必須緊緊地拉住蘇聯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負責人、軍隊的總參謀長和阿明的侄兒、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喀布爾軍隊的武裝。27日晚,蘇聯撕毀1978年12月與阿富汗簽訂的《蘇阿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出動近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侵佔喀布爾,並發動了第4次政變,推翻阿明政權,處死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旗幟派領導人、當時在國外當大使的卡爾邁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黨黨中央總書記兼政府總理。

蘇聯的武裝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並嚴重威脅亞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許多抵抗組織,武裝抗擊入侵者。到1980年,全國抗蘇武裝力量已達10萬人以上,控制了全國75%的農村和地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譴責蘇聯侵佔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聯合國第6屆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蘇聯軍隊立即無條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蘇軍在阿富汗傷亡達3萬多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15日開始撤軍,9個月內撤完。 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I. 英國——伊朗戰爭主要講的什麼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J. 印巴爆發大規模炮戰,現場情況如何

事情起始

戰爭是一個很遙遠的詞語,他好像離我們特別的遙遠,但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由於安穩的生活,使得我們的心靈也就慢慢的沉靜了下來,不再關注自身以外的事情。

最終結果


據相關記載,雙方的大炮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不停歇的進群的戰斗,並且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巴基斯坦有14名人員死亡,炮火帶走的始終是人民的生命,希望這場戰爭能早一點結束,不讓更多的人繼續受到傷害。

知識普及:

大炮是指一種歷史悠久的重型攻擊武器。其威力不容小視。大炮也出現在了很多游戲中。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組成(以加農榴彈炮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閂和炮口制退器組成。 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及飛行方向,並使彈丸旋轉(滑膛炮的彈丸一般不旋轉)。炮尾用來盛裝炮閂。炮閂用來閉鎖炮膛、擊發炮彈和抽出發射後的葯筒。現代火炮大都採用半自動炮閂,有的採用自動炮閂。

閱讀全文

與印度和伊朗的戰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駐華大使是什麼意思 瀏覽:363
印度民工數量多少 瀏覽:72
中國鹽城地址在哪裡 瀏覽:537
印尼的海軍有多少艦隊 瀏覽:769
英國的皇家橡樹是什麼 瀏覽:644
英國人是怎麼做生意的 瀏覽:463
義大利圖片驗證碼怎麼輸入 瀏覽:473
印度有哪些葯品是正品 瀏覽:184
印尼開齋節都干什麼 瀏覽:458
拜登為什麼打伊朗 瀏覽:34
英國死亡人員有多少 瀏覽:386
印尼生肖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382
10萬伊朗幣多少錢 瀏覽:902
在印度說元氣周期爆棚是什麼意思 瀏覽:205
義大利妹子教你怎麼學習中文 瀏覽:400
越南留學生簽證怎麼辦理 瀏覽:736
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的哪個小鎮 瀏覽:517
在越南投資有什麼優惠 瀏覽:877
印度人做雞心怎麼做 瀏覽:490
如何做英國的餅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