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在天文歷法上有什麼成就
古印度天文學的產生,與宗教信仰與農業的需要密切相關。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並未發現與天文學直接有關的遺址和遺物,但可以確定,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摩亨佐·達羅規劃整齊的城市建築,呈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沒的規律,並以此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哈拉巴文明的農民種植多種作物,表明他們熟悉不同季節的特點,並按不同季節來安排農時。
在吠陀時代的文獻中,關於天文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記載。《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節的詞語。書中說,神在天空舉行祭儀,以布魯沙(原人)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梨俱吠陀》還提到,在天堂有一個轉動不息的巨輪,巨輪的兒子火神居其中央,度過了360個晝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爾帕」之詞(samsarpa),意思是偷偷進來的月份。這說明,人們知道一年360天與實際天數不符,故多置一月(閏月)。不過早期吠陀時代,人們的天文知識還不夠完善,不成系統。
至後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轉為農業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天文知識也豐富起來了。後期吠陀文獻中,出現觀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詞,觀星者大概是婆羅門祭司,觀察天象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當時,許多星體的名稱已確定,如流星、行星、掃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對太陽運行的規律也有認識,認為太陽6個月漫遊北方,6個月漫遊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動。後期吠陀時代的天象學知識,已相當豐富,而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後期吠陀時代,歷法制定出來了。但各地的歷法還不統一,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個月為一年,一年351日;還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其中6個月30天,稱之為大月,6個月29天,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間年之說,一世間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為一周期,稱作一瑜珈,置一閏月,以調整歲差。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名稱也出現了,或稱春、熱、雨、秋、寒、冬6季,或稱冬、夏、雨3季,還有4季、5季之分。每月時間的劃分,大體分望日和朔日兩種。望日,由望至望為一月,運用較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為一月,多流行於南方。一天的時間也有多種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細,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當於24分鍾。
『貳』 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古代一年大約為360天。
古代農歷把一年化為四季,每一季大約90天,全年約360天,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分為5天「一候」,三候為「一氣」,全年「二十四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一年准確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等於365又1/4(四分之一)天。並且現代人們通過先進的工具能夠很准確的測量並計算出一年的准確時間。而古代中國,人們利用日影的長度的變化周期,來確定一年的四季變化,稱之為土圭之法。
『叄』 古印度是怎麼紀年的,求古印度歷法。
印度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在歷史上分有三個時期:
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約前十世紀——前六世紀這一期的歷日制度是混亂的。 二是吠陀期的後期,有(者那)歷,約前六世紀——前二世紀。
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時期,約前三世紀——前十二世紀,悉檀多就是歷數書的意思,顧名思義,這一期的歷法很多,而且也流傳到中國。
古印度歷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種,
一是上元自天地開辟算起。
二是上元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這個歷元稱為卡利.尤幾(Kali Yuge)。
三就是釋迦(Saka)紀年,釋迦元年是年3月15日。
古籍中如實的記載了印度的歷法。其時,計時的最短即為剎那(ksana),120剎那為一檀剎那(taksana),60剎那為一臘縛(lava),30臘縛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為1時,6時合成一日夜。
月盈到滿稱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虧到晦稱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後,合為一月,12月為一歲。各月的名稱如下:
一月:制檀邏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吒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羅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達羅缽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涇縛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羅月(Margasirsa)
十月:報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頗勒婁拿月(Phalgnna)
亦稱「 白半 」。亦稱「 白月 」。古印度 歷法。指陰歷每月的上半月。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異聞錄》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圓滿,是名白半。」 清 錢謙益 《覺浪和上輓詞》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錢曾 註:「禪家以初一至十五日為白月,十六至大盡為黑月。」白月、黑月是古印度歷法中的概念。白月指從新月到滿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稱白分、白月分;相對地,黑月是指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紀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將一月分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從新月至滿月期間,古印度人稱之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滿月後至新月前期間,稱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習慣是「黑前白後」合為一整月,所以與中國陰歷有半個月的錯位,以下圖例說明:
中國陰歷印度陰歷
========
臘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
臘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
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
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為一個黑白整月)
正月十六黑月初一
正月三十黑月十五
二月初一白月初一
…………
臘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另,古代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高僧大德們對兩國歷法進行了詳細的比對,以此確定了一些古老的佛教節日、齋日在中國歷法中應該是陰歷什麼日子,比如佛誕日相當於中國陰歷四月初八、佛歡喜日(盂蘭盆節)相當於中國陰歷七月十五等等就都是這樣確定下來的
『肆』 古時候的人是怎麼知道一年有365天呢是誰發現的
1、古人觀察太陽一年中位置的變化引起物候、農業等現象的變化總結出來的。通過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陽高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影子也不會一樣,冬天的太陽不在頭頂,而夏天太陽在正上方,當太陽最低時,在日圭上做一個標記,當太陽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標記吻合時,那就是一年了,通過不斷的反復實驗,才確定一年長度約為365天。
2、具體測量一年時長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觀象台。利用其影子的長短來測量推算時間,後來又發明了一個輔助觀測儀器,叫「景符」。而具體一年的時間是由祖沖之計算出來的。得出了回歸年為365.2425天的結論。
1、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歷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歷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歷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
2、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里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1)十進制
十進制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制。陰陽五行歷,屬於十月太陽歷;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制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干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乾等代碼來表述。
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2)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畢竟百等分圓周,對於兩千年前的古人來說,難度不小)。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3)十六時辰制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錄十六時辰的十六個時間節點中的十五個: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4)十二時辰制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機械式司辰,通過齒輪帶動轉盤,帶動持時辰牌的小木人出現在視野中。當時間處於兩個時辰之間時,出現在視野的時辰牌與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於是,時間的表述方式採用兩個基準:時辰牌初現、時辰牌居正位,亦即時初、時正。
(5)時刻制、更點制
時刻制是十二時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為「時x刻」,即「時後第x刻」;宋代以後為「時初x刻、時正x刻」,即「時初現後第x刻、時正位後第x刻」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鍾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鍾聲為點。
『伍』 古代印度如何確立一年
印度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在歷史上分有三個時期: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約前十世紀——前六世紀這一期的歷日制度是混亂的。 二是吠陀期的後期,有(者那)歷,約前六世紀——前二世紀。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時期,約前三世紀——前十二世紀,悉檀多就是歷數書的意思,顧名思義,這一期的歷法很多,而且也流傳到中國。古印度歷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種,一是上元自天地開辟算起。二是上元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這個歷元稱為卡利.尤幾(Kali Yuge)。三就是釋迦(Saka)紀年,釋迦元年是年3月15日。古籍中如實的記載了印度的歷法。其時,計時的最短即為剎那(ksana),120剎那為一檀剎那(taksana),60剎那為一臘縛(lava),30臘縛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為1時,6時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滿稱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虧到晦稱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後,合為一月,12月為一歲。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歷法中的概念。白月指從新月到滿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稱白分、白月分;相對地,黑月是指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紀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將一月分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從新月至滿月期間,古印度人稱之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滿月後至新月前期間,稱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習慣是「黑前白後」合為一整月,所以與中國陰歷有半個月的錯位,以下圖例說明:中國陰歷印度陰歷========臘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臘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為一個黑白整月)正月十六黑月初一正月三十黑月十五二月初一白月初一…………臘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陸』 古印度天文學的古印度歷法的劃分方法
《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
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
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
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
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還有
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
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
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
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為了研究太陽、月亮的運動,印度有二十七宿的劃分方法。它是將黃道分成二十七等分,稱為「納沙特拉」,意為「月站」。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稱最早出現在《鷓鴣氏梵書》。當時以昴宿為第一宿。在史詩《摩訶婆羅多》里則以牛郎星為第一宿。後來又改以白羊座β星為第一宿。這個體系一直沿用到晚近。
印度二十七宿的劃分方法是等分的,但各宿的起點並不正好有較亮的星,於是他們就選擇該宿范圍內最高的一顆星作為聯絡星,每個宿都以聯絡星星名命名。印度也有二十八宿的劃分方法,增加的一宿位於人馬座α和天鷹座α間,名為「阿皮季德」梵文意為「麥粒」宿。
『柒』 印度古代發明有哪些
1、計數法:
在自然科學方面,古印度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
(7)印度古代一年多少天擴展閱讀
雖然古印度文明完全消亡,但是古印度人給世界歷史留下了一個偉大發明,就是阿拉伯數字,古印度文明雖然完全消亡,但阿拉伯數字幸運地被外族所繼承,而發明阿拉伯數字的人正是笈多王朝的數學家,名叫巴格達。
巴格達的生活年代正好是笈多王朝建立不久,關於他的出身和生平等資料幾乎無法考證,只知道他為了在數學方面作出突破,發明了0、1、2、3、4、5、6、7、8、9一共十個數字,同樣是採用很早出現的十進制,這十個數字最初的形狀不是這樣,後來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形狀。
『捌』 古印度後期吠陀時代,有了哪些歷法制定
古印度後期吠陀時代,歷法制定出來了。但各地的歷法還不統一,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個月為一年,一年351日;還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其中6個月30天,稱之為大月,6個月29天,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間年之說,一世間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為一周期,稱作一瑜珈,置一閏月,以調整歲差。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名稱也出現了,或稱春、熱、雨、秋、寒、冬6季,或稱冬、夏、雨3季,還有4季、5季之分。每月時間的劃分,大體分望日和朔日兩種。望日,由望至望為一月,運用較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為一月,多流行於南方。一天的時間也有多種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細,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當於24分鍾。
『玖』 古印度是怎麼紀年的,求古印度歷法
1、月份:
印度以月之盈缺,將每個月分為黑月、白月兩部分。
自滿月第二日,至新月前日,稱為「黑月」;
從新月至滿月之後半月,稱為「白月」。
故一個月,相當於中國農歷十六日,至次月十五日之間。
古印度的黑月,對應到中國農歷,是後半月;
古印度的白月,對應到中國農歷,是前半月。
各月的名稱如下:
一月:制檀邏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吒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羅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達羅缽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涇縛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羅月(Margasirsa)
十月:報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頗勒婁拿月(Phalgnna)
2、季節:
印度一年分為六個季節,這六個季節分別是春季、夏季、雨季、秋季、風季、冬季。
春季(3月20——5月19) 金星主宰
夏季(5月20——7月19) 太陽與火星主宰
雨季(7月20——9月19) 月亮主宰
秋季(9月20——11月19) 水星主宰
風季(9月20——1月19) 木星主宰
冬季(1月20——3月19) 土星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