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其佛像造型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之後有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普受漢人的認同,而加以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尤其觀世音菩薩,時常變化不同的法相,來救渡世人,所以有了三十三應化身之說。
一、楊柳觀音
楊柳觀音別名為葯師觀音,自古中國人相信柳枝,具有靈力, 因而命名楊柳觀音,是中國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身的首尊,楊柳觀音的像很多種,有手持柳枝,還有身邊放著,裝有楊柳的凈瓶,相傳每年 正月十五日,有楊枝凈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經過七天加持祈禱之後,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凈水增加觀音力,然後法師為參拜者舉行,結緣灌頂法會。
在日本靈異記記載,接受此法會之人,可消 災解厄,也可治療疾病,有這段傳說,所以說楊柳觀音,又變成葯王觀音。
在台灣也有用柳葉,來凈身洗手才進入廟內,代表借著楊柳的靈力,來驅邪趕煞,每次祭典或者神 佛聖誕,還是做法事,高僧與法師,手持楊柳來清凈。楊柳觀音的真言梵文為
二、龍頭觀音
觀世音菩薩乘龍在雲頂的法相非常多,可見觀世音與 龍的關系密切,在中國或者台灣大部份,早期都有龍王廟,當作進行祈雨儀式的地方,還有安撫帶來洪水之龍王的意思。
民間傳說大多數的龍王,會引發大洪水,讓天下蒼生受苦,有能力懲罰龍王罪惡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另外一方面,少數秉性善良的龍王,經常跟隨在觀世音的左右,呼雲喚雨,澤被大地使五穀豐收,因為在祭拜龍王之時,信眾也會祭拜觀世音菩薩,使龍王不敢隨興發飆,中國與台灣相信這種講法,而來信仰,就創造出站在龍王頭上的觀世音菩薩。
古印度相信觀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濕婆神演進而成,與波斯水神阿難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觀音乘在龍的法相,是承襲太古時代水神的信仰,這是古印度之時的說法。
三、持經觀音
持經觀音的法相,大部份有端坐蓮花,也有盤坐在岩石上,右手持經卷,也有雕刻左手,經卷並非古印度式的梵篋,而是中國的卷書,透出時代感的氣息
四、圓光觀音: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圓光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隻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一個小孩來到村口,等怪獸進村傷人時,現出身後烈焰閃爍的寶像,將怪獸降伏。表示眾生只要臨危不亂,樹立必勝信念,觀音菩薩就會保佑眾生解除災難。
五、游戲觀音:五色祥雲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受,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
游戲觀音又稱三面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洛陽城內,取出一面寶鏡,聲稱只要人們拿出三文錢,就可以從鏡中照見自己的過去與來生。待人們一一照過驚疑不定之時,觀音菩薩現出寶相,但人們看到菩薩的相貌卻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樣。於是,人們便用菩薩沒有拿走的錢塑了一座三面觀音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告誡眾生不要以為做了惡沒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沒有人逃得了因果報應。
六、白衣觀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或結定印以為是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白衣觀音又稱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中原兵亂,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觀音菩薩在鬼節的那天來到中原,現出一襲白衣的寶相,超度冤魂。表示觀音菩薩懷有純凈的菩提之心,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七、蓮卧觀音:雙手合掌,在蓮葉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觀音之小王身。卧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多寶觀音像上的寶物,便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個兒子,得到觀音菩薩點化的他來到江邊撈起了菩薩的法像,並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但由於觀音法像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只好側卧在蓮葉之上。一年後,潘夫人如願生下一個男孩。表示觀音菩薩對有心向佛的眾生有求必應,求財者得財,求子者得子。
八、瀧見觀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飛瀑,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壠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杭州有個叫胡家莊的地方,有個農夫在耕地時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觀音像,便送到寺廟供奉起來。從此那裡便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表示觀音菩薩關注眾生的苦難,保佑眾生五穀豐登,人畜安康。
九、施葯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施葯觀音又稱施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山東登州府瘟疫盛行,許多病人不治身亡。觀音菩薩化身賣葯的老翁前來救治,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惦念著世間疾苦,解救眾生於病痛之中。
十、魚籃觀音: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遊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羅剎鬼,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表示眾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十一、德王觀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楊枝,左手置手臍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德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梵王身,象徵著福與祿。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滿足眾生的願望,保佑眾生福祿雙全。
十二、水月觀音: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釋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水月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在杭州城內的河中顯現寶像時,恰巧有一個叫丘子靖的畫家也在河邊觀看。為了讓世人共瞻菩薩寶像,他便將觀音菩薩在水月中示現的寶像畫了出來。後來,不少百姓紛紛前來求畫,並供奉在家中。表示眾生只要心中有佛,觀音菩薩就會在眾生的身邊永保眾生的平安。
十三、一葉觀音: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一葉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得到菩薩的點化後,便到各地朝禮名山,他因感念菩薩的點化之恩,每到一處便會雕刻一尊他曾經看見過的觀音法像。他雕刻最多的便是一葉觀音。表示觀音菩薩為普濟眾生,不辭勞苦。
十四、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葯傳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青頸觀音又稱青頭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夢見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賈一峰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康七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情婦賈妻。官府懷疑賈一峰殺了妻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逢凶化吉,遇險化夷。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蓮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將軍身,威德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天大將軍身。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眼前的一切障礙和危難,從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延命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太倉有許多小孩患了痧疫,觀音菩薩知道有一種赤檉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來送葯治病。當地人們為感謝菩薩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檉柳的觀音寶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幫助眾生消除災難,保佑眾生延年益壽。
十七、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於彎膝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
多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江北百姓兇殘貪財,觀音菩薩便化身一個帶著許多財寶的和尚前來點化。一夥貪婪的歹徒見到後,便把財物搶劫一空,沒想到財寶拿回家後全都化為灰燼。表示貧富自有天命,不可強求。只要是正當的願望,觀音菩薩都會讓眾生得到滿足。
十八、岩戶觀音: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元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岩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吳璋的孝子為了尋找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有一次,吳璋在途中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觀音菩薩念其純孝,便現出大慈寶相,將吳璋救醒,最終讓他們母子團聚。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免受蛇蠍等毒物的侵害。
十九、能靜觀音: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能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靜慧如海,不為煩擾所動。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世間的煩擾,求得內心的永遠安寧。
二十、阿耨觀音: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阿耨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來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靜修時,常常從海水中見到世間的疾苦和罪惡。於是菩薩便大發慈悲之心,決定到世間點化有緣之人。表示觀音菩薩洞察世間一切,解救眾生苦難。
二十一、阿麽提觀音: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門身。
阿摩提觀音又稱獅子無畏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河南登封縣時,正碰上李全的軍隊攻打少林寺。為使佛門凈地免受兵禍,觀音菩薩便在山頂現出提棒騎獅的寶相,幫助少林寺僧殺退敵兵。後來,少林寺內便供奉一尊手提寶棒怒目嗔容的觀音塑像。表示觀音菩薩匡扶正義,懲治邪惡。所謂邪不壓正,只要正氣凜然,就能無畏無敵。
二十二、葉衣觀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之帝釋。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葉衣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關注眾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積德的眾生最終都會得到好的報應。
二十三、琉璃觀音: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琉璃觀音又稱氽來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一峰和尚得到觀音菩薩點化後,便雲游四海,宣揚佛法。有一次,他來到東海之濱,正想找一塊奇石雕刻觀音寶像,卻見海浪之間飄來一尊琉璃觀音像,他便撈起來送到附近的寺廟中供奉起來。表示心誠則靈。只要心誠,觀音菩薩就會幫助眾生實現自己的心願。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為密宗所奉。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多羅觀音又稱多眼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表示觀音菩薩知曉世間的一切善惡,並對眾生懲惡揚善。
二十五、蛤蜊觀音: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緣出唐文宗食蛤,遇觀音現於其中的故事,也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菩薩身。
蛤蜊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唐文宗愛吃蛤蜊,地方官吏便借進貢蛤蜊為由而魚肉沿海漁民。觀音菩薩便隱身蛤蜊內,文宗見到蛤蜊內的觀音寶像後,大驚之餘,便下旨取消進貢蛤蜊。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憐憫之心,樂於救苦和勸善。
二十六、六時觀音:作居士裝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時觀音。
六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六時為佛教中的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表示觀音菩薩在這六時之中格外掛念護佑眾生,並普為施惠。
二十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普慈觀音又稱普悲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寶相。象徵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著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眾生平安度世。
二十八、馬郞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婦女身。
二十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羅門身。
合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時刻心懷著眾生的疾苦。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化解眾生的一切苦難,實現眾生的良好願望。
三十、一如觀音: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普門品》中有:「雲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配圖的經本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場面。
一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觀音菩薩觀照眾生的一切,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懲惡揚善。
三十一、不二觀音: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表三十三身之執金剛身。
不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消難,福壽無邊。
三十二、持蓮觀音: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持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童男童女的一種顯示寶相。表示觀音菩薩慈悲為懷,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十三、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姑蘇有數十萬百姓慘遭金兵殺害,觀音菩薩便化身一位美麗少婦前來建台誦經超度,將甘露功法水遍灑四方,讓亡靈往生樂土,並在河中顯示寶相。於是姑蘇人便在觀音菩薩誦經的地方供奉一尊誦經灑水的觀音法像。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救贖眾生,即解除生者的苦難,還超度死者的亡靈。
❷ 滿大街都是中文,被中國帶偏的城市之一,是哪裡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對國民影響最大的便是生活質量的改善。於是,有了經濟條件的國人開始到處旅遊,有的可能在國內發掘新景點,有的則跨出了國門,體驗不一樣的異國風情。
而說起出國,國人往往會選擇距離中國比較近的國家,例如朝鮮、韓國、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不僅風景優美,交通方便,而且當地的物價水平也比較符合國人的選擇。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分享一個世界影響力比較大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貼滿了中文漢字,有網友表示,來這個城市旅遊就好像沒有出國一樣。
❸ 斐濟紀念鈔印中國財神爺,發行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何要在此時發行呢
號稱南太平洋十字路口的彈丸小國斐濟又一次因發行貨幣火了。它上次因發行貨幣出名是在2016年,在當年裡約奧運會7人制橄欖球決賽上,斐濟隊以43:7的大比分擊敗了老牌勁旅英格蘭隊,奪得了斐濟歷史上奧運會首枚金牌,斐濟為此專門發行7元紙幣,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7元紙幣。這次人家發行的不是通用貨幣,而是帶有中國元素的紀念幣。
參與設計和製作這款紀念鈔的英國公司De La Rue表示,發行這款紀念鈔是為了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向人們表達財運亨通的祝福。他們只是為了討好斐濟國內的華人。大約有8000名華裔居住在斐濟,約占當地人口的1%。斐濟的華人社區雖小,但意義重大。華人社區在當地受到尊重,並為斐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❹ 200分!中國元素在世界中(外國)的體現.回答得好再加200分
一、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對東南亞錢幣的影響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有著光輝燦爛的篇章,是世界錢幣文化寶庫中的瑰麗遺產,曾經對世界各地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三韓、高句麗、新羅、百濟、朝鮮、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邏、萬象(寮國)、緬甸、真臘(今柬埔寨地區)各國產生的影響最大。另外,中國錢幣曾經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羅(今尼泊爾)、大秦(東羅馬)、蘇門答臘、婆羅洲、呂宋(今菲律賓境內)、鮮蘭(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印度群島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流通使用,曾經扮演過世界貨幣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外,考古學家曾經在中亞細亞各國,兩河流域、波斯灣地區、尼羅河口至索馬里、東非沿岸、馬達加斯加迄南非各國,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魯、蓋亞那、智利、加勒比海區域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均發現過中國古代錢幣的影蹤。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❺ 為什麼印度東北部人看起來很像東亞人
曼尼普爾邦(Manipur)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該邦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成立於1972年,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
曼尼普爾人屬蒙古人種,和中國人長得很像,當地人都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約為五代十國時南下齊人的後代,因此與中國確有歷史淵源。後來由於印度教傳入,加上被英國人征服,才逐漸偏離中華文明走向「南亞化」,但文化習俗上仍有不少中國元素延續至今。曼尼普爾在血緣和文化上與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曼尼普爾王室通常被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當地主體民族Meitei為黃色人種,操漢藏系語言, 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桑加伊節」的背景就是兩條騰飛的龍,Kangla古王宮作為王室權利象徵有龍圖騰。曼尼普爾民間有著對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未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當地人喜愛的竹笛、武術等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里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竹筍、鹹菜、腌魚等就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每逢重大節日均要演出,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滿足曼尼普爾人文化生活需求的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影、電視和歌曲,對於李小龍的電影,西遊記,少林寺等無不家喻戶曉,青年男女差不多都會唱幾句「老鼠愛大米」。
可能就是是唐征南昭的關中十六衛50多萬中央軍,被安史之亂斷了後路……向西方打到那邊建立的政權,……(唐玄宗沒辦法要去安西調高仙芝封常青回防潼關,……),就象秦征嶺南60萬中央軍被陳勝吳廣斷了後路留在嶺南建立趙佗的南越國一樣……
❻ 印度有類似中國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是
1、泰姬陵(TAJ MAHAL)—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巨大的大理石建成的陵墓清真寺,當時莫卧兒帝國的國王沙傑汗為了紀念他心愛的妻子於1631-年建造而成。泰姬陵是最完美的印度穆斯林藝術之室。他也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贊嘆的經典傑作之一。
2、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位於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高高陡峭的玄武岩岩壁上,是階段性地開掘岩壁,共由34個寺院構成,長達2K M以上,經歷A.D 600-1000年間持續開掘而成的紀念建物群。這個石窟群中稱的上建築奇跡的是16號印度教石窟,被稱作婆神居所的這一寺院寬45米、深90米、高30米,由一個巨型獨石構成。從開工到完工共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不論是技術方面還是建築所需時間都稱的上罕見的寺院。
3、阿格拉古堡(AGRA FORT)—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阿格拉堡具有皇宮和堡壘的雙重功能,城堡周圍的湖泊和長達2.5K M、高達20多米的城牆最能體現其作用。阿格拉的紅色古堡作為17世紀莫卧兒帝國的紀念物,有很多像JAHANGIR的美麗宮殿。
4、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歷經公元前2-公元7世紀建成的佛教石窟紀念物,阿旃陀的壁畫和雕刻是對佛教藝術具有相當重要影響力的巨作。這里間有僧侶居住的僧院和供奉S T U P A(佛塔)的大堂,牆壁上的繪畫主要是以佛教傳播為主體。作為印度繪畫史上史無前例的巨作,其樣式自中亞經中國傳到了韓國。
5、戈納勒克太陽神廟(SUN TEMPLE AT KONARAK)—198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戈那勒克太陽神廟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日出時、陽光如沐浴般照耀著寺院。此寺院作為表現太陽神蘇利耶駕駛戰車形象的寺院、是13世紀印度最著名的婆羅門神殿之一。
6、瑪哈巴利普拉姆古跡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198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神殿是7-8世紀間帕納瓦(PALLAVA)國王們沿柯羅曼德沿岸開鑿岩石建成的石窟寺院、其中尤以(戰車形態的寺院)和曼達帕斯而聞名遐邇。
7、帕塔達卡爾紀念石雕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PATTADAKAL)—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帕塔達卡爾紀念石雕群表現出完美地融合公元7-8世紀的恰魯家王朝時代南北印度建築形態的折衷主義藝術,共有9座印度教寺院,其中毗樓拔叉寺院是740年羅卡嗎哈德維女王為紀念丈夫鎮壓南印度修建的、堪稱傑作。
8、埃勒凡塔石窟(ELEPHANTA CAVES)—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是位於印度孟買海灣埃勒凡塔島嶺上的印度教石窟寺院。將對濕婆神的崇拜內容刻在岩石上的石雕藝術最能體現極高的宗教信仰,是印度藝術的代表。它建於8世紀前半期,受到世人矚目的石窟雖只有一個,但從建築、雕刻等其他領域來看不愧是印度教美術代表作。
9、克久拉霍遺址群(K H A J U R A H O G R O U P O FMONUMENTS)—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克久拉霍廟宇建於約1000多年前最為繁榮昌盛的昌德拉王朝時代。當時共有85座寺院,但是大部分都被伊斯蘭勢力破壞,只有22座被保存下來。分為東、西、南三個區的建築群牆壁上竟然刻有公開的色情場面。由於宗教和性的奇妙結合以及雕刻工匠們表現出完美的雕刻藝術。
10、法代普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I)—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作為阿克巴皇帝於16世紀建造的城市,又名「勝利城」10年間曾是蒙兀爾帝國的首都。寺院與紀念物均具有同樣的風格,其中賈瑪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1 1 、果阿的教會和修道院( C H U R C H E S A N DCONVENTS OF GOA)—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果阿是葡萄牙佔領印度時期的首都,那裡的教堂和修道院是當時亞洲傳播基督福音的歷史見證。鮑姆.耶穌教堂里有聖。弗朗西斯。伊格塞維亞的棺木。這一偉人是將基督教傳播到印度和日本人的聖人。這一遺跡對於基督教穩定發展的亞洲各國傳播及風格藝術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12、享比古跡群—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亨比是最後一個印度教王朝維查耶納加爾帝國最後的首都,這里有德拉威廟宇和宮殿。1565年被穆斯林攻佔,城市被洗劫一空,成了一個被遺棄的城市。
13、桑吉佛教遺址群(BUDDHIST MONUMENTS ATSANCHI)—198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是坐落在小山上可俯視著平原的佛教紀念群,建於2世紀或1世紀,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聖地,直到12世紀一直是印度佛教的中心地。這里保存著各時代很多堂塔,其雕刻在美術史上占據重要位置。
14、德里胡瑪雍陵(MUMAYUN』S TOMB DELHI)—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是莫卧兒帝國第二代國王胡瑪雍陵的陵墓。波斯出身王妃下令修建,由建築家建築而成。建築樣式與波斯相比更接近莫卧兒式,是印度第一座正方形花園陵墓,『田』字人工水路竄過庭院。生活在乾燥沙漠上的伊斯蘭教民可在此欣賞到莫卧兒國王的故鄉-中亞的美麗風景。
1 5、德里古都塔遺跡( Q U T B M I N A R A N D I T SMONUMENTS DELHI)—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融合印度教及回教色彩、高達73米的高塔,旁邊有印度早期的清真寺遺跡。之所以被稱為「勝利塔」是因為當年中亞穆斯林成功入侵佔領印度後為了慶祝勝利而建成的紀念碑。
1 6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 T H E D A R J E E L I N GHIMALAYAN RAILWAY)—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D a r j e e l i n g H i m a l a y a nRailway),是印度最早的鐵路之一。1999年以環山鐵路系統的經典之作被納入世界遺產清單中。總長約60-80公里,行駛一種迷你的爬山火車,昵稱為玩具火車。整個鐵路連接印度西孟加拉省的大吉嶺和西里古里。始建於1879年,1880年,長51.2公里的西里古里至K u r s e o n g段首先完工,公元1881年全線完工通車。
17、菩提伽耶的摩訶提寺(M A H A B O D H I T E M P L ECOMPLEX AT BODHGAYA)—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菩提伽耶位於比哈爾邦伽耶城南10公里。此寺院建築於菩薩領悟到至高無上的地方、是高52米的具有金字塔型屋頂的寺院、領悟到其真理後陷入對法度的狂熱中、七七四十九天在周圍度過而設定了各個場所。
18、比莫貝卡特石窟—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比莫貝卡特石窟位於中心印度高原南部邊緣的溫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在密林中大量沙石岩中,是五組天然石窟,裡面岩畫的歷史從中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古代。壁畫全部使用由動物油、水、草混在一起製成的天然顏料進行繪制,因而色彩依然鮮明如故。
1 9、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C H A M P A N E R &PAVAGADH)—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是一塊古老的土地,它具有無比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考古價值,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依然可以從中尋得根源。它的景緻異常優美,包括一些古代印度都城的高地堡壘,古老的軍事防禦工程、宮殿、宗教性的建築物,以及住宅區的排水系統。
20、查特拉帕第-施瓦吉車站(T H E C H H A T R A P A T I S H I V A J ITERMINUS)—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位於孟買火車站又以維多利亞車站而馳名。這個車站在全印度作為矚目的維多利亞風格哥特建築物、與印度固有的建築樣式相融洽。由英國的建築家F.W.STEV ENS設計建築的此建築物是『哥特都市』和『國際貿易港』孟買的象徵。
21、坦賈武爾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坦賈武爾的宏偉神廟--一座滿是壁畫、雕刻和雕帶的輝煌聖殿成為一千年前南印度日常生活的見證。朱羅泰米爾王朝最偉大的君主羅闍羅闍一世的統治時期(985-1014)標志著南印度歷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該神廟在他建立或修復的50個聖殿中是最雄偉的。
❼ 印尼海域發現中國古商船,歐洲媒體直言有假,後來怎麼樣
1998年8月份,某家德國打撈公司於印尼勿里洞島海域,發現一艘中國古代商船。這艘中國古代商船,應該是唐代中期產物。可不知怎麼回事,這艘商船在印度尼西亞海域附近意外沉沒,船上裝載著不少中國特產,比如來自長沙窯、越窯精品瓷器。就當這艘商船打撈之後,不少歐洲媒體口徑一致呼籲:歐洲百姓千萬不要相信,有關這艘商船任何報道,並且這艘商船有許多造假的行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東西在歐洲是平民難以享用到,即使是一般的小貴族都無福消受。對於歐洲文化有點理解的朋友應該清楚,自詡為英國老牌紳士的貴族們,保有喝下午茶,吃甜品的習慣。他們所使用的茶具,一看就是來自中國的瓷器製作方法。1000多年前,當時的歐洲貴族們"迷戀","渴求"崇拜中國的商品。諸如在中國平平無奇的蔗糖,來到歐洲之後搖身一變,成為貴族們吃飯、喝茶,享用甜品時最頂級的輔助食料。所以中世紀歐洲貴族們,無時無刻都無法缺少中國商品。
那麼大家想想:"黑石號"滿載著來自中國的瓷器,紙張,白糖,漆木器以及絲綢,這些東西是1000多年前歐洲所沒有的特產。如果這家德國打撈公司將"黑石號"沉船公諸於眾,那麼就等於變相承認,如今歐洲人祖輩若干年前,為了搶購來自中國的商品到了痴迷的地步,這或許會讓某些自詡清高的歐洲老牌家族被"打臉"。因此歐洲媒體不約而同,對"黑石號"沉船寶藏進行封殺消息。
這家德國打撈公司也知道悶聲發大財,2000年初將"黑石號"沉船全部打撈完畢之後,近20年期間,筆者很難從國內外各大網站找到"黑石號"沉船的相關信息。說白了,還是那些歐洲老牌貴族的自尊心作祟,他們不容許歷史上真實事實,被更多現代歐洲人所知曉。
參考文獻:中世紀歐洲史、黑石號殘存消息
❽ 中國有哪些文化是來源於印度
印度文明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佛教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沖突,因沖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門人參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最後強調一點,阿拉伯數字可是古印度人的發明
參考「南十字城邦」
❾ 印度文化流入中國有哪些
佛學、阿拉伯數字
❿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哪裡
說道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建議你可以看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例如: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文明之間的差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宗教的差異: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猶太人信奉的猶太教等);印度本土產生過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等,而中國,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傳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蘭教等,但骨子裡中國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異:西方文明產生於海洋文明,希臘文明和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後誕生的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羅馬又孕育了基督教,從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國類是都是起源於大河的文明,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在中國: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還有很多細節,由於我本人所知有限,僅列舉以上兩點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沖突》里關於文明的節選:
當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舉如下:
中華(Sinic)文明。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著兩個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最初的世紀中繼承了另一個。我在發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這個文用稱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華(Sinic)文明一詞更為精確。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並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後代,出現於公元100-400年之間。
印度(Hin)文明。人們普遍認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相繼的文明。這些文明一般被稱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們更喜歡用後者來稱呼最近的那個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經過現時代繼續起著這種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區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數文化。像「中華」一詞一樣,Hin一詞也把文明的名稱與它的核心國家分離開來,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當該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個國家時,這樣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蘭文明。所有重要學者都承認存在著獨特的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後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並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結果,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於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現通常被追溯到大約公元70O到8O0年。學者們一般認為它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布於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區別於西方的獨特認同。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後代,但它卻是沿著非常不同於歐洲和北美的道路通進的。它具有社團主義的、獨裁主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歐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則根本不存在。歐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並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上看,雖然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拉丁美洲一直僅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結合了一些本土文化,這些文化不曾存在於歐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滅,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一方兩者之間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變和經濟發展與流行於北大西洋國家的模式大相徑庭。從主觀上說,拉丁美洲人在他們的自我認同上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說,「是的,我們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則聲明,「不,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學作品詳細描述了他們的文化差別。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與西方有緊密聯系、但在它是否屬於西方的問題上有分歧的獨立文明。對於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國際政治含義(包括以拉丁美洲為一方和以北美和歐洲為一方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來說,後者是更恰當的和有用的稱呼。
這樣,西方就包括歐洲、北美,加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然而,西方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美國人歷史上有很長時間把自己的社會看作與歐洲相對立。美國是一片充滿了自由、平等、機會和未來的土地;歐洲則代表了壓迫、階級斗爭、等級制和落後。甚至曾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這種把美國和歐洲相對立的做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至少直到19世紀末,美國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國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歐洲的更廣泛的認同感就得到了加強。盡管19世紀美國把自己看作不同於和對立於歐洲,但20世紀美國已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廣泛的實體——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這個實體的領導。
於是「西方」一詞現在被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這樣,西方是唯一的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一個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的名稱來確認的文明。*這種確認方法是把文明從其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中提升出來。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圖上發現歐洲、美國和北大西洋,卻不能在地圖上發現西方。「西方」的名稱也引發了「西方化」的概念,並促使人們產生使人誤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現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沒想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歐美化」。然而,歐洲一美國文明被普遍歸造西方文明,盡管這一術語有嚴重的缺陷,但這里仍將沿用之。* 用「東方」和「西方」來識別地理上的區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種族中心主義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兩極的固定參照點。「東方」和「西方」卻不具備這樣的參照點。問題是相對於什麼而言是東方和西方?這完全取決於你站在何處。西方和東方最初大概是格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然而,從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遠東實際上是遠西。對於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來說.西方意味著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著中國」。見威廉•E•納夫(從日本觀點看「東方和西方」問題的回顧),載於《比較文化評論》雜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頁。——原書腳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羅代爾之外,大多數研究文明的學者都不承認存在著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的東海岸屬於伊斯蘭文明。歷史上,衣索比亞構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活動帶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蘭、法國,然後是英國的殖民者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在整個非洲,部落認同普遍而強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像,由於南非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國家,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說,「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在韋伯提出的五個「世界性宗教」中,有四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儒教與主要的文明結合在一起。第五個宗教佛教的情況有所不同。為什麼情況會是這樣?像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佛教早期分裂為兩個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樣,沒有在其誕生地倖存下來。從公元1世紀開始,大乘佛教被輸出到中國,隨後輸出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在這些社會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適應於和被吸收進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國適應於儒教和道教),並壓制它。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是這些社會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社會並投有構成、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夠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東西確實存在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歷史上曾認同於大乘佛教的變種喇嘛教,這些社會構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個區域。然而,佛教實際上在印度絕種以及它之適應於和被結合進中國和日本的現存文化,意味著它雖然是一個主要宗教,但卻一直不是一個主要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