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沖突是什麼原因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和結局
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沖突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
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
⑵ 印度的學者怎樣對中印邊界
關於"麥克馬洪線"的實物文本,據我所知,國內的正式出版物僅見於地圖出版社60年代初(原書的版權中未標明出版時間)出版的一本《中印邊界問題參考地圖》中。盡管這件照片製版的文本辯讀起來比較吃力,但它的大體走向依然是十分清晰的。
1914年出籠的"麥克馬洪線"以及歷時8個月的"西姆拉會議"是英國殖民者進行的一次極其詭異,陰險和無恥的分離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關系的一次勾當。連西方學者都認為:"西姆拉會議本身就是一篇故事,其外交手腕,強權政治和間諜活動,都是五花八門,錯綜復雜的表演"。(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印度對華戰爭》世界知識出版社版)
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開的"西姆拉會議"是以中國代表陳貽范為一方,西藏代表司倫夏扎為一方,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以"調停人"為幌子進行的。會議開始的議題以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系為中心,最後劃定內外藏分界,外藏為金沙江以西地區,境內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約文規定,中英政府承認西藏在中國宗主權之下,並承認外藏的自治權。1914年4月27日,英藏代表在草約上先行簽字後強迫中央政府代表簽字。陳貽范迫於壓力在草約和交換文書及所附地圖上簽字,但在草簽前他聲明,草簽與正式簽字是兩回事,正式簽字"必須奉有訓令然後可行","如政府不認,尚可作廢",這一點英方亦表示接受。28日,當時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即復電"政府不能承認,應即聲明取消"。在7月3日的正式簽字會議上,陳貽范拒絕簽約,7月3日、7日,中國駐英公使兩次照會英國政府,"並不能承認未經中國政府承諾之英藏所簽之約,或類似的文牘。"
1913年5月至11月,英國情報軍官F·M貝利上尉受命於麥克馬洪,偽裝成探險旅行者,秘密潛入西藏進行勘測調查。貝利回到印度時,西姆拉會議正在進行,麥克馬洪發電要他"盡快到西姆拉來",在一個英國上尉偷窺的基礎上,再加上麥克馬洪的精心炮製,"麥克馬洪線"在西姆拉會議中秘密出籠了。
在包括印度地圖在內的上世紀上半葉的各種地圖中,中印之間的邊界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線而行,在這條傳統習慣線北側地區長期以來歸中國行政管轄。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區劃圖"中,中印邊界東段的畫法與中國的圖一致。1929年大英網路全書(第14版)中中國全圖的中印邊界東段部分與中國出版的圖一致。而麥克馬洪線把"邊界"向北推移了大約100公里,大體沿喜馬拉雅山脊線走向,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這條線因為沒有正式簽約,既不具有國際法的效力,也理所當然的被中國政府所拒絕。
盡管尼赫魯1958年據此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魯自己著作的附圖中,對這段邊界的表示也並未支持這種要求。在尼赫魯所著《印度的發現》1951年第三版插圖中,有"1945年的英屬印度領土及各土邦"一圖,圖中所示不丹以東的中印邊界同中國地圖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圖"中,在中印邊界東段出現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麥克馬洪線。到1956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圖"中,"未定界"卻變成已定界了!
這種在沒有雙邊約定的情況下,單方面更改邊界並提出領土要求的作法,在當代國際關系中是十分罕見的。有鑒於此,在1962年中印邊界軍事沖突發生的同時(11月15日),周恩來寫信給亞非各國領導人,信中就中印邊界問題附有11張參考地圖,其中就包括"麥克馬洪線"原圖,根據原圖,引起1962年沖突的東段扯冬地區明確地位於麥線以北,這說明挑起當時沖突的責任完全在印度一方。4,1962年戰爭的緣起
眾所周知,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這場戰爭中方命名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四十年來,有關這場戰爭的文獻歷歷可數,從地圖收藏的角度,筆者亦通過各種途徑,收有一些描述戰場態勢的地圖。
⑶ 中印邊界爭端的領土侵佔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英國殖民當局和獨立後的印度政府開始蠶食中印邊境東段藏南地區。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獨立後的尼赫魯政府全盤繼承了英國殖民政權的遺產,包括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和擴張政策,在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擴張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1949年後,新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我國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採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具體說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軍事上沒採取任何措施。但這種忍耐進一步助長了印度政府的氣焰,印度政府在中印邊界西段也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印西段邊界情況與東段不同。「麥線」盡管非法,但它畢竟是一條在地圖上畫出來的「邊界線」;而在西段,就連這樣一條「邊界線」也沒有,只有一條「習慣線」。習慣線以北歷來由中國政府管轄,印度在1957年從一份中國畫報上看到中國在該地區修築了新藏公路,於1958年9月向阿克賽欽地區派了一支偵察隊,但隨即便理所當然地被中國政府「遞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聲稱新藏公路通過的土地(即阿克賽欽地區)「若干世紀以來就是印度拉達克地區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對此予以斷然拒絕。
印度政府視中國政府的剋制忍讓為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在東線,印度政府以勘界為名,跨過「麥線」進一步蠶食我國領土。在西線,開始派軍隊進入我國領土。兩國軍隊在1959年8月25日爆發了第一次邊界沖突,即東線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線又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前進政策」,派巡邏隊搜索中國「佔領」地區,在不進攻中國陣地的情況下,插入中國據點之間的空白地帶,堵住中國人向前推進的路線。在西段,向印度主張線盡可能地推進,在邊境地區設立哨所,把阿克賽欽地區「實際上」變為印度領土;在東段,把哨所推進到「麥線」,對整個邊境地區加以有效佔領。
中國政府為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外交解決的方案,在兩國總理最後一次談判中由周恩來向印度方面提出。
這個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中國認為邊界問題是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雖然中國受到很大損害,但這並非是印度人民的錯,不應該由獨立後的印度負責。中國政府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對於邊界現狀,中國政府准備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它。這個所謂的「現實主義態度」,是准備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實際效力(確認印度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的佔領)換取印度不再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另外,中國政府建議,作為一種臨時性措施,雙方應暫時維持邊界現狀。這是我國政府在那個年代典型的意識形態外交政策:中印兩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印兩國的邊境問題是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中印兩國人民不要上帝國主義的當,應當互諒互讓解決邊界爭端。
但習慣於按西方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思維的尼赫魯拒絕了中國這一巨大讓步性的方案,繼續推行「前進政策」。忍無可忍的中國政府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⑷ 印度為什麼出現大規模抗議呢
新德里冬天的寒冷沒能阻止印度農民抗議的激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郊區,越來越多的印度農民在此集中,抗議政府今年通過的三大農業改革法案。
這些農民大都來自印度的北方邦、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等。這些地區都是印度主要的農業產區,也是印度農業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從2020年11月下旬開始,成千上萬的農民開著拖拉機、坐著馬車、甚至徒步,向首都新德里進軍。農民預期他們關心的問題不會得到快速解決,出發時就准備好持久抗爭:干糧、炊具、帳篷、被褥等,隨身攜帶。在抗議的間歇,這些農民會就地生火做飯,晚上就睡在拖拉機上,或者蜷縮在簡陋的帳篷中,條件相當簡陋。但為了今後更好的生活,這些困難也就無所謂了。
印度農民如此大規模的抗議,要做到中規中矩,不越雷池,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引起政府的注意,這些農民已經數次試圖進入首都新德里,頻繁與當地警察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據印度媒體報道,在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中,因為道路交通事故、寒冷、沖突等方面的原因,已有數十位農民喪生。
但抗議的農民沒有因有人傷亡而退縮。「我們不會回去,除非政府撤銷改革法案。」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說。
(在孟買舉行的農民抗議集會)
為減少此次抗議事件的影響,印度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和農民代表進行了至少10輪會談,但尚未取得結果。最新進展顯示,2021年1月,印度政府表示,可以暫緩農業改革法案實施18個月,但前提是農民代表必須和政府就法案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解決辦法。印度政府總理莫迪2020年9月份在農業改革法案通過時,曾表示,這是印度農業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對於國家向前發展是「歷史性和必要的」。但農民代表對此不認同。「這事關我們農民的利益,政府為啥就不徵求我們的意見,就推出這些改革法案?」
盡管印度農民抗議運動已經歷時兩個月,尚未沒有看到平息跡象。而印度的其他一些農業產區的農民也開始對北方農民的抗議進行聲援。2020年12月份,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的農民分別在孟買等城市進行集會,呼應首都新德里的農民抗議運動。
⑸ 如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中印邊界問題,指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主要包括東段、錫金段、中段和西段。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因未實際勘測,此數據只是大 東線邊界概數據,也有資料說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
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邊界戰爭。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11月29日至30日,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將在北京舉行第14次會晤。在會晤之前,印度軍方卻接連作出不利於兩國友好的舉動:除在中印邊境有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即我國的藏南地區)組建一支5000人偵察兵部隊外,22日,印軍宣布再向中印邊境新增派兩個山地師,且公然宣稱這兩個師是為了「拱衛」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
上一次中印邊界問題談判是2009年在新德里舉行的,雙方同意繼續推進對話的框架。中國與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邊界問題談判;1993年和1996年分別簽署了維護中印兩國邊境安全與穩定的相關協議;2003年,兩國領導人指定邊界問題特別代表,進行中印邊界劃定工作的談判准備;2005年,中印兩國簽署了邊界劃定工作的政治指南。
東線爭端及麥克馬洪線的由來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傳統習慣線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此線作為邊界,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屬於中國;而麥克馬洪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將藏南土地劃歸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西藏問題的「(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 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
西線爭端及約翰遜線的由來
西線邊境爭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之爭。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屬於中國,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印度的依據是所謂約翰遜線。19世紀60年代,英國測繪軍官約翰遜曾到新疆作探險旅行,此人把阿克賽欽視為無主地,因此將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進英印的屬地,將中印分界線畫在了昆侖山一側。對於這條約翰遜線,英國政府並未知會清朝政府,歷代中國政府包括新中國並不知道此事,更談不上承認了 。
⑹ 中印邊境沖突真實原因及背景,附印度究竟咋回事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准將,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⑺ 邊境突然傳出巨響,印軍機接連被擊落,印方如何回應
邊境突然傳出巨響,印軍機接連被擊落,印方是這樣回應的,會不斷擴充兵力,大量的購買先進武器,並不打算緩和邊境沖突。不得不說,印度如今在和平的路上是越走越遠了,印度幾乎和所有的邊境國家都有爭端。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不強,卻硬要和邊境國一較高下的類型。如今,印度士兵在高地因為嚴寒而被動撤退,印度的軍機在巴基斯坦境內被擊落。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的軍力不容樂觀,就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還是抱著幻想,聲稱要大量購置武器。
任何國家的領土和主權都是不容侵犯的,還是不要肆意妄為的好,和平才是主旋律,共贏發展才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⑻ 中印戰爭後印度向中國賠償了戰爭賠款嗎
只是一場邊境沖突,沒有誰承認戰敗,不會有賠款這么恥辱的讓步。
一場邊境的沖突,中國穩定了西藏,印度,沒什麼損失。本來偷了他們大把的車子都歸還了,只是維護了主權,得到了尊嚴。中國贏了,但是失去了土地,印度輸了,但實際控制著那裡的土地。如果當年不離開藏南,那麼四十年的時間足以使這個地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絞肉機之一。其後果不僅是中印雙方兩敗俱傷,而且很可能使西方和俄國勢力進入這一地區,使印度成為反華勢力對華戰略的前驅,致使中國面臨極其不利的國際環境。
⑼ 中印邊界爭端最優解決方案
一、教訓印度
如果想給印度一個教訓,事情的結果是明擺著,因為中方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但無論如何,誰也不願意真走到戰爭那一步。應對疫情、拯救國民生命,應是印度的當務之急。
二、和談
那麼和談呢?中方已經明確表示,要求印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和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電話時也強調,雙方應按照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通過中印邊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邊防部隊會晤機制等既有渠道,就妥處邊境事態加強溝通協調。
但前提是印方要端正態度,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在事涉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別再搞這種耍無賴的小把戲。
(9)邊境沖突印度怎麼負責擴展閱讀:
延伸閱讀
9月14日中印外長在莫斯科簽訂五點解決分歧方法時刻,莫迪卻對當前的中印邊境對峙發表了最新講話,他在講話中呼籲印度議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支持正在前線部署的印度軍隊,莫迪表示國家將與前線士兵共進退。16日,外國記者質問中印外交部發言人,為何中印外長答應解決分歧,中印邊境軍隊卻沒有分離?
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10月打的,越往後,中印越緊張,越可能沖突。中印之間經過2017年洞朗對峙,2020年邊境斗爭,雙方和平的基石已經失去了,印度此時撤軍就算中國不「擊其惰歸」,民粹主義印度國內,莫迪也無法交代。再晚一些撤軍,印度那糟糕的後方交通,應該會損失不少生命的。
據說班公湖第四指,中國已經建好永久營地,印度必須留下一些軍人與中國做伴,否則來年2月,未定國界,中國一定會前出一定距離,這是印度不可接受的現實。
⑽ 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佔有的領土范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