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和中國的區別
印度和中國的區別
:1,位置不同。中國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
2,社會構成不同。印度存在種姓制度,高種姓與低種姓存在社會地位上巨大差異。
3,歷史上中國始終是以漢人為主導的國家(除去蒙古、滿清前期)。印度被多次侵略(著名的莫卧兒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4,宗教信仰。印度以印度教、伊斯蘭教為主。中國則歷史上偏向無神論。
2.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哪裡
說道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建議你可以看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例如: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文明之間的差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宗教的差異: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猶太人信奉的猶太教等);印度本土產生過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等,而中國,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傳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蘭教等,但骨子裡中國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異:西方文明產生於海洋文明,希臘文明和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後誕生的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羅馬又孕育了基督教,從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國類是都是起源於大河的文明,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在中國: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還有很多細節,由於我本人所知有限,僅列舉以上兩點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沖突》里關於文明的節選:
當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舉如下:
中華(Sinic)文明。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著兩個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最初的世紀中繼承了另一個。我在發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這個文用稱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華(Sinic)文明一詞更為精確。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並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後代,出現於公元100-400年之間。
印度(Hin)文明。人們普遍認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相繼的文明。這些文明一般被稱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們更喜歡用後者來稱呼最近的那個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經過現時代繼續起著這種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區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數文化。像「中華」一詞一樣,Hin一詞也把文明的名稱與它的核心國家分離開來,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當該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個國家時,這樣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蘭文明。所有重要學者都承認存在著獨特的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後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並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結果,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於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現通常被追溯到大約公元70O到8O0年。學者們一般認為它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布於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區別於西方的獨特認同。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後代,但它卻是沿著非常不同於歐洲和北美的道路通進的。它具有社團主義的、獨裁主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歐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則根本不存在。歐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並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上看,雖然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拉丁美洲一直僅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結合了一些本土文化,這些文化不曾存在於歐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滅,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一方兩者之間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變和經濟發展與流行於北大西洋國家的模式大相徑庭。從主觀上說,拉丁美洲人在他們的自我認同上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說,「是的,我們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則聲明,「不,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學作品詳細描述了他們的文化差別。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與西方有緊密聯系、但在它是否屬於西方的問題上有分歧的獨立文明。對於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國際政治含義(包括以拉丁美洲為一方和以北美和歐洲為一方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來說,後者是更恰當的和有用的稱呼。
這樣,西方就包括歐洲、北美,加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然而,西方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美國人歷史上有很長時間把自己的社會看作與歐洲相對立。美國是一片充滿了自由、平等、機會和未來的土地;歐洲則代表了壓迫、階級斗爭、等級制和落後。甚至曾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這種把美國和歐洲相對立的做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至少直到19世紀末,美國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國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歐洲的更廣泛的認同感就得到了加強。盡管19世紀美國把自己看作不同於和對立於歐洲,但20世紀美國已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廣泛的實體——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這個實體的領導。
於是「西方」一詞現在被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這樣,西方是唯一的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一個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的名稱來確認的文明。*這種確認方法是把文明從其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中提升出來。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圖上發現歐洲、美國和北大西洋,卻不能在地圖上發現西方。「西方」的名稱也引發了「西方化」的概念,並促使人們產生使人誤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現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沒想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歐美化」。然而,歐洲一美國文明被普遍歸造西方文明,盡管這一術語有嚴重的缺陷,但這里仍將沿用之。* 用「東方」和「西方」來識別地理上的區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種族中心主義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兩極的固定參照點。「東方」和「西方」卻不具備這樣的參照點。問題是相對於什麼而言是東方和西方?這完全取決於你站在何處。西方和東方最初大概是格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然而,從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遠東實際上是遠西。對於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來說.西方意味著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著中國」。見威廉•E•納夫(從日本觀點看「東方和西方」問題的回顧),載於《比較文化評論》雜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頁。——原書腳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羅代爾之外,大多數研究文明的學者都不承認存在著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的東海岸屬於伊斯蘭文明。歷史上,衣索比亞構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活動帶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蘭、法國,然後是英國的殖民者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在整個非洲,部落認同普遍而強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像,由於南非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國家,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說,「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在韋伯提出的五個「世界性宗教」中,有四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儒教與主要的文明結合在一起。第五個宗教佛教的情況有所不同。為什麼情況會是這樣?像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佛教早期分裂為兩個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樣,沒有在其誕生地倖存下來。從公元1世紀開始,大乘佛教被輸出到中國,隨後輸出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在這些社會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適應於和被吸收進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國適應於儒教和道教),並壓制它。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是這些社會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社會並投有構成、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夠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東西確實存在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歷史上曾認同於大乘佛教的變種喇嘛教,這些社會構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個區域。然而,佛教實際上在印度絕種以及它之適應於和被結合進中國和日本的現存文化,意味著它雖然是一個主要宗教,但卻一直不是一個主要文明的基礎。
3. 中國與印度的異同有哪些
1:歷史發展:中國大部分時間是大一統。而印度在歷史上多數時間是被別的民族統治。多次亡國。
2:人口。兩國人口都很多。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而印度年輕人的比重在上升。印度是精英教育,極少數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文盲率高。預期壽命低。
3:人種:中國是黃種人,印度是黑種人。
4:面積: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多。
5:社會性質:中國漢族為主體,大約占總人口的88%,印度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大約佔46%。印度的民族比中國多。中國基本不信教,印度信仰印度教。印度的種姓制度對社會影響仍然深遠。印度民族矛盾(因為不同民族人口差不多,所以斗爭也激烈),宗教矛盾(印度宗教很多),社會矛盾很多。不同點是印度實行普選制度,中國一黨專制,印度賄選很嚴重。相同點是印度和中國官場都很腐敗。印度還多有黨派爭端,互相詆毀。以及其他。
6: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經濟總量為印度的三倍。中國以製造業為主,印度以服務業為主。(因為印度工業不強,所以比重低)。因為印度工業不強,所以不論輕工業的紡織服裝,重工業的機械製造(甚至武器製造)航空航天都比中國差。印度引以為豪的是他的軟體外包行業,因為印度國內落後,國內需求少,只能出口。中國雖然軟體行業超過印度,但中國軟體主要供應國內,印度主要供應國外。印度雖然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產量比中國低。
4. 印度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什麼不同
1、印度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遺留下來的財產的基礎設施,尤其鐵路非常發達。而新中國則沒有那麼良好的基礎,除了東北的部分重工業和沿海少量輕工業外,整體工業水平比印度差。
2、印度的土地政策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雖然曾經實行過土地改革,但作用甚微,目前仍然實行著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國的土地政發生過多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分田到戶,後又實行集體公社制度,改革後實行分產到戶的土地承包制度,近些年又在探索實行土地的流傳與集中。可以中國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3、印度的私營工商業一直存在,大量家族企業長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建國初就開始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大量私營工商業轉變為國營或合營,改革開放之後,又恢得了私營經濟的運作,但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仍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中國較早的認識到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的拖累作用,從七十年代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計劃生育政策,著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徹底改觀,全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度長期以來放任人口的過快增長,全國人民的教育水平長期處於低水平上緩慢爬行,嚴重拖累了印度經濟發展。
5、中國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實行了漸近式的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繼日、韓、中國台灣之後又一個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典範。而印度雖然開放較早,但長期有低水平徘徊,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開放在九十年才真正開始,至今經濟開放程度仍然不高,外向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很低,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很弱。
6、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之後,全力提高基礎設施水平,使國內的投資環境大幅改觀,而印度雖然也希望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受制於體制障礙,全國基礎設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爬行。
7、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已經具有了很高的工業化水平,徹底擺脫了農業國的帽子,成為近工業化國家,而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
5. 中國和印度相比較哪個的歷史文化更久遠
西方公認的中國只有3500年歷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歷史文化更久遠些。
但我們中國一般都認為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這樣中國更久遠些。
但不管怎麼樣,古印度已經被滅了,歷史文化早已被湮沒,而中國的歷史文化則傳承下來
6.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西方公認的中國只有3500年歷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歷史文化更久遠些。
但我們中國一般都認為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這樣中國更久遠些。
但不管怎麼樣,古印度已經被滅了,歷史文化早已被湮沒,而中國的歷史文化則傳承下來
轉自搜狗問問網友。
7. 印度的歷史比中國的歷史更古老嗎
四大文明裡中國最晚(可考證的歷史中),其實古希臘(愛琴海文明)就比咱們晚了百年左右,完全可以說世界五大文明。咱們的歷史主觀的無視了,自己進入排名就好,多一個豈不是分散了榮耀,所以只說四大文明。
8. 中國和印度相比較哪個的歷史文化更久遠
西方公認的中國只有3500年歷史,古印度有4000年了,所以是古印度歷史文化更久遠些.
但我們中國一般都認為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這樣中國更久遠些.
但不管怎麼樣,古印度已經被滅了,歷史文化早已被湮沒,而中國的歷史文化則傳承下來
9. 中國歷史和印度歷史相對比,哪個更悠久有何證據
印度的歷史更為悠久,根據書籍記載古印度國家出現時間比古中國早了400多年。古印度國家出現時間早,故而證明印度的歷史更悠久一些。
10.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印度一詞,本是地理名詞,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歷史上幾經改變。西漢稱印度為「羌獨」、「身毒」,至東漢,則稱印度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中國稱印度為天竺是因為漢明帝時佛教的傳入,當時的中國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洛陽白馬寺就建於此時。
《西遊記》天竺少女
我國用「印度」這個詞指代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從此,「印度」一詞成為正式的名稱。
如果將印度的歷史和中國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地區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地區。
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而略晚,此時的中國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2、古典文明時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時期以雅利安人的聖典的名字被命名為吠陀文明,它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種姓制度也在此時出現,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轉移到現在的印度恆河流域。
此時的中國則處於商周時期。
3、十六雄國時期
吠陀文明後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進入列國爭霸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個強盛的王國,其范圍從印度河延伸至恆河平原。
十六雄國時期
於此同時,中國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
4、印度的第一個統一時代
十六雄國時期的印度先後被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驅逐了在印度的希臘人勢力,逐漸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帝國。
與秦同時的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在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此時的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阿育王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與孔雀帝國同時的中國,秦王國逐漸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後逐漸衰落,不斷受到外敵入侵,而大月氏人則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於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與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帝國時代的四大帝國。
四大帝國
此時的中國處於古代的鼎盛時期――漢帝國。
6、印度人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分裂為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最終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國所統一。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這一時期是印度文明的黃金時期。
笈多帝國
超日王,是笈多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時期笈多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笈多帝國時期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轉變,佛教也擁有許多信徒,只不過後來印度教逐漸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體在東亞和東南亞,南亞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時的中國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而印度的歷史卻馬上就要暗淡無光。
7、中國唐帝國時期的印度
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滅印度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8、伊斯蘭教統治時期
隨著阿拉伯帝國在西亞的崛起,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蘭教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並且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國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統稱為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指先後在德里進行過統治的5個伊斯蘭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
這一時期是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處於宋朝至明朝時期。
9、伊斯蘭在印度的統一時代
結束德里蘇丹國時期的是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國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後一個統一時期,其統治者並不是印度人,這一點和英國人進入中國時期很像。
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並稱世界進入近代史前最後的四大帝國。
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上流社會和文學外交的通用語言。
莫卧兒帝國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帝國版圖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與大清帝國很相似,大英帝國、法蘭西、荷蘭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國開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勝出的是大英帝國,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為傀儡。與大清帝國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英國成立了英屬印度,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二戰結束的印巴分治。
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此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大清帝國,帝國末期至今則是中國在黑暗者摸索並逐漸走向復興的時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時間論,古印度比中國文明起源要早,只不過古印度文明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現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
如果以文明的穩定和綿延而論,印度文明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與中國幾乎同時進入統一時代(孔雀帝國和秦),然而中國在唐帝國時期涅磐重生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時,印度文明則完全沉淪。
中國雖然也受外敵入侵,但華夏文明主體不變,而印度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立。
如果以中國歷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國相當與漢帝國,笈多帝國相當於唐帝國。但中國漢唐之後尚有宋,有明,印度則只有相當於中國清王朝的莫卧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