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月球飛船2號」為什麼發射前不足1小時就被叫停
還記得幾天前印度最大月球任務----月船2號在發射的幾天前已經登頂天文頭條,然而尷尬的事情再次出現!
就在發射前的一個小時,印度航天局表示,飛船出現了技術故障,印度不得已推遲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月球任務「月船2號」的發射。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官員沒有說明技術故障是由於「月船2號」(Chandrayaan-2)飛船還是他們的火箭,即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馬克III-M1」,「馬克III-M1」是印度最強大的助推器。官員只宣稱發射前1小時,運載火箭系統出現技術故障。作為一項預防措施,「月船2號」的發射今天已經被取消。修訂後的推出日期將於稍後公布。
耗資1.42億美元的「月船2號」是印度繼「月船1號」成功發射後的第二次探月任務。「月船1號」於2008年發射,曾幫助發現月球上存在水分子。這項新任務還將使用軌道飛行器從上方研究月球,同時還將使用著陸器和月球車降落在月球南極,這是任何一個航天國家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
如果成功,印度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到達月球南極的國家。月球南極對科學家來說是一個誘人的目標,因為該地區常年被陰影籠罩的環形山可能含有水冰,而水冰是未來宇航員的重要資源。
❷ 印度登月探測器的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月船」2號探測器的任務是印度深空探測領域有史以來最復雜的探測任務。「月船」2號由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擬一次性執行「繞、落、巡」等多項探測任務,以探索人類從未觸及的月球南極地區。
該任務的工程目標是驗證月面軟著陸能力及相關技術,其科學目標是通過研究月面地形、月球礦物及月球大氣成分,加深人們對月球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月船」2號探測任務總成本為 97.8 億盧比(8.6億人民幣),其中探測器成本為 60.3億盧比(5.3億人民幣),發射成本為 37.5 億盧比(3.3億人民幣)。2018年,印度的人均GDP僅為2000多美元,而印度航天部2019-20年度的預算僅為1247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24億元)。「月船2號」完全由印度自主研發,但只花費了1.44億美元,在燒錢無數的太空競賽里,屬於相當低成本的工程。
五十年前,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總成本為254億美元,根據美國NGO組織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的計算,這筆錢折算成今天的美元價值,高達2600多億美元。如果登月飛船的花費仍像幾十年前那樣巨大的話,印度是無力進行月球探測工程的。所以說,印度是真省錢。
與 2008年印度首次執行的月球探測任務相比,印度自主實施的「月船」2號探測任務更為復雜,其目標是下降與著陸技術、熱控技術、原位探測技術、月面移動技術、巡視器導航與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有所突破。此次著陸任務雖然失敗,但為印度後續月球、火星乃至其他天體探測技術突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印度很久以來一直想在太空佔有一席之地。印度的太空計劃在60年代早期就已經開始,今天發射的「月船2號」也已經是印度第二次嘗試探測月球。2008年,印度發射了「月船1號」繞月人造衛星,並在月球上發現了水分子。
莫迪曾經為印度載人航天制定了時間表,計劃在2022年首次用載人飛船將印度航天員送上太空,最終將實現載人登陸月球的目標,但是這個牛估計再得等很多年。
❸ 印度曾成功登陸過火星那為何登月失敗
印度無法獨立完成探月任務,尋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譜,導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終失敗。
「月球2號」項目總耗資約1.4億美元,由於俄羅斯未能按照承諾交付著陸器,促使印度推後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時間。這個項目包含了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了10多個各類研究裝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車,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包括等離子體層以及像氦-3這樣的同位素的數據,後者是未來核聚變能量反應堆的潛在燃料。
「月球2號」的攜帶的軌道飛行器所攜帶的水測繪儀同樣讓人期待,因為太陽風中的質子會產生羥基離子,這些離子會漂向月球的兩極,在那裡它們會被隕石坑中的水冰俘獲,而水測繪儀將會對這些水冰展開探測。如果成功,這將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藉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並如期開展探測工作。
著陸的前15分鍾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降,當海拔大概減至30公里時,它開始發動4座引擎緊急減速,只不過在距離陸地僅剩2.1公里時,意外發生了:Vikram偏離了預定軌道,就此「失聯」,任務失敗了。
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術,諷刺印度「月船2號」的著陸器是在印度孟買買的「玩具」。
兩天後,9月8日,在月球軌道上的「月船2號」傳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團隊最終未能與它建立訊號。
❹ 印度登月失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出現這種問題。我覺得首要考慮的就是技術問題了。因為一個國家的技術力量過硬,一般是不會出現問題的。除非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從這種情況下看來,並沒有什麼額外原因。那麼肯定就是技術力量不夠了。
如果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著陸器的姿態控制和著陸控制的話。其實在發射過程中真的很容易出現問題。而這些的研究其實就是需要強大的技術來支持。印度沒有能夠做好這一點,無疑就是技術問題了。
❺ 印度衛星發射失敗,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因為印度的航天部門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才會導致失敗的,這一次的失敗對於印度的影響其實還是比較大的。
印度其實並沒有掌握核心科技,對於印度來說很多零件以及技術都是從國外購買的,印度只不過是長達的組裝的任務而已。衛星的發射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印度目前並沒有能力能夠把衛星發射到太空。
並沒有核心科技。核心科技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擁有了核心科技之後就能夠讓國家研發出更多的技術,從而能夠應用到更多的領域。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經濟著想的,印度沒有核心的科技,那麼經濟在未來的發展也會缺乏動力的。
對於印度來說,在未來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航天事業當中,才能夠讓印度擁有更多的科技。印度這個國家是非常有意思的,這個國家的教育並沒有得到上層的重視,所以才沒有培養出那麼多的人才。
❻ 印度月船2號,登陸月球失敗,失敗原因可能是什麼
印度宣布登月失敗是怎麼回事?9月7日凌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月船2號」登陸月球不成功,並且著陸器與地面失聯。令人遺憾的是,月球2號此次登月距離月球表面僅剩2.1公里,就差那麼幾秒鍾。一起來看看詳細情況。
此前,在因技術問題而幾經拖延後,印度的「月船2號」終於在7月22日發射升空。如果成功,印度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中國之後,成為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也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實現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的國家。
印度此次登月失敗的原因到底在哪?專家分析過後指出了印度探測器的硬傷所在,那就是發動機。月船2號的設計和技術水平較低,而月球登陸器使用的發動機系統機器復雜,操控技術更高,特別是在整個減速軟著陸過程中,對於發動機的精確控制極為重要。印度月船-2號飛船有個最致命的缺陷,月船-2號的反推主動力由5個推力800N的液體燃料主發動機,以及周圍環繞的8台50N姿控發動機組成。然而即使擁有8台發動機,也抵不上我國嫦娥四號的一台,嫦娥四號直接使用了一台7500N的大型可變推力發動機,能夠在1500N-7500N之間隨意調節推力,所以嫦娥四號的登月之旅才會如此順利。
❼ 為什麼印度人們登月失敗了哪裡出問題了
登月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半個世紀以前,美國成功實現了登月,隨後,探月的熱潮就一發不可收拾,直至現在,人們對於探索月球的熱情都沒有消減,而如今,印度也加入到了探月工程的計劃中來。
而僅僅是修築雕像的價格上英國援助的資金就超過了8.66億美元,相比起印度登月的1.46億美元,修築雕像的金額是它的4.5倍。
❽ 印度「月船三號」探月和載人航天項目推遲目標發射日期,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據報道,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三號”(Chandrayaan-3)因新冠病毒推遲到2022年發射。
“月船三號”早前計劃於2021年發射,不過由於疫情封鎖影響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包括“月船三號”在內的幾個項目,因而遭到推遲。
“月船三號”包含著陸器和月球車,但不會擁有像“月船二號”那樣的軌道器。“月船二號”是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於2019年7月22日發射,旨在讓月球車登陸月球南極。“月船二號”軌道器成功繞月飛行,但2019年9月7日,“月船二號”的著陸器在預計軟著陸前幾分鍾墜毀於月球表面。
ISRO主席K Sivan表示,“月船三號”的構造和“月船二號”是一樣的,“但它沒有軌道器。 ‘月船二號’發射的軌道器將用於 ‘月船三號’。”
據SpaceNews報道,Gaganyaan項目於2018年8月正式宣布。而後首次不載人試飛最初計劃在2020年12月發射。但ISRO現在的目標是今年12月進行首次不載人試飛。
ISRO原定於2022年8月開展印度載人航天首飛,以紀念印度獨立75周年。但現在載人航天首飛被推遲,K Sivan表示,印度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將在暫定2022年-2023年開展的第二次不載人測試飛行後進行。
❾ 印度登月遇到挫折了,印度人是否都有自大的通病
印度人的自大多半是源於印度的媒體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特點,為此誤導了很多印度民眾,讓他們一直沉浸在自己祖國比他國都要強大的誤解里,這次印度發射月球探測器這將使印度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後第四個實現飛行器在月球著陸的國家。
印度登月失敗的原因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印度人的自大確實是因為印度媒體的不作為,經常喜歡報喜不報憂,讓許多印度人民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而不自知。阻止印度快速發展的另一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和宗教多樣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的影響了所謂的社會凝聚力,也影響了物質生活標准。
❿ 印度發射衛星火箭失敗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度火箭的製造工藝不過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當地時間25日16時05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安得拉邦的斯里赫里戈達發射場發射這顆衛星,但執行發射任務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在升空後不久突然爆炸。新華社/路透
12月25日,當世界沉浸在聖誕節的歡愉中時,印度人的心情卻極為沉重。承載著印度航天大國夢的GSLV大推力火箭再次出師不利,在升空45秒後出現故障,火箭連同上面搭載的重達2.3噸的國產通訊衛星GSAT-5P轟然爆炸,化為碎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數以億計的印度電視觀眾,親眼目睹了這灰色的一幕。
GSLV是印度在引進俄羅斯等國裝備的基礎上,自行研製的一種具有地球同步運載能力的大推力火箭。然而自2001年初次發射以來,這種火箭迄今只有兩次完全成功地實現了發射任務。有關分析認為,印度火箭的製造工藝不過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過度依賴外國技術裝備
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位官員透露,印度專家對GSAT-5P通信衛星發射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後認為,此次發射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升空後不久,由於火箭上的一個硬體出現問題,導致火箭飛行控制系統出現故障,隨後418噸重的運載火箭出現了軌道偏離等失控現象。地面控制中心發現後,隨即下達了火箭自毀指令,目的是使火箭和衛星的碎片能夠落入孟加拉灣海域。
自從2001年4月以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總共發射了7次GSLV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但其中只有2003年5月和2004年9月的兩次發射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其他幾次或者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或者火箭發射後不久即失去控制導致發射失敗。從前六次的發射經驗來看,有幾次發射失敗問題都出在印度自製的低溫燃料發動機上。
GSLV是一種傳統設計型的三級火箭。第一級是重139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二級是常溫液體火箭燃料段;第三級是攜帶15.2噸液氫液氧的低溫燃料發動機。該型火箭的低溫燃料助推段,部分採用了俄羅斯的技術,部分是印度的自主技術。一些印度研究人員認為,此次發射失敗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採用的是俄羅斯的低溫燃料助推段,故障很可能就出在這里,反映出印度對外國技術裝備的過分依賴。
研究人員認為,一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包括幾十萬個零部件,使用大批各種材質的部件,每一個部件的質量都直接關繫到火箭發射的成功。就拿GSLV火箭的三級分離系統來說,每一個系統如果發生微小的差錯,就會給整個火箭帶來毀滅性災難。此外,印度火箭為了加大推力,以便達到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必須使用溫度在攝氏零下250度以下的液態氫和液態氧低溫燃料。然而,這兩種燃料從生產、運輸、加註直到發射,對於火箭的材料和質量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印度火箭發射失敗,顯露出了其基礎製造業系統的薄弱環節。
製造業薄弱是最大短板
印度火箭發動機製造上的缺憾,同該國製造業整體薄弱是一脈相承的,而這一直都是印度邁向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塊短板。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崛起,走的是一條依靠研發、引進來實現自有品牌的道路。因為印度在設計思想、與西方接軌的財會體制等方面具有優勢,該國近十幾年來在服務業、軟體產業等方面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其製造業卻一直沒有較大提升,硬體產品的製造顯得十分薄弱。
目前,印度整個製造業對GDP的貢獻只有17%,主要表現在,印度的大部分產品質地粗糙,不夠精良。以電子產品為例,目前印度市場上的電子產品,大部分是西方以及日本和韓國的品牌,印度的本土製造在設計上並不落伍,產品質量也還說的過去,但在製造上卻總是顯得不夠精緻,因而價格也就低於進口產品。
另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印度市場上的手機,不論是國際知名品牌還是印度自創品牌,其內部零件大部分來自中國,離開中國組件,印度本國手機根本無法上市。印度大城市最新建成的幾個航站樓和地鐵系統,也都是大批引進中國產品和技術服務。以至於一些印度人士在媒體上驚呼,印度與中國在製造業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將在未來的現代化競爭中徹底輸給中國。
印度的軍工製造能力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遠程導彈等尖端技術領域,印度曾提出多個龐大計劃,但鑒於經驗和技術方面的欠缺,讓自己吃了不少苦頭。
以印度引以為傲的「烈火」導彈為例,為了在短時間內提升其射程,印度在「烈火-2」的基礎上提出了「烈火-3」甚至是「烈火-5」等更為先進的型號。但就在本月初,「烈火-2」改進型導彈的試射失敗,再次暴露出印度「烈火」家族技術不穩定的弊病。更有甚者,印度海軍還曾直接將陸軍的「大地」彈道導彈豎立在老式護衛艦的直升機甲板上充當遠程威懾手段,這種「趕鴨子上架」的行為令外國同行大跌眼鏡。
目標與現實存在脫節
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工藝水平不足外,印度航天的研發基礎與宏大的戰略目標存在「脫節」,也是造成火箭發射屢屢失敗的一個原因。
為了振奮民族信心,印度政府制定了龐大的航天計劃。1975年,印度依靠前蘇聯火箭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0年,印度首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SLV-3成功地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一系列的衛星和火箭發射任務,於2008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首顆探月衛星「月船一號」。在此基礎之上,印度宣布要在本世紀20年內實現宇航員登月計劃。
然而,與宏大的航天計劃相對應的是,印度航天業的基礎設施較差,經費也緊緊巴巴。為了在節約經費上另闢蹊徑,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在積極研製新型火箭發動機。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科學家目前正在研製的「艾瓦塔」火箭發動機,在重量和燃料需要量上都不同於美國傳統的火箭,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太空探測。
但是一些航天業界專家認為,太空探索計劃是世界許多國家長期開展的一項工程,有關的工藝技術和技術創新都已經過各國幾代科學家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印度航天專家不可能離開現有的理論實現技術創新。此外,據曾經考察過印度航天研發基地的一些西方專家指出,印度航天專家在理論科學和數學上具有獨到的優勢,但並不能掩蓋印度航天工業研發基礎薄弱的事實。印度火箭發射所需要的許多關鍵部件,目前還都依賴進口,特別是在低溫火箭發動機及其相關技術上,印度仍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就火箭發射這樣的高端產業而言,一個國家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鏈接:
印度人驚嘆中國「手工活」
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印度人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更多地展現的是其精神層面的創造力。例如,印度是印度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古老宗教的發源地,同時在古代哲學、數學、天文學等方面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研究印度宗教的外國學者,窮其一生都無法完全弄明白印度極為龐雜的神話傳說體系,而印度人復雜深奧的邏輯思維方式更是令外國同行自嘆弗如。
然而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卻沒有流傳下來精美的古代工藝品,或者令人嘆為觀止的手工器物。這或許可以看作是印度現代製造業「先天不足」的一個例證。
《世界新聞報》駐印度記者經常能在該國市場上看到一些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古樸雋永的特色,但在做工上卻顯得韻味有餘,精美不足。記者有時會從中國帶來一些蘇綉和漆畫送給印度友人,其精美絕倫的做工常常會令收到禮物的印度人拍案叫絕,驚呼這樣精緻的東西印度人絕對做不出來。雖然不乏溢美之詞,但也些許透露出中印兩國工匠「動手」能力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