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地球上什麼地方最接近月亮在那裡看月亮是最大的
距離赤道附近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比較大,比如印度尼西亞這樣的地方,因為有大氣折射,在珠峰看月亮可能會大那麼一點,但是大氣折射的效果較弱,所以比不上在赤道附近看到的月亮大
2. 什麼是月相景觀
月球有定期的月相循環。每29.53天月球完成一次月相的循環。這個循環的主要的點分別叫做「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虧凸月」、「下弦月」和「殘月」。循環的起點是「新月」。
什麼是漸滿的月亮,漸虧的月亮?當月球漸滿的時候,它每晚都比前一晚變得更圓。當月球漸虧的時候,它每晚都比前一晚虧得更多。在新月和滿月之間,月亮漸滿;在滿月和新月之間,月球漸虧。
你可以通過每晚的觀察看到月相循環變化的過程。除非日食,否則我們看不到新月。因為在這個月相的時候,月球處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所以太陽照亮的是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邊。新月過後的幾天內,我們將在日落後西方的天空中看到細細的漸滿的月亮,這是「娥眉月」相。之後每晚月亮都變得豐滿一些,直到新月之後的1個星期多一點的時候,我們將在南天正好看到月亮右邊的一半。這叫做上弦月,月球完成了月相循環1/4。過了這一晚,月亮變得更圓,形狀開始變得像一個雞蛋了。這叫做「盈凸月」相。新月過後的15天再多一些的時候,從地球上看,月球正好在太陽的相反的一邊,這時太陽照亮了月亮的整個半球,我們看到了「滿月」。在接下來的2個星期里,月球從「盈月」相——從越變越圓變成越變越不圓的「虧月」相。從這天開始,我們將看到一個越來越小的月亮。首先是月亮左半邊越來越平的「虧凸月」相。新月過後的3個星期多一點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被太陽照亮了左半邊的月亮,這時我們經過了月相循環的3/4,它叫做下弦月。在月相循環的最後幾天,月亮變得越來越細,這就做「殘月」相,我們在黎明前可以看到它。最後它又來到了下一個新月的位置。
你能通過一個球和燈的關系來理解月相是怎樣變化和為什麼變化的。理解月亮是怎樣進行月相循環和為什麼進行循環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間黑暗的屋子裡通過一個球和一盞燈你就能馬上證明給自己看。你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球(任何大小的都可以)和一個能造成尖銳陰影的無影燈。把燈放好然後打開,使燈泡與你的肩膀同高。關掉屋裡的其他燈。把球拿在手,身體離燈要有一定的距離。燈代表太陽,球代表月亮,你的頭就代表地球。把手臂向前伸直,把球舉到與肩同高的位置。然後你開始緩慢地轉圈,同時保持剛才的姿勢。當你旋轉的時候,你將能看到球類似於月亮的像的變化。實際上燈、你的頭和球的位置關系就是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關系。當你把球拿到你和燈之間的時候,你將看到球切斷了來自於燈的光線,形成了「日食」。當你正好處在燈和球之間的時候,你頭部的影子落在了球上,形成了「月食」。這樣的實驗很有趣,一定要試一試!
明暗界限在日出和日落時在月球上留下晨昏界線。當月亮漸滿的時候,明暗界限將出現在日出的方向。每晚都用望遠鏡觀察,你將能看到這條線逐漸向西移動。就像地球上一小時一小時地流逝。當月亮逐漸變小的時候,明暗界限出現在日落的方向。每晚觀測,這條線逐漸向西移動,並且吞噬更多的月面使月亮越變越小。
當月亮漸缺的時候,地球反照是一個相當美麗的現象。在新月的前幾天或後幾天,月亮在天上相當的小,但是當你用雙眼仔細觀察的時候,你將會看到被地球影子遮住的部分仍然隱約可見。這種現象就叫地球反照,是太陽光照在地球上然後反射到黑暗中的那部分把月亮照亮造成的。當提及在黃昏出現的娥眉月時,這樣的現象有時在詩里叫做「舊月亮在新月亮的懷抱」。
如果你知道正確的位置,你能經常在白天看到月亮。當月亮由虧轉盈,它在日落前升起,所以至少在下午的時間里看到它。當娥眉月時,你將在快到晚上的時候,在西南方天空中找到它。上弦月可以在下午的東南或南方的天上找到。盈凸月在一天的晚些時候可以在東方或東南方向找到,它十分明顯。在滿月過後,月亮在日落後升起,在日出後落下。所以在早上西方的天空中可以看到虧凸月。下弦月在一天中早些時候的南天可以找到。殘月基本上就在太陽的方向。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總是月球的同一面。月球總是以同一半球對著地球。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總是同一個月面。如果你在新月的時候發射強大的探測光照亮月面,你將發現它和滿月的時候是一樣的月面。
隨著時間的流逝,月亮展示給我們的不止半個月面。當月亮以同一個面對著我們的時候,它的轉動軸有微小的震動。這種振動是天平動。這使我們能交替的看到它的東邊緣和西邊緣。而且因為月球繞地球轉的軌道和地球繞太陽轉的軌道有一定的傾角,我們有時也能瞥到它的上下兩極。總之這讓我們看到了59%的月面,而不是50%。
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和背向地球的一面有很大的不同。朝向地球的一面既能表現光又能表現陰暗,而背向地球的一面則有很少的陰暗區,更多的坑和高地。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大撞擊可能開始的時候只發生在一個半球。猜測這和地球有一定的關系可能很有誘惑力。但是大撞擊可能發生在月球減慢自轉,使一個面朝向地球之前。
月亮在地乎線的時候看起來比在空中的時候大。從學術角度講,月亮在地平時比升上天空的時候距離地球要遠上6400多千米。但是一個升起的滿月確實會看起來很大。這種涉及月球幻想的現象更多地來自於心理。這種幻想是大腦首先把從地平升起來的月亮想像成月球變得越來越近的思想放了進去,意識將不同程度的影響前景物體造成錯覺。這種離奇的東西沒有一種解釋得到了公認,但是下一次你看到滿月剛剛升起的時候,不要說它比升上去的時候大,這只是個幻覺。
當滿月的時候,月亮在空中的位置總是和太陽反向。正因為此,滿月總是在太陽落下西方地平的時候在東方升起。當月亮在第二天早上從西邊落下的時候,太陽正好從東邊地平升起。
滿月會很亮,但是月亮在天上可以很亮,事實上它是一個很暗的物體。它的大多數岩石和土壤是灰色的,月亮只反射太陽照到它上面的大約7%的能量。其他行星的衛星大多數都反射太陽照在它們上面的80%的能量,因為它們是由大量的冰構成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也有一個冰月亮繞著我們轉,我們的夜晚將會多麼明亮啊!
在談論月球或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亮度的時候,天文學家常用一個叫「照度」的詞。一個物體的照度就是該物體反射或散射太陽輻射的百分比。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月亮的照度是7%。而外層行星的衛星的照度通常是80%。
不同的滿月以不同的路徑穿過空中。因為地球的轉軸與它的軌道有一定的傾角,而月球繞地球的軌道也有一定的傾斜,與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也存在傾角,所以月球以不同的路徑經過空中。在中緯度地區寒冷的冬夜裡,滿月能爬到中天,而夏天剛開始的時候它只能很低的劃過南天。在一些地區,在一年的雨季里我們將透過很多水氣看到這個6月份的月亮。水氣散射掉藍光和紫光,這樣月亮看起來是桔黃色的。豪無疑問這樣的「蜜月」與一年中結婚的傳統有關。
我們「月份」的說法就衍生於「月」。月相變化1圈就是1個月,這一點都不奇怪。這變成了一樣很方便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並且存在於很多文化之中。
因為在天空中的位置,月相真的對農民收莊稼有幫助。因為月球的軌道面與地球的軌道面存在傾角,所以在一年中月亮升起來的時間會不太一樣。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月亮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正好晚升起一個小時。然而,在秋天剛開始的時候,情況正好反過來了,月亮好幾個晚上都在同一時間升起。這個「Harvest Moon」在太陽從西邊落山的時候,在東邊給農民們一個光的延遲效應,而這個時候正好是一年中農民花最多時間收莊稼的時候。
每年「Harvest Moon」的日期由另一個天文事件決定。「Harvest Moon」是接近秋分點的滿月,換句話說它出現的時間最接近秋季的第一天。因為秋季的第一天是9月22日或9月23日,而滿月通常發生在這個日期的前半個月或後半個月。「Harvest Moon」可能在9月7號到10月7號之間的任意一天出現。史蒂夫萬德的歌《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No harvest moon to light one-tender August night」這是一首好聽的歌,賣出了幾百萬的唱片,但是按照資料的記載,Htarvest Moon是不可能出現在8月的。
今天的許多風俗仍然用陰歷來定宗教節日和一些嚴肅事件的時間。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穆斯林和其他一些種族的人仍然在用陰歷。拿穆斯林的齋月為例,它是第一眼看到娥眉月的時候開始,到下一個娥眉月為止。同時猶太人的盛大節日逾越節甚至是今天的復活節也由月亮決定。復活節的日期每年都不同,但是總是在春分和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復活節和逾越節通常在一年中的同一時間到來。
用望遠鏡觀察月亮最差的時間就是滿月的時候。滿月很浪漫,但是當用望遠鏡觀測的時候卻很令人失望。當滿月的時候,月亮表面的中心地帶正在經歷正午(被太陽照出的影子最短)。因為沒有陰影把月球的地形顯示出來,所以月球的表面幾乎沒有什麼特徵。用望遠鏡觀測月亮的最佳時期是靠近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時間的時候,那時候月球坑和環形山呈現出浮雕式的效果。尤其是沿著月球平坦的邊緣,它們將投出很顯著的長長的影子。
月亮整晚都在天上的理念一個月只出現一天。這個夜晚就是滿月的那個夜晚。大部分時間我們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部分,而且3/4個月是這樣的。在月相是新月的時間的附近,天上根本看不到月亮。如果你在任意晚上的任意的時間出去,你將有隻有1/2的可能性能找到月亮。
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的時間是29.53天。這就意味著除了2月份,如果滿月發生在一個月的最開始,我們就將在這個月里看到第二次滿月。一個月里的第二次滿月就叫做「藍月亮」。平均來說,藍月亮每2.5~3年出現一次。當然,「藍月亮」不是看起來是藍色的,它只是個名字而已。那麼月亮能有一個藍色的影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生火出來的煙和火山爆發時噴出來的煙都可以散射月亮上來的紅色和橙色的光,這樣月亮看上去就穿上了藍色的外套了。
月球繞地球轉的軌道不是一個規則的圓。像所有其他的天體,月球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在歷時一個月的軌道中,它與地球間的距離在356405~406680千米之間變化。近地點和遠地點在軌道上緩慢地移動,所以,月相不是與一定的距離有聯系的。所以,有的滿月的時候,月球離地球近些;有的新月的時候,月球離地球近些。
月食的原因是什麼?月食發生在地球,月亮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並且地球處在它們中間的時候。當月食發生的時候,月球正好通過地球在空間投下的影子,並且我們看到這個影子緩緩的從月球表面爬過。所以月全食只有在滿月的時候才出現。但月全食不是每個滿月的時候都發生。這是因為月球繞地球轉的軌道與地球繞太陽轉的軌道有一定的夾角。這使得一些滿月的時候,月球剛好從陰影的上面或下面通過。
月食的現象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地球上不同緯度的人可以看到相同的月食,並且可以看到地球投在月面上的影子是圓的,盡管在不同緯度的人在月食時看到的月亮在天空的不同位置,但這種情況說明地球只可能是圓的而不是平的。實際上這個爭論早在公元前350年的時候被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證實了。在哥倫布時期,除了哥倫布每個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
月食可以有全食和偏食。地球的影子由全黑的本影區和灰色的半影區組成。當月球全部進入本影區的時候,月全食就發生了。如果月球只有一部分進入了本影區,那麼將發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了半影區的時候,也將發生月食。只不過半影區比較微弱,效果不太明顯罷了。
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地球同一邊的人都能看到。因為地球上一半的地區在黑夜的時候在任何時間都是黑的,當月球進入地球影子要發生月食的時候,地球上處於黑夜的那個半球都面對著滿月。所以,只要天氣允許,成千上萬的人都能在同一時間看到月食。
你很容易就能想到可觀測的月食比它們實際發生的時候少。除非你故意滿世界地跑,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點。否則你看到的月食的次數比它實際發生次數要少。因為月球在進入地球的影子要發生月食的時候,你必須在地球上是黑夜的那個半球才可能看到月食。所以有時月食發生時我們處在黑夜,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而有時我們正在白天看不到。這意味著地球上另半邊的人代我們享受了一次月食。
有些時候月食很暗,有些時候很亮甚至是有顏色的。在一些情況下,月全食會很暗,以至於在天上我們根本看不到它。但有些時候它是可見的,甚至是它在通過本影的中心區域時。那時它呈現出紅色或者古銅色。這些現象與月球無關,而與月食發生時地球大氣的狀態有關。陽光穿過環繞地球的大氣照到月球上,地球的大氣散射掉太陽發出的藍光和紫光而允許紅光和橙色光通過,它們照到月球的表面上,其中的一部分再被反射到地球上,所以全食時的月亮有時看起來像個緩緩燃燒著的燈籠。在大型火山活動的時期,地球的大氣中就有大量的灰塵和煙,這些顆粒吸收所有的太陽光,所以它們能使月全食時的月亮看起來很暗。
月食可以持續很長時間。當月亮只有一部分經過本影區的時候,這使得月食是一個相當短的過程。但是因為地球本影的直徑是月球直徑的2倍還多,而且半影區也在本影區旁邊,所以月全食從開始到結束可以長達5小時(全部在本影區可以持續2小時)。
觀測月食是安全的。不像是觀測日食,月食的觀測不會傷害你的眼睛。畢竟看滿月是安全的,而且它很久以前就被無數對戀人們凝望過。月球通過地球的陰影,很少的光能射到你的眼睛裡。
月球引起了潮汐,這是普遍的觀點。但實際上,太陽在其中也扮演了角色,雖然只是很小的影響。盡管日地距離遠大於地月的距離,但太陽的巨大的質量仍然產生了顯著的引力影響。
在地球上同一點每天發生2次潮汐。這是因為月球使地球升起兩個大水球——一個面對著月亮,另一個正好背對著月亮。地球在這2個潮汐球下旋轉,每轉一次產生2次潮峰。在兩個「水峰」正中間的地方有2個相對應的槽,形成2個低潮。所以,在高潮中間與之相對應的低潮每天也伴隨出現。高潮和低潮的出現的次數每天都會有一些改變,因為月球一直在自己的軌道上前進。當月亮升到很高的時候,每天都會提前一點。
面朝月球方向的潮汐球很好理解,但在相反方向為什麼會有潮汐球有些令人費解。理解為什麼在相反方向會有潮汐球的關鍵在於是什麼引發了潮汐。大多數人認為月球的引力引起了潮汐,但是這不完全正確。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月球對地球前面和後面引力總量上的不同造成了潮汐。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與地月之間的距離有關。地球上的近月端比遠月端距離月球近12870千米。這就意味著月球對地球的近月端的引力最大,而對遠端的引力最小,地球中間的部分受的力在最大力和最小力之間。月球把地球面向它這邊的水向自己的方向吸引,形成了面向月亮的潮汐球。下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月球對地核的拉力作用比對遠端要強,所以地核就被拉向遠離遠月端的水體,這樣就形成了第二個潮汐球。
漲潮和落潮是宇宙的拔河比賽。當月球,地球和太陽拍成一條直線的時候(這時是滿月或者是新月),月球和太陽在同一條直線的相反方向吸引著地球,這樣的作用增強了潮水,叫做漲潮。在地球上看,當月球和太陽之間呈直角關系的時候,它們互成角度的引力使得潮水減小,這叫做落潮。
盡管影響潮汐的主要是月球,但認為月亮也會使人類產生潮汐,並且影響人類的行為是錯誤的。理解這個經常被人們誤解的理念的關鍵在於潮汐是月亮對近月端和遠月端的作用力不同產生的。對於地球來說,這個引力上的差異會很明顯,因為地球的直徑差不多隻有12870千米,所以近月端比遠月端距離月亮要近12870千米。對於人類來說,身高平均不到1.83米,大約只有31厘米寬。所以對你從頭到腳的影響,左肩到右肩的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人體內部的力是這個吸引力的好幾百萬倍,所以察覺不到月球對人的作用。
但是真的沒有證據證明月亮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的時間與人的生理周期沒有任何關聯嗎?是巧合而沒有影響。畢竟很多的物種都顯示出生理周期,但是只有一些與月相的變化周期相近。並且對於人類的生理周期,每個人都有顯著的不同。
許多產科的大夫和護士都聲稱出生率和一胎多生在滿月的時候都明顯上升。這是一個有趣的事情,並且你可以對此進行實驗來看看是否是這樣的。在數年前的一次研究中,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喬治阿貝爾博士決定找出答案。過去的幾年中他查看出生記錄並且記錄月相變化。那麼結果呢?根本就沒有關聯。看來人類是一種有趣的動物。
一些人提出在滿月前後的幾天是暴力犯罪和不正常行為的高發期。同樣的,運用大量數據研究的時候,大多數關於這種情況的科學實驗顯示這其中並沒有什麼關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區別月亮真正的影響和人們樂於相信月亮對他們行為確實起作用的影響。簡而言之,如果一個人非常相信滿月對他或她的行為有強烈的影響,那麼他或她的行為就非常可能存在一些異常。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要區別月亮的力量和人類意識的力量。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如是說:我們看到一種現象,它就是我們自己。
3. 求一則人類探月的故事!!!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館展出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鷹」號登月艙。它於1969年7月16日發射,7月24日從月球返回地球。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蘇在激烈的太空角逐中你追我趕、各自領跑,探月活動如火如荼、成果斐然。盡管此後因耗資巨大等原因,各國月球探測活動曾經一度沉寂,但近年來,世界航天大國再度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
在以往聲勢浩大的探月活動中,人類的「使者」一次次和月球「親密接觸」,一次次創下歷史,人類對月球的洞悉和認識也一次次再上層樓,探月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608年到1610年間,著名科學家伽利略藉助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的地形坑坑窪窪、蒼古斑斕,陰影部分是廣泛分布的月海,而反射陽光較強的部分則是月面的高地,月球表面布滿了環形山。1610年,伽利略將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景象繪製成了第一張月球正面圖。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志著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
·1959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掠過月球並發回數據。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並於兩天後擊中月球,撞擊月球表面「靜海」的東面,這是人類第一次實現人造物體在月球硬著陸,標志著人類對月球近距離直接科學探測的開始。「月球2號」探測器還首次為人類送回了月球表面的珍貴照片,證實了月球沒有全球性的磁場。
·1959年10月,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探測器繞過月球背面,科學家第一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駕駛「東方1號」飛船完成有史以來的首次太空飛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太空觀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模樣。加加林代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是蘇聯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盡管他沒有進行過繞月飛行,更沒有實現在月球登陸,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為航天事業所作出的貢獻,還是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加加林山」。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探測器在人類探月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表面軟著陸,從月球發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
·1966年3月31日,蘇聯發射「月球10號」探測器,該探測器第一次實現了環繞月球飛行,拍攝了大量月球照片。
·1968年10月1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7號」宇宙飛船,該飛船進行了首次載人繞月飛行試驗。
·1968年12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第一次實現載人繞月飛行。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第一次成功實現載人登月,開創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土地,成為人類登月第一人,他當時所說的「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成為後來在無數場合被引用的名言。同年7月24日,這艘飛船載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1970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16號」探測器,此後該探測器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飛船登月,並首次取回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10日,蘇聯發射「月球17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攜帶的第一輛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最終在月球上工作了11個月。
·1969年到1972年期間,美國實施了6次技術更復雜的探月活動,其中除「阿波羅13號」飛船未能按計劃登月外,其餘幾次均獲成功。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並給地面帶回440公斤的月岩樣品,獲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學數據和環月球軌道試驗數據等,使研究人員對月球的認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美國日後的月球探測奠定了基礎。
·1989年10月18日,美國發射「伽利略」號探測器,該探測器1992年11月對月球進行了多波段成像,獲取的數據被廣泛用於月球影像成圖和月球物質成分研究。
·1990年1月24日,日本發射「飛天」號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沒有從月球軌道上發回數據,但這是第一次由美蘇之外的國家發射的月球探測器。
·1994年1月25日,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無人駕駛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新的地貌測繪。
·1997 年11月23日,美國發射「月球勘探者」探測器,該探測器以繪制月球表面地形圖、分析月球地質結構和尋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證據等為目的,於1999年7月完成使命。它攜帶的儀器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存在水。
·2003年9月27日,歐洲航天局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被發射送入太空。經過14個月的飛行,它於2004年11月15日抵達月球上空的近月軌道。經過精確的位置調整和運作後,「智能1號」進入到距離月球表面470公里到2900公里的大橢圓形最終軌道。
在繞最終軌道運轉過程中,「智能1號」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詳細繪制了月球表面地形地貌圖和礦物分布圖,採集了其表面岩石的化學成分等重要信息。按原計劃,「智能1號」本應在2005年8月結束探月旅程,但由於「表現出色」,歐航局的專家一致決定將它的服役時間延長一年。2006年9月3日,「智能1號」以7000公里的時速完成了撞擊月球的最後任務,科學家希望從它激起的塵埃中尋找月球起源之謎的答案。
·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號順利發射升空,同年10月5日,「月亮女神」進入繞月軌道,成為日本第一個月球軌道探測器。這標志著日本的太空探索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正式開啟了自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世界上技術最復雜、規模最大、共耗資4.78億美元的探月計劃。「月亮女神」將在一年的繞月飛行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月球進行全面觀測,並為日本下一步的載人登月行動鋪路。
·2007年10月,中國計劃發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鏈接:人類探月簡史
·17世紀之前,裸眼觀察月球;
·17世紀開始,利用望遠鏡觀測月球;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兩國共發射8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
·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探月相對沉寂後有所復甦;
·21世紀以來,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等紛紛採取行動,再掀探月高潮。(
4. 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
5. 救命,我要一些關於月亮的傳說與資料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
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6. 關於月亮的知識
一、各國關於月亮神的美麗神秘傳說
「月亮女神」是日本繞月探測衛星英文名稱的意譯。它在日本還有一個昵稱——「輝夜」。這個名字取自「輝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美麗的月亮公主。
「輝夜姬」是日本古老傳說《竹取物語》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誕生,爾後落入凡間的美貌女孩。傳說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發現了一個可愛女孩,便把她帶回家去撫養。3個月後女孩就長成妙齡少女,美貌舉世無雙,取名「輝夜姬」。
世間的男子都夢想讓「輝夜姬」做妻子,許多公子王孫終日在老翁家周圍徘徊。「輝夜姬」提出嫁給能找到她喜愛但卻難以獲得的寶物的人,使求婚者都沒能如願。最後登場的皇帝想憑借權勢強娶「輝夜姬」也以失敗告終。「輝夜姬」在中秋之夜迎來月宮使者,回到她本該屬於的月球。
對日本人來說,「輝夜姬」是他們從孩童時代就熟識的人物形象。沉靜、機智、蔑視權貴的月亮公主告訴孩童們什麼是美、丑、虛幻和永生。
美國:復仇的「阿波羅」
「阿波羅」是美國登月計劃的名稱。在古代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宙斯與黑暗女神勒托的兒子,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的胞弟。阿波羅掌管光明、詩歌和音樂。
據希臘神話記載,勒托被天後赫拉驅趕得四處流浪。最後海神波塞冬憐憫她,並從海中撈起提落島讓她居住。在島上,她生了孿生姐弟阿耳忒彌斯和阿波羅。後來,阿波羅用金箭殺死曾迫害其母的巨蟒,替母親報仇雪恨。
在美蘇20世紀的太空競賽中,美國曾處於劣勢。為扭轉這一局面,美國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肯尼迪總統得知後憤憤地說:「這是繼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之後,對美國民族的又一次奇恥大辱!」為了迎接挑戰,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科技雄風。美國政府選用太陽神命名登月計劃,可謂意味深長。
歐洲:「智能」不需要神話
歐洲航天局於2003年9月28日將智能1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使其踏上奔月航程。經過13個月的飛行後,它終於進入環繞月球軌道,從而揭開歐洲探月計劃的序幕。
歐洲的月亮文化自然深受古希臘神話影響。傳說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是希臘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她與人間的一個男子相愛,但為了避免其他神反對,她把這個男子藏在一個山洞裡;為了滿足自己永恆的愛,她又讓這個男子長睡不醒,不讓其他女人知道。
在歐洲人眼中,月亮代表「永遠佔有」,也體現了西方人生觀的一方面——自私、索取。明白了月亮的這一寓意,人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歐洲沒有把月亮神的名字放在探月計劃中了。
印度:月亮神是男身
印度的探月探測器名為「chandrayan(意為月亮車)」。而在印度,「月亮之神」就被稱為chandra,意思是「明亮和耀眼」。
印度學者認為:月亮之神是個男性,有四隻手,一隻手拿著權杖,一隻手拿著長生不老的仙露,第三隻手拿著蓮花,剩下一隻手處於防禦狀態。他駕馭的三輪戰車由羚羊或十匹白得像茉莉花的馬拉動。
在傳說中,月亮之神在原配妻子外又娶了另一個神的27個女兒,代表著月亮的27天環繞周期。他對原配妻子的寵愛引起其他妻子的嫉妒,她們向父親抱怨,父親就讓女婿染上麻風病。27個妻子又覺得丈夫可憐,再向父親求情。父親不能消除詛咒,但可以減輕痛苦。所以月亮逐漸由銀白色變成灰色,繼而消失,隨後又會恢復銀白色,形成陰晴圓缺。
西方人使用太陽歷,印度人則使用月亮歷。印度人慶祝生日不以自己的出生日期為准,而是以出生當月月亮的形態來判斷。明亮的月亮被認為是最好的,暗淡的月亮被視為是邪惡的。印度人認為,如果孩子在滿月出生,這個孩子將擁有友情、金錢、權力和名望,受人尊敬。連印度人祈禱時都說:「月亮會保佑我們一生平安!」
俄羅斯:月亮神愛吵架
在俄羅斯民間傳說中,太陽和月亮被擬人成夫妻關系,其中月亮神被比作男性。每年冬天來臨的時候,大地被皚皚白雪覆蓋,萬物了無生趣。這時月亮神不得不和自己的愛人——太陽神分開,相約來年夏天再見。兩人各奔東西,彼此毫無音訊。
每到伊萬諾夫日(6月24日或者7月7日)萬物復甦,太陽神精心梳妝打扮一番,穿上節日彩裙,戴上盾形頭飾,去與久別的月亮神相會,一路上邊走邊唱,並將耀眼光芒灑向大地。月亮神與太陽神相見後,互訴離別之苦,彼此恩愛。天空也是艷陽高照。
然而隨著一天天過去,夫妻兩人常發生爭吵,天空也因此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爭吵激烈時,地面發生地震和海嘯。在俄羅斯人心中,月亮神自尊心強、天生好鬥,每次與太陽神的爭吵都是月亮神的錯。如此看,俄羅斯正式開始登月計劃時也很難以月亮神命名了。
二、關於月亮的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太多太多了!
詠月最綺麗當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樂府詩在古文學中評價很高,全詩共13個月字,被譽為描寫月亮的化腐朽為神奇之作。全篇詩情隨著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詩中寫遊子思婦之情也處處用月色來烘托,月光觸處生輝,給全詩籠罩上一層空明而迷幻的色調,創造出一個美麗幽邃澄清渺遠的迷人意境。如:江海潮生,月隨潮生,水光月色,交相輝映,萬里春江一片空明境界,壯麗雄偉,令人神往。「月照」「空里」兩句用兩個喻象表現月光的皎潔、明亮、柔和、細膩十分貼切,「汀上」句通過白沙的看不見來表現月色的潔白尤為奇妙
7. 月亮的傳說!!!!!(急)
月球被捕獲說是指地球引力將月球捕獲,使月球從行星變成了地球的衛星。這一假說從天體力學的角度看,有許多致命的弱點。月球被太陽抓過去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地球。還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極為強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隕石轟擊的自然屏障,月球闖入太陽系時應該被木星捕獲輪不上地球。超出了撀逑<�迶的月球為什麼會安全留在地球的軌道上。俘獲說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解釋現在月球的正圓形軌道形狀。根據引力的規律,它應該沿一條扁形或橢圓形軌道運行,而不應該沿一條近圓形的軌道運行。同時在統計學上也站不住腳。難怪不少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地球捕獲月球作為自己的衛星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完全無此可能,除非月球是撟栽笖被地球捕獲的。
地月同源說與地球分裂說根本無法解釋月球岩石年齡和物質成份不同於地球。宇宙的年齡上限不超過200億年,而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陽更古老,它幾乎與宇宙同齡,最保守的估計,月球也有50億-100億年的歷史。如果要想像地球將月球那麼大的一塊拋出,而自身沒有散架反而形成兩個幾乎完美的球體,也是極端困難的。月亮從何而來?我們不知道,那些天文學家同樣不知道。總之要解開這個迷團,看來只能是跳出那三種假說了。
美國科學家威廉·羅伊·謝爾頓指出:「為了將月球維持在現在的軌道上,承認有某種因素使月球就範是重要的,因為『阿波羅』宇宙飛船在距離地面150公里的軌道上,圍繞地球飛行,如果要90分鍾旋轉一圈的話,它(月球)就必須每小時飛行2.9萬公里。與此同時,某種因素也必須准確的讓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運行速度飛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會偏離地球軌道。看一下人類當初如何使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就明白了,不過,人造衛星雖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於它不會偏離軌道,所以不見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與離心力來保持平衡。」
謝爾頓還指出:「過去在討論月球起源問題時,科學家們幾乎費盡了心機,但問題依舊是問題。他們對月球准確地選擇了這么一條軌道感到無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種因素,它使月球以現在的高度和速度運行。」
還有月球環形山之謎。宇宙飛船拍回的月表照片顯示,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分配得極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而且月球上大多數山脈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著地球這一面,環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脈也不多,幾大月海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個環形山。據科學家說,月球上的環形山是天外隕石的撞擊事件形成的撔巧藬。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轉也有自轉,那麼來自哪一個方面的隕石都基本相同,每次隕石都擊在背面是根本不可能的。月海那樣的平坦,絲毫沒有被撞擊過的痕跡,五六十億年的時間里,它怎能安然躲過撞擊?這種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嗎?
即使說到環形山,它也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環形山真是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由巨大隕石撞擊後形成的,那麼月球環形山本身的特點,就立即否定了這一看法。月球環形山,不論多大,可是深度幾乎一致,大多數都在4-6公里之間,有些環形山達到直徑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與一個直徑10公里左右的環形山幾乎一樣。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撞擊月球的隕石不論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嗎?可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學家推測,一個能形成直徑80-160公里環形山的隕石撞擊月面,其能量相當於幾萬億噸TNT爆炸的當量,撞擊月球的隕石會在月面上撞出一個深達幾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一個直徑6公里以上的隕石,也會造成一個比直徑大4-5倍的深坑。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沒有一個隕石坑是按科學家的推測出現的。月面上最大的環形山是加加林環形山,它的直徑有280公里,可深度僅有6公里,一般直徑200公里的環形山,深度大約都在3-4公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是什麼力量能以鐵鈦合金將月海鍛造得如此光滑平整?科學家們迷茫不解。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與月球的體積相比,月球上的隕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環形隕石山就是月球直徑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隕石坑是地球直徑的1/60,兩相比較,月球的隕石坑讓人不寒而慄。大家無法想像,以月球這么小的個頭(指月球體積與隕石坑相比),卻承受了如此巨大的沖擊力,而在沖擊之下竟然沒有破碎,也沒有改變軌道,真是一件天下奇聞。請不要忘記,隕石下擊是在瞬間完成的,聯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隕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讓人不可捉摸了。科學家面對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還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環形山,他們真的感到無能為力了,以往的科學理論和各種各樣的統計、計算統統失去了作用。
還有一個難解的迷,月球是中空體嗎?,摪⒉�迶登月計劃帶回來的月表岩石密度遠遠大於地球岩石。實測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深處密度甚至高得驚人。在地球能毫不費力打進360厘米的電鑽,帶到月球最多也只能打進75厘米。按照這一現象推測,月球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大密度物質的內核。但這樣月球的總質量就會比現在的計算大得多,相應的,其引力強度也要大一些,考慮到月表離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總質量,引力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大許多。可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與其密度、質量無關一樣。這說明了月球是一個巨大的空心球體。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撐拊叢掄鷲觳觳飭科鰏,以後的幾次登月活動都安放了這種儀器。摪⒉�迶13號宇航員遙控飛船的第三級火箭撞擊月球,能量相當於11噸TNT炸葯爆炸的效果,月球震動時數據傳回地球,這次人為製造的月震竟持續了3個小時,月震的深度達35-40公里,直到3小時20分鍾後月震才漸漸消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地震專家們驚愕不已,無法對這次月震為什麼能持續如此長時間作出科學的解釋。為獲取更多數據,再用摪⒉�迶14號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擊月球,結果又引起了一場長達3小時的月震,深度還是35-40公里。在此以後,又利用摪⒉�迶15號的火箭製造月震,震波傳到了1100公里遠的風暴洋,甚至達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儀。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在地球上製造地震,震波只能傳100公里,也不會出現持續1小時之久的震動。
1972年5月13日,一顆較大的隕石撞擊了月面,其能量相當於200噸TNT炸葯爆炸的威力。這種概率極低的幸運事件,給科學家提供了測量月球縱波的絕好機會。如果月球的確是中空的,縱波不會通過月球中心,而橫波則會在月球殼體上反復震盪。如果月球是個實心球體,這種震動應該反復幾次,而這次隕石撞擊引起的震動傳入月球內部以後全無消息。發生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震動的縱波在傳入月球內部後,被巨大的空間給摮詳掉了。這些都說明月球是空心球體,事實再一次讓科學家失望和震驚了,他們清楚知道,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論自然形成的星球決不會是個空心球,月球如果真是中空的,目前的一切科學解釋就統統失去了作用。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卡爾·薩根博士認為,「自然形成的衛星,不應該存在內部空洞」,這也是科學家們普遍一致的看法,其中部分人開始偏向承認「月球-宇宙飛船」的假說,認為在無法科學解釋月球眾多特難疑點的情況下,這個解釋恐怕是最合理的。「月球-宇宙飛船」的假設認為,月球奇怪的環形山並非自然形成,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實際上是「月球-宇宙飛船」最外面一層防護層,而月海類似鐵,鈦合金的鍛造層被認為是有力證明。通過對月球密度的分析計算,他們認為,一顆較大的隕石如果撞上這層防護層,只能形成一個最多不超過4公里的小坑。
難道「月球-宇宙飛船」的假說真的是唯一的解釋嗎?肯定不是!時光隧道理論能有更完美的解釋。首先環形山的形成方式就與傳統觀點大相徑庭,大多數環形山並非隕石撞擊所致,隕石撞擊通常是拋物線的坑,中間不會是平底的。如果你對前面章節的陳述還有印象,你就會知道反物質湮滅和同類物質高能量束轟擊,以及這兩類物質隧道共有的採集搬運能力,製造這種種環形山正是它們的拿手好戲,簡直輕而易舉。但僅僅解釋環形山是不夠的,還要解釋月球成因和中空的疑惑。
根據世界各地口口相傳的神話,以及部分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共同指向15000年前後,地球曾經歷了一系列災變慘禍。其中有高度定向的核轟擊、地軸傾角大幅度改變、1000-1500米高的大洪水、陸地及城市沉入海底、大規模的動植物死亡、天降大火和黑稠的暴雨、看不見太陽的黑暗年月等等。為什麼這些災變會如此集中在一個天文時間上極短的時期內?而且以這個時間劃分前後的話,這之前的神話和岩壁畫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月球的描述,而從這以後從巨大的極近的月球,一直到近代的月球都伴隨著人類的藝術及文化創作,伴隨著人類的情感,這難道不奇怪嗎?
史料記載和考察發現的內容太多,難以於此羅列,挑幾個有代表性的作為佐證。本世紀以來,在中國的華南地區、德國、法國及北美地區,各國地質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了一層海底濁流沉積物。科學家肯定地認為:這是由一場巨大的海嘯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圍內的大海嘯,時間大至在距今1萬-3萬年之間。大家一定會注意到,上述的幾個地點都在地球北半部,因此可以肯定地認為,這場海嘯僅僅發生在北半球。所有記載洪水的民族都生活在北半球,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海洋退潮現象。現在還沒有確切發現赤道以南地區存在大洪水的記載。
19世紀人們在印度旁遮普邦一帶,發現許多文化古跡,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座古城遺址--哈拉巴和馬亨佐達摩。印度最早期的神話中卻沒有這兩座古城的記載,所以,它的歷史很可能比猜想的要古老得多。考古學家通過對這里發現的人體骨骼鑒定斷言:這里發現的人種,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這種人種混合了世界諸多人種的要素。在城市建築的挖掘中,考古學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宮殿,所有的住房都是由磚木建成的,從格局、規模來看基本差不多,好像貧富分化沒有在這里出現。整個城市沒有進攻和防禦的建築,馬亨佐達摩的衛生設施令考古學家吃驚不已,其完善的程度即使是如今現代化的城市也未必能夠達到。每家都有一個從樓上傾倒垃圾的通道,設在二樓的廁所也有一條專門的管道通人地下,然後經過一個沉澱槽流入排水系統。這套地下排水系統密如蛛網,完全可以和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相媲美。
在馬亨佐達摩,出土了大量的遺骨,有一些在街道上,更多的是在居室里。在一個比較大的廢墟里,考古學家發現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們,有些遺骨是用雙手蒙住臉,好像在保護自己,又好像看見了什麼可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狀態下死去的,這座古城當時一定發生了一件很巨大的異常事變。印度的考古學家卡哈,在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以後說:「我在九具白骨中,發現它們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這說明馬亨佐達摩城市的毀滅、居民的死亡與突然出現的高溫有關,這與上引《聖經》中所多瑪城的毀滅是相同的,都是在一夜之間被高溫或大火毀滅的。人們在馬亨位達摩還發現,在許多坍塌的建築物上有承受過某種高溫的痕跡,人們甚至發現了由於瞬間高溫熔化了物體表面形成的「托立尼提物質」。至今人們只在熱核武器爆炸的現場發現過這些人為的物質。一切證據說明這里似乎曾經發生過核爆炸。在1萬多年前並沒有熱核武器,這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印度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有首敘事詩,《馬哈巴拉塔》中記載了一種十分可怕的武器爆炸時的情景,即使是原子彈時代的人也會感到震驚。書中這樣寫到:「一點煙也沒有,閃光的炮彈像一團火一樣被發射出去,濃霧一樣的東西突然包圍了軍隊。整個地平線都消失在黑暗之中。帶來的不幸的旋風颳起來了。黑雲一樣的東西咆哮著,帶著巨大的響聲升到空中,使人感到連太陽也不存在了。被火焰炙烤的大象,在恐懼中沒命的奔跑。」接著,又講述了由於這種可怕武器的爆炸,被當場燒成灰燼的幾千輛戰車、大量的人和大象。爆炸後倖存的所有士兵,都急急忙忙跑到附近的河裡,在那裡清洗各自的衣服和武器。在古代印度的傳說里,這種武器被稱為「婆羅門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在南美洲被叫做「馬修瑪麗」;在凱爾特人的神話里則被稱為「閃電彈」。
《馬哈巴拉塔》中還寫到:「從各個方向將閃電開始向城市集中。」但這還不夠,因此他又「發射了具有能夠破壞整個宇宙的那種力量的炮彈,城市在這時開始燃燒起來。它在爆炸的一瞬間,天空中明亮得好像有一萬個大陽。」現代的人們也見到過原子彈的爆炸,並將其與太陽的亮度進行了對比,發明原子彈的參加者之一茵戈就曾在著作中說,原子彈爆炸「比一千個太陽還要耀眼」。
在另一部古印度的文獻《摩河婆羅多》中也記載了這些可怕的武器:「自然力似乎已失去了約束。太陽團團打轉,大地為這種武器散發的熾熱所烤焦,在高熱中震顫。大象被火燒得狂吼亂叫,竭力躲避這場可怕的暴力。水在沸騰,百獸喪命,敵人被殲……數以百計的戰車被摧毀……大地通紅發亮……我們從來未見到過如此恐怖的武器,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武器。」這些武器從外表看上去,「好像一支巨大的鐵箭,使人感到好像是死神派來的巨大使者」。還有一部名叫《拉馬亞那》的敘事詩中,描寫了幾十萬大軍瞬間被化為灰燼的情景,詩中說,當時這些軍隊就是在「蘭卡」這個地方被毀滅的,而「蘭卡」正是印度人對馬亨佐達摩古城的稱呼,這更加證明了馬亨位達摩確實是毀於一場大爆炸之中。
《聖經》中所多瑪城被毀滅的記載、印度古詩中描寫的武器、馬亨佐達摩「玻璃物質」的考古發現,等等,它們都好象在向我們證明在1萬多年以前,地球上發生了一場非人類的武裝沖突,這場沖突發生在神與神之間。也就是說,發生在來自宇宙某一處的宇宙高級智慧生命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涉及美洲、亞洲。歐洲和北非。由於他們十分先進,使用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武器互相攻擊,許多城市和無辜的人類在轟擊中被毀滅,正像所多瑪和馬亨位達摩一樣。讀到這里時,你是什麼感受呢?難道你真的相信,這些遠古的神話和敘事詩所描述的,真的就是一場熱核武器的戰爭嗎?聯想到月海也受到同樣的轟擊,似乎讓人合理的認為,地球和月球上的神之間爆發過核戰爭。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的考古隊員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裡,發現了一批古代岩畫。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連續的畫面組成。最令人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在月球的南極處的左下方,畫有七條呈輻射狀的細紋線,這表明月圖作者已經准確地知道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可這幅岩畫的年代有近萬年,當時是沒有望遠鏡的。本圖作者很可能是在月亮比現在近得多的位置上觀察了月球,也就是說,月亮曾經比現在的軌道低得多,時間大約在1萬年以前左右。
美國天文學家們,在仔細研究了中國3000年的日食記載後(中國古書中的日食記載是世界公認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綿延記載了3000年左右的天象),認為在遙遠的年代裡,月亮圍繞地球旋轉的軌道比現在低得多。現在天文學家也發現,即使是現在,月亮的軌道還在每年不斷地升高,每年約升高1.5英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不對了。現代天文學研究證明,行星的衛星在圍繞行星旋轉時,由於受到行星強大的引力作用,其運動的軌道會越來越低,最後,當它越過撀逑<�迶後,會墜毀在行星上。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運行軌道不但不在降低,反而每年都在向相反的方向升高,這不是有意和科學家作對嗎?然而透過這種反常的現象,我們感覺到月亮的確與眾不同,它那麼不合常埋,好像天生就是為了和人類作對。
諸如此類的記載和發掘,多得不勝枚舉,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時間點,15000年。不妨根據已有的資料,結合時光隧道的特徵進行推理,看能不能將它們合理的串織起來,以解開這重重迷團。首先,因為時光隧道有六大特徵,再加上與目標地的角度,一共有七個主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定性,才便於定量分析判斷。我們說過強勢粒子的吞噬融合,這種吞噬並不在乎對方是不是反物質,只要吞噬後不湮滅就行,吞噬後物質呈強勢粒子的屬性。顯然同屬性物也是可以被時光隧道攜帶走的,但由於它沒有反引力的引力排斥效應,所以要求被攜帶物體處於引力極小的近乎零重力狀態,並且它的行動方向恰巧與隧道行動方向近似一致,雖然要求中有太多的巧合因素,但宇宙之遠大久長,奇巧的事總是不少的。下面的敘述仍然少不了偶然巧合因素。
一個由地球同類正物質組成的巨無霸(最大的強磁場直徑可達5000公里)、高能量級(介於X射線與伽瑪射線之間)、隧道集群(大大小小可達上百個)。在一個極特殊的環境內生成後,一直在宇宙中游盪,其間不知毀滅了多少物體,有一天它迫近了一個大獵物--原始月球。月球當時是一個早期恆星系的最外圍行星,由於恆星的演化、質量減少引力變弱而脫離了宿主恆星的引力束縛,也已在宇宙中游盪了近百億年,它正好處在無重力的與隧道同方向慢行狀況。終於,它們在慢奇點上相遇了,最大的隧道高密度區直徑約達2500公里,強磁場區直徑達5000多公里,它的大隧道中心正好從超光速靜止於月球中心。慘烈的粒子束轟擊立刻降臨在月球上,月海在這時開始高溫熔融,由於月球本身的質量使它不可能沿隧道前行方向加速,只能硬著頭皮挨轟。由超光速突然靜止的高能級高密度的粒子束早已直透月球背面,2300公里直徑中的月球物質不斷被粒子束剝離出去,越來越深。這時的月球幾乎牢牢的被強磁場套在中心位置,轟擊和剝離仍在小幅移動中持續著。當什麼時侯隧道和月球在同一方向上的速度為零時,隧道粒子融合吞噬了全部月球粒子,月球原先所在的弱引力場即不再對它起作用,轟擊和剝離也就停止了,所有的信息和能量、包括轟擊時產生的高溫狀態,都被完整的保存下來,月球隨著時光隧道的側移開始緩慢加速,一直加速到超光速。從此開始,月球就與隧道成了一體,按隧道的既有路線游盪,直到有外力強迫它釋放時為止。
不知過了多久,這截包含著月球的時光隧道闖入了太陽系的引力范圍。我們別忘了,其中那個月球是可以感受到外部引力的,只要在相對低的速度下引力又足夠強,月球粒子與隧道粒子的角動量出現差異,兩種粒子就會分離,恢復出高熱狀態下的月球,轟擊立刻又開始,轟擊產生的輻射能量足以穿透磁場,以可見光形式被外部察覺,這就是傳說中的「月亮發了瘋似的在天上忽遠忽近的跳來跳去」。隧道移動雖然極快,但在一段時間內卻可以反復出現在同一片區域,只要在快、慢奇點上月球沒有獲得外部引力足夠的加速度,它只能是又被重新俘獲帶走,外部觀察的感覺只是不斷變換位置閃亮了一段時間而已。
月球就是這樣跳躍著,躲開了太陽和木星來到了地球附近,不知在地球旁出現了多少次後,終於有一次不幸靠得太近了,使它再也擺脫不了地球引力的糾纏。粗略的估計是這樣的:在快奇點的減速階段,隧道中的月球在幾百公里的地球軌道後側,以每秒十公里左右的速度,沿一條弧形軌跡從偏南向偏北掠過地球赤道,持續減速並最終靜止在地球軌道外側的北上方約幾千公里處。掠過後側時引力相互作用引起地球角動量加速,這類似被抽了一鞭的陀螺,但由於的地球巨大質量,立即加速轉動是不可能的,這個巨大的能量只能被各種機制轉換儲存,逐漸釋放後使地球自轉從原先的繞太陽一圈用260天增加了很多,加上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行減速等作用,到現在保持在365天。突如其來的巨大引力波動引起地球一系列反應,極近距離新加在北半球外側的巨大星球引力,使原先較傾斜的地球傾角,向直立方向偏轉了許多,隨著後來月球向地球軌道平面移動,便有了今天的地軸傾角。
當隧道中的月球掠過赤道後速度越來越慢,慢到一定程度時,月球粒子在足以穿透隧道磁場的地球引力作用力下顯形,一個巨大的高熱的月球顯現在距地球很近的空中,立即開始受到粒子束繼續轟擊,前端轟出熔融的岩漿和後端被轟出的岩石紛紛落入大氣層,象焰火一樣壯觀。強大的相互引力使月球力圖克服隧道強磁場的束縛,這時月球與隧道有了相對運動,靠近地球的下端力圖靠近地球,上端隧道磁場卻要將它拖離地球,兩種力使月球開始轉動,慣性使這種轉動只能是漸加速的,但卻實實在在發生了轉動。而這時隧道也即將進入摽炱嫻銛,最難以理解的怪事就要發生了。現在進入摽炱嫻銛了,隧道粒子開始重新俘獲相對靜止的月球粒子,由於月球已經開始緩慢轉動,並且是在隧道中轉動,這種轉動狀態下的情況,誰都可以理解由於轉動時各點的線速度不同,這時已不可能俘獲所有的月球粒子了,隧道只能在某一層面以下靠中心部分俘獲相對靜止的部分。所以,當時光隧道瞬間進入超光速時,只攜帶走了中間被俘獲的部分,而留下了一個殼厚200多公里的中空月球。由於各點速度差異,這個中空部分並不一定是正圓形的。
前面我們還提到過,隧道集群總是趨向於在奇點上集中的,短時間內仍靜止在新地點的月球,持續不斷經受了趕來的高能粒子束的轟擊,在原本最大的月海上又形成了一個比一個小的套疊的新月海,轟擊的同時抹平了月球游盪幾十億年中受轟擊留下的環形山,高能粒子束轟擊產出了大量新物質,高鐵高鈦含量的撏辛⒛崽嵛鎦蕯就這樣形成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面上環形山特別少,特別平坦,鐵鈦含量特別高的原因。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這時的月球離地球非常近,隧道集群中的不少直接就轟擊到了地球上,地球的自轉擴大了受轟擊的區域,遲遲不肯遠去的隧道集群,可能在幾天內反復從各個方向轟擊地球,造成了傳說中神之間的熱核大戰相似的後果。大量的動植物死亡,興旺的城市在高溫下熔化,放射性塵埃遮天蔽日,物種基因產生突變等等災難同時出現在約15000年前。
當隧道釋放月球離開後,它已將月球原有的動量還給了月球,月球將按被俘獲前的方向繼續前行,萬幸的是這個方向大致是向著地球外側北上方離開地球。由於月球原先的速度就很慢,跟不上地球前進的速度,近距離上的巨大引力硬扯著它加速以跟上地球,這段時間內發生了引力引起的一系列相關變化。巨大的引潮力在北半球引起了1000多米高的滔天大洪水,並因地球自轉而席捲沖刷了所有東西,江河倒流,連南半球的海水都大量湧入北半球,海底沉積物被巨大的潮流攪起隨水一起湧上了陸地;月球雖然被漸漸加速,但還是離地球越來越遠,月球月海這面因大量重粒子轟擊形成新的大量的重物質,而對應穿透轟擊轟走13公里厚度的2300公里直徑范圍物質的環形山正好在它背面,巨大的球體兩面質量不平衡使它開始翻轉;翻轉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振盪,這種引力振盪也引起潮水的振盪,加速了月球的遠離,大約30-40天後減幅振盪趨於穩定,月海從此面向地球,拉大了的地-月距離使引潮力漸弱,洪水開始漸漸勢弱,並在150天左右基本平靜;月球同期也受到了太陽和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逐漸向地球軌道平面移動,同時繼續拉直地球的傾角,減緩地球的速度,當月球加速到可以跟上地球前行速度時,原先的動量使它開始繞地球旋轉。這些劇變發生也是大約於15000年前。
從此,一個全新的地-月系統形成了,做為一個完整的質量體系,質量增加了,為保持太陽-地球軌道基本恆定,系統總動量減少放慢了速度。月球留在了兩萬公里左右的圓形軌道上,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那時的海潮要比現在大得多,月球遠離地球的速也遠不止今天的1.5英寸。所有一系列的變故都基本符合歷史記載和科研探索發現,雖然沒有精確的計算,但總體估計出入不會很大,這里只作為一種理論敘述而已。人們不會相信有這種高能級高密度高速度的時光隧道,其實不妨想想太陽上那些直徑相當10倍地球直徑的黑子到底是什麼,那些巨大的耀斑和日冕又是什麼,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示。土衛八那張黑白分明的陰陽臉,只能是另一個能級、密度不同的時光隧道的傑作,也是一個極好的佐證
8. 印度 習慣
印度風俗習慣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國。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這么好的生活習俗。他們就世世代代流傳本民族的傳統習慣。
9. 月球知識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1969年9月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至阿波羅17號結束。
基本數據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參考資料:網路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19回答時間:2011-4-6 18:56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Fomal_Galaxy 來自團隊 天空巡禮 | 二級採納率:50%
擅長領域: 天文學 化學 龍之谷 物理學 工程技術科學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1-2-5 關於月球的知識
2010-12-14 關於月球的知識還存在哪些謎團 11
2010-12-3 關於月球的知識 奧秘 神話傳說 詩詞 民風民俗
2010-12-3 關於月球的知識 奧秘 神話傳說 詩詞歌賦 民風民俗!
2010-11-10 求關於月球的知識,急用!!!在100字左右 32
更多關於yueqiushi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0回答5求名偵探柯南第13彈「漆黑的追跡者」cell.0回答電視劇畫皮里的純音樂除了畫心 和唯愛的 誰有?、.1回答問:(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巨變的國際環境 清朝統治者是如何應對的 結....2回答月球知識.0回答有關人類上月球的事例.1回答名偵探柯南大結局新蘭同人小說 有的發到我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0回答拜託,誰有畫皮主題曲唯愛從「不要 讓我失去你」開始那段音樂,可以作....0回答侵略者是怎樣被裝點的 閱讀答案.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其他回答 共4條
月球就是繞地球轉的衛星啊,
沒有地球大, 反射太陽光人類才看到它. 回答者: 76511658 | 四級 | 2011-4-7 09:24
http://ke..com/view/1984.htm
給你個網址,比較全了,自學一下吧 回答者: a1522887961ct | 二級 | 2011-4-7 18:29
月球知識
月球表面既無大氣,也無水分,沒有風霜雪雨,沒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說鳥語花香的生命現象了。一句話,月球是個死寂的星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月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發生過,它表面的輝光現象就是一例。月球表面有時突然出現某種發光現象,甚至還有顏色變化,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蘇聯科學家柯茲列夫在觀測月球環形山的時候,發現阿爾芬斯環形山口內的中央峰,變得又暗又模糊,並發出一種從未見過的紅光。兩個多小時之後,他再次觀測這片區域時,山峰發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幾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爾芬斯環形山才恢復原先的面目。
柯茲列夫認為,他所觀測到的是一次比較罕見的月球火山爆發現象。他說,阿爾芬斯環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於從月球內部向外噴出了氣體,至於開始時山峰發暗和呈現出紅色,那是因為在氣體的壓力下,火山灰最先沖出了火山口。
柯茲列夫的觀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他們承認阿爾芬斯環形山的異常現象是存在的;但認為不能解釋為通常的火山爆發,而是月球局部地區有時發生的氣體釋放過程。在太陽光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氣體也會表現出柯茲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徵。
早在1955年,柯茲列夫就在另一座環形山——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口,發現過類似的異常發亮現象,他也曾懷疑那是火山噴發。1961年,柯茲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中央觀測到了他熟悉的異常現象,不同的是,光譜分析明確證實這次所溢出的氣體是氫氣。
這類現象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是火山噴發?還是氣體釋放?或者是其他什麼現象呢?
紅色斑點
天文學家們還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發現神秘的紅色斑點。也是那個阿利斯塔克環形山,美國洛韋爾天文台的兩位天文學家在觀測和繪制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圖時,先後兩次在這片地區發現了使他們驚訝的紅色斑點。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發現了3個斑點: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東約65公里處見到了一個橢圓形斑點,呈橙紅色,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個小圓斑點清晰可見,直徑約2公里。這兩處斑點從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約經歷了25分鍾的時間。
第三個斑點是一條長約17公里、寬約2公里的淡紅色條狀斑紋,位於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邊緣的里側,出現和消失時間大體上比那兩個斑點遲約5分鍾。
第二次他們觀測到奇異的紅斑是在1個月之後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紅斑長約19公里,寬約2公里,存在的時間長達75分鍾。這次由於時間比較充裕,不僅有好幾位洛韋爾天文台的同事都看到了紅斑,還拍下了一些照片。為了證實所觀測到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他們還特地給另一個天文台打了電話,告訴那裡的朋友們趕快觀測月球上的異常現象,但故意沒有說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麼地方。得到消息的大文台立即用口徑175厘米的反射望遠鏡(那兩位洛韋爾台的天文學家用的是口徑60厘米折射望遠鏡)迸行搜尋,很快就發現了目標。結果是,兩處天文台觀測到的紅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說明觀測無誤。紅斑確實是存在於月面上的某種現象,而不是地球大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幻影。
這兩次色彩異常現象都發生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而且都是在它開始被陽光照到之後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考慮到這些方面,有人認為月面上出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可能並不太罕見,只是不知道它們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區出現,而且出現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要觀測到它們就不那麼容易了,需要具備較大和合適的觀測儀器,以及豐富的觀測經驗和技巧,同時認為這類現象可能與太陽及其活動有關。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類變亮和發光現象經常發生,單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有案可查的類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們是由於月球內部的某種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
1969年7月,首次載入登月飛行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繞月球飛行時,曾經根據預定計劃,對月面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地區進行了觀測。這座著名環形山的直徑約37公里,山壁陡峭而結構復雜,底部粗糙而崎嶇。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形山的北面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裡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遺憾的是,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
紅色發光現象
就在洛韋爾天文台的兩位科學家發現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的紅斑時,英國的兩位科學家注意到了另一個著名的環形山——開普勒環形山也存在類似現象。開普勒環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方向,直徑約35公里,是帶有輻射紋的少數環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拍攝開普勒環形山及其附近地區的照片時,注意到就在這片地區內,在兩小時內兩次出現了紅色發光現象,發光面積大得使他們驚訝,每次都超過了10000平方公里。
他們從三個方面對這次有色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們指出持續時間不長而面積那麼大的發光現象,不可能由某種月球內部原因造成,而應該認為是起因於太陽。其次,他們認為,由於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面受到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全部太陽輻射的猛烈襲擊,這時,月面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發而發光,面積也可能比較大。再次,他們明確提出,開普勒環形山這兩次發光現象的根源在於太陽面上出現了耀斑。11月1日那天,太陽上出現了兩次規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們的時間間隔與開普勒環形山的兩次紅色發光現象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
兩位英國科學家的觀點比較新穎,但他們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如果他們把月面輝光現象與太陽耀斑聯系在一起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月球發光現象也該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陽活動極大、耀斑出現較多的那些年份里,紅斑現象也應該出現得更多、更頻繁。觀測表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
1985年5月23日,希臘的一位學者正在調試自己門徑為11厘米的折射望遠鏡。當時月球的月齡為4,也就是從月朔算起,大體上只過了4天的時間。在連續拍攝的7張月球照片中,有1張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照片上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清晰的亮點。經過核查,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的普洛克魯斯C環形山地區。
對此,希臘學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他認為:由於月面沒有大氣,被太陽照亮的月面部分的溫度,與沒有太陽照亮部分的溫度相差懸殊。當太陽從月面上某個地區日出時也就是從那些正好處在明暗界線附近的地區日出時,一下子從黑夜變為白天的那部分月面溫度迅速升高,從零下100多攝氏度升到100多攝氏度。強烈而迅速的溫度變化使得月球岩石脹裂開來,被封閉在岩石下面的氣體突然沖到月面,迅速膨脹,產生了明亮而短暫的發光現象。
最近,美國的一位通訊工程師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曾檢測過一些從月球上採集回來的月球岩石標本,發現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氬之類的揮發性氣體。他認為,月岩熱破裂時釋放出來的電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揮發性氣體點燃,引起短暫的閃光現象。他還表示,他的設想並非毫無根據。據說,月球岩石在地面實驗室里進行人工斷裂時,確實曾放出過小火花。
過去也確實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發現過這類短暫的發光現象。但是,在得不到陽光的月球陰暗部分,也曾觀測到過這種閃閃發光現象。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短暫的現象
早在1787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歇耳就曾觀察到過月球表面的紅色輝光。最近這些年來,月球上的輝光、霧氣、彩斑現象似乎有所增加,這也許與觀測手段的發展有關。這些被稱為「月球短暫現象」的變幻現象,日益引起各國天文學家的關注。
到目前為止,已經記錄到的「月球短暫現象」數以千計,也許其中的一部分是由於大氣干擾等原因造成的錯覺或幻覺,但短暫現象的存在是否定不了的。
這類短暫現象的范圍一般都不大,方圓一二十公里,平均持續時間一二十分鍾到半個來小時,而且多數都發生在地質年齡比較輕的那些環形山附近,譬如阿利斯塔克、阿爾芬斯等環形山,以及月面窪地的邊緣地區。應該相信這決不是偶然的。
至於這些短暫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一直是眾說紛紜,似乎是證據充分、很有說服力的火山噴發和火山活動學說,也沒能得到多數人承認。其中很致命的一點是:不論是地面觀測還是宇航員親臨月球的考察,都沒能找到新噴射出來的熔岩痕跡,也沒有看到月面局部面貌有所改變。前面提到的其他論點,以及認為是地球的潮汐作用觸發月震、月震轉而又使密封在月岩下面的氣體沖向月面等觀點,那就更不完善了。
有人把月球短暫現象稱做「變幻無常的月球現象」。說它「變幻無常」,反映了我們對它的來龍去脈還不清楚,但事實真相總會有大白的一天,尤其是發生在離我們這么近的月球上的現象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徑: 3476千米
質量: 7.35e22千克
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僅次於太陽的第二亮物體。由於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朔望月。一個連續新月的出現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周期(由恆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由於它的大小與組成,月球有時被分為類地「行星」,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地球,特別是海洋並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面。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並不完全是一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這意味著由於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並不十分確切地存在於兩球心連線上。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一和海衛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月球表面既無大氣,也無水分,沒有風霜雪雨,沒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說鳥語花香的生命現象了。一句話,月球是個死寂的星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月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發生過,它表面的輝光現象就是一例。月球表面有時突然出現某種發光現象,甚至還有顏色變化,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陽的1/400。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月亮的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稍小一些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984.htm
回答者: 孤芳自賞Anna | 四級 | 2011-4-11 19:14
月球又稱月亮。在望遠鏡發明之前,古代的人們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潔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狀奇特,於是人們就編出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木、玉兔搗葯等美麗的神話。古希臘人則把月球看作美麗的狩獵女神阿爾甙彌斯,並把女神狩獵時從不離身的銀弓劍作為月亮的天文符號。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本身不發光,由於發射太陽光而被人們觀測到。 月球表面上自由落體重力速度為地球的六分之一,有眾多環形山、山系、月海、月陸、輻射紋等結構;無水,基本無大氣;溫度變化大,在太陽光直射下高達127攝氏度,夜間降至零下183攝氏度。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球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月圓月缺,引發了人們多少美好的想像;月晴月陰,牽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於是,月亮便擁有了數以百計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別稱。 回答者: 1770790445 | 一級 | 2011-4-19 17:54
分享到:
推廣鏈接 上海博燦月球燈 消防裝備指定生產商
品種齊全質量穩定,包括移動照明燈,月球燈,車載照明燈,月球形燈,稀土永磁發電機等滿.. www.bo-can.com 貝力建機提供月球燈
月球燈適用於各種場所照明月球燈tel:022-24995288 www.powerbaby.com.cn 天山可甜一級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積分商城
(0)條消息等待處理
今天你做任務了沒?全部任務新手任務之回答篇 +20.新秀集訓 +10.新手任務之入門篇.茁壯成長 +100..進入個人中心
上海博燦月球燈 消防裝備指..
品種齊全質量穩定,包括移動照明燈,月球燈,車載照明燈,月球形燈,稀土永磁發電機等滿..
www.bo-can.com
貝力建機提供月球燈
月球燈適用於各種場所照明月球燈tel:022-24995288
www.powerbaby.com.cn
來網路推廣天文學
&;2011 Bai 使用網路前必讀 知道協議 任務提醒x
10. 有關月亮的基礎數據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有關月亮的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月牙兒,象徵著阿爾忒彌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 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 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 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從何而來?---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科學的動力就在於大膽的想像,沒有創見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時又何嘗不是無稽之談。而中國人在科學上欠缺的正是這種大膽的創見。 【我們為什麼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麼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廣寒宮——月球】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還有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娥眉,同時象徵著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里。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月球的正面與背面: 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