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身份證上並沒有種姓,為何沒有人冒充
眾所周知,在印度有一套特別嚴格的等級制度,那就是種姓制度。高種姓的印度人享受至高無上的資源條件,佔有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而低種姓的印度人卻只能過著最不堪的生活,擁擠在貧民窟里,在大街上洗頭發、洗衣服,做高種姓的人不願意從事的那些臟活累活。與此同時,低種姓的人甚至不可以與高種姓的人共用水源,也不可以與他們同時乘車等等,這不僅僅是在社會資源上的不平等,也是從心靈上對低種姓的人進行踐踏。
然而長久以來,低種姓者一直在接受這樣不公平的對待。甚至於對他們自己來說,都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對待,處於鄙視鏈底端的低種姓的人,已經對自己的不平等待遇失去了抗爭的熱情。他們忙於那些辛苦的勞動,已經沒有了更多的精力為自己去爭取。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在印度,別人如何分辨一個人到底是什麼種姓呢?畢竟種姓制度並不會寫在身份證上,印度人究竟是如何區分的呢?既然低種姓的人處處遭到不平等的對待,而高種姓的人享受著各種特權,會不會有低種姓的人冒充高種姓呢?如果要冒充,他又需要做哪些准備工作呢?
如果低種姓的人想要隱瞞自己的種姓,這其實並不太現實。首先他必須是膚色上不能太黑,否則太特殊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其次就是這個人必須要隱瞞自己的所有經歷,因為他的經歷處處透露著自己的生長條件,這也透露著自己的種姓信息。最後,別人可能通過他的家族中其他人了解到他的種姓,所以只能是修改整個家族的種姓,顯然,這是一件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
❷ 印度人生活習俗怎樣
印度人的習俗禁忌
(1)在印度,當眾吹口哨乃是失禮之舉。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們慣於以搖頭表示同意。這種做法,與眾大不相同。以左手接觸別人,或摸別人的頭,也是不允許的。
(2)印度人忌諱白色,忌諱彎月圖形,忌諱送人百合花。「1」「3」「7」三個數字,均被他們視為不吉利。
(3)同印度人交談時,對宗教與民族矛盾,印巴沖突,核武器,兩性關系等問題,千萬不要主動涉及。
❸ 灑紅節又稱「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印度人是怎麼過的
在灑紅節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擲彩粉,以表達自己的祝福。灑紅節是全民狂歡的節日,在這一天大家拋開一切束縛,盡情的歡樂,享受這一刻的喜悅。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也是印度的傳統新年(即春分時的新印度歷年)。胡里節起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每年二月和三月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
在印度聖地瓦拉納西,人們互相潑水,然後成群結隊地走上街頭,大聲尖叫;在廣大農村地區,胡里節比較熱鬧,有時要慶祝一個多月;在像比哈爾邦這樣的地方,人們會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糞。
現在,灑紅節節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的節日。
❹ 人死之後要過哪7關
哭七關
道白:
一呀啊一住香香煙升九天
大門掛紙錢二門掛白帆
老爹爹(媽媽)歸天去女兒(兒子)唱段哭七關
唱:
一呀啊一住香香煙升九天
大門掛紙錢二門掛白帆
爹爹歸天去呀啊女兒跪下邊
為給您老免去災難
跪在靈前哭七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一七關
一七關是望鄉關
爸爸回頭望家園
爹爹上瞭望鄉台
女兒我跪在下邊
再想見您老面呀啊
除非在夢間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二七關
二七關是餓鬼關
大小二鬼把路來攔
二鬼來攔路伸手要這賣路地錢
兒女們多燒幾張紙
給我爹爹多包幾包錢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三七關
三七關是金雞兒關
金雞兒把路來攔
爸爸拿起五穀糧
撒在了地平川
金雞叼五穀
爸爸過了第三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四七關
四七關餓狗的關
餓狗它把路來攔
爹爹拿起打狗棍
戳在了地平川
餓狗閃開路
爸爸過了第四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五七關
五七關是閻王爺的關
爸爸最難過的這一關
五七三十五
你老人家正受苦
兒女們紮上五盆花
爸爸過了第五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六七關
六七關衙差關
衙役大棍戳在路邊
女兒我扯塊布
給我爸爸披在了肩
爸爸舍錢別舍布
做件衣服您老讓他穿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七七四十九天
燒完了百日轉眼就來到周年
三個周年滿無人問暖寒
除了逢年和過節
兒女送紙來到墳前
祝願您老西方大路
一路多保平安
❺ 亞洲的第一人口大省是哪一個呢經濟總量怎麼樣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單個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到了世界總人口的近1/6,就連國內排名前三的人口大省,都能在世界上秒殺95%的國家,畢竟全球上億人口的大國僅有13個,而咱們國內上億人口的省份就有廣東、山東兩個,近1億人口的河南也能在世界上排到前20。不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地方,雖然是《亞洲第一人口大省》,但卻與我國無關,因為我國人口最多的廣東省也不及它的一半。
不過,我對瓦拉納西的評價是:“我在印度旅遊十幾座城市,此地是最臟的一個。”
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廣東】,2019年GDP已經高達10.77萬億,而印度一個面積比英國還大、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經濟大省,卻比不過我們3000萬人口的重慶市,這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
❻ 印度人如何過灑紅節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傳統節日,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新印度歷新年於春分日)。在印度,尼泊爾,蘇利南,蓋亞那,特立尼達,英國,模里西斯和斐濟等地都是重要節日。最權威的說法是,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拋灑紅粉,投擲水球。灑紅節每年2、3月間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又稱霍利節、荷麗節、胡里節。在印度,灑紅節又是印歷的新年。灑紅節原是慶祝春天,與創造和復始的行動有關,代表春分和穀物豐收。在灑紅節節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到時候,印度人為了表示喜慶和祝福,會向人們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
❼ 印度人怎麼祭拜神祇印度不同的神崇拜標准不同
一、印度人在祭拜神邸的時候,也有一定的標准和規劃,並不像我們平時拜佛的時候那樣,比如他們會給像神像或者照片供奉香火以及水果,同時還要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這邊在拜神的時候要求比較嚴,和他們這邊的文化傳統有很大的關系。
四、其實他們祭拜的程序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程序的過程當中比較復雜或者簡單,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時間以及當地的一些具體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並且按照這個方式一直延續下去,雖然說在家裡祭拜的時候不像寺廟那樣嚴格,但是還是按照規范來操作比較好。
因此,我們都應該努力以一種規范的方式去崇拜,而不是僅僅根據自己的情緒或其他標准來決定是否在某一天去崇拜。
❽ 過五關斬六將的人真正是誰,我想知道「六將」分別是怎麼死的(應該不是一個人殺的,別告訴我是二哥砍死的
你有這個想法不錯,在三國演義里這六個將的確是被關羽殺的。如果你要史實,就是三國志裡面的說法,那就是,這幾個人根本不存在。過五關也假的。因為三國志里關羽離開許昌後就直接向南走,去汝南找劉備。地圖上顯示,汝南在許昌之南,過五關的路線在許昌之北,演義里說關羽走到黃河邊的時候孫乾告訴他劉備在汝南,然後再往回走,這就痛苦了,五關、許昌、汝南三點成一直線,我真不敢想二哥一行人再往回走的感覺。所以說,如果你愛的是小說類型的三國演義,你就相信六將的確是二哥殺的,如果你想要史實,就相信三國志,沒那回事。
❾ 印度人的新年怎麼過
色彩節,也叫灑紅節、歡悅節、五彩節、胡里節、荷麗節,是印度人和印度教徒的重要節日,其地位僅次於燈節,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據說這天還可以罵人說臟話。(圖片來自東方IC)
色彩節是印度三大節慶之一,在每年3月前後的月圓之日舉行。(圖片來自東方IC)
這天,眼前世界呈現一片瘋狂的七彩絢麗,人們是彩色的,街道是彩色的,甚至連恆河的水都是彩色的,人人互相擁抱、跳舞慶祝,並高喊:Happy Holi!(圖片來自東方IC)
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其中,圖為一群印度寡婦互相投擲顏料。(圖片來自東方IC)
這天當地人播放著印度傳統音樂,忘情地唱歌跳舞,不管大人小孩,全都走上街頭,將彩色粉末點抹在對方額頭以示祝福。(圖片來自東方IC)
頑皮的孩子們甚至還加水調合,以水桶、水球或水槍掃射每一個遇見的人。圖為一個印度小男孩開心地躺在滿是水的地上。(圖片來自東方IC)
當然,更多的年輕人則是直接抓起粉末互相噴灑「攻擊」,從頭到腳無所不塗。(圖片來自東方IC)
這位老兄就遭受到粉末顏料的攻擊。(圖片來自東方IC)
從頭到腳被塗上顏色的幾個男人,結束之後不忘擺個pose合影(圖片來自東方IC)
這位大叔心甘情願被同伴塗抹色彩(圖片來自東方IC)
色彩節代表著色彩單調的冬天已經結束,隨之而來是春暖花開的春天。(圖片來自東方IC)
這位老兄手中的顏料在空中灑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這種顏料並不是化學品,對人體無害。(圖片來自東方IC)
在塗抹完顏色之後,印度人都會互相擁抱,以示沒有惡意。(圖片來自東方IC)
在當地旅行的遊客也沒有逃過,被當地人抹了一身粉末,這是當地人的祝福。(圖片來自東方IC)
❿ 為什麼印度的有錢人膚色很白,而一般人的膚色比較黑
這和印度人種姓制度以及殖民統治有關。
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們分為五個層次:
最高一級的「婆羅門(神職人員,從事祭祀)」,
「剎帝利(國王、貴族,從事政治)」,
「吠舍(平民,從事商業、工業)」,
「首陀羅(貧民,從事手工業、色情業或直接乞討)」,
「達利特(不可接觸者,即高種姓女性與低種姓男性結合的產物,被高種姓印度人稱為雜種、賤民)」。
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同時由於西方的殖民統治導致印度白人接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經濟也由白人主導。
(10)印度人過五關怎麼過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參考鏈接:種姓制度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