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梵天是什麼人比釋迦牟尼還要大嗎
梵天(Brahma),俗稱四面佛,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大多數是把他的畫像和另外兩位大神合畫在一起供奉。天-----印度三大主神之一
中國稱為「大梵天」或「四面佛」
</B>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創世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然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他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等為佛教的護法神。印度教濕婆派認為」梵天「」毗濕奴」都是「濕婆」的化身。創造宇宙時濕婆化身為「梵天」,維護宇宙時「濕婆」化身為「毗濕奴」。
印度教三大主神為:
「創造宇宙之神」--梵天 (Brahma)
「維護宇宙之神」--毗濕奴 (Vi�0�6hnu)
「終結宇宙之神」--濕婆 (�0�1iva)
梵天(梵文:�1�2�1�5�1�6�1�5�1�5�1�4�1�0,Brahma)
梵天在馬來語和泰語里分別稱為Berahma和Phra Phrom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有求必應:「大梵天」是個仁慈無比「有求必應」的神靈,關於他有求必應的傳說在泰國已經有很多不一一累述,這里主要是介紹印度方面關於他有求必應的神話傳說,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只要向他許願無論是「神、魔、人」,他都會應允他們的願望。
如,神方面,被印度教濕婆派尊為宇宙主宰的濕婆,曾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尋找格涅沙的頭顱砍下落,大梵天乃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它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濕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成為象頭神,並且成為天將的頭目。
關於魔方面,魔王「黑冉亞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禱許願,梵天應允了他的願望後,重始整個世界都被魔王所統治,最後要由「毗濕奴」化身為「人獅那羅辛哈」擊敗魔王,把世界拯救回來。 屬性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信是人類的祖先。《摩奴法典》說他們分別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他也創造了七位聖哲(Saptarishi),共同協助宇宙之創造。但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心靈之子」。
在《吠陀經》和《往世書》里,梵天並不常常介入諸神的事務,而且也更少涉入生死大事。不過他曾經逼使蘇摩神(Soma)將所劫持的陀羅迦送還其夫布瑞哈斯帕提。另外梵天又被視為法的創造者。印度教中的地位雖然梵天在印度教里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很少印度教徒實際崇拜他。今天的印度有好幾萬座寺廟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毗濕奴和濕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廟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其它的寺廟位於卡拉拉邦的希魯拿伐亞、坦米爾納德邦坦加布爾縣的坤拔可南、拉賈斯坦邦巴爾梅爾縣巴洛特拉鄉的阿所特拉、果阿邦索托利鄉的布拉哈瑪·卡爾瑪利(Brahma-Karmali)、古吉拉特邦薩巴坎塔縣的縣治克德布拉哈瑪、喜馬偕爾邦庫魯縣的縣治庫魯。在九夜節期間,人們前往希魯拿伐亞的梵天寺廟祭祀與慶祝。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圓之夜(10-11月間),人們便會開始為梵天而歡慶一番。上千名朝拜者會蜂擁至梵天寺廟旁的聖湖普須卡湖進行沐浴。
另一座梵天寺廟位於坦米爾納德邦大城提魯齊拉帕利附近的希魯帕圖爾(Thirupattur)。這間廟也是聖哲夫亞克拉帕薩(Vyakrapatha)的禪定所在。
古吉拉特邦的城鎮克德布拉哈瑪也有梵天的塑像。孟買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區也發現了高約1.8公尺的梵天塑像。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廟。
印度神話很多故事都提到梵天因為受到詛咒而在地球上乏人崇拜。
1. 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和梵天巧遇濕婆巨大的林伽(陽具),於是雙方分道揚鑣,前往尋找林伽的起點與終點。毗濕奴負責尋找終點,而梵天負責尋找起點。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不斷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一隻天鵝,向上飛翔。但找了許久雙方仍然找不到目標。毗濕奴只好放棄,在濕婆面前跪下,表示濕婆才是宇宙真實的梵。但梵天並不輕言放棄,他不斷地飛翔,直到發現露兜樹花。由於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樹花替他作假見證,說梵天已經發現林伽的起點。此時,全知的濕婆動怒了,詛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眾生所崇拜。但濕婆卻祝福了毗濕奴,說他將得到和自己一樣的崇拜。
2. 一種說法是,梵天創造了智慧女神辯才天,辯才天應算是他的女兒,但梵天卻又娶辯才天,有違倫理,故他的一顆頭被濕婆給砍掉了,也因此,不被濕婆與人們喜愛。
3. 有一說,聖者布里古斯邀請梵天參加一場祭典,但梵天卻沉浸在妻子辯才天的音樂之中,完全不理會聖者的呼喚,聖者大怒之下,便詛咒梵天,永遠沒有人類會崇拜他。 形象象徵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須:黑色或白色的胡須象徵智慧,而長須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教中地位佛教解釋:梵天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凈、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0�1iva)、毗濕奴(梵Vi�0�6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āri�0�6ad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ā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0�1ikhin )或世主(梵Prajāpati )。按印度古傳說,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有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發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㈡ 印度教中的三大神是什麼分別居於哪層天
大梵天 妙毗天 濕婆
印度神話的最高主神有三位:大梵天(Brahma)(天,梵語「提婆」的音譯;法華經:「清潔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大自在天(Shiva)、以及妙毗天(Vishnu)。大梵天為創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妙毗天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祗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㈢ 三相神為什麼濕婆地位最高
因為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
【濕婆】
濕婆,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毀滅之神。
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象徵。
和神話中諸多神一樣,由於濕婆的全知全能性,因此濕婆的性別並不固定,而是根據相的不同隨時變化。
㈣ 印度神話里的三大主神是哪幾個
三大主神指印度神話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濕婆神、以及毗濕奴(Vishnu)。
1、梵天是創造之神,是婆羅門教作為宇宙最高本體的梵的人格化。一般而言,梵天有四顆頭、四張臉及四隻手臂。他的四張臉象徵四大皆空,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在東南亞地區,華人普遍稱梵天為四面佛,尤其在泰國,四面佛形象的梵天具有保佑人間富貴的功能,因此廣受眾人愛戴。
2、毗濕奴是保護之神,是懲惡獎善大慈大悲之神.當世界要被惡魔毀滅時,他就以某種化身的形態出來救世.印度古籍或神話傳說中常把他描述有四隻手,分別拿著輪寶,法螺,仙杖,蓮花,他常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長著一朵蓮花.他的坐騎是金翅鳥-迦樓羅。
3、濕婆是屬性最復雜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毀滅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色慾的象徵;既有牧養眾生的慈心,又有復仇的凶念。
濕婆是善與惡的毀滅之神,在印度教中被視為最高位的神,主要能力是創造(轉化)。佛經中稱濕婆為大自在天,住在色界之頂,是三千界之主,其後成為密教護法神大黑天。
雖然濕婆主宰毀滅,印度人相信毀滅帶來的再生與創造,因此他在教徒心中深受愛戴。
(4)印度三相神哪個大擴展閱讀
印度教為多神信仰,有梵天、毗濕奴、濕婆、因陀羅、阿耆尼、雙馬童、伐由、俱吠羅、蘇利那、樓陀羅、格涅沙、哈奴曼、黑天、辯才天、吉祥天、雪山神女、薩蒂。
其中又以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維護之神毗濕奴、毀滅之神濕婆力量最強。
梵天是創造之神,宇宙之主;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只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㈤ 印度神話里的三大主神是哪幾個
三大主神指印度神話的三位最高主神:大梵天(Brahma)(天,梵語「提婆」的音譯;法華經:「清潔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大自在天(Shiva)、以及妙毗天(Vishnu)。大梵天為創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妙毗天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祇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㈥ 至高梵與三相神誰厲害
至高梵。
1、從弟子來看,在印度電影《神靈大戰》至高梵的門下弟子有5萬人,而三相神的弟子卻只有2萬人。
2、從法術來看,至高梵的法術能夠讓所有起死回生,而三相神的法術是只能讓一個人起死回生,所以相比之下還是至高梵比較厲害。
㈦ 濕婆,梵天,毗濕奴那個最大
印度的印度教也是一個多神教,而且巧合的是他們也有三大主神。今天爆炸君就給大家講講印度教的冷歷史。印度教主要流行於印度,但是在其他國家也有很多信徒,總數約為10.5億,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大梵天
印度教的三大最高主神分別是大梵天、大自在天和妙毗天。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創造神大梵天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盤古。只不過大梵天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這位盤古在印度的同事,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膚色粉紅、四頭四臂的老人。
起初大梵天高高在上,但是後來他開始腐朽墮落,做出了種種道德敗壞的惡行,令世人疏遠了他。現在全印度只有兩座供奉他的廟宇。後來梵天又創造了智慧女神薩拉斯瓦蒂,卻又貪圖其美色娶之為妻,更是大違倫理,因此印度教徒愈發鄙視他。公元6世紀後,對梵天的崇拜逐漸衰落,他原先作為萬有之神的很多特質,不是轉移到濕婆身上就是被賦予給了毗濕奴。
大自在天(濕婆)
大自在天又稱為濕婆,在梵語里是仁慈的意思,象徵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徵著「毀滅」。雖然毀滅神的名號聽起來比較恐怖,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身為毀滅和破壞之神,濕婆在眾神中自然擁有最強的戰鬥力。傳說他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峰刻苦修煉瑜伽。
作為印度教實際上最強的主神,濕婆擁有超越印度教三億三千三萬百萬神。濕婆派信徒將他奉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層民眾中得到最廣泛信仰崇拜的神。
妙毗天(毗濕奴)
妙毗天毗濕奴,又稱「遍入天」。他是宇宙的守護者,也是同惡魔作戰的尖兵。毗濕奴的形象通常被描述為一位祥和的青年武士,安靜地躺在千頭龍王舍沙的身上,漂浮於宇宙之海。
毗濕奴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是最善於變化的天神。這十個化身分別為:魚、龜、野豬、獅面人、侏儒、持斧羅摩、羅摩、黑天、釋迦牟尼、迦爾基。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教中,釋迦牟尼成為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栗強)
㈧ 印度神話庫眾神之神
印度的主神有三位:大梵天(Brahma,亦稱「梵天」),大自在天(Shiva,亦稱「濕婆」),以及妙毗天(Vishnu,亦稱「毗濕奴」)。大梵天為創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及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即鬼眼王)。妙毗天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者。這三位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猶在眾神之王因陀羅(Indra,神帝釋天)之上。
簡單說:
濕婆(Shiva) ——印度教毀滅之神
毗濕奴(Vishnu) ——印度教保護之神
梵天 (Brahma) ——印度教創造之神
㈨ 印度教三相神分別指的是什麼 印度教三相神分別介紹
1、印度教三相神分別指的是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他們分別代表天帝的各種宇宙功能,毗濕奴象徵護持,濕婆象徵毀滅,而梵天則是這兩種相對立的准則的平衡者。
2、梵天: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指的是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創世主。
3、毗濕奴: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維護宇宙之權,與濕婆神二分神界權力。
4、濕婆: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
㈩ 古今印度歷史宗教,社會上地位最高的神是誰
婆羅門教和其繼承者印度教最高神都是三相神,他們是三個神組成的小組,分別是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毀滅及再生神濕婆,這三位是印度最高神,但從世俗信徒來說,梵天沒有宗派,也就是崇奉梵天的信徒非常少,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組成印度教三大教派,估計毗濕奴派在人數上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