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我國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同時也開始被陸續傳播至東南亞鄰國。
越南與我國接壤。東漢末年,佛教傳入越南,並於10世紀被尊為國教。我國茶葉傳入越南的時間最遲不晚於這一時期。越南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於19世紀開始大規模地種植經營茶業。隨後,越南引進南亞的茶種與制茶的技術設備,使得茶葉的生產與貿易發展迅速。1684年,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從我國取茶籽試種,隨後,又分別引入日本、阿薩姆(印度)試種。南亞的印度通過英屬東印度公司與1780年試種我國茶籽,隨後大規模的引種、擴種,創辦茶場,派遣制茶人員到我國學習種茶、制茶技藝,並招聘中國技術人員去印度親自授教。通過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的發展至19世界後葉已達「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的程度。斯里蘭卡於17世紀引入我國茶籽,並於1780年試種,1824年後,又大量引入我國茶籽及印度茶籽進行擴種,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予以指導。
唐代,我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從此正式進入阿拉伯國家。據《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回紇人用馬來交換茶葉,在飲用的同時,將部分茶葉販賣至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從中獲取暴利。西亞的土耳其於1888年開始進行茶葉種植,先從日本引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經過分批開發、種植後,其茶業規模逐漸成形並穩步向前發展。
西方最早有關茶葉記載的文獻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寫的《中國與印度的關系》。隨後,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對茶葉進行了描述,這使得西方人對茶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直至17世紀,茶葉才被傳教士帶回歐洲。
(李姿筱提供)
Ⅱ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說,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說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Ⅲ 中國作為茶葉發源地,為何每年還要花費2億多,從印度進口茶葉
總之,要想中國消費者重新愛上中國茶,還需要相關商家少些套路多些真誠。茶行業也需要從業者團結一心,這樣才能讓中國茶在世界上走得更遠、更好、更久。
Ⅳ 印度花草茶欲進軍中國,會對中國茶葉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市場,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逐步的將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這樣中國的消費就再次的飛躍,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吸引無數的企業來中國投資和出售自己的產品。對於中國來說,各個國家的產品,對於中國經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豐富中國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
印度花草茶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新聞這幾天的注意了一下,也看到很多人在關注這方面的消息,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印度的花草茶來到中國,會給中國的茶葉帶來什麼樣的效果,我覺得印度茶葉的到來會在一定的范圍內影響中國茶葉的銷售能力,會給中國的茶葉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是必然的一方面。
印度茶葉從歷史來說,是中國茶葉的一種,因為是印度學習中國的茶葉,當然印度茶葉的到來,必然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大家都有一種好奇的感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在印度茶葉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造成對中國市場茶葉的沖擊,影響中國茶葉的銷量,造成中國茶葉的一定損失。
所以我覺得中國茶葉的生產商,要注意自己的新對手,必須在市場方面做出自己的准備。比如中國茶葉要進一步的鞏固自己的中國市場地位,推出一系列的優惠舉措,這樣才可以保證自己的中國市場茶葉的份額,另外一方面中國茶葉廠家要走出去,到全世界銷售中國的茶葉,提高中國茶葉的知名度。
中國茶葉需要注意自己的品牌培養,加大自己的品牌宣傳,讓中國人了解自己茶葉的優勢。印度茶葉浸入中國市場是全球化經濟的一個必然產物,這點我們應該認識和理解, 同時中國茶葉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競爭不是壞事情,只有通過競爭,中國的茶葉廠家才可以成長起來,發展壯大。
Ⅳ 印度的茶葉產量是世界第一位是真的嗎中國呢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地理和歷史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和特殊的地形特點使之形成了低熱潮濕的環境,而這種環境有時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的。
其次,在帝國主義時代,英國把印度長期作為它的殖民地,經濟上長期的受宗主國——英國的限制。長期以單一的經濟作物的種植為主,而當時世界上對茶葉的消費利潤在當時是最高的。宗主國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不惜把印度作為單一的茶葉生茶基地,為此印度的農業經濟因為這也受到極大的破壞。
由於殖民統治時期的,高度集中的庄園和大農場經濟是印度的茶葉產量位居世界首位。
中國雖然是茶葉的故鄉,但是在氣候和經濟體制上和印度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導致兩國茶葉產量出現嚴重差距的原因。
Ⅵ 印度美食文化
雖然牛肉在印度屬於禁忌食品,但印度對於牛奶製品情有獨鍾,比如印度乳酪就是隨處可見的素食食品;還有印度人每天必喝的奶茶內也是使用牛奶作為原料。酸奶也是印度常見的食品之一。
印度的主食以米飯和麵食為主,印度南部偏愛米飯,而北部常見麵食。用手吃飯是傳統印度人必不可少的習慣。
麵食常見種類有:較厚的發面餅——饢、帶餡的酥油餅、全麥無發酵小餅和南方常見的帶餡薄餅——杜莎等。食用麵食時,大部分印度人喜歡將餅類撕成小塊,卷著豆湯或其他菜式食用。
印度的菜式口味偏重,無論青菜還是肉菜都會使用很多種調味料烹制。咖喱毋庸置疑是印度使用最多的一種調料。除了咖喱,辣椒、胡椒、肉桂、丁香等等調料都是印度菜式必備的調料。
印度文化特點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
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Ⅶ 印度茶葉的種植歷史是怎樣的
17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主從廣 州運少量中國茶籽至加爾各答,印度總督 哈斯丁斯寄了一部分給東北部不丹包格爾 栽植,其餘茶籽栽植於英軍官凱特私人的 加爾各答植物園中,這是印度最早的栽植茶 樹的紀錄。1788年,英國自然科學家班克斯最早提 倡由中國引種至印度;並應東印度公司之 約,寫小冊子介紹中國的種茶方法。同時指 出比哈爾、蘭格普爾和可茨比哈爾等地適宜種茶。1834年,印度總督本廷克成立茶葉委員 會,研究中國茶樹究竟有無可能在印度繁殖。 該會秘書戈登來中國調查栽茶制茶方法。中 國制茶工人和技師亦於1837年到達阿薩姆。 1838年製成第一批茶葉約250公斤,東印度 公司董事會認為質量很好,並以高價公開出 售。次年即有95箱印度茶葉運抵倫敦。與此 同時,在印度公司董事會還批准了英國商人 立即組織職權薩姆茶葉公司」的請求,這家 公司於1839後在上阿薩姆正式成立,投資為 50萬英鎊。從總的情況來看,19世紀50年代以前印度植茶業還處於萌芽時期,但到19世紀60年 代以後,英國許多資本家在印度紛紛投資興 建茶園,掀起了第一次種茶高潮。印度的第一個茶葉公司成立於19世紀40 年代,英屬印度政府把除了查布瓦茶園以外 的所有茶園出售給該公司(查布瓦茶園為一 個中國人購買經營)。該公司在1852年售茶獲 利,第一次向股東分紅,消息傳開,引起轟 動,私人資本躍躍欲試。1857年英國鎮壓印 度民族大起義後,改組印度政府,把印度置 於英王的直接管轄之下,英國資本大規模進 入印度,相當大一部分投人種茶業,各種茶 葉公司紛紛涌現,1881年在加爾各答成立印 度茶業聯合會。成立之初,聯合會的成員擁 有10.3萬英畝茶園。聯合會在茶的種植、加 工、運輸、銷售等方面協調成員的利益,交 流情報、技術,採取共同措施,搶占國際市 場,打擊排斥中國茶。19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到印度的海底 電纜鋪設完成,印度各主要城市電訊業務迅 速發展起來,了解歐美的市場信息、聯系供 銷訂貨業務在頃刻之間就可以完成。英國資本憑借其雄厚的實力,組成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的龐大公司,大大提高了印度茶的國際競爭能力。例如,1892年成立的馬丁公司擁有鐵路、煤礦、船塢、茶葉種植園、錳礦、水泥廠、電力公司、保險公司等,其競爭實力,中國的單家獨戶的茶農和行商坐賈難以望其項背。19世紀70年代以後,印度茶出口逐年上升。1875年印度茶銷往倫敦2950萬磅,1881年為4575萬鎊,1886年增加至7650萬磅。1893年英國從印度進口 10814萬磅茶,從斯里蘭卡進口 640.8萬磅,從中國只進口了 3206萬鎊,僅佔15.6%。印度茶園經營走專業化、企業化道路,相對集中,規模較大,茶葉種植園(場)是印度茶葉生產的基本單位,多屬大公司或私人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