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幹活的

印度人怎麼幹活的

發布時間:2022-08-21 23:26:10

Ⅰ 簡短介紹印度特色

服飾 提到印度的衣,人們肯定會馬上說:「印度有紗麗」。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紗麗的式樣繁多,不拘一格。每逢喜慶的日子,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喜愛的紗麗,點上傳統吉祥痣、塗上邁何迪,逛街串門、訪親問友。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紗麗之外,印度婦人還有一種衣服也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緊身的褲子,名叫「瑟爾瓦」,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後飄去。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挺精神的。禮儀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都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送禮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印度河 印度恆河最神聖的一段在瓦拉納西(Varanasi)古城旁的河岸。無數印度教徒,千里迢迢來到瓦拉納西,就為了浸身於河裡沐浴。他們深信恆河聖水能洗脫一生犯下的罪孽與病痛,靈魂因此純潔而升天。有些自知所剩時日不多的人便來這里等待死亡。也有死後家人將遺體運來此處火化,骨灰撒入河裡,讓靈魂修成正果,從此超生。
尤其一年一度的沐浴祭祀,更是人潮洶涌。黎明時分,河岸邊的活動已經開始踴躍,加上層層薄霧籠罩河面,更添一份神秘感,是游覽的最佳時刻。不少信徒已趕到,向東方朝拜後便浸於寒冷河水中沐浴一番。男的一絲不掛,女的則穿五綵衣服入水,在眾友與昏暗天色掩護下,躲躲藏藏也把衣服解下。煙霧迷茫的景色,五彩繽紛的傳統生活與古老宗教禮俗,簡直是個攝影天堂。
提醒遊客:需尊重當地人的禮節,最好不要明目張膽拍攝焚燒屍體過程或女信徒解衣沐浴春光。

Ⅱ 印度人的上班方式讓富士康「欲哭無淚」,印度人上班方式究竟怎麼了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賺錢是最終目標,但如果賺到了錢還守住了本心才是難能可貴的。說到富士康,相信很多人都會豎大拇指,作為如今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的品控和效率都是毋庸置疑的。富士康在我們國家是非常出名的企業,甚至每年養活了大量沒有學歷和技術的勞動力,幾乎在我國的每個地區都有富士康建立的工廠。在富士康工廠裡面上班的人,幾乎都是晝夜不停的幹活,因為富士康的基本工資雖然不高,但是加班工資卻高的嚇人,所以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中國工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吃苦賴勞的。印度工人與勤勞的我們相差甚遠,工作效率低下,可能就會導致富士康賠錢,所以就讓富士康“欲哭無淚”了。

Ⅲ 很多印度人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活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壓力

因為很多的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註定是要做什麼的,可以說是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所以他們活著就沒有什麼動力,感覺就沒有任何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種族制度非常的嚴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來就會遭受很大的歧視。而且他們卻對這種現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這種種姓制度,依然在現在的印度橫行。

所以說印度並不是生活沒有什麼壓力,只是他們不懂得反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這卻是由於長期的歧視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枷鎖,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首先打破這種傳統,所以造成了印度社會現在依然非常的貧窮落後。

Ⅳ 印度人不是拿左手擦屁股,怎麼做飯都是用雙手做飯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Ⅳ 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為何如此之慢

與中國人比起來,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真是慢到了讓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慢速印度在德里,很多的中產家庭早起後,先泡杯印度早茶,再從信箱里取出《印度時報》或《印度斯坦時報》,不緊不慢地從頭讀到尾,不時與家人討論一番政治局勢、股市走向或明星八卦,然後進早餐,然後再出門上班。他們的作息時間表,基本上比中國上班族晚2小時:八九點早飯,一兩點午飯,晚上八九點晚飯。這是德里人多年不變的作息時間表。盡管全球化的大潮沖擊著這個古老的國度,盡管印度精英們也常常憂心忡忡於「中國速度」,但德里人就是不願意快馬加鞭、只爭朝夕。這種對「慢」的堅持,相較於對「快」的崇拜,更讓我覺得難能可貴。如果你與印度人深度聊天的話,還會發現,印度之「慢」還要分三六九等呢。孟買人喜歡嘲笑德里的慢,說德里官老爺太多,效率太低;德里人則反唇相譏說,在孟買,進地鐵不用自己走,自然有人把你擠進去,這樣的生活有何樂趣;加爾各答人則在旁冷笑說,德里和孟買都是被現代化和全球化污染的地方,在加爾各答這座泰戈爾和特蕾莎修女曾生活的城市,轉角可邂逅浮生舊夢、隨處可遇見智者哲人的城市裡,享受原汁原味的印度慢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心靈皈依。這些「拼慢」的段子,總讓從凡事拼快的上海來的我,既心生感動,又心馳神往。而不緊不慢的印度人,又喜歡做兩件中國人已經少做的風雅之事。第一,仍然喜歡閱讀哲學、文學和靈修之書,並且常常將書做為朋友互贈的禮物。在德里市中心的「圓圈」書店裡,至少有1/3的空間擺著這一類的書籍,駐足細讀者眾多。有人當場就買了好幾本,讓店員包裝好做為禮物。每與印度人談起國際上知名的印度作家,他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印度人仍然願意把時間浪費到辯論這件美好而「無用」的事上。平日的傍晚,德里的咖啡館里,常會碰見三五朋友坐而論道,爭論一些相當嚴肅但基本上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宏大政治話題,如印巴局勢,政府對某種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是否失當,中國和印度發展模式等,讓我這個從上海來的人一開始很不適應。在海邊沙灘休息的印度人後來讀到阿馬蒂亞·森的著作《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才知道「爭鳴」是印度自古而來的傳統。在這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裡,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宗教信仰,因此人們的觀點也是異彩紛呈。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誰都要辯上幾句,誰也不怕把時間浪費在這件沒什麼投入產出比的事情上。由此我漸漸明白,這仍然是一個把精神需求放在首位的國度,效率從來不是它的第一追求。盡管從統計數據上看,它算不得一個十分成功的國家,但它的可愛之處也在於此——盡管外表看起來亂哄哄、吵鬧鬧,但大部分人的心底卻是舒適有依的。離開印度前,一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作家告訴我這樣一句話:「成功是容易的,因為可以靠人力爭取;幸福才是困難的,因為只能妙手偶得之。」聞之,醍醐灌頂。

Ⅵ 印度人傳統習俗

晚輩見到長輩要觸摸他們的腳 這是祝福的意思 也是尊敬的意思

Ⅶ 古印度人是怎麼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農村生活,經濟也是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各個種姓的人會有代表組成一個類似村委會的團體治理村子,各個職業比如放牧人,老師,鐵匠,木匠,都是世襲的,不生產的職業別人會分一部分收成給他們,除了鹽和鐵其他都能自己生產,在古代印度國家強盛的時候,稅吏收稅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過的很不錯,混亂的時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稅的人敲詐勒索。

Ⅷ 印度的傳統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Ⅸ 美國人是怎麼想到讓印度人幹活的

因為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上過學的印度人都會說流利的英語,與美國工商業溝通容易。且印度工資低廉,社會上也不會把什麼與美國相關的事(不論民間或zf的事)都死也要往政治,意識型態上扯。加上現代通訊互聯網發達,方便(除了極少數幾個地區高牆橫阻,如朝鮮等)。自然成為他們的理想合作對象。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幹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第九高電塔在哪裡 瀏覽:336
以色列和中國哪裡相隔很遠 瀏覽:717
越南酒店房卡弄丟了賠多少錢 瀏覽:38
中國國土是怎麼被分割的 瀏覽:944
中國的學校哪個最好 瀏覽:423
如何查詢印度尼西亞簽證 瀏覽:626
印尼最近有什麼新聞 瀏覽:147
中國地鐵哪個待遇好 瀏覽:369
伊朗有什麼武器可打美國本土 瀏覽:257
蒙牛印尼建在哪裡 瀏覽:3
伊朗女人為什麼要戴黑紗 瀏覽:395
超市賣的義大利面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790
中國跟義大利外交關系怎麼樣 瀏覽:275
伊朗八十年代發生什麼 瀏覽:212
中國現在每天口罩生產多少 瀏覽:828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4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61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70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