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

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22 02:08:21

1. 古代印度人是否編制了歷法

印度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在歷史上分有三個時期:
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約前十世紀——前六世紀這一期的歷日制度是混亂的。 二是吠陀期的後期,有(者那)歷,約前六世紀——前二世紀。
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時期,約前三世紀——前十二世紀,悉檀多就是歷數書的意思,顧名思義,這一期的歷法很多,而且也流傳到中國。
古印度歷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種,
一是上元自天地開辟算起。
二是上元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這個歷元稱為卡利.尤幾(Kali Yuge)。
三就是釋迦(Saka)紀年,釋迦元年是年3月15日。
古籍中如實的記載了印度的歷法。其時,計時的最短即為剎那(ksana),120剎那為一檀剎那(taksana),60剎那為一臘縛(lava),30臘縛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為1時,6時合成一日夜。
月盈到滿稱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虧到晦稱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後,合為一月,12月為一歲。各月的名稱如下:
一月:制檀邏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吒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羅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達羅缽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涇縛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羅月(Margasirsa)
十月:報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頗勒婁拿月(Phalgnna)
亦稱「 白半 」。亦稱「 白月 」。古印度 歷法。指陰歷每月的上半月。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異聞錄》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圓滿,是名白半。」 清 錢謙益 《覺浪和上輓詞》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錢曾 註:「禪家以初一至十五日為白月,十六至大盡為黑月。」白月、黑月是古印度歷法中的概念。白月指從新月到滿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稱白分、白月分;相對地,黑月是指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紀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將一月分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從新月至滿月期間,古印度人稱之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滿月後至新月前期間,稱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習慣是「黑前白後」合為一整月,所以與中國陰歷有半個月的錯位,以下圖例說明:

中國陰歷印度陰歷
========
臘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
臘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
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
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為一個黑白整月)
正月十六黑月初一
正月三十黑月十五
二月初一白月初一
…………
臘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另,古代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高僧大德們對兩國歷法進行了詳細的比對,以此確定了一些古老的佛教節日、齋日在中國歷法中應該是陰歷什麼日子,比如佛誕日相當於中國陰歷四月初八、佛歡喜日(盂蘭盆節)相當於中國陰歷七月十五等等就都是這樣確定下來的

2. 世界各國歷法是什麼樣的,哪個國家的歷法用於國際歷法

歷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歷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採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將每年多於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里,逐漸演變成宮分歷,也即是太陽歷。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里高利歷,亦即是國際普遍採用的公歷,是太陽歷;波斯歷,也是太陽歷。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採用月分歷。其中,中華歷、印度歷、猶太歷是陰陽合歷,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歷是太陰歷,一年只有12個月。

宮分歷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歷的日期和季節則有一定的偏差。月分歷中,太陰歷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個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歷,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將歷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內。

猶太歷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歷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於猶太歷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於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歷和印度歷的置閏法則比較復雜。中華歷和印度歷,是以進入歷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歷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歷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

3.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3)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4. 古代印度如何確立一年

印度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在歷史上分有三個時期: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約前十世紀——前六世紀這一期的歷日制度是混亂的。 二是吠陀期的後期,有(者那)歷,約前六世紀——前二世紀。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時期,約前三世紀——前十二世紀,悉檀多就是歷數書的意思,顧名思義,這一期的歷法很多,而且也流傳到中國。古印度歷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種,一是上元自天地開辟算起。二是上元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這個歷元稱為卡利.尤幾(Kali Yuge)。三就是釋迦(Saka)紀年,釋迦元年是年3月15日。古籍中如實的記載了印度的歷法。其時,計時的最短即為剎那(ksana),120剎那為一檀剎那(taksana),60剎那為一臘縛(lava),30臘縛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為1時,6時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滿稱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虧到晦稱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後,合為一月,12月為一歲。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歷法中的概念。白月指從新月到滿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稱白分、白月分;相對地,黑月是指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紀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將一月分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從新月至滿月期間,古印度人稱之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滿月後至新月前期間,稱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習慣是「黑前白後」合為一整月,所以與中國陰歷有半個月的錯位,以下圖例說明:中國陰歷印度陰歷========臘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臘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為一個黑白整月)正月十六黑月初一正月三十黑月十五二月初一白月初一…………臘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5. 定日是什麼意思

黃歷定日是黃道吉日中的一種,定就寓意著定數,定日就是指一切結果已經註定、難以更改的日子,在黃歷中這是一個好日子。

當定日到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安床、嫁娶、採納、商人、求官、經商、冠帶等等事宜,但禁忌做其他任何事情。所以我們在黃歷中挑選黃道吉日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目的去挑選才准確。

黃歷吉日指的就是黃歷中的黃道吉日,與之相對的就是黑道凶日。而黃道吉日具體包括了除日、危日、定日、執日、成日、開日;黑道凶日具體包括了建日、滿日、平日、破日、收日、閉日等等。

所以從黃歷中來看,定日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吉日,我們可以在定日里做一些宜做的事情,比如安床、嫁娶、上任等等。

簡要介紹

應用: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與吉凶宜忌、沖煞、吉神凶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國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記在日歷上,作行動指南。

6. 為什麼要使用公歷外國人為什麼不用農歷

一,現行公歷(格里歷)的優點:
一,公歷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官方通用,具有通用性;

二,公歷屬於平時間周期定義的平歷,所以其演算法簡單,天數基本固定,置閏規則;

三, 歷年和歷日協調的好,歷年只有365日和366日兩種;

四,歷日與太陽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對應,誤差只有1至2日左右。

二,現行公歷的缺點:

一,公元元年在人類歷史中期,不便於推算人類歷史早期;

二,歲首沒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

三,歷月的天數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種,並且排列不規則;

四,具有較強的宗教意義和羅馬皇權留下的烙印,不利於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五,置閏法中400年97閏日沒有128年31閏日簡單和精確;

六,只管太陽,沒有月亮的內容,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單軌制的太陽歷法,不利於保護世界上的月亮文化,也不利於被這些國家的群眾的接受和認同;

七,由於歷月的長度沒有明顯的天文學意義,所以人為因素很強,甚至可以被人隨意更改;

八由於其是平歷,所以它的歷日不能和它對應的天象----太陽高度一一對應。

三,現行農歷的優點:

一,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二,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三,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四,陰陽合歷,最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

五,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它還包含十二節干支歷(類似沈括的《十二氣歷》,比它更准確)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陽歷,是一部雙軌制歷法,便於不同文化民族間的交流,

六,由於它是最徹底的定氣定朔的天文年歷性質的歷法,所以其它歷法都要與進行對照,並且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護。

四, 農歷的缺點:

一,由於農歷是定歷,歷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歷月的天數並不確定,不方便統計天數;

二,歷年長度,有353日是,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種,並且不利於統計年長;

三,干支循環周期60過短,不方便較長時間的區別,也不方便記憶;

四,置閏不透明,閏月不確定;

五,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國建國後已經被剔除了,隨著科學的普及信之的人越來越少;至於民間某些祭祀活動等已經是民俗了。而不是迷信了。

上述公歷農歷的優缺點主要體現在西中不同文化和公歷是平太陽歷及農歷是定太陽,定陰陽歷的綜合歷法的差別上。

所以兩歷並用是有道理的,才能綜合兩種歷法的優點而避免其缺點。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某些知名人士對農歷歷法的雙軌制的特點不理解,而西歐文明的強大,對農歷產生了偏見,重西歷而經中歷(還包含中華其它少數民族歷法),重太陽歷而陰陽歷的作法十分不利中華5000年天文歷法文化的傳承,並受此影響而不把農歷歷法寫入中小學的教學計劃中最終使這一優秀的天文性質的歷法被下一代徹底遺忘,這是十分可悲的,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農歷是現今世界上存在的為數不多的天文年歷性質的陰陽雙軌制甚至是多軌制(如金星周期等五星軌道周期的反映)歷法,是現今世界唯一使用最先進的天文數據和理論編算的歷法,是最徹底的定朔定氣的歷法。希望廣大國人要把這部歷法傳承下去。

所以要運用東方的思維方式公正並整體地看待農歷歷法才對。

7. 陰歷和陽歷是什麼意思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7)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歷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

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直到今天,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故「陰歷」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8. 「儒略歷」的由來是什麼

儒略·凱撒在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了新歷。新歷完全不考慮月亮的圓缺變化,只以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周期為准則,所以它已經是一部純粹的陽歷了。由於新歷是儒略·凱撒頒發的,故又稱新歷為「儒略歷」。

儒略歷規定全年分12個月,共計365天。每4年一閏,每個月逢單為大月31天,逢雙為小月30天,這樣全年就不是姬天而是366天了,需要去掉1天。應該從哪個月中去掉1天呢?據說古羅馬時代,被判處死刑的人一律在二月份處決,所以人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月,希望它快快過去,這樣就從2月中減去了1天,於是2月就只有9天了,只有閏年才是30天。至於2月份變為28天則還有一段故事。

據傳說,儒略·凱撒的生日在7月份,而7月份又是大月,所以他常常以此而引為自豪,並誇耀自己的非凡。不料儒略·凱撒在改歷後1年便遭暗算一命嗚呼了。他的侄子屋大維於公元前27年繼位後,一躍而成了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並享有奧古斯都的盛名(奧古斯都是「神聖」的意思,這是當時羅馬人對他的尊稱)。不幸的是,儒略·凱撒規定的「每隔3年一閏」的法則,被僧侶們誤解為「3年一閏」了,這樣從公元前42年置閏到公元前9年再閏的時候,竟已經置了閏年12次之多。比原規定多了3個閏年。令人慶幸的是,此時的奧古斯都如夢初醒,發覺現行閏法是對儒略歷的誤解,於是他果斷地宣布,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後4年不再置閏。從公元後8年重新施行儒略·凱撒「每隔3年一閏」的科學規定。從這一點來看,奧古斯都是撥亂反正了。但他卻以此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竟濫用權力又從2月份拿出1天,加在他的出生月8月上,並洋洋得意表示自己有至高無上的尊嚴,可以與儒略·凱撒媲美了。從此8月就成了31天,2月則變成了28天,逢閏年也只有29天。又由於8月改成了大月,所以乾脆從8月開始逢雙都為大月,逢單都為小月了。

「儒略歷」的平均歷年長度是365天6小時(即365.25天),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400年就多出3天多,可見「儒略歷」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到了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發了改革歷法的命令,命令有兩條措施:(1)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2)那些世紀年號不能被400除盡的年(如1700、1800年)不再算作閏年。只有世紀年號能被400除盡的年才算閏年,如1600、2000年都是。

這兩條規定十分重要。第一,「儒略歷」施行後,在公元325年曾規定3月21日為春分日,但到公元1582年格里高利頒布新歷時,春分日實際上已經趕到3月11日了,與規定差了10天,就是說在從公元325年到公元1582年的1257年間,儒略歷的節氣和實際節氣脫節了10天。新歷的第一條措施便消除了這一矛盾。把春分日重新回復到了公元325年規定的3月21日。第二,新歷的第二條措施把「儒略歷」400年中置100個閏年的規定,改為400年中97閏年,這樣新歷的平均年長是(〔365×400+97〕÷400=)365.2425日,比回歸年僅長0.0003日(即26秒)。可見新歷經過3300多年才有一日的誤差,新歷與「儒略歷」相比當然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新歷叫「格里歷」。由於它很精確,所以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採用,因而「格里歷」就是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習慣上也叫「陽歷」。我國於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使用公歷,其他一些國家採用公歷的時間如表4所示。

9. 農歷、陰歷、陽歷、公歷是啥意思怎麼區分的

1、農歷就是陰歷,陽歷即使指公歷;

2、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於它來源於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

3、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

4、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5、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9)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歷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採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將每年多於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里,逐漸演變成宮分歷,也即是太陽歷。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里高利歷,亦即是國際普遍採用的公歷,是太陽歷;波斯歷,也是太陽歷。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採用月分歷。其中,中華歷、印度歷、猶太歷是陰陽合歷,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歷是太陰歷,一年只有12個月。

宮分歷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歷的日期和季節則有一定的偏差。月分歷中,太陰歷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歷,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將歷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內。

猶太歷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歷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於猶太歷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於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歷和印度歷的置閏法則比較復雜。中華歷和印度歷,是以進入歷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歷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歷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定歷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最近有什麼新聞 瀏覽:147
中國地鐵哪個待遇好 瀏覽:369
伊朗有什麼武器可打美國本土 瀏覽:257
蒙牛印尼建在哪裡 瀏覽:3
伊朗女人為什麼要戴黑紗 瀏覽:395
超市賣的義大利面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790
中國跟義大利外交關系怎麼樣 瀏覽:275
伊朗八十年代發生什麼 瀏覽:212
中國現在每天口罩生產多少 瀏覽:828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4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61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70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2
cf越南服怎麼變神仙 瀏覽:817
印度白色的蟲子怎麼消除 瀏覽:106
英國人怎麼親吻表達愛意 瀏覽:143
為什麼要遵守美國對伊朗的禁令 瀏覽:655
英國一年用多少電 瀏覽:177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瀏覽: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