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在德國的黨衛軍里,會有印度兵
呵呵……
不要奇怪,印度人也是屬於雅利安人種,這是二戰時德國所承認的,而黨衛軍都是由純粹的雅利安人組成,所以當時德國人對印度人並不是非常排斥!
Ⅱ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軍事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各國軍事實力。首先,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中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接下去應該是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
一戰東線戰場,1500萬的俄軍幾乎全部崩潰,這一場戰爭中的同盟國是德奧聯軍,其中以德軍居多。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但這還不是德國的主要實力,德國在西線戰場上,也有自己的軍隊。西線戰場共造成英法美聯軍傷亡高達1000萬。而在這英法美聯軍中,又屬法國傷亡最為嚴重,英國其次,美國最後。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低於英國和美國的。
東線戰場俄國以一個國家之力就與德奧聯軍相抗了快四年的時間,可見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而西線戰場從凡爾登戰役之後,幾乎就是英國一個國家在支撐,法國只在1917年發動了一個百萬大軍的攻勢,但是這場戰爭打得法國差點亡國。因此,英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僅次於德國的。
塞爾維亞的軍事實力在這些大國面前是比較弱的,但是比當時的日本要強上許多。一戰前,塞爾維亞是兵力只有25萬,戰時達到了40萬。奧匈帝國前後兩次入侵,都是奧匈帝國的傷亡更加慘重一些。羅馬尼亞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弱的,在一個星期內,就被德奧聯軍消滅了30萬左右的大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這段時間,俄國、法國、英國先後簽訂了協約,漸漸形成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於薩拉熱窩被刺殺。這件事就是一戰的導火線,戰爭一觸即發,很快的就從歐洲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個別非洲地區。除了這些陸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發生過戰爭。
一戰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東線是俄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西線是英法對抗德國;南線又被成為巴爾干戰線,主要是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在這三條戰線中,西線是最為慘烈的,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就是發生西線。一戰最後在1918年以德奧戰敗而結束。
Ⅳ 中印1962年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們解放軍傷亡統計為: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繳獲印度軍隊: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解放軍消耗: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期間經過西山口之戰(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瓦弄地區反擊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里米金之戰(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佔領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都登地區作戰(共殲印軍12人,獨立營亡8人、傷2人);班公洛地區反擊戰(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
1962 年11 月21 日,我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我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
Ⅳ 一戰期間,印度為什麼支持戰爭
一戰的時候,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有權利歸英國政府,所以印度(包括其他英國殖民地)要支持英國參加一戰。
Ⅵ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6)為什麼一戰中有印度軍隊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Ⅶ 印度為什麼不同程度地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英國的殖民地南非和印度迅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為爭取印度支持英國的戰爭,英國將印度不同程度地卷人了戰爭。
Ⅷ 為何一戰中英國不怕印度士兵叛亂呢
英國也曾經擁有“日不落帝國”之稱,隨著其他國家的崛起,英國的光輝就被淹沒了,漸漸落寞,但是英國有一個很厲害地方,那就是有千千萬萬的印度士兵願意為之效力,尤其在一戰的時候,英國還不怕印度士兵叛變,原因還得回到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在十八世紀,那個時候的英國到處入侵其他國家,印度也成了其中一個,以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不僅在當地攫取貿易特權,而且在當地掠奪土地建立根據地。
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不敵德國,被德國打得落花流水,這個時候英國就想到了印度士兵,於是千千萬萬的印度士兵就跑到前線去支援英國,因為他們覺得英國如果被侵佔了,那他們的國家也就沒有了,所以印度士兵在被嚴重“洗腦”的情況下,意識到領土的重要性,就更加不會逃走了,他們勢必要守護自己的“國家”,不得不說,英國給印度烙印下的思想真是根深蒂固了。
Ⅸ 印度人在一戰中表現如何
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方位,而且現在的人口數量是僅次於中國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曾被英國殖民者統治近二百多年,一戰中德國軍隊所向披靡,在歐洲大陸上橫行霸道,使得各個國家國國自衛。而印度軍隊在一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是個人口大國,而且當時被英國當做殖民地,所以打著英國人的旗號,為英國而戰就是他們的旗號。
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都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因為一戰的原因,中國暫時的逃離了帝國主義魔爪,但是就那麼短短幾十年,最終也沒有改變被帝國主義蹂躪的下場。
再多數的時候印度軍隊都是充當著炮灰的角色,因為強國出政權弱國無外交,那時候印度軍人甚至都不能為自己吶喊。我們在網上或許了解到印度軍隊在一戰中的潰不成軍,印度軍隊在一戰中的軟弱無能,即使幾倍於敵手還是被打倒。不管如何一支軍隊如果沒有軍魂那就不是軍隊那就是一群散兵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