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信息科技怎麼樣

印度信息科技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22 17:24:02

A. 印度發展信息技術業的根本優勢是什麼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的印度人會英語,而信息技術全是英文版本,只有懂英語的人學信息技術才能更快,這是印度相對中國這個不太懂英語的國家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優勢。

B. 印度的什麼技術最先進

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

C. 印度的教育和科技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350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巴拉蒂爾大學等。

太空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北京時間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

D. 印度那麼窮,為什麼技術那麼的發達尤其是IT產業。。。

一,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處於閉關鎖國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許多國家、企業集中精力開發電腦硬體,對於軟體,當時人們認為是附加的、免費的而且不能獲利的。但是,柯理認為軟體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軟硬體是一體的,硬體達到某種規模之後,軟體勢必有大量需求。」同時,柯理發現開發硬體需要基礎設施和資本,而印度沒有足夠的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因此,印度的貧窮迫使它不得不從事軟體開發,因為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學頭腦,絕對可以編寫出最好的軟體。」根據《開啟印度信息革命》一書的介紹,當時印度全國電腦不超過20部。今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開始以軟體開發作為國家的支撐產業時——的艱辛狀況。

第二,印度的落後體制與先進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我們都知道,印度仍然處於僵化落後的管理體制下,正如旅行文學大師奈波爾所描寫的,「官僚體制與種性制度共同交織成的幽暗國度」。可以說,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是不斷地突破僵化管理體制的歷程,比如柯理游說政府解除電腦硬體進口的管制。1991年印度軟體協會主席米塔鍥而不舍,登門16次,才與財政部長會面半小時,為軟體業爭取到租稅優惠。這種不斷的碰撞,終於使政府意識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過來政府傾力扶持軟體業,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當年有16個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個省成立專職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事實證明,這些機構不是擺設,而是印度軟體業發展實實在在的引擎。

第三,兩極分化下催生軟體王國。印度的兩極分化有目共睹,去過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樓的下面,成群結隊的乞丐肆無忌憚地乞討,甚至搶奪遊人的提包。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帕茲所形容的:印度充滿「兩極化對照形成的歧異」。因此,國內許多IT名流據此認為印度的「軟體大國」地位不足掛齒。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時它有41萬軟體技術人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印度全國有1832個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每年大約培養7萬個計算機軟體專業人員。如今在美國,1/3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有25萬人深入矽谷,這足以讓世人吃驚。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帶動98%的平民。難怪比爾·蓋茨在第一次訪問印度後,就斷言:在未來幾年中,「印度有希望成為一個軟體超級大國」。盡管文盲、人口與貧窮仍然是印度當前的三大難題,而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在2008年造就「百萬軟體人才」。

第四,軟體業的外銷策略的成功應用是印度軟體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節。印度發展軟體業主要有兩種外銷策略,第一種是所謂的「到岸服務」,即由印度軟體公司外派工程師,駐扎在國外客戶處,完成設計;第二種是所謂的「離岸服務」,即在印度完成軟體程序開發,傳輸到客戶端進行測試、安裝。這兩種業務分別佔印度軟體產值的57%和35%。換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製式的軟體服務,有品牌的套裝軟體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有人稱印度的軟體業模式是「軟體代工」,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加工業。

當然,看到印度軟體業奇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印度軟體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產業鏈無法形成;過於依賴產業導向的教育,導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機構的低效率;各邦之間在推動軟體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惡性競爭,導致資源浪費;以及其他深層的社會問題。我們呼喚中國的「柯理」,我們不希望我們今天所說的IT,僅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軟體業總產值為2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0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出口,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據麥肯錫預測,印度IT服務業在未來五年將增長五倍,年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目前印度的軟體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了印度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全印度GDP份額超過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軟體公司,前四名分別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這些公司規模都超過萬人。TCS是印度頭號財團Tata下屬的咨詢公司,財團總資產超過100億美元;Infosys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強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對集權的公司,創始人阿芝姆·普萊姆傑擁有超過八成的股份,普萊姆傑也成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們中第一個在中國投資的。

「四大金剛」在中國落戶,還處於觀望狀態,投資也不大,像Infosys在華投資尚未定案,不過另外兩家來自印度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和APTECH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IT長期培訓市場。NIIT成立於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開發達到CMM 5級的教育機構。這兩家公司用類似於培訓中國廚師的方法培訓軟體工程師:招生、培訓,直到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兩家公司的學費也一樣:1.8萬元。

在軟體開發和出口創匯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基礎的IT培訓方面,印度人更是殺到了中國家門口來。目前,中國的IT企業只有華為在印度有一家規模不大的軟體公司,該公司甚至因為被誣陷「為塔利班編寫軟體」而被印度政府調查,事實證明純屬莫須有。

分析一下印度軟體模式的成功因素,關鍵在於引進CMM認證,CMM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學會搞的一套軟體工程標准,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共分五級,印度人對此標准異常熱心,全球獲得CMM5認證的軟體公司不過幾十家,印度佔了60%以上。

前兩年,一批中國軟體企業老總去印度考察一番,回國後掀起了一股CMM初級認證熱潮,很多中國人對CMM認證也不以為然,但有一點無法迴避,那就是CMM是硬文憑、是護照,沒有它,連軟體國際市場的門都難以邁入,它實際上也是美國標准。

不過,印度模式是處於全球軟體業價值鏈的最底層,在孟加拉的女工為沃爾瑪的血汗工廠努力工作時,班加羅爾的程序員們也在為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軟體訂單埋頭苦幹。這些訂單可能已經被倒手好幾次,利潤被層層盤剝,而且這種代工受美國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美國經濟不景氣,班加羅爾的工程師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對西方列強而言,班加羅爾是軟體業的血汗工廠,而中國連成為「血汗工廠」都很艱難,因為中國的軟體業是一盤散沙,各有各的標准,標准太多則造成沒有標準的現實局面,照搬CMM是一條路子,但不妨換個思路,能不能制訂中國自己的軟體業標准?畢竟中國是21世紀最大的市場。

E. 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水平怎麼樣

很高。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成立於1981年,總部設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在44個國家共設立了4000多所教育培訓中心,每年為全球培養約50萬的IT專業人才。學校水平很高,在IT領域有著一定的話語權。

F. 印度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是什麼

印度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是印度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印度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
故選:C.

G. 印度的IT業非常發達,為什麼

探尋印度軟體產業迅速崛起的奧秘,你會發現起著巨大推動作用的,恰恰是高科技之外的「非技術因素」。 政策幾乎任何產業的興衰都與政策的引導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1984年,拉吉夫·甘地執政伊始,印度政府就把計算機的開發當成了一件大事,他甚至因此而被人戲稱為「計算機總理」。拉奧總理執政後,政府又採取了許多新辦法支持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免除進入高科技園區的公司進出口軟體的雙重賦稅,允許外商控股100%,免徵全部產品用於出口的軟體商的所得稅等等。1998年,印度政府還組建了「國家信息技術特別工作組」,由國家總理任組長,制訂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在稅收、貸款、投資等方面全方位採取措施,為信息技術產業提供政策支持。教育說實話,印度的基礎教育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的高等教育卻在發展中國家中非常突出。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可謂是有識之士。他從50年代起就按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樣子,在全國陸續建起了6個「印度理工學院」(IIT)。今天,正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支撐著信息技術產業大廈。 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現在,印度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據說,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信息技術培訓。 語言幾乎人人懂英語是印度發展信息產業上的獨有優勢,使得印度人在開發研製軟體上如魚得水,沒有任何語言障礙,這就大大加快了科研開發的速度。 成本曾有人測算,印度編程人員的工資只有發達國家的1/8到1/5,這就使許多發達國家紛紛把軟體的設計等工程交給數學天分很高而工資卻相對很低的印度人去做,客觀上帶動了印度軟體業的發展。中國歷來是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國度,按理說這方面的優勢很強。但不能不看到,近年來情況已經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投資成本不高的優勢開始減弱。比如,有些外商卻步不前的原因是,中國的通信費用過高,如果在中國投資辦企業,通信成本首先就佔去了一大塊,算下來,還不如在本國經營上算。揪錯┆評論1┆舉報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閱讀全文

與印度信息科技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最近有什麼新聞 瀏覽:145
中國地鐵哪個待遇好 瀏覽:367
伊朗有什麼武器可打美國本土 瀏覽:257
蒙牛印尼建在哪裡 瀏覽:3
伊朗女人為什麼要戴黑紗 瀏覽:395
超市賣的義大利面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790
中國跟義大利外交關系怎麼樣 瀏覽:275
伊朗八十年代發生什麼 瀏覽:212
中國現在每天口罩生產多少 瀏覽:828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4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61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70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2
cf越南服怎麼變神仙 瀏覽:817
印度白色的蟲子怎麼消除 瀏覽:106
英國人怎麼親吻表達愛意 瀏覽:143
為什麼要遵守美國對伊朗的禁令 瀏覽:655
英國一年用多少電 瀏覽:177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瀏覽: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