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野人是怎麼回事
1983年夏季,來自巴厘島上的3個獵人到蘇門答臘南部的沼澤地帶去度假。
傍晚時分,他們到達沼澤地邊緣,搭起了一座帳篷。也許是蚊子困擾的緣故,半夜過後,獵人們還是不能入睡。他們傾聽著森林裡傳來各種各樣古怪的聲音,有夜鳥的叫聲,也有青蛙的齊鳴。就在這時,從沼澤地深處突然傳來一陣凄厲模糊的叫聲,使獵人們感到毛骨悚然。
天剛亮,獵人們再也忍不住了,便掀開帳篷向叫聲方向跑去。眼前的景象使他們目瞪口呆:泥地上躺著一個似人非人的怪物,它污跡斑斑,腳上沾滿野草,長長的頭發一直撥到腰下。「野人!」獵人們驚訝地叫了起來。聽到了喊聲,「野人」便慢慢地抬起頭來,翕動了幾下嘴唇,突然頭一低,昏了過去。獵人們大聲吆喝著,把「野人」救回了帳篷。
獵人們經常來到這一帶,知道在6年前,附近的塔蘭格·烏里克·巴洛米村曾有一個小女孩伊米亞季失蹤了,這個「野人」會不會就是伊米亞季呢?
事情發生在1977年2月11日。那天,村子裡的幾個孩子異想天開,打算去作一次長途探險。塔蘭格村位於蘭布格境內,四周全是沼澤地,沼澤地外是一大片連綿不斷的原始森林。森林裡有野獸,河流里有鱷魚,這些都使孩子們的旅途充滿了危險。可天真的孩子哪管這些,他們瞞著大人,駕船出發了。
同行的共有5個人,12歲的伊米亞季,她5歲的妹妹伊達瑪麗雅尼和另外3個男孩子。一開始倒還順利,小船順著河流駛得飛快。可是,在中途船突然陷進了漩渦,漩渦激流使船陀螺般打起轉來,最後,翻了個底朝天,孩子們全都落了水,一場悲劇發生了……也不知過了多久,伊達瑪麗雅尼和另外2個孩子蘇醒了,他們發現自己已經被水沖到岸邊。伊米亞季和另一個男孩卻失蹤了。
村民們趕到河邊,像梳理頭發似地把整個河底「梳」遍了,但只找到男孩的屍體。伊米亞季的父母急得快發瘋了,他們跑遍了附近的河岸、森林和沼澤地,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伊米亞季。6年多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人們早就忘記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
獵人們回到村裡,好奇的村民馬上包圍了他們,想目睹一下獵獲物。伊米亞季的母親也擠在人群里,端詳著這個「野人」。突然,她發現「野人」的鼻子、眼睛、耳朵無一不像伊米亞季。母親的心顫抖了,她認出了女兒。於是,一把摟住女兒就痛哭了起來。奇怪的是,伊米亞季卻嚇得直往後退,並露出恐懼的眼神。
人們請醫生替伊米亞季治病,檢查的結果使人十分吃驚:伊米亞季的體重只有25千克,身高還像個12歲的孩子。幾個月後,她的個頭明顯長高了,體重也增加到31千克,但遺憾的是,伊米亞季沒能回憶起人類的語言,只能用手勢「說」話。
人們始終沒法弄清楚,失蹤6年多,伊米亞季和誰生活在一起?根據經驗,一個12歲的落水兒童沒有別人的幫助,很難在沼澤地帶和叢林中生存。據當地的老人們說,過去這一帶常發生母猩猩偷孩子的事。人們還注意到,伊米亞季害怕時,面部表情特別像猩猩,她不能直立,手腳彎曲,佝僂著腰在地上爬行。
然而,根據這些現象就能肯定小女孩伊米亞季一定是被猩猩帶大的嗎?
伊米亞季的悲慘身世引起了義大利女醫生安娜·盧多維利的注意。在此以前,人們在塞拉勒窩內發現了一個名叫貝比·霍斯皮塔爾的小女孩,她的情況與伊米亞季相仿。因此,貝比也引起了安娜醫生的注意。
那是1978年的事。在塞拉勒窩內的邊遠地區斯耶爾拉·列奧納,墾荒的農民們發現一個「野人」正在與黑猩猩玩耍。看見了人,黑猩猩逃之夭夭,「野人」卻被逮住了。農民們把她丟進網兜里,帶了回來。有個農民想欺侮這個小「野人」,他透過網眼掐住了她的腳趾。不料,小「野人」靈活地掙開了,還用牙在他的手背上狠命咬了一下。
人們「欣賞」著這個俘虜,問了她許多問題,但女孩只會像黑猩猩那樣咕咕呀呀地嘟噥。給小「野人」鬆了綁,她就弓著腰在地上爬。她不會使用杯子,只會舔水。有人往地上扔下香蕉,她立刻趴倒在地,用牙銜起香蕉大嚼起來。她根本不懂得襯衣有什麼用,把人們給她穿的衣服撕成了條條碎片……
人們給小「野人」起了個名字叫貝比·霍斯皮塔爾,並用鐵鏈鎖住她的腳,把她拴在後院里的小板棚里,每天喂她吃些麵包和粥。這樣的生活一共維持了4年。直到1982年地區的巡迴醫療隊來到村裡,她才被帶到地區醫院進行治療。
其實,在安娜醫生研究的在野外發現的孩子中,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除了猿猴、猩猩以外,還有豹子、狼和熊。安娜認為,這些孩子被野獸帶大是肯定無疑的。她認為,一個成年人在野外單獨生活已是十分困難,更不用說是孩子!那麼,野獸為什麼要撫養孩子呢?安娜以為這主要是出於動物的母愛。這些動物或是剛剛喪失了自己的孩子,或是因為乳房腫脹需要吮吸,因而就當起孩子的「養母」。
然而,另一些科學家表示不同意安娜的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失蹤的原因各異,應該作具體分析。就說伊米亞季吧,她是翻船以後失蹤的。那麼貝比·霍斯皮塔爾呢?還有著名的「印度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呢?他們的情況全不一樣。以「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為例,人們認為她們是狼撫養大的人,都說她們的習性乃至形態都變得像狼,像狼那樣舔水,吞食生肉,在地上爬行,再熱的天氣也不出汗而只是大口喘氣,在黑暗中眼睛能像狼那樣閃閃發光。而反對者則認為,人要做到像狼那樣舔水是很困難的。因為人的舌頭太短,用舌頭舀水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還有,人的體表長有汗腺,而狼則沒有汗腺,要想讓人也像狼那樣在夏天不出汗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再有,狼習慣了夜間活動,眼內生有一種特別的反光層,能在晚上閃閃發光,而人沒有這種反映層,又怎麼能像狼那樣閃閃發光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因此,他們認為貿然下結論,認為在獸穴附近發現的,或是和野獸同時發現的孩子就一定是由野獸撫養大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但是,說這些孩子不是由野獸帶大的,那又是由誰帶大的呢?他們也說不上來。
關於「獸孩」的討論目前已經持續了很久,在這個謎沒有被徹底解開以前,爭論將一直繼續下去,這些問題暫時還得不到回答。
❷ 「野人」特點是什麼
在我國,關於「野人」的傳說由來已久。從雲貴高原到大江南北,從百歲老人到放牛娃娃,差不多都可講一段「野人」的故事。其大意是:在那深山老林里,有一種「野人」(有的地方叫人熊),它渾身是毛,兩「腳」行走,一旦被它抓住,就難於逃命。人們為了防禦,兩肘帶竹筒,若與「野人」相遇時,就把套有竹筒的手肘讓「野人」抓住。此時,「野人」歡喜若狂,笑暈過去。就在這一瞬間,被抓的人丟下竹筒可立即逃命。當「野人」清醒過來時,在它手中留下的只是一節空空的竹筒。
「野人」的故事,並非只局限於我國,從亞洲到美洲,也有相似的傳說。如「雪人」、「怪人」等等,都與我國傳說中的「野人」形態大同小異。
那麼,世界上究竟有無「野人」呢?
依進化論的觀點,所謂的野人不像是指的現代人類,因為現代人除了極個別的返祖現象(如毛人),正常人是不會遍體生毛,臉面似猴的。即使現代人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不吃鹽,不吃熟食,不穿衣服,除了頭發、胡須等毛發可能長得比較長之外,全身是長不出那麼稠密的長毛來的,更不用說臉面會變成了猴相。如果這種推論有一定的道理,那麼所謂的野人,勢必要從另外的角度上考慮了,即看看有哪些動物的形態與傳說中的「野人」有關。
據目前所知,世界上的大型哺乳動物中,只有靈長目中的類人猿和一些高等的猴,在迫切需要的時候能直立起來並且單憑兩腳向前移動;還有食肉目中的某些熊也可以站立。這就產生了這樣的問題:傳說中的「野人」會不會就是猿、猴或者熊呢?當然,並不排斥「古人」向「新人」進化過程中,由於內因和外因的種種條件所致,少數「古人」一直保留著那種原始的形態而殘存到了今天,成了人們所說的「野人」。不過,這種可能性是極有限的,而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前兩者。
首先,從熊說起。
熊科包括六屬:即白熊、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馬來熊和懶熊。白熊和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熊類。白熊僅限於北極地區;棕熊遍及亞、美、歐各大陸;黑熊的分布,也相當的廣泛。
中國的熊,除棕熊(有的地方又叫馬熊)外,還有黑熊和一種黑熊的變種——白熊。這幾種熊,尤以黑熊的分布最廣,幾乎全國都有。棕熊的生活區,主要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一帶。據說。在秦嶺山脈的西端也有它們的足跡。
棕熊的個子很大,其體重可上千斤。它的毛色有深有淺,而以棕褐色為主。性孤獨,從不成群。
黑熊的個子小些,但體重也有好幾百斤。它的毛色,除了頸下有一塊白毛外,其餘都是黑的。它的生活習性與棕熊差不多。但視力不如棕熊,所以它有個外號,叫「黑瞎子」。
無論棕熊(馬熊)還是黑熊,都能站立,若經馴養,還能「行走」幾步或做出一些惹人喜愛的動作。
由於熊能站立,在自然界里易於給人一種錯覺,即把熊當做「野人」。尤其是它的足印,如果不仔細觀察,或者印痕經過化,常常被誤認為是人的腳印。為了說明問題。這里不妨談談長期以來關於「雪人」的傳聞。
19世紀以來,有不少探險家、考察隊曾在喜馬拉雅山考察「雪人」。這種考察至今還在繼續。其中就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的雪人根本不存在,而是一種熊。但也有人反對,或半信半疑,認為雪人不是熊,而是一種大型的類人猿,或者「古人」階段某些殘存分子。
一些學者對「雪人」作了如下有趣的描述:
(1)「雪人」生活在4~5千米的雪線以下的森林上端。
(2)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
(3)體高1.7~1.8米。完全直立「行走」。
(4)全身長毛,毛呈灰色或褐色。
(5)性孤僻,喜歡單獨活動。
(6)「雪人」腳印長25~30厘米,比人腳要寬,大趾和第二趾厚,與尼安德特人相似,但還要原始。
看了這樣的描寫,「雪人」的存在似乎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近多年來人們從未抓到過它,甚至連它的照片或者它的骨骼也都沒找到。究竟有沒有「雪人」,誰都不能肯定。
同樣,「野人」亦存在著與「雪人」相似的問題。可以直截了當地說,至今還拿不出關於「野人」的具有說服力的實證。僅憑目睹、傳說或者毛發、足印,畢竟是難於對它的存在做出確切的結論的。
以上談到的是熊與「野人」、「雪人」的關系。現在,再來看看「野人」是否可能就是某幾種大型的高等靈長目。
靈長目的種類繁多。依照現行的分類,包含著好幾個亞目。這里所要討論的,只限幾種大型高等靈長類動物。如猴亞目中的四川猴、廣西猴;類人猿亞目中的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這些種類,除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外,四川猴、廣西猴、長臂猿在中國境內也有發現。
猩猩的身高介於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約1.3~1.4米,雄的高於雌的。體重一般在50~100千克。猩猩有一身棕紅色的毛,腿短,胳膊長,肚皮大,看上去顯得特別笨重,遠不及黑猩猩靈巧,反應也比較遲鈍。但它們的力氣很大,據說可以同大蟒搏鬥。
它們有築巢的習慣,但都是臨時性的,用過兩三次後就扔掉,然後搬家再搭。猩猩不喜歡群居,愛單獨活動,年長的雄猩猩性更孤獨。它們在南洋老家以各種野果、嫩芽、嫩葉為食,有時也吃點鳥卵或者小鳥之類的動物,還有昆蟲。黑猩猩產於非洲西部和中部,生活在熱帶的密林中。它們個子不大,直立起來約1米許,體重一百來斤。它們全身黑色,行動敏捷,善於模仿人的動作。別看它個子不高,但其臂力很強,三個壯漢不—定能抓住它。
黑猩猩喜歡群居,常10隻到30隻一起在叢林中覓食,食物以植物為主,如野果、嫩枝、樹葉、野菜,也吃蝗蟲、鳥卵及某些哺乳動物,如野豬和狒狒等。
大猩猩生活在非洲熱帶潮濕的密林中及高山上。有兩種:一種屬西非低地的大猩猩;另一種屬中非高山上的大猩猩。這兩種大猩猩的形態和毛色都有所不同,低地的前肢較高山上的略長;低地的毛較稀疏,不像高山種那麼厚密。
大猩猩的身材比其他類人猿都高大,一隻中等個子的大猩猩就超過1.5米,體重達200千克。因此,大猩猩的體力足以匹敵一頭雄獅或一頭老虎。它是聚居的動物,常常是三五成群,共同生活。它們的流動性大,無固定住所。它們的食物與猩猩和黑猩猩相似,以野果、嫩枝、樹葉為生。
大猩猩有一種特殊的本領,當它被人發現或遇到天敵(虎、豹之類)時,便站立起來,用「拳頭」使勁敲打自己的「胸膛」,同時張開大嘴,露出犬牙,連聲怒吼,以此示威,嚇唬對手。
長臂猿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原始森林中,分布范圍僅限於東南亞。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和廣西南部,以及海南島等地也先後發現過長臂猿。它是上述幾種類人猿中個子較小的一種,站立起來僅1米左右。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前肢相當的長,其次是膽小、怕冷、行動敏捷。長臂猿的活動有一定的路線,吃野果、樹葉、嫩芽、昆蟲、鳥卵等。
四川猴是在中國四川西部、北部以及橫斷山脈一帶高山上生活著的一種比較大型的猴子。它的身材比一般猴子都大,站起來可超過1米。體毛厚密,能耐寒,毛色棕褐,或者呈青灰色(因此又叫大青猴)。老年的猴子在兩頰和頦下常生長出相當長的須毛四川猴的食性與上述幾種類人猿相似,主要吃植物性食物。
中國猴子的種類較多,如廣西猴、台灣猴、黑葉猴等。此外,還有一種最珍貴的金絲猴,這種猴子的尾巴很長,毛色優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品種。它分布在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和湖北的神農架等地。
以上列舉的種類,在靈長目中都是比較重要的代表,特別是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與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並且它們在不得已的時候也能用兩腳走路,也能站立起來,「行走」幾步。
所以,當人們尚未認識某種大型靈長類的本來面目之前,更易於把它們當成「怪物」或者「野人」。例如猩猩,它的老家在赤道附近,居住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兩個島上。土著人稱它是「奧蘭烏旦」,即林中「野人」。
在我國,類似上述猩猩的例子也曾有過。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據說在西雙版納密林中,有人發現了「野人」。但經過反復考察,卻毫無結果。後來人們推測可能是一種類人猿(如長臂猿)。
在蒙古人民共和國,亦有相似的流傳。那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了。曾看見過「阿爾馬斯」(即「野人」)的戈壁居民講:「阿爾馬斯」很像人,遍體有一層薄薄的紅褐色的毛發。它與蒙古人的高矮差不多,但是有點兒駝背,走路時膝蓋部分是半彎的。它的頜骨很大,前額很低,眉弓像蒙古人一樣突出,與尼安德特人完全吻合。
此外,在美洲還發現過一種叫做「薩斯誇支的怪物。有人聲稱它能直立行走,身上長毛,樣子像人,有2米來高,大腳。一些探險家在考察中,不僅發現了「薩斯誇支」的毛、足印、手印和聽到了它的叫聲,而且據稱還拍下了珍貴的鏡頭。
即使在今天,一些偏遠角落裡仍隱藏著一些令人驚異的動物。近年來,動物學界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1994年在越南發現了兩種「怪物」:一種是越南麂,它是一種羚羊,大部分時間待在水裡,腦袋長得奇形怪狀,鼻孔長在鼻口上方;另一種「怪物」是長著紡錘形角的生活在叢林里的公牛。這些未知動物的存在,也很容易引起人們對「野人」的錯誤理解。
雖然,不管是「阿爾馬斯」,還是「薩斯誇支」,其命運與前面提到的「雪人」如出一轍,都沒有獲得令人信服的真憑實據,但人們對「野人」的探索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繼喜馬拉雅山「雪人」尋蹤之後,1994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格林韋爾率領一支中美聯合考察隊,開始了在中國搜尋「野人」的艱難旅程。他們在傳說中「野人」出沒最多的地方收集到了一些毛發。這些樣本被送到上海某高校的核物理實驗室。物理學家們得出結論,樣本中的金屬含量表明,這些毛發屬於一種尚未被發現的物種。
看了這些例子,人們也許會說,什麼「野人」不「野人」,根本沒有那麼一回事。中國既無猩猩,更無大猩猩和黑猩猩,說不定鬧了半天是熊或者猴。甚至什麼也不是!
但是不能把問題簡單化了,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和逐步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國史料中記載的和民間流傳的「野人」,除了熊和猴有可能被誤認以外,還有沒有把別的什麼動物當成「野人」的例子呢?比如說,像類人猿之類的動物。當然,從現代動物學的觀點看,中國除了長臂猿外,還都未曾發現過現在生存著的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但是,根據古生物學、考古學以及有關史料,在我國有些動物是二度生存過的,如猩猩和巨猿。
為了把問題說得透徹,讓我們看看「大熊貓—巨猿動物群」的興衰史。
人們對於大熊貓的了解,比對巨猿的了解要多得多。為什麼?這是由於大熊貓有活著的代表,加之外形奇特,動作惹人喜愛,使它成為世界各國動物園中的珍貴展品。而巨猿呢?卻完全相反,人們能見到的都是化石,除了少數古生物工作者對它比較熟悉外,一般人不一定了解。要是巨猿也能有其活著的殘存代表,恐怕比熊貓的聲望高得多。
20世紀以來,在我國江南廣泛分布的石灰岩山洞裡,先後發現過相當數量的大熊貓和巨猿等脊椎動物化石,從地質歷史的第四紀開始就有了它們的足跡。如距今200萬年前的廣西柳城巨猿洞,經多次發掘,共採集了幾十種哺乳類化石,其中最多的乃是巨猿,單個的牙齒就數以千計,比較完好的下頜骨有三個。除此以外,還有猩猩、熊貓、犀、貘、馬、象以及大量肉食類和偶蹄類等古動物。這時期的大熊貓—巨猿動物群,由於處在初級階段,數量有限,因而保存下來的化石也就不多。據目前所知,只發現了幾個地點,廣西柳城巨猿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到了第四紀中期(距今大約100萬年),該動物群除在中國江南各省和秦嶺北坡存在外,在我國的西南各鄰國也有其蹤跡可尋。此時期的這個動物群,無論種類上還是數量上都很繁盛,可以說是它們興旺發達的時期。
到了第四紀晚期(距今10萬年前),人類的發展和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大熊貓—巨猿動物群的分布范圍和個體數量逐漸地縮小並減少。隨著全新世(距今l萬年前)的來臨,由於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人們砍伐樹木、竹林以及開墾耕地,特別是狩獵,使大熊貓—巨猿動物群中的絕大部分成員走向滅絕,倖存者寥寥無幾。知識點第四紀
第四紀是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最後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下限年代多採用距今260萬年。
從第四紀開始,全球氣候出現了明顯的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的模式。在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是,近年來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犀、貘、象、大熊貓等化石表明,這些分子在中國境內的消失,或者說,它們從北緯36度縮小到今天赤道附近的所謂「印度—馬來西亞動物群」,其年代並不遙遠,僅僅幾千年的光景。
再有,中國古代史書中,對猩猩、貘、犀、象等動物不僅有詳細的出現地點和時間的記載,還有形態描述。如:
貘,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四川、雲南保山曾有發現,更近的記錄是1865年,即距今138年,在湖北省的竹山縣還有發現。但有關的記載是否屬實,有待進一步證明。
犀,公元前800年左右在陝西鳳翔縣、甘肅張縣、山西新絳縣有發現記載。
象,1077年,即距今926年,在福建漳浦縣南40千米的地方曾有象群活動。
至於猩猩,公元前400年,在雲南保山縣、廣東封川縣、湖北房縣均有其活動的記載。如羅意《爾雅翼》上說,猩猩如「婦人被(披)發」,「袒(露)足無膝」,「群行,遇人則手掩其形」,謂之「野人」。
以上史料,則進一步證實了大熊貓—巨猿動物群在中國境內的滅絕時間,比我們原來理解的更加推遲了。
現在的問題是,以上列舉的犀、貘、猩猩,還有巨猿,是否在中國境內真的無影無蹤了呢?這的確很值得探討。
拿大熊貓來說,它出現在距今2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起初是帶狀分布,後來擴大成片狀分布(此時從華南已擴大到了秦嶺以北),最後在一些地區滅絕了,在一些地區保存了下來。現在,僅分布在中國四川省西北部及與甘肅、青海相鄰的深山老林里。既然大熊貓能殘存下來,那麼與它同屬一個群體的動物如巨猿,是否也同樣,在中國現有的某些原始森林還有其活著的代表呢?從大熊貓—巨猿動物群的興衰史中,這種例子是可以找到的,大熊貓不就是實證嗎?
我們再舉一個植物學上的例子,看一看這種可能性。
人們早已熟知的一種世界植物元老——水杉,它最早出現在1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這類植物在世界上至今只發現了11種,原來,由於地殼的變遷,它們逐漸滅絕了,惟有中國境內的四川省萬縣和湖北省利川縣這塊特殊地帶的水杉,卻默默無聞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殘存到了今天,真是幾經風霜,一枝獨秀。當中國植物學家發現水杉時,被認為是20世紀轟動全球的植物學界的最大的發現之一。
從植物活化石——水杉發現的前前後後不難看出,既然植物能從1億年前開始一直活到了今天,而且一直到20世紀才被人們所認識,那麼在類似的地區,類似的環境中,像巨猿、猩猩之類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在那茫茫林海之中殘存下來,也並非異想天開。
❸ 世界上真的有野人,食人族嗎它們吃人嗎。
馬來群島東部幾百年前很多食人族,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有,前幾周才看到新聞一對情侶遭了
❹ 世界上的野人吃的是什麼
喝山泉.吃野果.
❺ 世界上真的有野人嗎它們會吃人嗎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某種進化程度較高的大型靈長類動物被誤認為是野人,他們應該不吃人的,因為平時見不到,見到了也會躲避,而不是攻擊,動物都有躲避沒見過的生物的天性。
------------------------------以下來自網路------------
神農架有野人嗎?
"野人"是當今世界"四大謎"之一。神農架到底有沒有"野人",已經成為舉世觀注的問題。今年(這里指1995年,因為本文發表於1995年。作者注)2月,由15人組成的綜合考察隊在北京集訓,准備在4月和9月到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進行為期近半年的兩個單元的靜態"野人"綜合考察,以期揭開中國的"野人"之謎。
在這個科學之謎尚未揭開之前,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神農架的"野人"呢?神農架林區文化局科普作家尹筍君先生向我們講述的故事,也許會令讀者大開眼界。
一、一個離奇的傳說
公元1915年(民國4年),神農架邊緣地帶的房縣,有個叫王老中的人,他以打獵為生。一天,王老中進山打獵,中午吃過干糧,抱著獵槍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不一會兒,他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朦朧中,他聽到一聲怪叫,睜眼一看,有一個2米多高、遍身紅毛的怪物已近在咫尺。他的那隻心愛的獵犬早已被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驚恐地舉起獵槍……
沒想到紅毛怪物的速度更快,瞬間跨前一大步,奪過獵槍,在岩石上摔得粉碎。然後,笑眯眯地把嚇得抖成一團的王老中抱進懷中……
王老中迷迷糊糊中,只感到耳邊生風,估計紅毛怪物正抱著自己在飛跑。不知翻過多少座險峰大山,最後他們爬進了一個懸崖峭壁上的深邃山洞。王老中漸漸地清醒過來,這才看清紅毛怪物的胸前有兩個像葫蘆一樣大的乳房。他立刻明白了,這個怪物原來是個女"野人"。
白天,女"野人"外出尋食。臨走的時候,她便搬來一塊巨石堵在洞口。晚上,女"野人"便抱著王老中睡覺。
一年後,女"野人"生下一個小"野人"。這個小"野人"與一般小孩相似,只是渾身也長有紅毛。小"野人"長得很快,身材高大,力大無窮,已能搬得動堵
洞口的巨石了。由於王老中思念家鄉的父母和妻兒,總想偷跑回家,無奈巨石堵死了他的出路。因此,當小"野人"有了力氣後,他就有意識地訓練小"野人"搬石爬山。一天,女"野人"又出去尋找食物,王老中便用手勢讓小"野人"把堵在洞口的巨石搬開,並且著自己爬下山崖,趟過一條湍急的河流,往家鄉飛跑。就在這時,女"野人"回洞發現王老中不在洞里,迅速攀到崖頂嚎叫。小"野人"聽到叫聲,野性大發,邊嚎邊往回跑。由於小"野人"不知河水的深淺,一下子被急流捲走。女"野人"奄慘地大叫一聲,從崖頂一頭栽到水中,也隨急流而去。
已不成人形的王老中逃回家中,家人驚恐萬狀,竟不敢相認。原來他已失蹤十幾年了,家人都認為他早已死了。
這個離奇的傳說,向我們表明:"野人"與現代智能人能夠婚配,說明二者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只可惜王老中與紅毛女"野人"的後代沒有留在世上,不能作為考察"野人"的直接證據。
二、"猴孩"的故事
無獨有偶。在神農架附近的巫山縣也流傳著一個類似的故事。
1938年,在海拔1900米的大巴山區的當陽,有一個樹坪。這里,山勢險峻,到處都是濃密的原始森林,林的邊緣有一間孤孤零零的架式茅草房,房裡住著一位叫桃花嫂的女人。那一年,桃花嫂32歲。一天,桃花嫂上山給丈夫送飯,一去便不復返了。30多天後,她衣衫襤褸地回到家。第二年4月,桃花嫂生了一個像猴子一樣的兒子,兩個月生牙,很利,常常咬破媽媽的乳頭,指尖似爪,五、六歲才學會搖搖晃晃地直立行走,見人便"嘿嘿嘿"笑個不停,不會說話,偶爾"呷!加上!哦,哦,哦!"叫喚幾聲。隨著年齡的增長,野性愈加明顯,常年不穿衣服,不蓋被子,把衣、被撕得粉碎,喜歡爬梯子,像猴子一樣敏捷,上上下下,鑽來鑽去,有時還頭朝下倒滑下來,人稱之為"猴孩"。
60年代初,"猴孩"已20多歲了,身高2米多,頭頂有縱向隆起,兩耳較大,偏向頭頂,兩小臂有彎曲。因此,也有人稱他為"猿孩"。"猿孩"性情粗野,見客人到家就猛撲過去,連抓帶咬,爬山、過溝坎如履平地,只吃生食,見到樹林狂喜亂奔。家裡人怕他生事,就用繩子終日捆住他的手腳,精神上受到很大壓抑,終日悶悶不樂,一次,不小心被火盆中的火燒傷屁股,身體日漸虛弱,兩天後,抱著母親大笑而死。死時 是1962年臘月,當時年僅23歲。 f
"猴孩"獨特的行為和特徵,在他的家族中絕無僅有。他的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都很正常。哥哥還當過生產隊長。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也無反常之處。"猴孩"到底是誰的後代呢?
70年代,"野人"考察隊顧問孟瀾從巫山文化館找到"猴孩"生前的照片,又挖出"猴孩"遺骨,經分析研究認為,"猴孩"的一切特徵都符合於從猿到人進化過渡的特點,是本世紀30年代末,一個現代智人的中華婦女生了一個"亦猿亦人"的男孩。從生物學和醫學的角度上來說,人與猴雜交,不可能受孕,因為二者不是同種,而不同種的生物是不能繁衍後代的。所以說,猴娃的父親絕不是猴子。而根據附近多有"野人"活動的情況看,猴娃很像是現代文明人與"野人"雜交的後代,他像人的地方少,像猿的地方多。他更像鄂西北神農架所生活的"野人"的形態習性。這就開始把寧野人"考察與考古人類學、實驗人類學結合起來。
三、追溯歷史
神農架關於"野人"的傳說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到5世紀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山海經·中次九經》中提到"熊山(即今鄂西北神農架)中有一種身高一丈左右,渾身長毛,長發、健走、善笑的"贛巨人"或稱為"梟陽"、"狒狒"的動物。西漢時期成書的《爾雅》中記載:"狒狒"人形長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見人而笑。"這種動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野人"。
更早一些,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24年,即距今3000年前,我國人民就捉到了一對"野人"獻給了周成王。
戰國時期,出生在神農架附近湖北秭歸的、楚國著名的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在他的《楚辭·九歌》中,也曾經以"野人"為題材,寫過一首
《山鬼》的詩:
若有人兮山之阿,
彼薜藶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筆,
予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大夫在這里描寫的"野人"形象是:似人非人,站在山樑子上,他披掛著薜藶藤,帶系松蘿蔓,多疑善笑,羞羞答答。
公元400年前的晉朝,在湖北房縣(今神農架林大部分地區原屬房縣管轄)也有關於"野人"的記。如《爾雅翼》中說:"猩猩如婦人,披發、袒足、無膝、群行,遇人則手掩其形,謂之'野人'。"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我國人民不僅捉到過"野人"獻給皇帝,而且還給"野人"畫了圖像。
1977年,在房縣高碑大隊出土的西漢古墓中,一塊作為陪葬的銅鑄的搖錢樹九子燈上,就有"野人"的畫像。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野人"資料。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王嚴恭纂修的《鄖陽府志·房縣》中記載道:"房山在城南四十里,高險幽遠,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修丈余,遍體生毛,時出山嚙人雞犬,拒者必遭攫搏,以炮槍之,鉛子落地,不能傷……"這里的毛人即指"野人"。1925至1942年的18年間,房縣有多次活捉和打死"野人"的記載,活捉以後,還綁著在房縣大街上示眾。
原湖北省水利設計院副院長翟瑞生回憶說:"1944年我在三五九旅工作,秋季離開延安,1946年秋,五師突圍,春節前我們走到興山縣與房縣交界處(即現在的神農架林區酒壺坪)時,發現在靠坡邊的樹林旁,站著兩個'野人',正抬頭看著我們,嘿嘿笑著,它們滿身是毛,身上的毛是黑紅色的,頭發較長,披散著,顏色是淡棕色的;個子比普通人高,塊頭蠻大。高的那個是母的,兩個乳房很大,它還用樹葉圍著下身。當時,我們與'野人'相距大約有二十幾公尺。由於軍紀嚴,我們沒有人理它們,但整個部隊的的人都親眼看見了。"
原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馮明銀說:"'野人'這東西是有,我還見過。那是1960年,我正在盤龍搞中心工作。一天中午,我看到對面山上有一個'野人',頭發很長,顏色很紅,身子前面的毛是紫紅色。當時我站在一起的5個生產隊幹部都看到了。他們吼了一聲,'野人'才站起來走入老林中去了。"
縱觀歷史,被人們稱為"野人"的奇異動物,在神農架生長繁衍,傳宗接代,已有數千年之久了。
四、與"野人"的遭遇
歷史只能說明過去。那麼,當代人與"野人"的緣份如何呢?
1974年5月1日,房縣橋上公社清溪大隊副隊長殷洪發在山坡上砍柴。他猛一抬頭,發現從山下爬上來一個直立走、渾身長毛的怪物。這個怪物很快就來到他的面前,伸手就要抓殷洪發。這時,殷洪發想躲避已經來不及了。殷洪發立即用左手抓住這個怪物的頭發,右手舉起鐮刀向怪物的左臂砍去。怪物疼痛難忍,嘰哩哇啦亂叫,拚命從殷洪發手中掙脫逃走。但一撮紅色頭發卻被殷洪發拔了下來,至今殷洪發的手中仍然還有30多根"野人"的紅毛。
1976年春,東薅坪社員朱國強背著獵槍趕著牛群,到山上放牛。時至午,朱國強十分疲倦,於是,他便坐在一塊石頭上扶著獵槍打瞌睡。一陣怪叫聲把他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啊呀!面前已站著一個似人非人、通體紅毛的傢伙。他一邊獰笑,一邊伸出毛茸茸的大手,抓住了朱國強的獵槍,另一隻手抓住了朱國強的棉襖。朱國強拚命用力奪槍。由於用力過猛,雙方都跌倒在地,順著山坡滾了下去。正在緊要關頭,朱國強平時精心飼養的一隻大黃牯牛兇猛地沖了上來,一頭向怪物撞去。紅毛怪物一驚,掉轉頭向林中逃去。朱國強見怪物逃走了,連獵槍和棉襖也顧不得拿,沒命地跑回家中,嚇得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神農架南端的興山縣棒子公社,有一名叫甘明之的青年社員。他於1975年5月的一天與一個"毛人"相遇。這個"毛人"大約身高2米多,與甘明之面面相視。甘明之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只喊"救命"。但那"毛人"並不理會,一把抓住甘明之手中的棒子,一腳踏住了甘明之的左腳,並且眯著眼睛放聲大笑。甘明之使勁掙扎,過了一會兒,發現左腳松動了,便丟掉棒子,拔腿就跑。將進村子時,一個趔趄,摔出好遠。聞訊趕來救他的人把甘明之扶了回去。他一回到家便病倒了,半個月後才能下地幹活。
五、林區黨委邂逅"野人"
要說上面遇到"野人"的都是普通百姓的話,那麼,下面再來講一講林區黨委遇到"野人"的故事吧!
1976年5月14日凌晨一時,一輛吉普車正沿著房縣和神農架交界處的椿樹埡公路蜿蜒行駛。車上坐著剛從鄖陽地區開會返回的神農架林區黨委的5位領導幹部。車剛一轉彎,正在聚精會神開車的司機蔡師傅突然發現,在開闊的車燈照射下,公路上有一隻動物正弓著身子迎著小車走來。蔡師傅一邊高聲叫醒打瞌睡的人:"注意!看前面。"一邊加大油門,高速向這個動物沖去。但就在離它十多米遠的時候,這個傢伙猛地閃到路旁,驚慌地向公路邊的山坡爬去。沖過來的汽車嘎然停下來,差一點就撞到它的身上。由於坡陡石松,這只怪物沒能爬上坡去而順著陡坡滑了下來。它以前肢著地,抬起頭來,兩隻眼睛盯著車燈,形成前低後高,像人趴著的姿勢。
這時,蔡師傅猛按喇叭,開大車燈,其他5人急速下車,分兩路圍住怪物。此時,與怪物相距只有1.2米遠。他們驚奇地發現,趴在他們前面的是一個毛色發紅、樣子像人的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
當時在場的林區黨委副書記任忻有事後說:"我在山區工作幾十年,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動物。"林區革委會舒家國副主任說:"我小就喜歡打獵,見過的動物很多,但從未見過這樣渾身都是紅毛的動物,不知道它的厲害,不敢動它。"林區黨委常委、財貿政治部余傳勤主任說:"當時我在前面,一伸手就可以抓住它的腿。"可惜當時誰也沒有帶武器,一時找不到可以打擊它的利器。只有農業局的周忠義局長在地上摸起一塊石頭,砸在它的屁股上。這只奇異的動物轉過身子,緩緩地順溝而下,然後拐向左側,爬上了斜坡,進入林中,解黯里消失了。
後來,根據這6位目擊者的回憶,一致認為:這動物肯定不是熊,更不是猴子、羚羊等動物,而是以前都沒有見過的十分奇怪的動物。它毛色棕紅、細軟,臉呈麻色,腳毛發黑,背上有縷深棗紅色的毛。臂毛下垂約4寸長。四肢粗大,大腿有飯碗粗,小腿細;前肢較後肢短,腳是軟掌,走路無聲。屁股肥大,身體很胖,好像懷孕似的,行動遲緩,走路笨拙。它的眼睛像人,無夜間反光;臉長,上寬下窄;嘴略突出;耳朵比人大些;額部有毛垂下;沒有尾巴。
第二天,林區黨委用電話向地委宣傳部匯報了這一情況,隨後又用加急電報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作了匯報。加急電報的消息,很快轟動了湖北,轟動了中國,轟動了世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對湖北神農架"野人"的關注。1977年在神農架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野人"考察活動。
六、搜集"野人"的證據
在湖北省委和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1977年組織了建國以來最大的"野人"考察隊。考察隊員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博物館、動物園的專業人員,武漢部隊33700部隊派出了偵察支隊,房縣和神農架林區派出了熟悉情況的幹部和向導。辦公室設在神農架林區文化館。這次考察歷時140天。考察隊員在當地群眾的熱情支持下,登險峰,爬懸崖,在山洞棲身,與野獸共宿,足跡遍布神農架及其周圍方圓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峽谷,用辛勤的汗水換回了大量的資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隊李健(原湖北省鄖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報告了房縣橋上公社群力大隊女社員龔玉蘭和她的4歲的兒子楊明安在水池埡路遇"野人",疲憊不堪的"野考"隊員黃石波等人立刻趕到現場,找到了龔玉蘭了解情況。在龔玉蘭的帶領下,找到"野人"蹭癢的那棵大松樹,並在那棵樹上取下幾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從1.3米到1.8 米高處的樹幹上找到的。從形狀、粗細來看,與人的頭發十分相似。後經武漢、北京等科研部門用顯微鏡觀察,並與靈長目的動物--獼猴、金絲猴、白眉長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現代人的毛發作了比較。結果證明:"野人"毛主要形態結構特徵明顯不同於上述靈長目動物。以後又從7個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發,均是如此。
這次毛發鑒定,首次使用了微觀水平的實驗方法,標志著我國"野人"之謎的研究已經開始從神話傳說、目擊者提供證詞這樣的原始初級階段向科學考察階段進展。
1977年6月中旬,"野考"隊員沿著100里無人區陰峪河一線向海拔3000多米的主峰攀登。就在那殘積的雪地上,考察隊民工劉大個子發現了一行清晰的腳印,一左一右地排列著,每一步跨度都在1米左右,足印長25厘米,弧度30度,大腳趾與其它四趾分開,腳掌前寬後窄。顯然是一種兩足行走的動物腳趾。在神農架板壁岩下,一次發現100多個腳印,最大的腳印長達42厘米。考察隊首次灌制出5個石膏模型。經公安部門技術員鑒定,判斷出既不是人的腳印,也不是其它動物的腳印,可能是"野人"的腳印。這個"野人"應該身高大約2米左右,體重約150公斤。
1977年8月30日,青年工人蕭興揚在林區泮水公社的龍洞溝發現了一個個子不高的"毛人"。這個"毛人"兩足直立行走。考察隊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左赴現場,雖未捉到"毛人",但發現了它留下的腳印和糞便,拍了照片,並對腳印澆鑄了石膏模型。腳印全長24.5厘米,前寬後窄,大趾與其它四趾分開,缺乏足弓,腳掌微向內彎。這一腳印肯定不是熊的,而是屬於靈長類的,似乎兼有人和猿的特點。
1980年"野考"隊發現近千隻"野人"腳印,最大的腳印長度為48厘米,步幅最大為2.2米。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執行主席、華東師大生物系副教授劉民壯斷言:腳印是"野人"的間接證據,腳印多證明神農架是"野人"的老窩,有"野人"的群體。
作為旁證的另一手材料,就是關於"野人"窩的3次發現,其共同點是用多根竹子束扭編成沙發狀。1980年6月上旬,考察隊員在紅岩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發現用箭竹編成的窩,每束竹子約七、八根旋轉編織,形成沙發椅。長約89厘米,高約1米。同年6月5日,考察隊員在槍刀山也發現了用竹子編織的窩,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壓在一起,成圓椅狀,長1.5米,距離50米處又發現42厘米長"野人"腳印。沒有用手勞動,是編不出這種窩的。人又沒有這樣大的力氣,當時認為這是力大無窮的"野人"的傑作。
作為另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化驗"野人"的糞便。1976年11月前,在靠近神農架的房縣蔡子窪東側,曾有多人多次在這個地方發現過"野人",考察隊對這里進行了現場搜索,在山樑半坡一個陡崖頂部發現了"野人"的6堆糞便,都已乾燥。經觀察,有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殘渣,在蕭興揚發現"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糞便中,還發現大量昆蟲蛹皮,糞便直徑2.5 厘米,這些糞便與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與人的糞便有差異。人是不會吃昆蟲與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隊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糞便,經分析糞便內有未消化的竹筍、橡子和小動物的毛骨,糞便呈盤狀,在2個呈八字形的腳印之間,這明顯和其它動物大便方式不同,而與人相似。
❻ 野人為什麼肚子普遍很大
因為他們吃的食物難以消化,必須要靠自身強大的消化系統(如胃),那麼就造就了他們的肚子相對較大。
❼ 野人吃什麼
野味嘍,不然怎麼叫野人啊 野草 野豬肉 野鴨肉 反正都是野的~~
❽ 野人有哪些特徵
無論是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山脈的「雪人」,還是美洲的「大腳怪」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此動物似人又非人。
說它似人,是因為它有許多人的特徵:其一,凡目擊者都說野人直立行走,絕大多數沒有尾巴,這是人類最明顯的特徵。其二,四肢亦像人上肢,有臂、掌、手指和指甲;下肢有大、小腿之分,也長趾甲。它的上肢還會使用工具,用「野人石」擊斃老虎,用棍棒打人或擊水中之魚等。其三,它的五官也像人,而且能發出與人類相同的聲音來。其四,野人與人類一樣,也有不同的種族,高的達3米以上,矮的1米以下;人類有不同的膚色,野人有不同的毛色。
說它非人,是因為它有許多獸類的特徵:其一是它渾身上下長毛,更像是猿類。其二是野人吃生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而現代人的主要食物是熟食。其三是野人行動神秘,且大體上都是單個行動,不像人類那樣喜歡集群活動。
野人的生活習性與野生動物一樣,身上有難聞的異味,都住在深山的密林和山洞中。它們力大無比,連老虎都不是它們的對手。它們行走如飛,奔跑的速度比兔子還快,讓人類望塵莫及。
❾ 野人像什麼樣,野人害不害怕,野人愛吃什麼
野人很像古猿,野人當然害怕,野人目前沒有什麼證據說明他是存在的。野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比猿類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其較為正式的學術名稱是"直立高等靈長目奇異動物"。
目前,民間支持者認為野人是存在的,但主流學術界認為野人的存在沒有科學上的依據。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