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絲刺綉起源於印度什麼地方
歷史上充滿著外來與融合,促使它吸收了各種文化的影響;因此印*的刺綉也分了很多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刺綉風格。幾種經典手工刺綉。
【Chikankari】
這種刺綉叫Chikankari,這是一種精緻而復雜的刺綉風格,來自有著「the land of Tehzeeband Nazaquat(意指禮節和教養之都)」之稱的 Lucknow(勒克瑙)。相傳是由 Nur Jehan,也就是莫卧兒皇帝 Jahangir 的妻子引進的。
Chikankari的製作方式首先是將花紋印染在布料上,然後匠人們沿著花紋進行刺綉,完成後洗去前面印染的痕跡。最初的Chikankari是一種白色刺綉,但隨著人們審美的改變以及對色彩的追求,現在該工藝也使用其他的各種面料和顏色。
【Kantha】
Kantha是一種獨特的傳統刺綉藝術,起源於Murshidabad。基本是由孟加拉所有農村階層的女性製作,富裕的地主的妻子在閑暇時間製作自己精心製作的刺綉被子; 佃農的妻子製作自己的簡單床罩。過去Kantha只在使用過的或廢棄的服裝上進行刺綉,將它們轉化為具有延長壽命的極其新的創作作品,內容取材通常為動物,鳥類,花卉,簡單的幾何形狀和日常生活場景等。
Kantha常用的針跡是縫紉針跡,緞紋針跡和環針跡等。如今的Kantha已經成功的進入了時尚界,很多設計師們都十分喜愛這種刺綉風格。對於Kantha來說最棒的是它本身就可以是一個配件,並且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裝飾。它可以用於各種用途,從創造一個獨特而有趣的圖案,到紗麗的時髦邊框都可以勝任。
【PHULKARI 】
Phulkari是來自印度次大陸旁遮普地區的傳統刺綉技藝,其字面意思是花卉作品,phul意味著花kari意味著工藝。這種刺綉通常是在手工紡織或者天然染色的khadi布料上進行的,由無數復雜的幾何圖案組成。這種刺綉的特點是:它的針腳綉在衣服的反面,卻在正面呈現設計樣式。
古董Chope Phulkari
Phulkari主要通過口耳相傳而傳承。對於旁遮普人來說,Phulkari不僅僅是一種刺綉方式。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傳統的家庭文化。Phulkari一直是重要和吉祥場合的一部分,如在出生,婚禮和節日中出現。根據旁遮普婚禮的習俗,新郎和新娘需要穿過由她的兄弟們舉著的phulkari編織的patta下走到mandap。傳統上,Phulkari由新娘的親密家庭成員編織。
Phulkari多年來越來越受歡迎,許多設計師從這種藝術中汲取靈感。不僅設計師,甚至寶萊塢都從這種藝術形式中汲取靈感。
Phulkari的每個主題都是在幾何網格中創建的,這是一種獨特的技術。長而短的針織縫合巧妙地用於創建水平,垂直和對角螺紋圖案。Phulkari早期的刺綉只在棉布或khadi上進行,但現在也可以在雪紡,喬其紗和縐紗上看到了。
【Zardozi】
Zardozi來自兩個波斯語詞彙:ZAR意思是「黃金」,dozi意為'工作'。它是一種在絲綢,綢緞或天鵝絨織物基底上進行的重型精緻金屬刺綉。材料通常使用金線和銀線並鑲嵌大量的珍珠和寶石。最初,刺綉使用的是純銀線和真金箔,用於裝飾國王和皇室的服飾。還被用來裝飾皇家帳篷,刀鞘,壁掛以及皇家大象和馬匹的隨身用品。Zardosi在莫卧兒皇帝阿克巴爾的贊助下於17世紀達到頂峰。
如今的工匠們使用銅線以及金色或銀色拋光劑和絲線的組合來進行刺綉,大大的降低了成本,使尋常老百姓也有機會擁有。雖然材質略微「降級」,但是尊貴的皇室感依舊,因此,Zardozi 的 lehenga 紗裙和紗麗是每個印度新娘的終極追求!
Zardozi刺綉的過程始於工匠用他們的工具盤腿坐在Addaa(木框架)周圍。這些工具包括彎曲的鉤子,針,salmaa片(金線),sitaaras(金屬星),圓形亮片,玻璃和塑料珠,dabkaa(線)和kasab(線)。然後按照布料上設計好的圖案進行刺綉。
【 MIRROR WORK(SHISHA)】
這種鏡面刺綉也稱為 shisha,是一種古吉拉特和拉賈斯坦邦的流行工藝,莫卧兒皇帝在17世紀第一次見到了這種藝術形式。這種刺綉因為其對鏡子和彩色線頭的使用而知名:它將各種形狀和尺寸的小片鏡子融入色彩斑斕的刺綉中。
除了裝飾作用,一些人還相信這種帶鏡面的刺綉能躲避惡魔的眼睛,能夠驅邪並為穿戴者反射掉厄運。因此,盡管這種鑲嵌了鏡子的布是印度盛大的九夜節(Navratri)節慶必備,但在包包、配飾、家居、服裝中也很受歡迎。
【Aari】
Aari在印度教中意味著鉤子,長長的一個,頭部是尖尖的鉤子,末尾就用布條纏繞起來,後來有加塑料手柄以及木頭手柄,可以縫制一些鏈條式紋路。Aari刺綉最初是由mochi(鞋匠)使用的,他們使用鉤狀針進行工作,沒有任何預先設計或繪圖,直接在皮革上進行製作。後來這種刺綉受到16世紀莫卧兒帝國皇室的青睞,並逐步被使用在織物上。
精美的刺綉圖案是Aari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Aari作品的主題源於自然。這些圖案包括樹葉,藤蔓,花卉,樹木,鳥類和動物。工匠們還善於使用珠子和石頭為服裝創造閃亮效果。
到了18世紀晚期,葡萄牙人將Aari傳到了西方。這項技術與串珠刺綉一起開始出現在高級定製時裝店裡,在那裡它被取名為Tambour刺綉。Tambour,法語的意思是鼓,拉伸織物綳在木框上像鼓一樣。也就是說,現在用於高定時裝中的法式鉤針刺綉來源於印度的Aari刺綉。
Aari刺綉與Tambour刺綉最大的區別在於串珠的方式。Aari刺綉中,由於使用的鉤針十分的細長,匠人們習慣於將珠子穿在鉤針上進行縫制。而在Tambour刺綉中,為了使刺綉更加的精緻,會將珠子放置於綉布的背面進行盲綉,僅憑手上的觸感和經驗刺綉,綉好後正面幾乎看不見針線的痕跡。
Aari刺綉
Tambour刺綉
② 為什麼在印度,男性之間喜歡手拉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其習慣是在歷史長期發展的狀況下產生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印度的文化之間,當然就有許多差別。在中國人看過,男性之間一般是不會手拉手的,如果中國男人手拉手,通常會認為他們可能是GAY。而印度男性之間手拉手是一項非常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在印度,男性之間喜歡手拉手?
歸根到底,只是印度國家的觀念和習俗的問題。在印度人看來,男性之間手拉手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兩個人男生之間感情好,男人之間手拉手是正常的動作,我們不能用自己國家的習俗去評判印度國家的習俗。
③ 印度人為什麼總給人一種很奇葩的感覺
我相信大家對印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很多人覺得印度人很奇葩,所以很多人不是很喜歡印度人。印度這個國家也很亂,很多人都不願意在印度去,印度這個國家等級深嚴,之前看新聞發現印度婦女很慘,所以對印度的印象並不好。為什麼印度這么奇葩呢?我們就來看看吧。
我反正一直對印度人沒有好感,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印度人。
④ 印度滿大街男人手牽手,為什麼印度這么開放呢
在大部分人眼中,印度是一個環境臟亂差,人們生活水平低下,而且社會治安還不太好的國度,與日韓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相比,人們更喜歡去日韓或者東南亞國家旅行,而不太願意去印度這個國家,畢竟人們出門旅遊是為了看美麗的風景,體驗不同的風俗民情的,所以也就不願意去環境差治安不好的地方了。
⑤ 印度貧民窟女性溫飽都難以維持,為何卻有錢穿金戴銀
看過印度影片的人都有一個印象:所有印度女性,不管未婚還是已婚,不管是年輕還是年老,全都習慣性戴著黃金首飾。至於印度新娘,那就更是滿身盡戴黃金"甲"了。這讓人非常好奇,印度並不是富裕的國度,這些印度女性為何能斥巨資購買黃金首飾呢?
印度婚禮
其實,除了印度女孩愛佩戴黃金首飾之外,男性也不例外的。但這個沒有強求,多是有錢人才會佩戴。所以,看看那些高等種姓的印度男性,手上幾個戒指是常有的事。至於好不好看,那就是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了,只能說一個地方一種審美,強求不來的。
⑥ 為什麼印度很多男人兩眉之間擦了一點紅
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國信奉印度教的婦女額頭上點一圓紅點,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習俗,它並不僅是為了美觀。首先,紅點說明該婦女已婚;其次,表示丈夫健在;其三,表示她的家庭平安、如意。另外,紅點是在青年男女結婚當天,由丈夫親自用硃砂粉點在妻子額頭中央。丈夫健在,妻子每天都要自己點上。因此他們叫它為「吉祥痣」。吉祥痣是印度婦女、小孩的一種裝飾,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含意,但總的講,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從前,吉祥志用紅色,是女子已婚的標志。未婚的姑娘或寡婦不能使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認為,在額頭上點個紅志非常時髦,因此,不管是印度教痣徒還是其他教徒,已婚,還是未婚,甚至幾歲的女孩,也都開始點紅色吉祥了,而且也不只限於女性使用。但是一般寡婦無資格,也不敢在頭上點紅色吉祥志,不過也有例外的。現在吉祥志的顏色也有變化,除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綠色、黑色等等,視衣著條件而定。若一個女子身著以紅色為主的紗麗,她就點個紅痣,其餘類推。當然主要根據個人的愛好,並無一定之規。雖有黑痣但比較少見。如有的小孩長得又白又胖,活潑可愛,人人喜歡,也許就會故意給小孩的前額上點個黑痣,主要是為減少其美麗程度,避免夭折。吉祥痣的形狀除圓形外,還有三角形的、五角形的等等,根據個人的喜好而定。吉祥痣的做法也有變比。從前吉祥痣是用幾種顏料合成,貼在額上,今天有許多現成各種顏色和各種形狀的塑料製品,每逢喜慶活動,女子非點吉祥痣不可。平時有夫之婦也必點,否則,會受到家中老人和親友的批評。去過印度的人都會發現,印度婦女,不分老幼,都在前額正中點一個紅點,稱為吉祥痣,即「迪勒格」。按照傳統的方法,點吉祥痣時要用硃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材料搗成糊狀,點在前額的眉心。據說這本來是一種宗教符號,可以消災避邪。印度古代的瑜伽行者認為,前額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須塗葯膏加以保護。至今仍有不少印度教苦行僧前額點上硃砂。在印度教的婚禮儀式上,點吉祥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地方是在婚禮之前請婆羅門祭司為新娘點吉祥痣,有的地方則是在婚禮儀式最後,由新郎為新娘點上吉祥痣,預示著婚後生活的幸福美滿。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用硃砂點吉祥痣的方法正逐漸被淘汰,婦女們大都用市場上出售的一盒盒做成的吉祥痣,用時取出貼在前額上,不僅方便,而且顏色多種多樣,可供挑選,搭配不同色澤的衣服和首飾。點吉祥痣在印度雖然非常普遍,然而,按照傳統習俗,寡婦是不能點吉祥痣的。不僅不能點吉祥痣,連首飾和色彩鮮艷的衣服也不能穿戴。這種習俗在當代已有所改變,尤其是城市女性已不再固守陳規。
⑦ 印度人都不是男人嗎 為什麼各方面都那麼差
印度大約有一半不是男人,因為另一半是女人,所以印度人都不是男人這一論點起碼有一半是對的。各方面都那麼差是指男人還是指女人,難道印度女人差就是對的,印度男人差就是不對的。
莫名其妙的論點,想說什麼就直說。
⑧ 【文化】印度女人為何從不露大腿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在你的記憶中,見過哪幅圖片里的印度女子是露著大腿的嗎?想想還真沒有吧。因為印度的傳統習俗要求女人著裝時肚臍可以露,但大腿和小腿是絕對不能露出來的。
印度女人最喜歡穿的服裝就是紗麗,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 紗麗受到印度各階層婦女的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穿著同樣式樣的紗麗,所不同的只是質地。名門貴族往往身穿絲綢紗麗,有的上面還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她們往往有幾十條、上百條顏色不同、圖案各異的紗麗,根據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場合選擇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紗紗麗,件數也比較少。
紗麗是印度女性傳統服飾,但樣式和質量卻存在相當大的差別。花色圖案也各不相同,普通的紗麗有的是用植物葉染色,圖案也相對簡單,而高級紗麗常裝飾著幾何圖案、各類花的圖案,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機織。
去印度旅遊,一定不要忘了買上一件紗麗。這可是當地的特色哦。紗麗之於印度女性,不啻漢服之於中國女性、奧黛之於越南女性、和服之於日本女性,雅緻而又不落奢華,清婉而又不失莊重,無論在繁華的都市街區,還是在幽靜的鄉村巷弄,無論在婚喪宴席的重大場合,還是在上班勞作的日常生活,幾乎無處不能瞥見飄逸、妍麗的「紗麗」。
盡管婚後的印度婦女普遍日漸體態豐腴,但只要她們裹上紗麗,半是遮掩半是敞露,隱隱綽綽的身姿美感立生,顧盼神飛,懾人心魄。 除了紗麗,印度女人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著裝: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長褲,名叫「瑟爾瓦」,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後飄去。 印度女人為何鼻子「穿眼兒」? 中國有句古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瀕臨太平洋的中國,和面對印度洋的印度,盡管山水相連,卻有各自不同的傳統文化,較為突出的例如:飲食起居,穿戴佩飾等等。看過印度電影的人,一定對印度女子潑辣嫵媚的眼神、放浪明快的舞蹈、嘹亮甜潤的歌聲,以及珠光寶氣的服飾所傾倒,尤其忘不了印度女子特有的「鼻飾」。 印度女子的「鼻飾」和「耳飾」極富民族特色。根據當地風俗,未婚少女和已婚女子,佩戴這兩種首飾,說法也截然不同。 鼻飾,包括鼻環、鼻釘等等。最初,這種東西從阿拉伯國家傳到印度,其本意是指人們穿過牲口鼻孔拴上的牽牲口繩,表示對牲口絕對的「所有權」。想不到,其中的象徵意義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們迅速給女人們拴上了鼻飾。如今,鼻環、鼻釘,已成為印度婦女婚否的標志。
未出嫁的少女,一般不戴鼻飾。只在出嫁時,才鄭重地佩戴。據說,印度還流行一種「吉祥痣」,那一點嬌嫩的顏色,可紅、可黃、可紫,也可黑,主要是根據衣服的色調。吉祥痣既能美容,又可避邪。到過印度的遊客,都會發現,那裡不同年齡的婦女,不官身份地位怎麼樣,都毫無例外,在前額正中點一顆鮮艷的「紅點兒」。就連索尼亞·甘地那種了不起的女性,也在結婚當天,在丈夫拉吉夫·甘地面前,首次點了一顆「吉祥痣」。至於說,傳統的「鼻飾」、「耳飾」,自然一件也不能少。 已婚婦女,必須在鼻翼上穿孔,戴上貴重的金質鑲寶鼻環,有的還用金鏈將鼻環與耳環相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面飾。當然,地域不同,佩戴「鼻飾」和「耳飾」的講究也大有區別。比如,南部地區,新娘要在鼻孔兩側穿洞,戴上鑽石鼻釘,或在左鼻孔下方佩戴鑲有珍珠的鼻環,此外,腳趾上也戴戒指。北部地區,新娘佩戴金鼻環,並用一條精美的金鏈連接,金鏈的另一端掛在耳朵上。 除去「鼻飾」、「耳飾」之外,已婚女子還須佩戴一種更新鮮的小玩意兒——「腳鈴」。這種金屬飾物,總是發出「丁丁當當」的撞擊聲。其一,美觀;其二,辟邪;其三,尤其能防範新娘招蜂引蝶,做出越軌的醜事來。看來,珠光寶氣、環佩丁當之下,最終打扮了一群美麗的女奴隸。 印度人為什麼要在頭上點紅點?頭上點的紅點印度人叫它為吉祥痣。吉祥痣是印度婦女、小孩的一種裝飾,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含意,但總的講,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從前,吉祥志用紅色,是女子已婚的標志。未婚的姑娘或寡婦不能使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認為,在額頭上點個紅志非常時髦,因此,不管是印度教痣徒還是其他教徒,已婚,還是未婚,甚至幾歲的女孩,也都開始點紅色吉祥了,而且也不只限於女性使用。但是一般寡婦無資格,也不敢在頭上點紅色吉祥志,不過也有例外的。印度女性額頭上常常看到點一點紅點那個叫Bindi(也叫做kumkum, mangalya, tilak, sindhoor)。
如果看到是紅色的圓點,通常就是已婚。而看到的是各色不同形狀的,就是裝飾。
原本是印度教中祈福的裝扮,是用硃砂點上的,可以保護這個女人和她的丈夫。傳統上是印度教的已婚女姓的裝扮,所以,如果是寡婦就不能點。但是,有時到廟裏拜拜時,他們也會為你點上紅點的,此時,不分男女,都可以看到大家額頭上有個點。
⑨ 印度為什麼重男輕女如此嚴重
印度人重男輕女是由於女孩結婚所需嫁妝成本太高等原因,多數印度家庭都渴望生兒子,導致殺女嬰現象嚴重,印度性別比例現在也是嚴重失衡的。
在印度,一般而言,嫁奩是來自女方父母的禮品,也是婚後糊口的必用品。固然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嫁奩風俗,但印度高額的嫁奩使婚姻好像交易,年青的夫君按照本身前提請求分歧品位的嫁奩,恍如成為了貼上標簽的商品。
印度人送女兒出嫁,要籌備一大筆錢作彩禮送給男方。送的禮越多,女方在夫家的職位地方就越高。結婚那天,男方可以約請諸多親友老友來熱鬧,而加入婚禮的主人沒必要送禮,相同還可拿到一個紅包,固然都由女方送。如果男方的親友老友步隊巨大,那末女方父母的包袱就令人咋舌了。
是以,印度人一旦家裡生了一個女兒,就要為女兒籌集一大筆錢,若添了一個兒子,那便是多了一個發家機遇。這類重男輕女的風俗影響了印度人的生養觀。有的父母第一胎生了一個女兒,心中煩懣,決議再生一個,如果生下的又是女兒,那就高興生第三胎、第四胎,直到生了兒子才放手。在印度,唾罵漢子的話是「希望你生個女兒」,由於沒有比這更糟的了。沒有錢的人家是嫁不進來女兒的。所以女孩子生上去就被看作是一種欠債,並且幾近沒有任何職位地方。
在印度,因嫁奩少或沒有嫁奩而被夫家凌虐致死的案件常常產生,連法令也對此力所不及。但在仳離時,女方卻可以像成婚時的男方那樣獅子大啟齒的所要補償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