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生活水平差異很大,印度人是如何區分高低種姓的呢
種姓制度即血統論,就是一生下來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的一生,無論用什麼方式都無法改變你的社會階層。1947年印度法律正式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它在生活中卻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最後一點,就是看你從事的工作,因為在印度只有高種姓的人才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夠通過高學歷得到體面的工作。
印度奇葩的制度其實非常的多,但是最為可悲的人那裡的人民並不會為了自由反抗,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就覺得在中國生活實在是非常幸福了。
2. 如何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
想通過名字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是很難的。一般高種姓的人膚色都較淺,而低種姓的人膚色都相對較深。還有就是根據名字的含義,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識來判斷。
因為很多種姓都是來自於職業,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個大概。比如「Shukla」,取純潔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羅門種姓。還有「Trivedi」這種大白話一樣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羅門種姓。那些以「清潔工」、「搬運工」、「洗衣工」為名的,明顯就是首陀羅種姓。
不過,印度種姓有數千種,高種姓里還有大量的副種姓。不同民族的種姓還不一樣。
印度人除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響,也有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種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比哈爾人、奧里亞人、古吉拉特人、坎納拉人、拉賈斯坦人、桑塔爾人等,都實行種姓制度,但種姓名稱及具體情況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爾人分為婆羅門、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羅6個種姓,界線森嚴。而奧里亞人則分為婆羅門、坎代德、戈拉臘、拉柬尼耶和首陀羅5個種姓,制度不嚴,種姓地位還可升降。拉賈斯坦人也分為5個種姓,其中地位不高的馬哈金種姓的人主要從事工商業,卻相當富有,以加爾各答為中心,資本主義發展較快。
後來佛教徒也實行種姓區分,以古巴久最高,賈普最低。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則具有世俗性質,以瞿維種姓(耕種者)最高,羅陀種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為婆羅門、維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羅4個種姓,其中迦印斯特種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許多社會活動家和宗教領袖。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印度人---「賤民」。在古代備受歧視,從事最低賤的工作,被稱為「不可觸摸者」。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被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允許進入寺廟,不許進入商店等公共場合,不能在公用的飲水處喝水,不能和其他人並肩行走等。
生活習慣上,賤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個喜愛佩帶首飾的民族,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帶首飾。
近年來,改姓(以隱藏種姓身份)或者姓氏和種姓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不一致的情況也不少,有時候當事人不說的話,光看姓名會造成判斷錯誤,能一眼看出來的也許只有印度本地人或者在印度生活過較長時間的人了。
3. 印度國內矛盾尖銳,低種姓的人如何看待高種姓的人呢
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但是印度的和我們印象中的等級不太一樣,這個國家是用種姓來劃分等級,而且這種等級的劃分是非常的嚴格,甚至到如今還深刻的影響著印度人,並且印度還專門設立了“種姓制度”來加強這種嚴格的思想禁錮。
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姓制度的影響也就越來越深刻,從兩鬢斑白的印度老人到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們無一不受種姓制度的制約,當然這也是針對那些“低種姓”而言的。
世襲制的種姓制度讓很多印度人感到絕望,因為想要提升種姓等級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當然也並不是沒有辦法,一種是嫁給高種姓的人,第二種方法就彰顯出印度濃厚的宗教色彩了,這種辦法是苦行,不過真要是去苦行的話又何必在意這些等級種姓之分,想必早已“看破紅塵了”。
實行千年的種姓制度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低種姓人自己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從小就自暴自棄,至於侵犯高種姓的事情,他們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印度人在潛意識當中也已經適應了這個實行千年的制度了
所以他們如何看待高種姓人也就很好回答了,當然是畢恭畢敬的對待,有些甚至可能不敢正視。
4. 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後,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瓦爾納一詞。在雅利安人佔領的地區便出現了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隨著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 4 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關於這 4個等級產生的最早記錄 ,見於《犁俱吠陀》最後一篇的普魯沙贊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羅門、羅惹尼亞(即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的產生當屬後期陀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分化,種姓制已逐漸形成為一種社會體系。作為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獨攬宗教事務,形成專門的祭司階級,有些婆羅門還參與政事。第二等級的剎帝利,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武士階級。這兩個等級處於統治地位。第三等級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眾,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等。這是就雅利安人3個等級具有代表性的職業來說的,而社會現實並非如此單純。事實上有些高級種姓的人也從事低級種姓的職業,而在吠舍中間有些商人後來恃其財富,飛黃騰達。第四等級首陀羅,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但也有貧困的雅利安人。他們是被壓迫、遭奴役、受歧視的無權居民等級,從事手工業和農牧業,他們之中大多數是奴隸。
古代種姓制度 這4個等級至法經、法典時代,日趨嚴格。在職業上,各種種姓原則上是世襲不變的。按《摩奴法典》規定,高級種姓由於「窮困」可以從事低級種姓的職業;相反,低級種姓不得從事高級種姓的職業。在婚姻上,各種姓原則上同姓通婚,即實行內婚制。《摩奴法典》規定,高級種姓之男因「貪欲」可以娶低級種姓之女;相反,低級種姓之男不得娶高級種姓之女 。前者稱「順婚」 ,後者稱「 逆婚」。職業世襲化和種姓內婚制是種姓制的基本特徵。不同種姓的人還不能同坐、同飲食。此外,各種姓間,特別是前3種種姓和首陀羅之間 ,在宗教社會生活和法權方面 ,都有嚴格的界限和區分。前者有權參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經過入門式(入教式)稱為再生人。後者無權,故稱為非再生人。在法律上對再生人與非再生人刑事犯罪、債務和繼承等民事糾紛都有不同的規定。婆羅門教經典對各種姓間的關系所以作如此嚴格的規定,旨在保證高級種姓、特別是婆羅門種姓的特權利益。
隨著社會勞動分工的發展,在吠舍和首陀羅中間,繁衍出很多從事不同職業的小集團。這些小的職業集團逐漸脫離原來的瓦爾納而成為單獨存在的迦提。迦提具有瓦爾納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的基本特徵, 屬被壓迫等級 ,社會地位低下。《摩奴法典》記載59種迦提,其中最受壓迫的是所謂逆生的6種迦提:蘇特(看管馬和戰車者),馬哥陀(商人) ,維底哈卡(服侍婦人),阿堯哥沃(木匠),剎特里(捕殺穴居動物者),旃荼羅(運搬無親人的屍體和執刑者)。在這6種人中,旃荼羅的地位最為低下,最受歧視,為古代「 不可接觸者」(賤民)的代表。後來迦提的數目愈演愈多,四個瓦爾納的區分越來越失掉意義,從而這一概念逐漸消失而為迦提代替。
5.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 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5)印度怎麼看待隱姓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6. 關於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有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如果有一對違反種姓制度行為規定而發生逆婚的夫婦,他們以及後代將會被逐出原種姓。據說旆茶羅這一種姓的來源,就是由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人結婚之後所生子女繁衍所成,而且這一種姓的人群,其處境是十分悲慘,因為是雜種種姓,他們被稱為骯臟的不可接觸的人。「雜種」這個詞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有侮辱性的概念,難道它來源於印度種姓制度的變遷嗎?為什麼雜種人群在印度備受歧視呢?由於許多新形成的種姓並不屬於原有的四大種姓系列,他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被稱為雜種種姓或不可接觸的人,特別是那些因違規而被逐出原有種姓的新種姓,被認為是有罪的、骯臟的,因而具有極大的「污染力」,那些高等種姓是絕對避免與他們接觸的,甚至間接的接觸也不行。他們乾的都是別人不屑的牛馬活,境遇十分悲慘。有關雜種人的生活處境,我們可以在印度史籍和許多外國人寫的書籍中找到這方面的故事:阿茶迦拉是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小夥子,可是他已經嘗遍了生活的辛酸。他的血管中也有部分剎帝利的血液在流淌,可是由於祖先不嚴守達摩,被本種姓驅逐,成為不可接觸的阿瑜迦跋種姓。阿茶迦拉一出生就只能穿死人穿過的衣服,因為他的外祖母就因這樣做而被認為是犯了不可饒恕的惡行,導致後人成為不可接觸的人。阿茶迦拉的家住在一個村鎮外面的破爛棚子里,家中的全部財產只有幾件破衣服和幾件簡陋的器皿,還有一隻狗。阿茶迦拉小時候曾很好奇地問過父親,為什麼家裡吃飯用的盤子全是破的,父親告訴他,像他們這樣的不可接觸者只能用破盤子裝食物,就是別人給他們食物時也只會使用破的器皿,否則就壞了規矩。隨著年齡增長,阿茶迦達明白自己生在一個罪惡深重的家族中,他得處處比別人低一等。要工作就只能繼承父業,而且在身上有明確的標記,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他從事一種骯臟的職業。要結婚就得在本種姓中找其他家的女兒,否則他連現在的地位也保不住,至於會墜落到什麼地步他連想也不敢想。他聽說過吠陀聖典,但僅此而已,因為那個神聖的名稱是絕不允許從他的口中說出的,當然他的耳朵也不能聽到誦讀聖典的聲音。雖然離村鎮不遠,但他不能隨便去。根據規定,他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進村鎮,而且風大的時候,下雨的時候,有霧的時候,節慶的時候??總之有很多時候是不能去的。事實上,不到非去不可的時候,阿茶迦拉也不願意去,甚至可以說他是怕去。記得他第一次隨父親進城時,在鎮里的路上遠遠看見兩個身穿白衣的人走來,父親忙拉他避到路邊,而且把他按在地面上,父親也直直地趴在地上。當那兩個人高昂著頭走過的時候,他好奇地斜眼瞟了一下。就為這一眼,他不知挨了父親多少次訓斥。父親說,像他們這樣的人,見到高貴的婆羅門時,不但要避閃,還要臉向下趴在地上,看一眼婆羅門都可能給高貴的種姓帶來污染。幸好沒被發現,否則真不知會遭到什麼樣的懲罰呢!阿茶迦拉知道父親說得不假,他所屬的種姓還不是地位最低的,如果是一個旃茶羅,限制更多。他們只能在早上十點以後下午四點以前到有其他種姓活動的地方去,因為這一時間太陽比較高,旃茶羅影子小一些,不容易映到別人而造成污染。旃茶罹還要在身上掛一個小鈴,一走動就發出「丁零」的聲音,通知別人早點避開,以免受污染。年輕氣盛的阿茶迦拉也曾對自己的境遇不滿,可是他看不到一點改變的希望,因為從祖輩就是這樣,他只好認命了。從這些文字敘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可接觸種姓的出現明顯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種姓制只是保證了婆羅門的尊嚴和特權,而且是以犧牲別的種姓的利益來做到這一點的,地位越低的種姓受的損害越大。而且從社會結構看,印度社會中婆羅門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那些人數眾多的低等種姓為什麼不反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們好像還有某種心理安慰:他們自己的地位還是令人羨慕的,還不是最糟的,千萬不要因違規而落到更讓人不可接觸的地步啊!對於這個問題,不知有多少學者花費了多少心血,但似乎沒有找到一個令人十分信服的結論。從歷史上看,由於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印度在這一時期不存在強大的王權,但同時印度又不存在強大的平民階層,或者說是不存在一個利益一致的平民階層,這樣就只有由第三個階層———既不屬於當權階層,又不屬於被統轄階層的婆羅門,藉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眾人之上。其實,在印度,階級的分化很早就出現了,奴隸這個詞在吠陀經典中就已得到應用,但是種姓制的血緣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階級特徵。它所嚴格規定的婚姻規則使血緣紐帶得到維系,而關於職業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階級分化的加劇。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種姓意識而不是階級意識。即便是不可接觸的雜種人群,由於他們身上仍然流淌著原種姓的血液,所以他們仍然脫離不了這個體系,這樣,印度種姓制度實際上就擴展了。種姓制度的擴展造成了各個集團的隔離,從而大大沖淡了隱蔽在隔離後的階級剝削和壓迫。比如首陀羅在四大種姓劃分開時,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奴隸,然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有許多新的種姓處於比他們還低得多的位置,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羅種姓對自己地位的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印度的階級意識和矛盾始終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發展階段。也許是次大陸的自然環境條件太優越了,這里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無需花太多的努力就能使生活得到基本的保證。加上宗教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蔑視,使那些位於社會上層的婆羅門甚至剎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與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種和諧。平和、寬容、忍耐成為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特點,這也使種姓間的矛盾和沖突得到緩和。由於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即便有不滿的情緒存在,各種姓成員更習慣從自身修行的角度,從內部去尋找原因和解決不滿的途徑,從而更加閉關,更加嚴於自律。而不像別的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奴隸和農民,把對現實的不滿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種手段去加以改變。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會觸動種姓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鞏固。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婆羅門集團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婆羅門教的神聖地位也會動搖,不過種姓制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進入了低潮。看來,印度人對「雜種」人群的歧視這個觀點的由來日久,改變亦難。
7.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個印度人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
姓氏、膚色、職業、籍貫是區分印度種姓的四大顯性方式。
首陀羅男性與其他任何種姓通婚產下的嬰兒,就是賤民「達利特」,三千多年下來,他們也產生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連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羅一道,占據了現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最底端。
8. 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性質、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請解釋一下,不要貼百度。
內容:印度社會即已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
「吠舍」(農牧民、工商業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僕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
性質: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專制統治時代等級制度,它是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產物。
社會背景:由於婆羅門教成了國家的統治支柱,其制定的法典是《摩奴法論》,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闡述婆羅門教的教義,詳細規定了種姓制度的具體內容。
歷史意義: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發展和進步,種姓制度在社會中已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保存著種姓制度的殘跡,仍然嚴重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8)印度怎麼看待隱姓擴展閱讀:
21世紀婆羅門和剎帝利貴族階層的影響力雖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著主部門,吠舍階層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羅和賤民「不可接觸者」的狀況並未有明顯改觀。
底層的人若想染指較高級的職業或職位比登天還難,在同階層尚可談公平,不同階層公平或機會有天壤之別。
印度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等級森嚴的社會,通常按種姓、宗教、階級、地區和性別把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種姓制不但壓迫低級種姓,而且歧視婦女,它通過傳統習俗、觀念壓迫低級種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體和廣大婦女,導致他們受教育程度很低。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幾百年的歷史,根據這種制度,更高種姓的人可以享有質量好的學校和工作,低種姓的人大都貧窮,而且不識字。
然而,對印度低種姓階層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改變的步伐還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過,改變的要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過。
在印度還存在著廣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對「賤民」的孩子,學校教室里確實存在種姓歧視的問題。印度教育體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9. 怎樣看待印度的種姓制
古印度的宗教同種姓制度聯在一起的,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
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
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
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
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
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
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
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
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
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
界之祖婆羅赫曼(一說為普魯沙,他們可能為一個人)以口,雙手,雙腿,
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
教主要是婆羅門種姓創造的宗教意識和宗教行為.
10. 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真的層次分明嗎
印度不是等級分化,應該是等級固化,咱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印度的四大階層,確實是存在的。階層之間的流動是絕對禁止的,君不見印度的報紙上經常有誰的新兄弟因為與其他階層的交往,而手刃自己家族的姐妹,而且還被民眾所支持。印度人通過了解你的姓,來知道你是哪個階層,因此有些下層的人,會刻意隱瞞自己的姓。
中產及以上階層的印度人的印度的現狀有著非常清楚地認識,這些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眼界足以匹敵歐美國家 然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印度人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任何的了解甚至沒有任何的認同 旁普遮人不會認同部長全是古吉拉特人的國家 馬哈拉施特拉人不會為了阿魯納恰爾的居民和鄰居刀兵相見 馬拉地語和印地語彼此不通 中產階級以下,沒有印度共和國 甚至沒有馬哈拉施特拉 沒有果阿 沒有阿薩姆 只有每天為了果腹而奔波終日的幾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