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最著名的民間故事是什麼

古印度最著名的民間故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3 16:37:31

『壹』 古印度有什麼神話傳說有什麼歷史啊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quot;輪回"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據《羅摩衍那》所述,為達剎波舍波提的16個女兒之一,仙人迦葉波娶她為妻,生有5女。

『貳』 古印度最著名的是什麼

文化上是史詩《羅摩衍那》和《摩坷婆羅多》,政治上是種性制度,宗教上是佛教和印度教。

『叄』 古印度有什麼神話傳說

古印度神話的源頭來自一個叫「梵天」的人物,與中國神話里的「盤古」極其相似,他在混沌天地金黃色的蛋中誕生,將蛋殼一分為二,上半部為天,下半部為地,在天地之間安排了空間,確定東南西北方向,和年月日時概念。梵天是萬物的始祖,在東南亞佛教國家裡,有一尊四面佛,就是梵天的本尊,尤其在泰國,擁有無數信徒、其中不泛許多港台明星、如劉嘉玲夫妻、謝賢一家等。

梵天創造了萬物,但是卻沒有創造一個女人出來和自己結婚、生兒育女,他的眾多兒女都是從身體某部位變化出來,並且在梵天孫子那一代分成了正邪兩派,一派是天神,另一派是阿修羅,一直戰爭數千年之久。日本有一部《天空戰紀》漫畫,故事背景就是天神與阿修羅之間的戰爭。

幾乎無法確定梵天究竟有多少個兒女,據現在資料整理,有名有姓的兒子有十七個,女兒有三個,衍生出來的孫子、玄孫、曾孫則更多,形成一幅大大的家族關系圖,而且關系錯綜復雜。可能古印度人沒有亂倫的概念,或者上古時代實在是人口稀缺,數來數去就是那幾十號人,而且全是梵天的親戚,所以梵天的兒女們經常搞同親通婚,如梵天有一個女兒叫毗里妮,她嫁給了七兒子達剎、然後這夫妻倆有十三個女兒嫁給了梵天的大孫子迦葉波。達剎其中有一個女兒叫薩蒂嫁給了梵天的第九個兒子魯德羅(哥哥成了弟弟的岳父,比日本人的關系還要亂)。

『肆』 古印度寓言有哪些代表作有

《印度寓言故事》中的作品
《五卷書》是公元前 1 世紀的寓言故事集。具體的作者已無法知曉,其 實是印度人民的集體創作。據說,《五卷書》是給皇太子們看的,目的是使 他們變得聰慧,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書中分《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 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 和《不思而行》五卷,故稱《五卷書》。這部書好似一棵結滿金果的神樹, 可以毫不隱晦地說,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嘗過這棵樹上的甜果,每個著 名的寓言家都借得這棵大樹的蔭涼。薄伽丘、喬叟、拉封丹等文學巨匠也毫 無例外。至於我們一直十分喜愛的《一千零一夜》和《卡里萊和笛木乃》都 受到它的影響,後一本寓言集就是《五卷書》的阿拉伯語譯本。
《五卷書》 的寫作形式十分獨特,德國學者稱它為「連串插入式」。《一千零一夜》也 是套用此法。我們可以用「連環套」來形容,即節外生枝,枝上生節,節又 生枝,故事中有故事,故事裡又有故事的故事的故事。整部書如同一個燦爛 多彩的迷宮,令人愛不釋手。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季羨林教授早在 1959 年就從 印度梵文譯出此書,並正式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伍』 古印度和中國有哪些神話傳說

在中國上古卜辟中,尚無「神」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用「申」來代替「神」的,也就是說,在上古文學中,「申」和「神」是一個字,所以漢朝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申,神也。」那麼,根據上古文學的象形造字原則,這個「申」究竟表示什麼東西呢?「申」的最初本義,是象形閃電的形狀。這就是說,在上古文字中,神意味著天上的閃電。所以中國古代常常「天神」連讀。而且,在甲骨文中「天」是正面的人體形狀,如果說「申」是遠古之人對閃光飛碟的真實寫照,那麼「天」就是對外星人的客觀描寫。如此看來「天神」就是指來自天空的人。對其他民族的早期神話、宗教也能作出類似的闡釋,如德國語言學家史密特神父就注意到,在印、歐民族的宗教中,至上神(天主)一詞,它的語根就是「照耀」的意思。此外,如《聖經》中的「上帝」一詞,在古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來自天空的人們」。

中國古代還有「天子」乘龍從天而來的傳說,如《史記·封禪書》曰:「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龍的出現在歷史上次數不多,每次都與帝王有關。每位皇帝都稱自己是「天子」,即天上神仙之子,以示人類中最高貴者。

大家知道,龍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為什麼相信天上有龍?《說文》上說:「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龍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這種能發光,能變暗,大小可變化,能上天下海的「龍」不正是飛碟的化身嗎?如果古人沒有見過這種飛行器,怎麼會產生龍的概念呢?

早在原始社會,龜已作為鯀氏族部落的圖騰被加以崇拜。《大戴禮》雲:「甲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洛書》亦雲:「靈龜者,玄文五色,神靈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見存亡,明於凶吉,王者不偏黨,尊耆老則出。」

同樣,這種能上天入地,能預見生死存亡,明了天災地害的神龜不正是外星人乘坐的碟形飛行器的形象寫照嗎?不過,有人會說,古人崇拜龜是因為龜的壽命比一般動物長。可是,不管古人的想像力有多麼豐富,他們怎麼竟會想到這種動作遲鈍的龜既能上天入地又能預測風雲呢?

《法華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的經典,寫的時間是在釋迦牟尼圓寂500年後(距今2500年),將當時興起的大乘教思想中的神話記載下來,這些神話幾萬年前就流傳在喜馬拉雅山一帶,並以釋迦牟尼本人言論文集的方式寫成。日本的志田行賢將它譯成白話文。其中有這樣的記錄:在天體之一方,有一個凈光庄嚴國,領導者是「凈華宿王智如來」,他統治著許多長壽而擁有崇高精神的人們。在這些人中,有個名叫妙音菩薩的偉大人物,他有數不盡的美德,學會了宇宙的真理,獲得了寶貴的「冥想法」,如了解所有生物語言的冥想(即精神感應術),自由往返宇宙任何地方的冥想(意念輸送),根據月亮、太陽的運轉得知宇宙的變化的冥想……

有一天,妙音菩薩突然接到地球世界的偉大尊師釋迦牟尼傳送的精神感應術。妙音菩薩便向凈華宿王智如來報告,要求到「婆娑世界」(地球)來參見釋迦牟尼及許多修行者。

凈華宿王智如來同意了,但告訴妙音菩薩,從高度的天體降落到低度的天體,不能仍用固有頻率,必須配合低度天體的頻率。換言之,就是「入境問俗」:來拜訪地球時,必須要把本身的頻率降低到適合地球固有的頻率。

奇怪的是,當妙音菩薩開始坐定冥想時,在釋迦牟尼說法的地方附近,出現了84000個「蓮花座」,都是黃金莖、白銀葉、鑽石花瓣(在佛典里,以瑞祥的蓮花來表示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個慣例。我們認為這種「蓮花座」可能是指發出不同光彩的飛碟)。

在地球上,也有信徒問釋迦:「世尊啊!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才發生這種祥瑞呢?」

地球上的人看到妙音菩薩一行,都說他們的容貌非常奇怪——眼睛像青蓮花的葉,身體發出金色的光輝,肌肉結實,面貌端正。

妙音菩薩創下了許多事跡,離去時,地球人又看到了他們來時的奇異現象。

日本學者志田行賢在深入研究《法華經》後大膽地推斷:「我們可以這樣想,高度進化的宇宙前輩們,一再來我們的地球拜訪。」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國就有飛車的傳說,頗為神奇。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奇肱之國在其(按:指一臂國)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博物志·外國》記載:「奇肱民善為拭扛,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至,吹其車到豫州(按:古代九州之一),湯破其車,不以視民。十年東風至,乃復作車遣返。其國去玉門關四萬里。

在古代印度和中國的神話傳說,都有關於神人同居共處的記載。如印度古代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史詩和神話故事,都記載了神人雜居,相互聯系和沖突的情況。

中國古代的《山海經》記載了「有神十人」,在「廣粟之野」住了下來,其中還記載了昆侖山為「百神之所在」。《國語》中也記載有古時少之後,民神雜居的事。

『陸』 印度寓言的名字

《五卷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的東方智慧

絕版近二十年

唯一中文全本季羨林譯著

修身、齊家、治國法則 為人、處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讀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達五十多個翻譯語種 影響遍布全球

季羨林先生高度贊譽 首譯中文全本

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不同譯本的《五卷書》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而季羨林先生翻譯的《五卷書》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譯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裡產生寓言和童話最多的就是印度,現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話很少不是從印度傳出來的。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書》,它被印度皇室作為政治和修身的課本,是一座智慧寶庫。

《五卷書》分為《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是印度皇子們的必讀書,其中修身、齊家、治國法則,為人、處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書》不僅用於教育印度王子們治國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濃郁的內容獲得普通人民的喜愛,並用於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2016年6月李安導演現身的上海電影節尤其引人關注,近日李安導演的精彩發言也刷爆朋友圈。從他的發言可以看出,李安導演是一位東方文化積淀非常深厚的電影人,談到電影與文化,談到電影對故事的探討,他曾說:人為什麼要寄託在一個故事性的結構里去尋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輸給它……我覺得裡面都是寶藏。」

印度故事最經典的著作就是《五卷書》。非常巧合的是,終於拿到奧斯卡小金人的萊昂納多主演的《荒野獵人》前半段,正是《五卷書》中的第一段故事的開篇。

很多人知道《聖經》是世界上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書,而僅次於《聖經》的書就是用梵文寫成的寓言童話集《五卷書》。但是要說到《五卷書》的影響,季羨林先生說,恐怕連《聖經》都要屈居第二。

為何如此說呢?

首先它的出身不同凡響,據說是古印度的一個國王,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對經書毫無興趣,缺少智慧」,有一個「精通許多事論而享大名」的婆羅門,寫下了《五卷書》,在六個月內教會了三個王子統治論。

因此《五卷書》是印度皇室的教科書。修身齊家治國,為人處世交友,人生智慧無所不包,也因此流傳於世,「被用來教育青年」。

其次《五卷書》的文學價值得到高度肯定。《五卷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並在流布過程中經過文人學士的反復編纂修改,採用連串插入的敘述方式,駢散相間結合的行文,大量的諺語、格言的運用,使其呈現出一種宏大敘事的架構,並填充以豐富飽滿的血肉,稱得上一部文學經典之作。

但因其中文譯本的稀缺性,《五卷書》並不為我們所熟知,不可不說是一大憾事。

重慶出版社的這次精裝再版,不僅再現季羨林先生的完整譯本,並附大量由巴列維文轉譯的阿拉伯文譯本插圖,樸拙可愛,頗具異域色彩,可謂彌補了這一大文化缺憾。

『柒』 有關古印度的寓言故事

古印度有一個國王,很喜歡下棋.每日都要大臣們陪他下棋,一來國王的棋藝很不錯,二來大臣們都懼怕國王,因此,國王從來沒有遇到過敵手,只贏不輸.
一天,國王覺得總跟手下敗將下沒有意思,就下令:誰能贏了他,就可以滿足這個人提出的一個願望.手下一位從未跟國王下過棋的大臣走上前來,要求與國王下一盤棋.國王根本沒有把這位大臣放在眼裡,可是結果,聰敏的大臣贏了.國王雖然輸了,但很大度地說:「提出你的要求吧,我會信守諾言,滿足你的要求的.」大臣輕輕地說:「我只想要一些麥粒,能把棋盤放滿.這個棋盤共有64個方格,陛下,請在第一個格子里放一顆麥粒,第二個格子里放2顆,第三個格子里放4個,第四個格子里放8粒……依此類推,把64 個格子都放滿.」 國王一聽,不假思索地說:「這樣小小的要求,我立刻就滿足你.」

『捌』 世界上最早童話集的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的是

世界上最早童話集的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的是
《五卷書》

古印度故事集《五卷書》(公元99年)
印度的寓言故事極為豐富,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很有啟迪意義。德富的《偉大的故事》,是印度古代規模最大的故事總集,原作已失傳,現存3種梵語詩體改寫本,即覺主的《大故事詩攝》、安主的《大故事花簇》和月天的《故事海》。全書以優填王父子的故事為主幹,插入許多中、小故事,題材較為廣泛,不少故事歌頌了女性的聰明機智,譴責了上層社會貪婪好色,語言樸素生動,風格幽默詼諧。而寓言故事中的珍品,是印度梵文寓言故事集《五卷書》。
《五卷書》是印度古代文學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寓言故事集,大約最初成書於公元1世紀,用梵文寫成,因有5卷而得名,共包括80來個故事。現在流行有各種本子,最早的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較廣的本子為12世紀一耆那教和尚所編訂。根據這個本子,5卷的篇目是:《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和《不思而行》。故事中囊括了從奴隸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初期的生活內容。全書結構採用大故事套小故事、散文和格言詩相間的形式。全書詩文並用,有一基幹故事,首尾相應。每卷也各有一基幹故事。故事中又插入許多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形成一種連串插入式的特殊結構。其特點是動物形象佔了一大半,人物形象只佔一小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平民的思想意識,其中不少故事閃爍著勞動人民的思想光輝。

『玖』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產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處是強烈的宗教意識及其影響。佛教是古印度人為當代世界留下的最大歷史遺產。此外,文學上傳下來兩部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築藝術富有特色。數學知識方面有卓越貢獻。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謎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古印度藝術也融入一些古希臘的風格,如公元1—3世紀的乾陀羅藝術(因藝術標本大都出自乾陀羅而得名),佛和菩薩的石像剛健豐滿,體態瀟灑,服飾褶皺分明。總之,古印度的藝術基本上是佛教藝術,婆羅門教藝術則比較少見,如前所述,這大概與婆羅門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廟有關。不過,婆羅門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對佛教藝術也有影響,如後來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歷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

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元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准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最著名的民間故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產吉普車是什麼品牌 瀏覽:400
越南護照怎麼辦銀行卡 瀏覽:340
阿爾巴屬於義大利哪裡 瀏覽:649
英國冶鐵業怎麼樣 瀏覽:488
中國有哪些比較好的葯 瀏覽:346
印尼東革阿里什麼價格多少錢一斤 瀏覽:803
209元相當於多少伊朗元 瀏覽:27
伊朗怎麼還不開戰 瀏覽:29
國內打義大利怎麼打開 瀏覽:197
印尼為什麼這么排華 瀏覽:744
伊朗為什麼還漲油 瀏覽:965
義大利語必勝怎麼說 瀏覽:923
印度聖女得了艾滋病怎麼辦 瀏覽:928
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 瀏覽:943
伊朗對菲律賓哪個台直播 瀏覽:34
印度怎麼沒有試射導彈 瀏覽:680
英國棋子價值多少 瀏覽:295
舒尼替尼多少錢一盒印度 瀏覽:463
義大利傢具用什麼做 瀏覽:780
脫歐後的英國該怎麼辦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