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為什麼會在發源地印度衰弱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現代印度佛教復興之父達摩波羅(Dharmapala)正當盛年,從錫蘭來到印度,首次朝禮菩提迦耶。當他看到當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時,不禁潸然淚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來不注重——史紀錄,史料闕如,使得印度佛教的滅亡原因,呈現眾說紛紜的局面。茲就手邊資料簡介各家說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創始,卻以融吠陀文化而滅亡。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印度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乙、『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層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於身心,無益於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為反佛教者!」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或者以此為不執著,則又謗佛之甚者!」
很顯然的,印順導師認為,印變教的復興與回教徒的入侵迫害,並不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主要的還是由於「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視
儀模法師《印度佛教的興起和衰亡》一文中,則認為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視。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敗以至滅亡之禍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為印度教的仇視,印度教是婆羅門教後期復活的名稱。當佛教興盛的時候,婆羅門教並未失去他們的潛力,在朝執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羅門教徒,以致後來復興的力量自必強大。同時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羅門教那時最後腐敗以致佛教興起的情形,殆無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廟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會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紀的外來的諸族,都樂於接受印度教的領導,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紀的婆羅門教大師庫馬雷巴陀為最後的印度教打擊佛教及耆那教的一個人,同時婆羅門教為謀復興的緣故,處處模彷彿教的形色和內容,復因佛教大乘變質的密宗盛行,有些學者把印度教義也有不少的糝雜在佛教里。佛教變質後,加之在十二世紀的末期,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個在印度興起的佛教,終於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滅亡了。」
但作者認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義上滅亡,實際上卻還存在於印度人中。
三、密教傾向頹廢
印順導師和儀模法師雖然都認為,密教的興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卻不認為密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壽則認為密教傾向頹廢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專門這場,所說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變而來,以淫慾即是道等,不重通達文字之實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級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採用了印度教,在長期擴展其范圍中幾乎攝取了印度教所有諸神只的一些儀式,於是製作了頓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羅文學。密教中昕表現修道稱為金剛乘、大樂乘,左道派很多行徑是呈現出頹廢與靡爛。……密教如此的漸次隆盛,跟隨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沒於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將軍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毀了超岩寺,迫害殺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隱、還俗,逃到尼泊爾等邊境,從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歡的成分,又墮人人性本有的弱點而召致佛教滅亡。……所以印度佛教的滅亡,認為是中觀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學術理論之傾向為遠因,密教傾向頹廢狀態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為淺薄,相反的實際上多著重於信行方面,這是此一時代普遍存在的現象。」
楊白衣教授亦持類似說法:
「他們(密教)不特說出許多諸佛菩薩,就是從來在佛教未曾說過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認為是大日如來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攝取很多民間信仰,而用大曼荼羅納入正規。他們認為不必為了實踐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用盡心氣。蓋眾生本來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諸聳,誦持陀羅尼,與密教儀式,就可容易到達——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認現世的幸福快樂,主張人間的煩惱隋欲不可克服抑壓而應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純的愛欲升化到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壞維克羅摩屍羅寺(超岩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就算是滅亡了。其實,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獨立宗教的價值,也可說是早巳滅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後,許多佛教學僧帶著佛典逃亡別國,佛教正式滅亡。
日本學者明石惠達認為,印度佛教從來不曾取代過婆羅門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膩色迦王以國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團和佛教教學,但婆羅門教仍在民間具有相當勢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臘、伊朗文化的影響,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並豐富其哲學內涵,表面上表現得很輝煌,但也意味著漸漸脫離民眾。佛教崇尚寬容,未曾壓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後期也採納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喪失佛教本來的固有宗旨。難怪婆羅門教能夠翻身為印度教來復興,而佛教卻變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個消聲匿跡了。
在阿拉伯語中,「偶像一稱為but或budd,事實上就是從梵文的buddha(佛陀)挪過來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張「聖戰」,任何異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殺戮。「當他們(回教徒)到達這個地點的時候,他們包圍了它……這個城市立即陷於慘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臨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撓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燒了,其餘的被殘殺了。」
問題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為什麼印度教能夠不被連根拔除,而佛教卻無法倖免於難?A.KWarder認為印度教比較有彈性,無所不可,它主張社會等級制度,與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潮流很調和:人們將自己付託給首領,而一切人最終託付他們的靈魂給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夠深入民間,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戰土隨時准備作戰,了解這是他的職責,死於戰斗是至上光榮。反之,佛教主張和平、反暴力,剛好成為回教徒殺害的對象。再加上當時的佛教,太過於哲學化,可以說是學院式傳統。它的傳統中心是在各大學,而不在人民大眾之中。當大學被毀,它的傳統力量也就破滅了。群眾不易懂得深奧的哲學,看不出佛教與印度教有什麼不同,他們以鄰居崇拜印度教諸神的單純忠誠來崇拜佛陀和諸菩薩。假如缺少博學此丘的指導,居土佛教就會混合於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動活潑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鏟除,僧侶逃亡國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誤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固然如上所說,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還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所把的兩項大錯誤,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滅亡。
印度原是一個種姓階級的社會,社會秩序嚴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個社會機器也就得以順利運轉。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在今日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卻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力量。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根本不必為自己的前途而煩惱。佛陀的眾生平等理論,美則美矣,在當時卻還是異端邪說,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還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況屬於既得利益者的婆羅門和剎帚利階級,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毀安定社會秩序的種姓制度之後,並沒有提出新的社會結構。他只成立僧團,並未建立在家居士團體,更沒有政治組織或組織理論。基本上,他只關心出世解脫,只規范僧團的生活法則,對於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問題,提示的比較少。結果,出家眾接受在家眾的供養,以修行為務,自成一個隔離的系統;在家眾除了可以從出家眾獲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問題,如嬰兒出生、男女感情、結婚生子、士農工商等營生細節,恰好都是佛教僧侶所避諱的。大多數的佛教徒,並不對深奧的生死哲學感興趣,既然世俗層面無法從僧侶獲得指導,只好求助於擅長此道的婆羅門教祭司。婆羅門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滿足大多數民眾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眾的必須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數古代哲學家,對於女性的定位都低於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認為女身必須轉世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麼方便,女眾僧團甚至在後來從印度絕跡。這些現象雖然可以從生理方面來解釋,但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風俗習慣或家庭中的宗教陸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來傳承的,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會那麼熱衷於維系佛教的傳統,佛教從家庭中漸漸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社會文化學的觀點來看,佛教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滅亡當然是遲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與異質化
任何一種習俗或制度,在剛成立的時侯,似乎都有助於社會、宗教、人類的進步,但如果不能隨時修正,日久之後,反而會阻礙進步。許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興起和發展,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後來都變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對於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學者杜特,提出比較綜合性的看法,這些看法分成五個重點,有些是上述幾位學者說過的,筆者形容為佛教的故步自封與異質化。
(1)伽的超然地位。這種超然地位曾經保證了僧伽的純潔和精神修養的進展,旦日久之後,僧眾們都忘記了教主原來的旨意,變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團體,專門從事精神上的修養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別人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漸漸不關懷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準的提高,忽略了對社會人類的教育,使得僧眾睨離廣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沒有規定關於誕生、婚姻、葬禮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給孤獨長者這位佛陀的最大護法,都可允許兒女們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結婚,遑論其他信仰不堅定者。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漸漸衰落了。
(2)佛教不幹涉社會習俗的態度。佛陀是一個苦行者、先覺者,而不是一個社會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幾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羅門教家庭,因此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實現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習慣,因為這些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諦。在他們還在世時,這種態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後來卻促成佛教的滅亡。初期佛經中,即有婆羅門教諸神的地位;後來的佛寺中,也充滿神和女神、葯義和羅義的偶像,又流行崇拜這些偶像的儀式。後代的人們就專心一致地崇拜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忘卻了教主原來的教法,佛教就在這些錯綜復維的信仰和儀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隱而不見,終至於滅亡。
(3)比丘學問的退墮。佛教旗幟能夠高掛不墜,佛教僧團能夠受人尊敬,均有賴於組成僧團中心的知識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從這些佛教學術中心出來的人都不博學,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辯論家的攻擊下敗倒了,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嚴重事件,可以引起一個宗教、教派和論師的衰亡。由於僧伽的懈怠,或由於僧團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識分子,佛教的學術中心逐漸失去君王和國人的信仰。
(4)密宗的興起。佛陀雖然盡了極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從印度人的思想中,徹匠消除對於阿達婆吠陀中所記載的咒語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課、巫術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語或陀羅尼,這是密宗興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現於公元四到八世紀,密宗是高度發展的禪定哲學,在習定的時侯要利用手印、坐勢、壇場、咒語來集中意識。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許多宗教騙子濫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價值,毀滅了偉大導師所倡導的高尚教義。密宗興起,使得佛教婆羅門教化,終被後者所溶合兼納,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數很少,又隱居於寺院之中,逐漸被婆羅門的汪洋大海所吞沒。
(5)宗教迫害。佛教不曾破壞其他宗教,卻先後被婆羅門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為佛教集中於寺院之中,所以異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間內毀滅佛教信徒和他們所收藏的經典手稿。佛教僧侶一受到迫害,就等於佛教滅亡,倖免於難的,也紛紛逃亡到尼泊爾和錫蘭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徹匠消滅干凈了。(來源:北大博雅好書,作者:鄭振煌)
②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③ 為什麼佛教不能在印度發展起來
當時印度被侵略,佛教被侵略者們禁止。現在印度獨立,佛教也漸漸受關注起來。近幾年我國的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法師們都經常到印度弘揚佛法,很受歡迎的。
④ 析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佛門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僧侶放棄苦行,貪圖安逸。僧團自身的腐化使得民眾敬而遠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會平等,對商人及低種姓群.體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一些繁瑣的儀式,同時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頓時消失。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最後卻因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⑤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沒落,大體上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會負擔.那麼,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對<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自己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力,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
⑥ 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⑦ 佛教在印度為什麼沒落
佛教在印度的確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後滅亡的,所以,稱密教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說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傳,雖有興衰,也延續了下來。
密咒本來是婆羅門教四種吠陀之一的乾達婆吠陀的主要內容,後來與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結合,成為印度教的主要實踐方法。並以《奧義書》的哲學理論為上層的建構,最後吸收佛教的中觀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發揮、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論基礎。也可以說,他們集婆羅門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統一的印度宗教哲學型範;理論采婆羅門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則,實踐採用咒術、禪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觀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觀派出現時已經發展到飽和點;實踐方面,到瑜伽唯識學出現時,也發展到飽和點,漸漸又偏重於理論,而偏輕於實際修法層次的指導,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團的沒落,已經無法與印度教的勢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眾紛紛偏向於印度教而脫離佛教,特別經過幾次佛教與印度教的大辯論以後,佛教僧侶更是幾百幾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為了尋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長,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觀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採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觀點加以說明和疏導,有其實際的效果和長處,是為印度傳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於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類似,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還說: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於印度教內,釋迦世尊是他們梵天的第七個化身。佛教的名目,雖在印度滅亡,佛教的部分內容仍活生生地存於印度教之內,有沒有佛教的名目,實無兩樣。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論的,佛教是無神論的,雖然彼此混淆,根本教義,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實已經滅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並不完全是由於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紀後半期開始,回教徒從印度的西北攻進印度,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所有的佛教徒趕盡殺絕,僧侶倖存者則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和十九世紀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進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徹底滅亡的命運。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於密教盛行時代滅亡的,但是信奉密教並不一定就會使佛教滅亡。所以,傳入西藏以後的大乘密教,從西元第八世紀直到現在,還是屹立不動。
不過在中國由於已有儒道兩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風俗有異於西藏,所以,密教雖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唐玄宗時代,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位大翻譯師,譯出了大量的密教經典,可是密教並未在中國持續地受到歡迎,反而傳到日本成為一宗,並傳承至今。
後來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帶入漢地,那也只是流行於蒙古民族及與蒙古人相關的少數人士之間,並沒有受到漢民族的普遍信奉。至於民初以來,密教也曾一度抬頭;但由於傳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龍蛇混雜,而且動不動就以神鬼技倆自稱為上師的人蟻行蜂起,所以,還是沒有深入中國文化的基層。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傳,在華人社會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宜正視其所長,勿學其所短。
如果,以正統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侶教育,經過長時間的薰陶、訓練而成的人才來傳播,一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庄嚴論金疏》等做為依據而弘揚密法,應該和顯教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如果僅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雙身雙修等的謬論及符咒術數等的行法,做為推廣密教的號召,並且僅止於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這樣的密教興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