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何時傳到我國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最初傳入時,不過在少數人中奉行,未必為上層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我們可推斷,由於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的結果,當時由印度傳布到中亞細亞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過行旅往來而向東方漸進。也有傳說:在與印度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時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咸陽。阿育王時舉行第三次結集約在公元前250年,會後派大德赴各國傳教,前來中國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認為宋玉《高唐賦》和《史記·始皇本紀》中的「羨門」即沙門的,但因無譯述學說傳世,無從確考。
『貳』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由誰傳入的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三、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四、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七、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2)印度佛教傳入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一、否定宿命論
1、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緣起論
1、《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4、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5、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三、反對自殺
1、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2、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四、反對末日邪說
1、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叄』 佛教產生於什麼時候的古印度
01 公元前6-前5世紀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別稱釋迦牟尼。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別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他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約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肆』 印度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
漢代與印度交往中,印度佛教傳入具有歷史性意義。普遍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從西域傳入的。
根據記載,公元前2年,西漢時期的景盧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令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伊存是大月氏使者,景盧受其口授《浮屠經》。這一佛教初傳事件被史稱「伊存授經」。
『伍』 佛教傳入中國是哪個朝代
普遍說法,漢地佛教起於公元67年, 東漢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求經,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根據佛教史的記載,在周朝時代,佛法已經被漢人所知,也陸陸續續有一些梵僧來到中國傳法。
而真正意義的,大幅度的傳入經典,而且是正規的受朝廷接待的,是在東漢,由竺法蘭,迦葉摩騰二位尊者引入,通過辯論和交流,受漢朝重視,官方將驛站更改為佛寺,賜名白馬寺,此為佛教傳入的開始。
(5)印度佛教傳入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已有定論。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佛教史開始於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
大乘佛教
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古印度誕生,35歲開悟後創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漢哀帝時,佛教傳到了氣候風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國。佛教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得以弘揚,至唐代達到鼎盛。佛教在印度於公元十三世紀初消亡,被商羯羅趕出了印度,在中國卻作為「大乘佛法」而得以發展和創新。
漢傳佛教體現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體現了這種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道精神。它強調應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
『陸』 佛教開始向亞洲其他國家傳播始於印度哪個時代
大約在百乘王朝時就向中國傳播了。
百乘王朝(音譯為娑多婆訶王朝)是古印度南方的一個王國。其創建者為案達羅人中的百乘族人須慕迦,於前230年從孔雀王朝獨立出來,大致與巽伽王朝的創立者差友發動叛亂推翻孔雀王朝是在同一時間。220年,王國正式瓦解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
將自己避暑的行宮改為精舍讓僧人入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
『柒』 印度佛教起什麼時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印度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
『捌』 佛教傳入中國是哪個朝代
如果說不系統的傳入,秦朝就有傳入的痕跡了,但是官方認可的都是在漢明帝時期(公元紀67年),皇帝晚上「夜夢金人」,在空中飛翔,詢問大臣說是西方出了聖人名曰「佛陀」,於是派遣使者前往求法,在新疆遇到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請入漢朝,以白馬馱經,因此至今洛陽還有「白馬寺」留存
『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開始於哪個朝代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開始於東漢初年這個朝代,普遍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漢代與印度交往中,印度佛教傳入具有歷史性意義。
根據記載,公元前2年,西漢時期的景盧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令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權》。伊存是大月氏使者,景盧受其口授《浮屠經》。這一佛教初傳事件被史稱「伊存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