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洲南部的三大半島分別是那裡的人都信仰什麼宗教
1、印度半島,大部分信仰印度教,11%的人信仰伊斯蘭教,2%的人信仰基督教。 2、 中南半島,以信仰佛教為主。 3、馬來半島,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
⑵ 讀「亞洲南部三大半島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A所在的半島是印度半島,這里主要分布著______(人種
(1)印度半島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2)阿拉伯半島地處西亞,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講阿拉伯語,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宗教建築是清真寺.
(3)圖中C所在的半島是中南半島,地處東南亞,這里的居民主要是黃色人種.
故答案為:(1)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佛;(2)白色人種;阿拉伯語;伊斯蘭;清真寺;(3)中南;黃色;佛.
⑶ 印度半島是佛教除外的什麼教的發源地
印度教唄,好像還有耆那教
⑷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南半島 分布人種和語言、宗教分別是
阿拉伯半島:白種人地中海類型,混有少部分黑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
印度半島:白種黃種和矮黑人的混血民族,也有純粹的矮黑人。語言極為多樣。印度教(沒有佛教,佛教在斯里蘭卡島上)
中南半島:黃種人,多為南亞類型。語言多為漢藏語系的南方各語族,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關系較近。宗教多為佛教,馬來半島有伊斯蘭教
⑸ ( )教產生於印度半島
產生於印度的宗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
一個就是佛教,產生於2500年前。
只不過後來佛教在印度消亡了,現在大多數印度人信的是印度教。
⑹ 潮濕吧印度半島上的一些國家稱為什麼那裡是什麼教的發源地
把印度半島上的一些國家稱為天竺,那裡是佛教的發源地。
⑺ 佛教雖興於印度半島,為啥在當地卻逐步退出舞台了
因為佛教雖然興起於印度半島,但是因為當地。印度教的實力非常強大。所以說佛教退出了當地。
⑻ 印度半島分布的人種是___人和___人,___教產生於此地。人們用____語。
印度半島,分布著(白色)人種,人們用(英)語進行交流與溝通;(佛)教創始於此, (清真)寺是這里的宗教建築物
⑼ 今天的印度半島在唐朝時稱為什麼
天竺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謂之一。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人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並有許多發明,例如阿拉伯數字、國際象棋、甘蔗製糖法等。近代印度陷於政治動盪,一九四七年獲得獨立,但分離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對音)《山海經》記載「西方有身毒國」。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人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並有許多發明,例如阿拉伯數字、國際象棋、甘蔗製糖法等。近代印度陷於政治動盪,一九四七年獲得獨立,但分離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社會中曾經存在過嚴格的階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個階級。除此之外,還有比首陀羅更低階不屬於這四種種姓階級的賤民。當時種姓間不得通婚,違者處罰相當嚴重,甚至可能處死。盡管如今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因「種姓制度」千年來根植於印度教的信仰中,除非拋棄信仰,否則低階種姓終其一生都受其教義的束縛。
名字來歷折疊編輯本段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 In 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s(河名),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Sindhu ->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⑽ 請介紹一下,印度這個國家基本情況
印度位於南亞, 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該領土東北部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接壤, 東南部與斯里蘭卡接壤, 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地處孟加拉的東部, 在阿拉伯海以西, 海岸線長556公里。它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主要民族是印度斯坦族, 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之一, 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 (主要是今天的巴基斯坦)。
在前1500年左右, 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南亞次大陸, 征服了當地的古代印第安人, 建立了一些小奴隸制國家, 建立了種姓制度, 吠陀教會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婆羅門主義。
公元前 4世紀, 孔雀王朝統一了印度, 開始推廣佛教, 並向外傳播。
大約在188年後, 孔雀帝國滅亡, 出現了分裂, 外來入侵,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英國在1600年入侵莫卧兒帝國, 成立了東印度公司, 並在1757年後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 英國頒布了蒙巴頓計劃, 實施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印度自治領於同年8月15日成立。
1950年1月26日, 共和國宣布成立, 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的經濟產業是多樣化的, 包括農業、手工業、紡織品和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持生計, 近年來增長迅速, 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軟體和金融等服務出口國。
(10)印度半島什麼宗教發源地擴展閱讀:
印度的種姓制度:
來源於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嘴、剎帝利是雙臂、吠舍是大腿、首陀羅是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在各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祭神的權利和享受奉獻的權利,負責教育,受眾為剎帝利,壟斷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行政貴族,思想受眾,他們有權利徵收各種賦稅,掌管政治和軍事,負責守護婆羅門;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主要負責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