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什麼時候能恢復大帝國

印度什麼時候能恢復大帝國

發布時間:2022-08-24 18:32:37

㈠ 四大古國的印度,為什麼幾千年來從未成為過一大帝國

四大古國的印度之所以幾千年從未成為一個大帝國,是因為印度的內部結構是比較混亂不和平的。

㈡ 請教印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的歷史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發達,或者說,文明的創造者是一些斤斤計較的居民。

最能體現這個文明規模的是城市遺址及其建築藝術。在眾多的城市遺址中,較大的只有幾處,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最大,而保存較好的是摩亨佐·達羅,因此,我們將通過介紹摩亨佐·達羅城遺址來了解印度河的城市文明。

摩亨佐·達羅城佔地266公頃,城的西部是建在磚台砌高台上的衛城,東部是居民住宅區和商業中心所在地,兩部分有一道寬厚磚牆圍護,使其形成一體。衛城有高厚的城牆和塔樓,衛城內有一系列建築物:中心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用磚建成,塗以瀝青,以防漏水。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並有排水溝。學者們認為,這個浴池不單純是為了洗澡,可能也是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的場所。浴池的西邊是大谷倉,東、南、北三面是富麗堂皇的建築物,這顯然是統治者居住、辦公、和集會的地方。下城顯然是按規劃建成的,大街筆直,有東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下城也分區,每區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主要大街寬達10米,街道交叉處建築物的牆角砌成圓形,以免有礙交通。街道還有不少分布均勻的柱子,專家們認為是夜間供照明的燈柱。垂直相交的街道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網路,下水道用磚砌成,上有石板頂蓋。街道兩邊都是建築物牆壁,但這些建築物的窗戶不是臨街而開,而是朝自家的院子開的,門基本上也是臨小巷而開,很少臨街而開。從下城的街、區、建築物來看,顯然是一個貧富差別較大的階級社會。因為有的城區街道整齊,建築物是豪華式的樓層建築,並自備水井和浴室,浴室的地面呈坡度,並有下水管道直接通向室外的街道下水管道,有的建築物還有垂直的陶管,說明樓房的主人把浴室設計在樓上了。有的城區則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狹窄,茅屋土舍,街道無下水道,室內無浴室,這些城區顯然是貧民區,想必是熱天臭氣熏天,雨天道路泥濘。

印度河文明的建築物與同時期埃及和蘇美爾的建築物相比,有其明顯的獨特風格。從建築材料來看,埃及是巨石建築,蘇美爾是用太陽曬乾的磚,印度河文明的則是窯內燒的磚,且尺寸標准;從建築風格來看,他們比埃及和蘇美爾似乎更注重實用和實惠。在藝術方面,基本上無壁畫和浮雕之類的東西。但有單獨性的青銅和石制雕刻品,其特產印章上有不少動物圖案,如牛、獨角獸等可謂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雖庄嚴呆板,但發須整潔,一付貴族氣派。青銅雕的舞蹈少女,佩帶著手鐲和臂鐲,梳著披肩發,且身材苗條健美。

文明的毀滅 印度河文明的出土文物無不使人感到驚奇。這些輝煌燦爛的文明是誰創造的呢?由於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沒有釋讀通,所以,專家們提出各種不同的假說:有的認為,這個文明是從蘇美爾輸入的;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有的說是混血種人創造的。至於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僅靠考古學也無法了解。總之,這個文明後來又突然消失了,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學者們同樣有爭論,一說是外族入侵;一說是人民起義。因為下城區一個房子里有13個成年男女和兒童的骨骼雜亂地躺著,其中一個人的頭蓋骨上有146毫米的傷痕,還有一個象牙雕刻匠一家人的屍體,其中5個是兒童。但問題是這些屍體中有些人還帶著手鐲、戒指和串珠等,打劫和起義一般是不會留下寶物的。於是,又有的學者認為是地震等自然災害,並且說這個地震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發生的,地震後又接著引起水災。總之,眾說紛紜。

需要說明的是,印度河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中心地區的文明毀滅後,有的地區還在持續發展。據考古所知,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還保存有發達的印度河文化。如一個名叫羅塔爾的地區,城市建設就有很好的規劃,大街兩側的房屋櫛次鱗比,地面和地下均有完備的排水設備。這里還發現約200個印章,還有一個造船台。這顯然是印度河文明的余輝,或者說是一些倖免遇難者。不過,大概是雅利安人太落後,難以繼承這些先進文化。原有的居民又處在被雅利安人驅趕或殺戮的狀態下,所以,印度河文明連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後來人徹底遺忘了。

三、古印度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

社會經濟 雅利安人是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次大陸的,由於他們還處在野蠻狀態,所以在早期吠陀時代,盡管這些入侵者自稱為「雅利安」,意即高貴的人,而當地人被他們蔑視地說成是一種黑皮膚、低鼻子、說邪惡語言的「達薩」或「達休」(男女敵人),但他們的社會經濟是十分落後的。這些長於砍殺的游牧人,最初仍以畜牧業為主,他們馴養的動物有牛、羊、馬、駱駝和象等,並把牛糞作成餅狀充當燃料。後來,他們逐漸以農為主,懂得用兩頭牛牽引一張犁來耕地,用鐮刀收割莊稼,但仍不忘把一部分田地或草地留下來作為牧養性畜的地方。他們也會製作戰車、運物車、船、犁及各種家庭用具。金屬匠製作各種銅和青銅的工具和器物,也製作各種金銀裝飾品。鐵器也開始出現。不過,從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來看,極有可能是從印度河文明的余輝那裡學來的,因為這是生活必需品范圍,不像印章上的文字,對野蠻人來說用不用關系不大。

在後期吠陀時代,由於鐵器有了一定的推廣,這為開發恆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農業上已用重犁耕地。據文獻記載,有時竟用24頭牛來牽引卧式重犁,為得是深耕。田地里有畦溝,動物肥施用已受重視,並有了一些灌溉系統。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地位,這是野蠻人的遺風。手工業較前有一定的發展,文獻提到的職業比較多,如木匠、鐵匠、金匠、珠寶匠、弓弦匠、織席匠、陶匠等,甚至還有制飲料的人、剃頭匠、送信人、擺渡人、鼓手等。這表明,勞動分工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商品交換還處在物物交易階段,不過,也出現了放貸牟利之人。

列國時代的社會經濟有重大變化。首先的鐵器使用普遍。農業方面生產水平和產量有較大的提高,水稻的種植相當普及。畜牧業仍然比較重視,各村有公用的牧場。手工業分工更加專門化,文獻提到有18種手工業匠人,重要的手工業行業還組織有行會,行會的頭人通常都是能接近國王的有勢力的人物。列國時代最大的變化是商業特別活躍。當時有八大城市,商業在各城市的市場進行,城市之間有商路連接。商人還組成商會,目的是控制價格,謀求厚利。物物交換已被淘汰,交換媒介是銀和銅鑄成的貨幣。受人遣責的高利貸和正常的借貸都有。對外貿易也很活躍,同斯里蘭卡、緬甸、西亞都有商業往來,商人通常結成商隊,由保鏢護送,商隊的規模也比較大,這表明已有合夥經營性質。但商隊的人數文獻記載通常不夠嚴肅,如《雜阿含經》中記載居薩羅國有500輛商人貨車遇500群賊而免於劫掠的故事。《增一阿含經》中提到500商人入海采寶在島上被害。此外,文獻還提到波羅尼斯城有50豪族,迦毗羅衛國有500叛奴等。顯然,這些數字只能供參考。古印度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口述為憑證,書寫的則無效。

孔雀帝國時代,是社會經濟繁盛時代。在農業方面,水利灌溉事業較前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尤其是工商業有顯著的發展。當時的首都華氏城是帝國工商業的中心,城內設有專門管理工商業具體業務的職能部門。城市的手工業者一般都住在城內的各個街坊,組成同行業公會。國內外貿易都很活躍,通常的貿易商品是王公貴族所需要的貴重紡織品、寶石、裝飾品和香料等,礦產品、鹽和酒之類的民需品由國王專利。此時,內陸貿易有一條從西北邊境通過首都華氏城直達東方的皇路,構成內陸貿易大幹線。海外貿易與斯里蘭卡、緬甸、西亞、埃及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有的研究者認為,此時中國的絲織品已輸往印度。不過,當時的商業貿易主要是為上層服務的,這歙使城市經濟與農村很少發生聯系,從而使農村長期處在帶有農村公社殘余的自然經濟狀態。

到貴霜帝國時代,由於該帝國包括了許多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所以帝國的建立為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條件。帝國又處在橫貫中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顯然有助於帝國海內外貿易的發展。在迦膩色迦時,帝國西與羅馬和安息,東與中國東漢帝國都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印度的珠寶、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亞的玻璃,以及中國的絲綢、漆器等,在東西方貿易中都得經過帝國領地,這使貴霜統治階級和商人大獲其益。貴霜製造的金、銀、銅幣在各地的發現,表明當時帝國的商業貿易是很活躍的。

政治制度 也是由貴族政治到中央集權制,由列國並舉時的多樣性到統一帝國出現後的單一性。

在早期吠陀時代,因雅利安人還處在野蠻時代,所以還存在著原始社會所特有的氏族部落組織和軍事民主制機構。雅利安人的軍事首領稱「羅舍」,貴族會議稱「薩巴」,民眾會議稱「薩米提」。

到後期吠陀時代,民選的羅舍已發展為世襲的君主。文獻中提到有「十世相承」的王國,不過,這些小君主雖能世襲,但也有被罷免、重選,甚至放逐的情況,這說明君主的地位還不鞏固。薩巴和薩米提兩種會議仍存在,這是對王權的限制,也標明此時的政治制度還處在貴族政治階段。

列國時代的政治制度呈多樣化。16個大國中只有兩個是共和國,其餘已發展為君主國。16大國以外的小國,則多為小共和國,同時,這些小國的政治機構也形式多樣,不完全相同。16大國中,摩揭陀最為強大。文獻誇大說,該國統轄有8萬個村鎮,每個村鎮都設有村長和村長領導下的村議會。此時,王權加強,但有五個國王都是靠殺父即位上台的。國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還有由村長組成的大議會。摩揭陀國還不斷向外擴張,到難陀王朝時,文獻記載說有2萬騎兵、20萬步兵、2千戰車、3千戰象(還有一說是8萬騎兵、8千戰車、6千戰象、20萬步兵),難陀王朝不僅統一了恆河流域,同時也初具帝國規模,不過,這個進程被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打斷了。

孔雀帝國建立後,政治制度由多樣性轉為單一性。此時,最高統治者國王已集軍事、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並開始神化。第三個國王阿育王就自稱是「諸神的寵愛者」。《摩奴法典》則宣稱國王是帶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陽,眼睛和心燃燒著,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國王之下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劃分為若干行省,由總督統治,總督多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為了強化統治,帝國建有號稱60萬人步兵、3萬騎兵、9千頭大象和1萬輛戰車的軍隊。此外,精乾的密探無處不在,通過信差和信鴿將一連串的報告送交首都。維持秩序的手段是無情的,這是一個嚴厲的官僚政治社會,體現了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的謀臣喬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學是懲罰的科學」。帝王的生活也極其奢侈。據文獻記載,國王行獵時,伴隨國王的全是武裝起來的女獵手,她們或駕馭戰車,或騎馬,或乘象,儼如出征一樣。在舉行某種宗教大典時,宮庭***隊伍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許多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貴重寶石的各種黃金或黃銅器皿的侍從、還有許多水牛和馴服好的獅子和豹子等,國王通常駐被24頭大象保護著。王室服務的除侍從外,還有宮女、舞女、歌手、樂師、乳媼、按摩者、看門人等。但帝王的享樂並不是高枕無憂的,國王在夜間常常更換自己的寢室,以防突然事變,這表明宮庭中隱藏著尖銳的矛盾。

孔雀帝國的君主善於採取寬猛相濟、恩威並用的統治政策。如阿育王最初據說是個窮凶極惡的暴君,為奪得帝位,竟誅殺了99個兄弟。他還專門挑選最凶惡的人設立「人間地獄」,任意殘害人民。在征服南印的羯陵伽國時,阿育王擄走15萬人,戰場上殺死10萬人,還有若干倍於此的人死亡。但這次戰爭後,據說他表示懺悔,轉而信奉佛教。這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阿育王的統治政策確有改變,即由暴力轉為精神征服,如派傳教團宣揚「聖法」等。這當然是為了緩和矛盾不得不採取的一種統治政策,因為,帝國已建立,繼續搞暴力征服已無必要。所以阿育王宣揚仁愛與慈悲,主張宗教寬容,不許各教派互相攻擊,他曾明確地說,他關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麼,而是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他宣揚非暴力,要求不殺生,甚至規定王室生活應吃素等。阿育王還倡導公益事業,如修路、種樹、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還改善醫治病人的設備,並派官員詢察民眾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於政事的帝王,據說他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捨不得浪費,仍讓報告者向他報告國事。為了紀念他的威望,他還在帝國各地立了許多巨大的砂石柱,這些石柱均用整塊石頭打鑿而成,高達40多英尺,是波斯的鍾形柱頭,上有動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應該遵守的宗教法規。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傳,他的後繼者們多是平庸之輩,缺乏他的統治才能。所以阿育王一死之後,帝國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將軍包殺。

動盪了近兩個世紀的古印度,到貴霜帝國的第三王迦膩色迦時,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又進一步加強。迦膩色迦雖不是印度人,但為了鞏固帝國的統治,同樣崇信佛教,並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學者招到自己的宮庭,使佛教成為帝國統治的精神支柱。但迦膩色迦也不排斥其它宗教,貴霜帝國的錢幣背面有希臘的、兩河流域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或者說他不能不利用各地的神來作為其帝國政治統治的精神工具,不能不採取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不過,盡管他設法緩和帝國存在的各種矛盾,但貴霜帝國依然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帝國,迦膩色迦本人就是死於非命的。

社會性質 多分裂少統一的古印度是什麼社會性質,當然只能從其短暫的統一時代去考察。一般認為,孔雀帝國是奴隸社會,貴霜帝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存在著意見分歧。

從土地制度來看,孔雀帝國的土地表面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是分三類:一是國家和國王佔有的土地;二是僧俗貴族佔有的土地;三是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國家的土地是指全國的山林、水源、地下礦藏、無人佔有的荒地和農田,這類土地的耕種者對份地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要向國家納稅;國王的土地是指其直接經營的王莊,其收益歸王室,王莊上的勞動者是奴隸、僱工、罪犯,這些人不佔有份地,由王莊視其勞動情況發給口糧或工資。僧俗貴族的領地也有兩種情況:一為封邑,即國王賜與的土地,這類土地可免稅,也可繼承,但無所有權,不得買賣和轉讓;二為直接經營的私人農庄,這種土地一部分由自己的僕人和奴隸耕種,一部分交給僱工耕種,這種土地可買賣和轉讓。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情況也不同,一為公有制;二為公私並重,即水源、森林等屬公有,份地則分給每個家庭使用,村社社員要向國家交納賦稅。此外,經濟發達區也有小土地所有制。

從奴隸制度來看,孔雀帝國之前是家內奴隸,是小農帶著奴隸種地,或小農種地奴隸送飯。孔雀帝國時,王莊和貴族領地有生產性的奴隸。從《摩奴法典》可知,奴隸來源大體分七種:戰俘、家生的、買來的、授贈的、繼承的、為取得給養自願的、犯罪的。但帝國對奴隸也有種種規定:一是雅利安人一般不允許淪為奴隸,如出賣或抵押孩子為奴隸的家長,要受處罰;二是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隸,應由其親屬盡早贖回,以恢復其自由身份,非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隸,也不能隨便虐待,如讓奴隸搬運死屍,清掃糞便,或打罵奴隸,破壞女奴隸的貞操等,就要給受害奴隸以自由,所以有人說這是溫和奴隸制。有的長期研究古印度史的權威專家甚至認為,奴隸在生產領域的使用規模也是有限的。這樣,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因為在生產領域使用有限,就意味著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不佔主導地位,或者說這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所以,這個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

三、多種姓與多教派

種姓制度 這是古印度的特產,西方人通常稱此為「卡斯特製度」,印度人稱此為「瓦爾那制度」,瓦爾那意即顏色、品質或膚色。這種制度在早期吠陀時代就萌芽了,進入次大陸的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即把自己當作高中貴者集團,而把當地居民稱為「達薩瓦爾那」,意即敵對集團。隨著雅利安人的內部分化,部落中出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差別,平民稱為「吠舍」(vis氏族成員的意思),貴族稱為「羅舍尼亞」(

㈢ 印度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簡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望採納

㈣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㈤ 古代印度統一的時間。不是建立。

阿育王 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佛教護法名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次亞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國建立於公元前四世紀,其第三代國君阿育王(又譯無憂王)公元前273年至前232年在位,與我國的秦始皇大致處於同一歷史時期。當阿育王於公元前260年征服羯陵伽王國之後,孔雀王國成為印度有史以來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其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印度次大陸。

印度什麼時候建國的,軍事力量如何

准確的來說,印度是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為拉金德拉·普拉薩德。

即使是到了這個時候,英國答應印度的要求並非是因為軍事能力不及,實際上是需要自我療傷和恢復。而這個時候印度的軍事能力也沒有恢復多少,始終還只是小打小鬧而已。

㈦ 印度歷史上有幾次大一統的時期

一共三次,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莫卧兒帝國
第一次基本統一時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疆域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
第二次基本統一時期:笈多帝國(320—500年),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第三次統一時期: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㈧ 古印度王朝更替過程是怎樣的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他的一個兒子在西北地區割地自據,一些原先被征服的國家和部族紛紛獨立。大約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篡奪王位,推翻了孔雀王朝。孔雀帝國衰亡後,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普沙密多羅?巽伽(約公元前187年~前151年在位)推翻孔雀王朝後,建立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前75年在位)。普沙密多羅出身於烏賈因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擔任孔雀帝國大臣時,曾率軍擊退入侵的大夏國希臘人,立下赫赫戰功,享有較高的聲望。他奪取王位後,曾一度企圖恢復孔雀帝國往昔的勢力范圍,他先後出兵德干高原南部,征戰羯陵迦,抗擊大夏國希臘人的入侵。在普沙密多羅的努力爭戰下,王朝的版圖南至達納馬達河,旁遮普地區的賈蘭達爾和錫亞爾科特也可能被巽伽王朝所控制。但巽伽王朝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不是很長。普沙密多羅死後,這個王朝也隨之逐漸衰落了。

巽伽王朝的終結戲劇性地同孔雀王朝相雷同,約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大臣蘇迪?甘華篡奪王位,建立甘華王朝(約公元前75~前30年)。據說,他利用一個女奴假扮成王後,殺死巽伽王朝末王而奪取了王位。甘華王朝領土僅限於摩揭陀地區,是一個很小的王朝。這個王朝後來被安度羅王國武力征服。

安度羅王國興起於德干高原東部哥達瓦里河和克里希納河下游地區,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個王國是薩達瓦哈拉部族建立的,這個部族大概起源於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的混種。孔雀帝國時期,這個部族是很有名的,阿育王的銘文多次提到。孔雀帝國衰落時,薩達瓦哈拉部族割地自據,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約公元前1世紀薩達加尼王在位時,安度羅王國已相當強盛。他出兵攻滅甘華王朝,入侵羯陵加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區,號稱「南方各地之主」。薩達加尼死後,安度羅國力逐漸衰敗,又遭到外族塞人的進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東南部。直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喬達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統治時,安度羅才重新崛起。喬達米普特拉的銘文提到,他「趕走了塞人、耶般那人和帕拉華人」。在安度羅最鼎盛時期,它的統治范圍包括德干高原大部、西海岸地區、南方的克里西拉河三角州一帶,又形成為南印度的一大強國。約公元3世紀,安度羅發生分裂,逐漸走向衰亡。

在南部印度,羯陵伽也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孔雀王朝後期,羯陵伽重新獨立。卡羅維拉王(約公元前1世紀)統治時,國力較為強盛。他多次對外征戰,擊敗了大夏希臘人,入侵恆河流域,佔領王舍城,橫掃大陸南端的潘地亞國,擴大了羯陵伽的勢力范圍。

南印度的南端還有一些獨立的國家,比較重要的有朱達、潘地亞、哲羅等。這幾個國家是古代泰米爾人建立的。泰米爾人是印度次大陸土著居民的一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入侵後,一部分達羅毗荼人被征服,一部分遷居偏遠山區和南印度的一些地方。這幾個國家雖然規模不大,但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是海外貿易繁榮,與兩河流域、西方等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與此同時,各小國之間為了擴大各國的勢力范圍,也經常發生戰爭,對於古印度文明來說,這是一段集發展融洽、沖突於一身的歷史。

公元1世紀,中亞的貴霜王朝興起,在它的征戰下,印度西北部成為貴霜的管轄范圍,而貴霜也因此成了一個橫貫中亞和南亞的大帝國。在它的極盛時期,疆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恆河中游和貝拿勒斯,北至阿姆河、錫爾河和今天中國新疆的和田,南部到達納馬達河,佔有中亞和北印度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與羅馬、安息、東漢並駕齊驅的四大帝國之一,它的繁榮標志著古印度史上第三次文明高潮的到來。

孔雀王朝解體後,印度西北部先後被希臘人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所統治。而在中亞興起的匈奴人,迫使大月氏人西遷,一支大月氏人佔領巴立特里亞。他們當中強大的部落貴霜統一了五部落,開始征服周圍地區,大有形成一個中亞大國之勢。公元50年,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佔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此後閻膏珍王繼續著擴大領土的事業,他先滅了旁遮普的沙卡,進而向恆河流域進發,攻佔拘彌、瓦拉納西,這時,貴霜政治中心移到南亞,閻膏珍遷都至普魯沙普羅。到迦尼色迦統治時,帝國疆域更加廣闊。

貴霜人佔領印度河—恆河流域後,為古印度文明所同化,並且繼承和發展了古印度文明。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機會,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經濟發展使財大氣粗的貴霜帝國興建了許多新興的城市,如布羅奇、蘇爾帕拉卡、阿里卡梅杜等。

貴霜王國在迦尼色迦時代,迦尼色迦王篤信佛教,所以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伽尼色迦提倡佛教並廣造佛寺和佛塔,雖然花費巨額錢財,這些都是當時廣大印度勞動人民的血汗,但從人類文明這個角度來看,它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遺產。由於當時佛教在印度盛行,使佛教具有極強的輻射力,這個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然後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迦尼色伽死後不久,貴霜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3世紀時,薩珊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向中亞和西北印度擴張。至4世紀,笈多王朝在北印度興起,滅亡了西北印度的貴霜人的小王國。中亞地區的貴霜小王國,在5世紀時被咴人所滅。總的來說,貴霜帝國的統治,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公元4世紀初,以恆河中游一帶為中心,又有一個新的帝國出現,這就是笈多帝國。笈多帝國的建立結束了當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割據混亂的局面,使這些地區重歸統一的政治統治下。這個王朝曾有過三位才智超群的君主,使印度的古典文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的階段。

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多羅?笈多一世。他於公元319年繼承了王位,並開始了他勢力擴張的征程,他在位期間,疆域包括比哈爾大部分和孟加拉部分,大致相當於孔雀帝國瓦解後的摩揭陀國領土。這片地區成了笈多帝國的核心區域。旃多羅?笈多自稱王中之王。

公元335年,笈多一世指定兒子沙摩多羅?笈多為繼承人,而後隱居死去。沙摩多羅?笈多即位後,把對外征服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沙摩多羅?芨多在位期間帝國疆域得到很大擴展。王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歷史上有「健日王」的美稱。

沙摩多羅?笈多的兒子旃多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統治時期,笈多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此時的笈多帝國政局穩定,貿易繁榮,文化發展。旃多羅?笈多二世又給自己加了個「超日王」的雅號。

旃多羅?笈多二世去世後,其子鳩摩羅?笈多繼位,帝國繼續保持和平繁榮局面。到斯坎達?笈多統治時(455~467年),佔領了巴克特利亞的白匈奴人從西北部入侵印度河流域。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志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㈨ 印度可能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嗎

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奉行不結盟戰略,力圖避免參加冷戰,將多邊機構和不結盟運動列為優先事項。印度的政策也始終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軍事力量。但是印度發現冷戰後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同時擴大與所有主要大國的雙邊關系,因此印度奉行「多結盟」戰略,力求成為有時相互競爭的「過渡力量」。隨著印度開始宣稱自己是地區大國,它今天正在將其「棕水」海軍轉變為「藍水」海軍,並擴大其空軍的力量,積極參與世界事務。

現在已經普遍認為印度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大國。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印度經濟表現出驚人的增長。盡管全球經濟放緩,印度仍是為數不多的繼續以高個位數增長率增長的大型經濟體之一。美國近幾十年來一直在戰略上押注印度,支持其崛起,因為它期望這將促進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利益。

㈩ 印度什麼時候建國的

1947年8月,印度獨立,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10)印度什麼時候能恢復大帝國擴展閱讀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隨著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其在軟體,制葯等產業領域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金融服務體系非常完善,近年來,它正在走向一條由貧窮落後國家向經濟大國轉變的道路。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什麼時候能恢復大帝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目前有多少將軍 瀏覽:529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斷交 瀏覽:196
中國的公交車是哪個品牌 瀏覽:195
為什麼現在找職業越來越南 瀏覽:349
印度怎麼能成為強國 瀏覽:471
義大利比亞喬旗下有哪些品牌 瀏覽:780
中國公民在英國死亡多少人 瀏覽:605
越南低保戶怎麼樣 瀏覽:624
中國三針的疫苗是哪個公司的 瀏覽:346
現在印度人民黨有多少黨員 瀏覽:439
如何看中國足球世界盃 瀏覽:267
英國的秩序怎麼樣 瀏覽:899
義大利麥片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297
陀螺形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26
銅陵義大利風情街健身健身在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做電商怎麼做 瀏覽:262
英國女王穿的什麼牌子 瀏覽:878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