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如何評價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觀規律。這一點,是毫無意義的。
在建設空間站這件事情上面,同樣要遵循客觀規律。
具體來說,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
1,強大的經濟實力。
建設空間站,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要想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依託。……這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才能順利實施。……缺乏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就無從談起了。
2,豐厚的人才儲備。
建設空間站,是一項高技術領域的工作。……這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的參與。
因此,成功建設空間站,必須擁有一支人才梯隊,形成豐厚的人才儲備,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最終獲得成功。
3,高超的技術水平。
空間站是高技術系統,需要高技術的加持。……只有掌握了高技術,才能建設成功空間站。
4,長期有效的規劃。
建設空間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是需要堅持不懈多年才可能取得成功的大工程。
因此,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進行長期規劃,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具體落實,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5,勇於探索的精神。
建設空間站,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新環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因此需要不斷探索,才可能最終成功。……在此過程中,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斷進取,才可以最終取得空間站建設的成功。
因此,建設空間站絕不是口頭上一句話就能建成的,而應該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去做,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只能一事無成。
2. 印度航天VS中國航天
兩者現在遠不在一個層次上~~
中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至今共有149次發射記錄,8次失敗,成功率94.6%。
反觀印度,198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其發射次數到現在尚不足50次,成功率也不足一半,高下立現……
再看技術層次:
火箭性能:印度最先進的G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自重402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力2.5噸,LEO(低地球軌道)運力5噸
我國執行同樣任務的CZ-3B/C火箭,自重345噸,GTO運力3.8噸,LEO運力12噸~~
更先進的CZ-5系列計劃於2014試飛,GTO運力可達12噸,LEO運力25噸。(我承認照比美俄的重型火箭依然差距不小,但絕對可以讓阿三仰視若干年了~~)
不止如此,CZ-3C的發射成功率100%,而GSLV目前僅僅5發3中,這還是大力引進俄羅斯技術和直接使用俄羅斯成品的成果。
航天器性能上,我國擁有包括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發展的鑫諾、中星系列通信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各類用於地面觀測的遙感衛星(可用於軍事目的),以及嫦娥月球探測器;印度嘛,剛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載人航天計劃,如果明年的神九神十載人對接成功的話,第一代空間實驗室就算正式建成了。至於印度,號稱要在2014年發射載人宇宙飛船,2020年實現登月……到時候又可以看免費禮花了~~
3. 印度總理直管,為何衛星還會發射失敗印度的太空能力到底如何
印度一直將太空力量的發展視作邁向世界大國、體現其綜合國力的重要步驟。其用國家計劃來打造空天能力,已經持續了將近五十年。8月,印度發射「間諜衛星」失敗了,火箭的第三級低溫發動機性能異常,直接在大氣層內就爆炸了。這顆衛星號稱印度「間諜衛星之王」,是該國首顆地球靜止軌道成像衛星。如果成功發射,可以直接監控到邊境進行反間諜操作。
五、結語
文末,我們簡單對比一下中印空天能力,目前,印度航天在大型運載火箭、月球探測和載人航天等領域,是明顯落後於我國的,其很多領域還處於初級階段,這也是綜合國力和綜合科技水平的明顯差距。但在應用衛星和軍用航天方面,印度卻與我國的差距不算太大。憑借這些方面的技術掌握,印度的空天能力穩居在世界5-10名左右。
嚴格來說,這個成就還是值得印度人吹一吹的,畢竟,對於 GDP 只有我國約 1/5 的印度來說,印度在發展軍用航天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而印度能取得不錯的空天發展,有這么幾點值得一提,甚至值得借鑒的。
4. 印度疫情繼續惡化,2021「加岡揚」計劃被迫擱淺
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進入太空後,三名宇航員將完成一系列復雜的任務,將要進入核心艙足足三個月,這在我國航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這也代表著我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我國空間站也將在之後正式投入使用。
神舟十二號升空成功世界矚目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再次震驚世界,與以往載人航天不同的是,這次的任務量和在太空停留的時間都比以往要長很多。進入核心艙後,宇航員需要進行一系列的 科技 實驗,以及出艙活動。飛船發射約6.5小時後,與核心艙對接,神舟十二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航天器,已經達到了最初的目標。
神舟十二號的成功發射絕對不是偶然的,就像我國的航天事業一樣,背後是無數人的無聲貢獻。為了保證宇航員的安全,這次有兩艘飛船接近現場,其中一艘作為後備,如果發生意外,宇航員可以盡快被搜救。飛船發射成功後,另一艘飛船還在待命,在接下來的8.5天里,這艘飛船可以隨時起飛進行救援。
印度眼紅中國拋出加岡揚計劃
眼看著中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耀眼,號稱亞洲強國的印度也准備出手了。在印度的思維中,只要中國能辦到的,他們就可以辦到。就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時候,來自印度宇航的消息傳來。迄今為止,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實現了載人航天,這也是印度的計劃為何把載人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的原因,該計劃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牽頭。
印度的載人計劃被稱為加岡揚,由於印度之前沒有任何經驗,該國的宇航員被派往俄羅斯進行一年的訓練和學習。這些宇航員在模擬老式聯盟號飛船的條件下訓練,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計劃返回印度,繼續熟悉加岡揚號。為確保萬無一失,印度還專門與法國相關從業人員達成合作,希望法國能夠提供太空醫學教授。
此外,印度還考慮了食物問題,開發了印度特有的食物,讓宇航員進入太空後也能享用自己的食物。雖然印度的野心不小,但這次的計劃是靠其他國家的幫助,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獨立,這也符合印度一貫的萬國造風格。
雖然印度雄心勃勃,但加岡揚原計劃於2020年12月首次發射,第二次發射時間定於2022年,不過這個計劃似乎很難實現。按照計劃,在第三次發射期間,宇航員也將進入太空。許多印度官員希望在印度獨立 75 周年,也就是 2022 年 8 月左右實現這一目標。然而,據專家估計,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冠肺炎繼續惡化中斷了印度的太空夢
因為印度疫情嚴重,太空計劃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印度的情況正在慢慢好轉,但由於醫療物資緊缺,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甚至將液氮與宇航員所需的醫療設備結合起來提供給醫院使用,這也給培訓計劃帶來了困難,無法取得進展。現在印度新冠病毒肆虐,大量人員失業,印度航天計劃相關人員只能呆在家裡等待疫情好轉,一切才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這導致了很多工作只能是無限期的推遲。
為了保證與航天器的及時聯系,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還需要發射一組數據中繼衛星,這樣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有連接信號。但目前的燃料供應計劃停滯不前,看來印度又要頭疼了。另外,印度的月船3號計劃原本希望在2021年完成,但現在看來又要延期了。不管印度的太空計劃成功與否,技術漏洞仍然存在,因為疫情導致的各項任務暫停確實是印度自己的錯。
它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曾經受疫情影響,是第一個大規模爆發的國家,但中國很快就控制住了。在經歷了第一波疫情之後,印度完全沒有長記性,仍然以錯誤的態度對待疫情,這導致了新一波的流行病,印度的醫療系統已經被徹底打敗。如果印度能從一開始就糾正心態,積極應對疫情,就不會是今天的樣子。在航天方面,我們也需要以嚴謹的態度去對待,不能因為攀比而急功近利。
5. 印度作為最神奇的國度,他們的航天技術到底如何
我認為印度的航天實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占據第二梯隊的頭把交椅。
絕大多數人在關注航天技術的發展時,都會把主要目光聚焦在中美俄這三個國家上,但實際上,在中美俄之外,印度的航天技術發展也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水平。不過大多數人對於印度的航天技術發展並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導致大家對於印度航天技術發展才會感到如此陌生。
在航天技術領域,中美俄三個國家絕對屬於第一梯隊的檔次,而在這三個國家之後,其他國家在航天技術領域確實存在著很多的缺陷。不過這並不代表著印度的實力就沒有亮點的地方,憑借著多年的快速發展,印度的航天科技實力完全能夠躋身世界第二梯隊的水平。
6. 印度網民如何評價中國航母
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比如印度時報讀者的評論:為了平衡中國,印度也應自主建造航母;也有論壇內說,「用不了多久就會壞掉」 、「中國產的垃圾貨,我們不用擔心」、「偷來的技術」等等,其中不乏酸醋之味兒,不過作為中國人,完全可以忽視這種酸感,也無需夜郎自大,人家美利堅這么強大的軍事實力,幾時理睬過別人的醋酸之言。
7. 印度載人飛船也要發射,和我國相比,印度的航天實力究竟如何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起始於2007年,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承擔。
從2007年開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600公斤太空艙回收實驗(SRE),並且使用極地運載火箭(PSLV) 將太空艙發射升空,在近地軌道運行12天後返回地球。
在之後印度還進行了乘員艙大氣再入實驗,以及2018 年的中止試驗,這讓印度基本上掌握了太空飛行所需的耐熱材料、技術和程序。
我國的載人航天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但依靠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們,在歐美人的質疑眼光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載人航天壯舉,現在還完成了「天宮」空間站的初步建設,在航天領域,我國絕對處於頭部集團。
印度在航天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10多年過去了,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研製出袖珍版的「加甘楊」載人飛船,這個只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艙要重一點。說白了,也就是讓宇航員到太空裡面去體驗一把,什麼科學實驗根本就不可能進行,拍上幾張照片就得立即返回,至於艙外太空行走就更加不可能了。
總體上而言,印度目前的載人航天水平,差不多相當於我國在上世紀末的水平,想要真正成為航天強國,印度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8. 中國與印度誰的航天技術更先進
印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落後,世界排名前十的富豪居然有4個印度人,實在讓人吃驚。
就現在而言中國航天領先印度,主要是在載人航天方面。按航天技術發展水平,可將世界航天國家分為三個方陣,美國、俄羅斯為第一方陣,歐洲空間局、中國、日本、印度為第二方陣,加拿大、巴西、韓國等為第三方陣。 中國上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因此,中國目前雖然處於航天第二方陣,但與第二方陣其他成員相比又要領先一些。
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台,並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5年4月19日,印度從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了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1980年7月18日,印度首次從本國的發射場,用自製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目前,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這些衛星在印度教育、衛生、減災、自然資源利用、國防等方面均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印度的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重達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標志著印度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行列。目前,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2001年10月22日,印度成功地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02年2月9日,印度航天科學家對印度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進行了一次試驗,並取得成功。運載火箭使用這種發動機可以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2004年9月,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重達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日本5個國傢具備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的能力。
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航天計劃的主要實施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就擁有1.68萬人。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據悉,印度內閣已批准一項預計耗資1億美元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作為計劃的第一階段,印度將於2008年前發射一顆小型環繞月球的無人探測器,並以此為基礎,准備在2015年之前實現宇航員登月。
而印度的整個「登月」計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向月球發射探測裝置,然後發射登月機器人,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最終幫助印度宇航員登月。
在第一階段中,無人月球探測器將攜帶配有紅外線和X射線頻率的高精度遙感裝置。這一裝置與探測器一起將在距離月球100公里高度的環月球軌道運行兩年,這期間,它將勘察月球表面,繪制完整的月球成分地圖和三維地理圖。
目前,有關探測任務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已經開始。
9. 印度航天比中國厲害嗎 印度航天技術怎麼樣
某些技術因為可以買得到美俄的技術,所以看上去比中國厲害,但是總體和中國相比弱爆了。
在航天國家中,美俄屬於第一梯隊,中國屬於准第一梯隊,印度是標準的第二梯隊,印度沒有大推力火箭,沒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不能獨立完成載人航天。依靠美俄的技術,完成了所謂的低成本火星探測計劃,算是比較呵呵的。
10. 「上海牌」火箭長征六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何印度網友如此羨慕
引言: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關注我國的航天工程。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不僅研製和生產了很多火箭和航天器,而且成功發射了很多火箭。關注社會時事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與眾不同的新聞,“上海牌”火箭長征六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印度網友非常羨慕。這則與眾不同的新聞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很多國內和國外網友的關注以及對長征六號的討論。
之所以印度比不上我國,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科研程度。第二個方面就是科研人才。由於印度的科技實力還不夠強,可能很多印度網友會對這次火箭發射產生羨慕的情緒。第三個方面就是印度網友比較喜歡我國吧!如果印度網友喜歡我國的話,那麼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國不僅科技實力強,而且綜合國力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