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東北部人看起來很像東亞人
曼尼普爾邦(Manipur)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該邦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成立於1972年,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
曼尼普爾人屬蒙古人種,和中國人長得很像,當地人都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約為五代十國時南下齊人的後代,因此與中國確有歷史淵源。後來由於印度教傳入,加上被英國人征服,才逐漸偏離中華文明走向「南亞化」,但文化習俗上仍有不少中國元素延續至今。曼尼普爾在血緣和文化上與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曼尼普爾王室通常被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當地主體民族Meitei為黃色人種,操漢藏系語言, 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桑加伊節」的背景就是兩條騰飛的龍,Kangla古王宮作為王室權利象徵有龍圖騰。曼尼普爾民間有著對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未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當地人喜愛的竹笛、武術等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里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竹筍、鹹菜、腌魚等就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每逢重大節日均要演出,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滿足曼尼普爾人文化生活需求的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影、電視和歌曲,對於李小龍的電影,西遊記,少林寺等無不家喻戶曉,青年男女差不多都會唱幾句「老鼠愛大米」。
可能就是是唐征南昭的關中十六衛50多萬中央軍,被安史之亂斷了後路……向西方打到那邊建立的政權,……(唐玄宗沒辦法要去安西調高仙芝封常青回防潼關,……),就象秦征嶺南60萬中央軍被陳勝吳廣斷了後路留在嶺南建立趙佗的南越國一樣……
⑵ 印度的地形是東北高西南低嗎
印度的北部山地,中部是,恆河-印度和平原,南部半島地區是德干高原----------東北高西南低
⑶ 印度東北部的什麼地形與風沛
印度東北部好像是平原地區,降水豐沛。
⑷ 印度將版圖的東北地區劃分成為了七個邦,曼尼普爾邦為什麼要獨立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將版圖的東北地區劃分成為了七個邦,不過這個七個邦對與印度來說是沒有什麼歸屬感的,尤其是曼尼普爾邦,甚至還產生了獨立的想法。在印巴分治之後,印度與北方的七個幫派之間就只剩下各條狹長的西里古里走廊了,這使得印度的這七個邦猶如飛地游離在了因對的主體之外,於是便產生了獨立之心。而曼尼普爾邦距離印度首都達到1700公里,而且人種也與印度的不同,這使得他們更想獨立了。1947年,曼尼普爾宣布獨立,建立曼尼普爾王國,1949年,曼尼普爾國王巴格亞昌德拉逼迫簽署協定將曼尼普爾並入印度聯邦。
時至今日,曼尼普爾邦的獨立運動依舊繼續進行著,印度軍隊經常在曼尼普爾邦遭受著來自統一陣線武裝力量的襲擊,曼尼普爾邦也成了印度最動盪不安的地區之一。
⑸ 印度北部是什麼山地
喜馬拉雅山地。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恆河和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印度是南亞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個國家,印度獨立後,在原來利用煤、鐵資源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電子、汽車製造、原子能、航空航天等新興工業逐漸崛起,近年來,印度的電腦軟體產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地形地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⑹ 印度東北部的()有世界「兩極」之稱。
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有世界「雨極」之稱
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西南季風從南印度洋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該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為10818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世界的「雨極」
乞拉朋齊(Cherrapunjee)位於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Meghalaya),坐落在布拉馬普特拉河(the Brahmaputra)南側東西走向的卡西山地(the Khasi Hills)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緯度為北緯25.3 度, 經度為東經91.7 度。乞拉朋齊人口約6000多。
乞拉朋齊距離孟加拉灣約300千米處,是一個地勢較低的窪地,在雨季時,河水潰決,這里實際上已經變成一片湖澤。因為洪水較暖,在到達乞拉朋齊之前,西南氣流先吹拂到積水低地之上,所以飽含了大量的水汽,更使乞拉朋齊降雨猛增。海拔1313米,1860年8月—1861年7月一年裡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奪得了世界「雨極」的稱號,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數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
⑺ 印度地形圖是什麼樣的
印度地形圖如下:
⑻ 印度的東北季風從哪裡吹向哪裡它的特點是什麼東北季風給氣候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印度的東北季風來源於西伯利亞、蒙古,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它的性質特點是低溫乾燥,所以東北季風給氣候帶來的影響是旱季少雨。
⑼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印度半島東西倆側沿海地區,這和地形氣候有什麼關系
印度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來自低緯印度洋帶來豐沛水汽遇印度半島西南部西高止山阻擋,沿海地區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印度半島東部沿海及恆河平原地區受偏南風帶來印度洋水汽影響,降水豐富也有利於發展水稻種植業。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9)印度的東北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⑽ 印度東北部的部落民有著什麼樣的人種文明程度
就人種的文明程度來講,說來有趣,往往一些血統最純的民族現在反而顯得最落後。例如,比爾人被認為是印度最早的本地人,他們不但比雅利安人早,甚至可能比達羅毗茶人還早。後來外來人反客為主,比爾人被迫退到了印度中部和東部的山嶺里。今天他們還生活在文底耶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里。
講達羅毗茶語的巴利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