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如何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印度如何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發布時間:2022-08-26 04:13:08

1. 印度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相比怎樣

兩國差不多,中國略微強點。相比中國而言: 1、印度幅員雖沒有中國遼闊,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卻是世界第一; 2、人口規模略少於中國,但大有超越中國之勢。 3、印度人與中國人一樣,都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因此在人力資源方面不相上下; 4、印度人大多數雖然講英語怪腔怪調,但總的來說印度還算是英語國家之一,英語在他們那兒起到作用相當於我們的普通話。 5、印度在經濟體制上長期採用蘇聯體制,但是自90年代改革以來,印度經濟飛速發展。而且印度經濟與我們以外向型經濟主導不同,印度的是以內需為主導的,因此相對而言印度經濟質量更好。 6、印度自放棄向俄羅斯(前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後,與美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出於對中國的敵視,在很多戰略上與美國相配合。但是印度一直有一個大國夢,自視為一大國,雖然在很多場合配合歐美等西方國家,但是其外交和軍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與西方國家勾肩搭背的同時仍然保持與俄羅斯傳統的盟友關系。再加上印度這些年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順風順水,遠比中國表面光鮮實則舉步維艱的國際困境要強出許多。
希望採納

2. 印度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在地理位置上印度究竟有何優勢

在當今國際社會,國家要發展壯大,地理位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印度的地理位置之優越性,雖說比不上美國,但是也是數得上的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先從現代社會最需要的貿易來說,印度處於波斯灣東側,把握波斯灣入口,幾乎可以說能夠控制世界石油一半的出口,如果斷了波斯灣,幾乎可以斷掉整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一半的石油進口。並且也可以斷掉歐洲和美國的石油進口,不可以不說這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並且美國對印度幾乎不圍堵,就算圍堵,在印度四周也很難找到適合的支點,特別是像日韓這樣的發達國家支點。所以對印度的圍堵也不會很順利。印度在擁有這么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如果印度很爭氣,成為軍事,經濟和工業強國,那麼印度就有機會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因為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印度那麼好的大洋位置(美帝除外)。

3.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

1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4. 印度的優勢和好處

一、印度的耕地面積比我國的大30%左右。中印兩國都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國人口現在為13.5億,印度為11億,對這樣的人口大國,保有足夠數量的耕地面積至關重要,否則吃飯都成問題。雖然中國的國土面積是印度的三倍還多,但從耕地面積上看,印度以24億畝耕地居亞洲之首,中國以18.3億畝尾隨其後。
問題是:我國的耕地面積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趨勢,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開發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幾方面,我們每年要損失上千萬畝耕地。這難道不足以讓我們警覺嗎?盡管我國的農作物產量比印度高,那是因為我們在農業生產體制改革和精耕細作方面比他們做得好,但應當承認,印度現在落後就意味著它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而我們,則應該在嚴格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和科學開墾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二、印度的地理條件比我國更適於進行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是山地眾多的國家,地形復雜,進行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困難很多,造價也比較高。而印度,其國土面積范圍內除了北部喜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恆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變化不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良好。印度由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留下較好的基礎以及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多年來鐵路運營總里程雄居亞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國超越。目前中印鐵路總里程對比為:7.5萬公里:6.4萬公里。
同樣,印度在這方面的潛力也很大。而我們的 狀況並不足以高枕無憂,很多地方交通基礎設施的狀況還亟待改進,而且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每前進一步都要比印度費勁,絲毫不能懈怠。

三、印度目前所處的地緣政治形勢優於中國。我國東南沿海尚有台灣問題未解決,在東海油氣問題上與日本有矛盾,在南海問題中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存在爭端,北邊的俄羅斯雖然處於虛脫狀態,但一直算不上中國的友好睦鄰,威脅倒常常有,西南方向的印度也常常前來叫板。印度呢?雖然在北面與巴基斯坦呈武裝對峙狀態,還有強大的中國的威脅,也夠喝一壺的,但南面基本沒有顧慮,國家安全整體形勢優於中國。
印度與美、俄、英、日等強國的外交關系也保持得不錯,如中印起爭端,這些國家恐怕是偏袒印度的。
中國雖然強大了,但要顧及的方面很多,力量難免分散。所以,中印目前如發生沖突,我們在國際政治、軍事領域處於劣勢。
四、印度在軟體領域里對中國有較強的優勢。軟體業是印度能拿出手的少數幾個拳頭產業之一,印度政府在這方面也高度關注。我們除了加大投入、培養人才、加強產業鏈建設以外,還要做什麼?——那就是更加註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把知識產權保護做好了,軟體研發、推廣才有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更好地推動其發展。我們問問自己:在這方面我們做到位了嗎?
五、印度的金融體系比我們更加開放、更有效率。金融系統的開放度、透明度高,其好處大家都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如果金融系統出問題,後果十分嚴重。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大家都看到了,也經歷了,什麼次貸危機、呆壞帳等等,我就不多說了。反正我國的金融系統改革尚處於初級階段,問題很多,有些地方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在這方面我們不如印度。
中國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生產總值已位列世界第三,而且發展勢頭仍然迅猛。印度近些年,經濟發展大有起色,這也得到人們的公認。二十一世紀的龍象之爭將是以後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談了印度的五大優勢,是為了讓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發現自己的缺點,找出對手的優勢,以不斷地調整激勵自己大步前進。「虛心使人進度,驕傲使人落後」——望我們常記起這句警言,共勉共進!

5. 印度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國力如何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6. 印度這些年發展不錯,印度現在在國際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印度在國際上的位置其實還是比較尷尬的,雖然說他們國家的軍事力量目前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是都比較的虛,他們國家貧富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可能每個國家都會有這樣問題存在,但印度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

而且印度這個國家他們內部的矛盾還比較的多,在財富上也做不到人人都平等,而且男女之間的差別又比較的大,如果他們要是想能夠好好的發展的首先解決內部矛盾才是最重要的,還有就是他們有種姓制度,這種制度更是限制了很多人的發展,想翻身都很難的。

這些年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慢慢的在改變,畢竟背後還有一個美國在支持著他們,發展的速度可以說是很快,但畢竟也是不均勻的發展,所以說差距還是有的。

7. 說說印度該如何走強國富民之路

印度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人口13億還多,且大部分都是青壯年,人口結構呈現年輕化,人口紅利充足。同時,印度還擁有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為印度國內的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一言以蔽之,印度這個國家的自然優勢得天獨厚,但為何發展不盡人意,難以形成世界性強國呢?

不得不說,印度於1947年從英國殖民體系中獨立至今,一直以來都在樹立自己的大國形象,謀求南亞次大陸的領導者地位,並在印度洋上蠢蠢欲試,對外釋放出印度洋就是印度自家的海洋,由此可見,印度的志向不小,對未來躊躇滿志。

前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令人刮目相看,但最近印度的發展都不如願,先是印度探測月球的計劃失敗,後來又是印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爆發了一系列的沖突,印度顯然是在以大欺小、以強克弱,可卻並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巴方奚落一番。

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多方面,既有領土面積、軍事力量、人口數量、社會管理,科技實力等等,但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科技,誰掌握了科學技術的頂端,誰就在國際上具有發言權。盡管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但論其發達程度,科技人才才是根本。

例如以色列,國土面積還不如印度的一個地級市大,是名副其實的「彈丸小國」,可在5次的中東戰爭中以小博大,以少勝多,取得最終的勝利。當然,除了美國的支持以外,猶太人的人才科技發展實力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不得不說科學技術的爆發式增長才是讓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原因。

同時,制約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因素是很多的,印度不僅是經濟基礎非常薄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宗教影響太強了,印度人現代化程度不高,主要還是受宗教影響太大,印度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的宗教和封建思想影響太深,導致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舉步維艱。

所以說印度的發展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實現現代化,因為要改變印度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制度是極其困難的,加上大規模的民族屬性,使得印度宗教、種族矛盾難以調和,要想凝聚所有力量來搞經濟建設是難以實現。

加上印度在民智未開的基礎上,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看似走在世界的前沿,但在社會管控能力是非常的弱,人民的自覺性低,難以集中人力財力辦大事,從而影響了制約了印度的發展。

從目前發展來看,印度就像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志向非常遠,但自身卻能力不足,要想成為世界性的強國,印度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 現在的印度的國際地位很高,為何它崛起這么快

這個國際地位問題還有待商榷,至於他為何能崛起得如此之快,或許和他優越的地理環境有關。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說能隨隨便便成功的,印度的崛起不僅僅是靠近海岸給他帶來了優越的地理條件,主要是人家轉型轉對了,而且將國內的一些問題解決了,從而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再者就是人口數量巨大,這個我們應該深有體會。


而且印度會做人也有實力,在外貿訂單上時不時給美俄兩國送利,在一些武器購買上也給了歐盟一定的好處,大家都收了印度的錢,讓他在國際舞台上站一下怎麼了,反正都知道以他的本事不可能有什麼巨大的動作,大不了就是教訓他一下唄。最近的印度也是頻頻碰瓷紅方,在紅方身上蹭熱度,做過網紅的都知道,這些都是流量啊,而且美俄、歐盟和紅方這些都是頂級流量,只要不是太丑,蹭一蹭,自己的流量也一定會上漲。

9. 印度跟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有什麼優勢

印度的國際地位是非常特殊的,第一,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在殖民地解放中,走出了一個讓西方列強十分滿意的道路,讓西方列強得到了道義的制高點;第二、印度走出了與西方列強同等意識形態的治國方針;第三、印度在幾百年的殖民歷史中,喪失了民族自決的志向;上述的原因,使得西方列強對印度得以「放心」,另外,印度的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迫使,印度稱為東西方相爭的「香餑餑」,這就是,最近印度總理所說的印度的崛起不會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著十分強勁的發展潛力,一直保持著在全球巨大的經濟軍事份額,占據著世界頂端的地位,並且由於近代中國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殘酷壓迫掠奪,這使得西方在面對中國的發展時,具有隱含的強烈負罪感,為了這種道義的劣勢,西方不得不壓制中國,留得一個長期的時間化解上百年來積累的怨恨。所以,在對待印度,對待中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印度,西方有著及其強烈的優越感,印度為西方在殖民主要以全身而退做了一個很好的背書,印度可以得到從政治軍事到經濟的全面接納,而對待中國,則是西方有著不能自身解決的罪惡感,任何的對中國有利的政策都面臨著強烈的阻礙。

10. 印度在聯合國的地位

算是中下吧,我也不是很清楚。

印度作為亞洲發展中國家,不論是在經濟還是醫療又或者基建上都是比較落後的,但在他們看來,軍事力量上去了就代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

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更好的發展以及更高的地位,印度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早日在聯合國中獲得屬於他的常任理事國位置,只不過多年以來,印度雖然為此一直不留餘力,但始終沒能通過。

主要信息: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閱讀全文

與印度如何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比亞喬旗下有哪些品牌 瀏覽:780
中國公民在英國死亡多少人 瀏覽:605
越南低保戶怎麼樣 瀏覽:624
中國三針的疫苗是哪個公司的 瀏覽:346
現在印度人民黨有多少黨員 瀏覽:439
如何看中國足球世界盃 瀏覽:267
英國的秩序怎麼樣 瀏覽:899
義大利麥片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297
陀螺形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26
銅陵義大利風情街健身健身在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做電商怎麼做 瀏覽:262
英國女王穿的什麼牌子 瀏覽:878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