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往阿富漢派了多少兵

印度往阿富漢派了多少兵

發布時間:2022-08-26 10:25:58

『壹』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1.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貳』 阿富汗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叄』 印度的一共有多少部隊

今年6月,印度所謂的阿邦向印度國防部移交了8處前方機場的控制權,印軍同時增派兩個師約6萬人的駐防,印度在這個地區部署的兵力達到10萬。 部署蘇-30戰機 繼向邊境增兵6萬人後,印度6月15日又正式將4架蘇-30戰機部署到印度東北部靠近中國邊界的地區。印媒稱,這是印度要將先進武器轉移至緊鄰中國邊界地區的戰略步驟。此後印度政府又決定向中印邊境地區增加部署一個獨立炮兵師。 增派重型坦克
記得採納啊

『肆』 印度軍隊的真實戰鬥力如何

根據我從書上看到的內容,我認為,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是戰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來的曾經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英國人那種把印度當殖民地的除外),幾代人之後也變成了戰五渣。

下面按年代順序介紹一下印度簡史和各個時期印度軍隊戰鬥力分析:

1.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比中國還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認為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認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還沒有破譯。

註:達羅毗荼人現在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他們和北部的雅利安人後裔相比膚色更黑,個子更矮

這個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說是因自然災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認為是被外來入侵者滅亡,這入侵者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

2.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從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語,通常意義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這個時期。種姓制度也是這一時期出現,很可能是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純潔而創立的制度,這套制度幾千年來在印度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實行,即便是幾千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的影響和威力:現在高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白,相貌更類似歐洲白人,而低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黑。

但這些入侵者進入印度之後相當長時期之內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期間有「十六雄國時期」,但都是內戰,沒什麼能體現印度戰鬥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入侵。

有人說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亞歷山大的侵略,這是不對的,當時的印度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並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樣通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來取得對整個國家的控制,亞歷山大本人在印度並沒有失敗,不但如此還打了一場著名的勝仗,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但印度次大陸上的邦國林立,打敗一個還有一個,而且每個國家都不大,毫無成就感。

最終亞歷山大麾下的士兵全都厭倦了戰爭,亞歷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師回朝,之後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權力真空,旃陀羅笈多·孔雀因勢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國,在他的孫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國的疆域達到歷史上最大,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應該是印度歷史上武功最盛的時期,此前和此後,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領土上能超過孔雀王朝。

除了統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國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了,據印度人說,孔雀王擊敗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亞歷山大曾經的部將),但希臘人說,塞琉古勝利了,現代史學家一般認為雙方對峙,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最終握手言和,從之後雙方比較和睦的關系來看,這個觀點應該比較符合事實。

4.貴霜王國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就走向分裂,僅僅五十年之後,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滅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達羅王朝等朝代,這些帝國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國比起來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僅限於恆河流域),影響力也有限。

之後印度人迎來了又一個征服者,貴霜王國。

貴霜王國的建立者是在中國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個被「匈奴人打得舉族西遷,連國王頭顱都被匈奴人做成飲酒器具,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夾擊匈奴,但卻發現其國人已經安頓下來不願對匈奴復仇」的月氏人。

貴霜王國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但其軍隊戰鬥力卻十分可疑,這個所謂四大強國其含金量真的沒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還因和親問題和漢朝打過一仗,出兵七萬,被班超所敗,這事在中國史書上僅僅是提了一筆。

但就是這樣一個戰鬥力可疑的貴霜王國在印度境內卻是威震一方,很長的時期之內牢牢地控制著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國

貴霜王國延續了300多年,但勢力局限於印度西北方和中亞地區,從未統一過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內的領土後來被笈多帝國吞並。

笈多帝國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個高峰,它統一了北印度,從疆域面積上來說,僅次於孔雀王朝,是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就是在這一時期編成的。

笈多帝國的極盛時期是旃陀羅·笈多二世(即著名的超日王)時期,見圖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但談到軍隊戰鬥力,除了面對印度境內的對手之外,這個幾乎統一印度的帝國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從帝國初期就始終面臨西北方的??噠人的威脅,但和漢朝(滅了匈奴)唐朝(滅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強算是滅了遼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終沒能消除這個大敵,超日王死後沒多久,笈多帝國就因??噠人屢次入侵而走向崩潰。

??噠人,曾自稱匈奴,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樣也是中國北方草原西遷南下的游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樣在印度境內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戰績是公元500年進抵恆河流域,事實上終結了笈多王朝的統治。

5.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印度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期間最著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國是戒日帝國,因其創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短暫但非常重要的時期,戒日王在中國更是出名,因為唐僧(玄奘)取經就發生在他統治時期。

戒日帝國的極盛時期和疆域最廣的時期是戒日王統治時期,但也僅僅統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於這個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有一段中國史書上默默無聞,最近才大放異彩的記載,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大概過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聽說大唐使節來到,派人伏擊唐使,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逃脫,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生擒阿祖那。

6.莫卧兒王朝

戒日王朝之後,印度長期分裂,期間,中亞的穆斯林屢次入侵北印度,在這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基本徵服並統治了北印度。

然後,伊斯蘭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來了,帖木兒帝國崩潰之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從此直到現代印度共和國建立,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統治(嚴格說來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這樣算的話印度自從吠陀時代以來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統治的)。

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兒帝國時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進了印度就變弱的魔咒再次顯靈,帝國極盛時期是是奧朗則布統治時期,但帝國的衰落也是從奧朗則布晚期開始的,他對南方的馬拉塔帝國的征服從未成功,他死後沒多久,馬拉塔人便奪取了中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的頭銜從那時起,至少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已經成為一個虛銜。

這張圖實際上誇大了莫卧兒帝國的實際控制力,馬拉塔人(圖上為馬臘塔人)僅僅是承認莫卧兒帝國的宗主權。

奧朗則布死後,莫卧兒帝國雖名義上統治印度,但實際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著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這兩個強盜都曾攻入過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後滿載而歸。

南方的馬拉塔人也是越戰越勇,大有取莫卧兒帝國而代之的架勢,但是遇到了外來的強盜還是略遜一籌----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之中,馬拉塔人遭到慘敗。

7.英國殖民時期

莫卧兒帝國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闖了進來,他們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國人和最終成為這片土地主人的英國人。

這段歷史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大莫卧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英國人征服印度的過程並無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的規模你簡直難以想像:

普拉西戰役,參戰雙方分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受法國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英國人一方出動了900個英國士兵和2000個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動了一萬五千騎兵和三萬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

最終,英國人以死傷75人的代價(22人死亡,53人受傷),擊潰了孟加拉的5萬大軍(死傷500餘人)。

普拉西戰役的勝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權。之後英國人又將矛頭轉向法國,並在隨後的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中將法國的勢力從印度徹底清除;自此,印度開始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大約有600個土邦。

8.印度共和國時期

現代印度的獨立和統一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是靠著武力而是靠著非暴力不合作,借著二戰戰後民族自決和帝國主義全面後退的東風,順勢而起,就連疆域都是繼承了英國人殖民時期的遺產,比如印度南部和東北方的那幾個邦,曼尼普爾、阿薩姆等歷史上從未被印度有效統治過,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躍的分離主義勢力。

實際上我非常懷疑,若沒有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屬印度領土一籮筐地打包贈送給印度,印度能否統一都是個未解之謎。

之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參考其他回答。

=====

最終我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話來結尾: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

『伍』 印度有多少軍隊

印度武裝力量現役部隊總兵力為117.5萬人

陸軍

印度陸軍兵力為98萬人,編有5個軍區、11個軍部、35個師(3個裝甲師、4個平原步兵整編師、18個步兵師、9個山地師和1個炮兵師)及15個獨立旅(7個裝甲旅、5個步兵旅、2個山地旅和1個空降/突擊旅)、1個「普里特維」地地導彈團、4個防空旅和3個工兵旅。上述部隊包括59個坦克團、355個步兵營、190個炮兵團(營)、2個地空導彈大隊、15個地空導彈團。陸軍航空兵編有14個直升機中隊(其中6個反坦克中隊、8個觀察機中隊)。

主戰坦克:3414輛,其中T-55型約700輛、T-72型約1500輛、「常勝者」1200輛、「阿瓊」式約14輛。
步兵戰斗車:БМП-1型350輛,БМП-2型1000輛。
裝甲輸送車:OT-62/64型157輛。
牽引火炮:4175門(估計有600門庫存)。其中75毫米1115門,105毫米約1350門,122毫米約550門,130毫米750門,155毫米410門。
自行火炮:105毫米80門,130毫米100門。
多管火箭炮:122毫米150門。
迫擊炮:120毫米500門,160毫米700門。
無座力炮:57毫米500門,106毫米1000門。
高炮:約2400門。
地地導彈:普里維特若干。
地空導彈:薩姆-6型180枚、薩姆-7型620枚、薩姆-8B型50枚、薩姆-9型400枚、薩姆-3型45枚、薩姆-16型500枚。
直升機:199架。
反坦克導彈:「米蘭」式等若干具。

海軍

印度海軍兵力為5.5萬人(含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編有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4個地區司令部和東、西2支艦隊。另編有潛艇司令部(駐維沙卡帕特南)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駐果阿)。

裝備各型艦艇151艘,其中航空母艦2艘、潛艇19艘、驅逐艦6艘、護衛艦18艘、巡邏與海岸艦艇49艘、掃雷艇20艘、兩棲登陸艦艇10艘、各種支援艦船28艘。

海軍航空兵:5000人,裝備67架作戰飛機、83架武裝直升機。

海軍陸戰隊:編有1個團(含3個大隊),約1200人。

空軍

印度空軍兵力為14萬人。裝備作戰飛機772架、直升機170架(含武裝直升機32架)。

編有17個攻擊戰斗機中隊(裝備53架米格-23BN、88架「美洲虎」、147架米格-27、79架米格-21MF作戰飛機),20個戰斗機中隊(裝備66架米格-21FL、169架米格-21BIS、26架米格-23MF、64架米格-29、35「幻影」2000H/TH型和8架蘇-30MKI型作戰飛機),
3個攻擊直升機中隊(裝備32架米-24型直升機),
2個偵察機中隊(裝備8架「甚培拉」、6架米格-25和2架米格-25U型偵察機),
12個運輸機中隊(裝備105架安-32、45架DO-228型、28架BAE-748型、25架伊爾-76型運輸機),
11個運輸直升機中隊(裝備73架米-8型、36架米-17型、10架米-26型直升機),
1個要員專機中隊(裝備2架波音-737型、7架BAE-748型、6架米-8型運輸機),
以及6架「美洲虎」型海上攻擊機、4架HS-748型電子戰飛機、6架伊爾-78型加油機、6架電子偵察機、4架海上偵察與測量機、約400架各型教練機和22架教練直升機。
印空軍還編有38個薩姆導彈中隊,裝備薩姆-2、薩姆-3、薩姆-5和薩姆-10型導彈若干枚。

准軍事部隊

兵力約109萬人,其中:
海岸警備隊6000人,隸屬國防部,裝備有52艘各類艦艇和30餘架飛機;
國家安全衛隊7400人,隸屬內閣秘書處;
特別保安部隊3000人;
中央後備警察部隊16.53萬人,隸屬內政部;
邦武裝警察40萬人(包括24個營的印度後備警察);
邊境保安部隊18.5萬人,約有150個營;
阿薩姆步槍隊5.25萬人,隸屬內政部;
特種邊境部隊9000人,隸屬內閣秘書處;
中央工業保安部隊8.86萬人,隸屬內政部;
國防安全警衛隊3.1萬人,隸屬國防部;
鐵路保安部隊7萬人。

後備力量

印度自稱為第1線預備役和第2線防務力量,共有240餘萬人。第1線預備役由印度海陸空三軍退役官兵組成,現有兵力約50萬人。第2線防務力量主要是民間軍事組織,現有實力約190萬人。

駐外兵力

1997~1998年派駐安哥拉151人,其中有5名軍事觀察員;在伊拉克與科威特邊境派駐5名軍事觀察員;在非洲獅子山派駐6名軍事觀察員;在西撒哈拉派駐10名軍事觀察員。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0-20 07:57 稱雄亞洲的海軍
印度海軍總兵力已達6萬人,編成3個地區海軍司令部、3個艦隊、25個艦艇中隊,裝備各型艦船170餘艘,總噸位達30餘萬噸,飛機160架,已成為一支艦種齊全,可遂行水上、水下和空中作戰的海上力量,是亞洲唯一擁有兩艘航空母艦的海軍強國,其實力居世界海軍十強之列。印度海軍今後建設重點是更新艦艇、提高海上尤其是遠洋作戰能力。
規模龐大的預備隊 印度的非正規軍及後備力量總數約400萬人,可分為准軍事部隊、一線後備力量和二線後備力量三類。准軍事部隊主要指地方部隊以及駐防作戰地區的武裝警察,總兵力約有116萬人,相當於第二支正規軍。這支武裝基本上按正規軍編制組成,裝備較好,平時除維護社會治安外,還配合正規軍執行邊、海防和情報搜集任務,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和戰鬥力。

『陸』 請問印度在中國邊境上多少兵是否有沖突呢

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的兵力已達10萬,有沖突發生。

『柒』 阿富汗戰爭梗概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 蘇聯除在東南亞選擇侵略印度支那作為突破口,在南亞則把印度和阿富汗作為其南下戰略和亞太戰略的兩根主要支柱。蘇聯於1971年8月同印度簽訂了帶軍事性質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接著便於11月21日支持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全面進攻,迫使在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投降。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蘇聯在贏得這一勝利之後,又把矛頭對准了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山國,部族在國家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9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阿富汗地處戰略要沖,19世紀就是英俄角逐的場所。長期以來,阿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73年7月17日,前首相達烏德聯系一批受蘇聯影響的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但達烏德上台後,不願完全聽從蘇聯擺布,並公開宣稱阿美關系是頭等重要的。1978年4月27日,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殺死了達烏德,所謂「四月革命」宣告成功。

新政權成立後,大批蘇聯軍政人員以「顧問」名義控制阿富汗政府機關、企業和軍隊。同年12月阿蘇兩國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規定雙方將加強「軍事領域內的合作」,並主張「建立有效的亞洲安全體系」。阿富汗當局的內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蘇聯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蘇聯的模式為發展方向。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說是企圖變阿富汗為蘇聯的「衛星國」,不能不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憤怒反抗。

1978年6月,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首先爆發反政府武裝起義,同年冬,全國28個省的大多數均已出現武裝抵抗活動。1979年3月,一場大規模的起義在阿富汗的三大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爆發,井促使國內反政府武裝斗爭進一步蓬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為了保住他們對這個經營多年的國家的控制權,決定直接出兵干涉。

1979年12月27日晚,蘇聯在經過精心策劃之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空運大批軍隊完全控制了首都喀布爾。隨後,早已部署在蘇阿邊境的蘇軍長驅直入,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這時,在阿富汗的蘇軍人數已達8.5萬人。在蘇軍保護下,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從國外回到喀布爾,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和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它戰後幾十年來第一次直接出兵佔領一個第三世界主權國家,標志著70年代蘇聯對外擴張的頂點。

但是,與蘇聯的主觀設想相反,一如當年美國在越南那樣,蘇聯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泥沼。盡管蘇聯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到1985年增加到15萬人,卻絲毫看不到取勝的前景。阿富汗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種抵抗組織多達數百個。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在戰場上協同作戰。蘇軍侵阿8年多,傷亡達3.5萬人,耗資多達400億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狽不堪。同時,國際輿論強烈譴責蘇聯侵略行動。1980年1月,聯合國全體緊急特別會議通過要求蘇軍從阿撤軍的協議。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聯經過反復權衡利弊之後,終於作出撤軍的「政治決定」。1988年5月,蘇聯根據由聯合國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爾政權、蘇聯和美國四方達成的日內瓦協議,開始撤軍。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總司令羅莫夫最後一個跨過蘇阿界河。蘇聯結束了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這是阿富汗人民在國際反霸正義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捌』 11.1897年,為保護一座戰略軍事哨所,21個印度人和10000名阿富汗人戰斗至死.即

1897年,為保護一座戰略軍事哨所,21個印度人和10000名阿富汗人戰斗至死。即著名Saragarchi戰役

閱讀全文

與印度往阿富漢派了多少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
印尼黑色boss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6
印尼吃飯多少錢一份 瀏覽:211
中國最大天眼是哪裡 瀏覽:886
韓國疫情怎麼評價中國 瀏覽:558
印度街邊椰子多少錢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上古神魚 瀏覽:439
伊朗古代的文明標志叫什麼 瀏覽:946
伊朗用什麼社交軟體類似微信 瀏覽:432
中國航空師有多少人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