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學者怎麼稱呼自己

印度學者怎麼稱呼自己

發布時間:2022-08-26 11:10:12

❶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和我們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於西方。因此,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 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但這沒有像Cīna這個詞一樣成為通名。

❷ 印度人名該如何稱呼

名在前,姓在後
Mr.Manmohan Singh

❸ 印度人的姓名該如何稱呼

印度人名字,名在前,姓在後。印度人姓名有兩節、三節、四節、五節不等,通常第一節是本人名,最後一節是姓,中間各節情況就比較復雜,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親友外,別人往往難以斷定哪幾節是本人名,哪幾節是父名。印度人的等級觀念很嚴重,對於不熟的人或是客戶,前面要加Mr.或Ms。

SIDDHARTH MUNDRA GIRIRAJ MUNDRA PROPRIETOR,名字有兩節,姓是MUNDRA,PROPRIETOR是業主或老闆的意思,所以可以稱為Mr.MUNDRA。

(3)印度學者怎麼稱呼自己擴展閱讀

文化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

服飾

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職業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

❹ 印第安人自己是如何稱呼自己民族的

15世紀哥倫布到達美洲時,問開當地土著,這是哪?回答是「印第安」,哥倫布誤以為所到之處是印度。現在有的專家包括一些美洲印第安人認為自已的祖先來自中國,當初他們所說的「印第安」可能是「殷商」,即商人的遺民。

❺ 求教對於「居士」當如何稱呼我知居士一般自稱,可當外

宣化上人講述 一九八三年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 「居士」:這居士也是一個稱呼,這個稱呼是要旁人稱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為居士。我看見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覺得他是個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對人講話,也說我是什麼什麼居士。這種人,這是學問的問題,沒有什麼學識。稱呼,這是旁人稱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稱自己是個什麼。 我們中國最普通的就稱先生,講居士,你們或者還不懂,就講先生吧!這個先生也是旁人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沒有自己稱我自己。問你是誰啊?「啊!我是趙先生!」「我是李先生!」「我是錢先生!」「我是孫先生!」問你是誰啊?「我是周先生!」「我是吳先生!」「我是鄭先生!」「我是王先生!」這不是自己稱的,這是旁人來恭敬你,稱你為先生,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這樣不要臉,就說是我某某先生!有這么稱呼的,就是不懂得中國的語言,這是連中國的語言都不懂。這雖然是很普通的,可是這也是很有用的一種常識,所以也不能自己說成我自己是趙居士,我是錢居士,我是孫居士,我是李居士,不能這么自己稱自己。 這個先生,是有學問的人,或者年高有德的人,或者世間的經歷豐富,這都稱先生。居士,要有十種的美德,才夠個居士的稱謂,你若沒有十種美德,根本也就不夠居士的這個名詞。還有這個「法師」,這也是他人稱自己,稱呼為法師,不能我自己稱我自己叫法師,自我陶醉,自己對我自己做皇帝,這是不對的。皇帝是旁人稱呼的,說:「我主萬歲」,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也叫個萬歲。 這一點,我們中國人要懂得這種常識。所以這個「居士」,是旁人稱的,說:「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是一種恭敬的意思。恭敬其他人,不是要自己恭敬自己;你自己恭敬自己也可以的,你在內心主敬存誠,那可以,不需要表露出來。所以中國的學問是無窮無盡的,你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這是社會上普通一般常識,不是什麼大學問;可是這個普通常識,人就都不太清楚,很容易就忽略了。
(回答者:一個人的江)

居士有二意:一是德高望重而不願意為官的隱士或道行高邁的修行者;二是佛法中的四眾之一的優婆塞(近侍男)也稱為居士。
在古印度居士和優婆塞不是通稱的,但是在我國後來卻把二者混稱了。我們就隨俗吧。

(回答者:12160)

❻ 我們尊稱印度人三哥,印度人怎樣尊稱我們中國人

沒聽說過,但是我們確實都叫印度人為三哥,他們對我們沒有稱呼

❼ 印度人怎樣稱呼中國人

你想引誘某些人說出那個詞 然後被眾人罵 是吧 可惜我不上當

❽ 在印度什麼樣的人尊稱為先生

印度很講究等級,只要是比自己級別高的人,都會尊稱為先生

❾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

作者:何贇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772659/answer/601638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印度的「民族國家」概念應該是形成於19世紀中葉至後半頁的一段時間內。這實際上是興起於孟加拉地區的印度文藝界,以及印度教復興運動等一系列近代思潮發展的結果。爾後形成的「印度性」(Hin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獨立建國的運動——也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謂「民族性」自覺之前,從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為英國屬地,在西方人視角下的印度從模糊的地理概念越來越具象化,但基本上無論是具象的空間范圍還是抽象的文化屬性,「India」是西方建構出來的概念。

關於「印度」這個詞怎麼來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簡單寫過兩句:
印度的名字是來自 India 還是印度教的 Hin? - 印度文化
在討論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時,一旦涉及譯名,問題就大大的對不對?我曾經有概念不統一無法進行討論的偏執,後來發現概念的統一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恰恰是語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個名字時,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這個詞從中國的古典、西方的記錄和印度自身的文化傳承上理所當然的都具備不同的內涵以及外延,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該全都混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零碎的知識無法解釋你的問題。
從西北方向來的外來民族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當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稱呼這片土地。這才有了「Sindhu」。
寫作「Sindhu」及其各種變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後13世紀前後的時間里,完全就是外來民族對從興都庫什山(Hinkush)到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廣袤地區的地理稱呼。這個詞不代表某一個國家,也不代表某單獨一個民族或社群。
這個詞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紀中葉)將印度河以東的土地和人喚作「Ind」,後來希臘人稱之味「Indikoi」,再後來的穆斯林把這片土地命名為「al-Hind」。中間還有無數的變遷,但是這個「印度」的地理空間是不斷擴大的。
至於這段時間這個詞是如何變化的,比魯尼(Al-Biruni)的印度志裡面有詳細的解釋。
隨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才有了這個詞今天的模樣。
所以,你的問題是: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是的,你是對的。
「印度」這個詞的外延拓展成為一支民族、一種宗教、一個國家、一脈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學學者與印度本土社會改革家建構的東西。哈哈,因為那個時代民族、國家、宗教這些詞的涵義本來就是一種西式啟蒙的產物呀。
印度教徒(Hinism)用「Hin」稱呼自己,動輒就說印度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這個詞真正指向整個次大陸上的這種宗教不過是近代才開始有的事兒。
---
印度這個詞本身就是印度歷史發展的體現,統一卻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來人給的,永遠都是在非本土語言的語境下這個概念才能討論。「India」這個詞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種本土語言里都找不到,所以這個概念只能是西方認知的產物。下次,我們討論一下「婆羅多」(भारत)的概念,也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

❿ 什麼是學者

學者是什麼?是學人。一個學與思考的問題。不論什麼職業什麼狀況,只要在學術上有同一理想,可稱呼為學者。

學者不是職位,也不是職稱,不分等級,不論男女,不管年齡。學之博,悟之深,進而改變和推動人類發展。佛教有雲:雖然渡己,但不渡人,不能求圓滿。學者,不僅要使得自己智慧,更創造出新的智慧,讓人類對世界有更好的認識。

學者,當聯盟。學者不聯盟,無氣氛,無氛圍,無環境。無氛圍,則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

華人學者,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的華人,都是華人。華人學者當聯盟,形成最近氛圍,而不是首先單個進入世界的氛圍。

閱讀全文

與印度學者怎麼稱呼自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銅陵義大利風情街健身健身在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做電商怎麼做 瀏覽:262
英國女王穿的什麼牌子 瀏覽:878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
印尼黑色boss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6
印尼吃飯多少錢一份 瀏覽:211
中國最大天眼是哪裡 瀏覽:886
韓國疫情怎麼評價中國 瀏覽:558
印度街邊椰子多少錢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上古神魚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