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印度神話中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就生在古印度著名的須彌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山高三百三 十六萬里。"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瑤。四天王各居一山。」四大天王是各護一方世界,說須彌山四面;東 勝神洲、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四大天王守護 空間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方。
據記載: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將,輔助管理所屬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眾大將中居首位者是韋馱,專門保護出家人,因此 備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名稱是: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主守東方,據稱他能護扶國土,故稱東
方持國天王。「多羅吒」,乃梵文譯音,「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住須彌山黃金棰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 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仗寶劍,他住須彌山琉璃埠。「毗琉璃」梵文
譯音,即意「增長」,據說他能率諸鳩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繞一龍。「毗留博叉」梵文譯音,意為 「廣目,'。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扶人民,他住須彌山白雲量,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龍,也有稱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就 用赤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4.北方多聞天王, 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梵文譯音,意即「多聞"。「多聞」比喻福、德 ,聞於四方。他住須彌山水昌盛,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護持眾生財物。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據說他與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說是兄妹),在古印度他是佛教中的一位主司施福護財善 神,又各施財天王,在印度古神話中,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一位「大財神爺",故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中國敦煌壁畫中的 毗沙門畫像:畫他渡海佈道之際,常常散下金銀財寶。
四大天王在中國寺廟里,不但形象被徹底漢化,皆為中國古代虎將打扮,而且將四神賦予中國式寓意。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 元始之命,敕封魔四兄弟道:「今特敕封爾為四大天王之職,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權,永修厥職, 毋忝新綸。',大概受此敕封,古印度的佛教護法神,就成中國式的護法神了。
據清·霍灝《通俗篇》載:寺內四大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四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龍者, 順也。風調雨順,預祝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之意。而四大天王之塑像,卻被造神者塑成橫眉怒目、兇猛威武形像,說明佛教護法神之庄嚴 可畏。
B. 邁克爾傑克遜是什麼人種,是男是女
邁克爾傑克遜,男,美國黑種人。
邁克爾·約瑟夫·傑克遜於1958年8月29日出生在印第安納州加里市。傑克遜一家在芝加哥大都市區內的工業城市加里市的一個三居室房子居住,屬於非裔美國工薪階層。在美國中部印第安納州的工業小城加里市的一個黑人家庭中,其父親傑瑟夫·傑克邁克爾的曾祖母是黑奴的後代,他的另一個遠祖是印第安人。
(2)印度天皇巨星是哪個種族擴展閱讀:
簡介——
邁克爾是傑克遜家族的第八個孩子,他與四位兄弟傑基、蒂托、傑梅因及馬龍一同組建了傑克遜五人組,並於1964年初次登上職業音樂舞台,後在1971年開始單飛。20世紀80年代初期,傑克遜成為流行音樂的主導人物。他歌曲的音樂影片,包括《避開》、《比利·珍》以及《顫栗》,將媒體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和宣傳工具,也對打破種族障礙有著巨大的貢獻。
這些音樂影片的流行促使當時創立不久的電視頻道「全球音樂電視台」名揚天下。20世紀90年代,傑克遜錄制了包括《黑或白》和《嘶喊》在內的多部音樂影片,這些作品標志著他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這一階段的大量巡演讓他在國外同樣名利雙收。
由於傑克遜的成名及其舞台和影片的表演,一些由他所命名的如「機械步」和「月球漫步」之類的舞蹈技術得到了普及。他獨特的聲音和風格影響了很多嘻哈音樂、後期迪斯科、現代節奏布魯斯、流行音樂及搖滾音樂的藝術家。
C. 邁克爾傑克遜死了,現在還有誰是真正的天皇巨星
能擔得起「天皇巨星」這四個字的,世界范圍內屈指可數,我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但是我得說句公道話,國內的,例如香港的四大天王,和什麼時下的周傑倫之輩,以及韓日的諸多如牛毛多的歌手們,頂多算是明星,甚至和巨星都靠不上邊,世界范圍內,在各個國家都有歌迷的才能算上巨星,而前面再加是修飾詞「天皇」的,就更寥寥無幾了,稱得起天皇巨星的人,通常並不是單單只憑其才藝范疇內的高低就能評價的,這還要加上其對其所在行業的影響,貢獻,對世界范圍內,該行業帶動和進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靈感,帶動潮流,文化的方向,這樣的人才能稱為天皇巨星,像RAIN,不能否認,他很有才華,影視音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卻不能稱為天皇巨星,首先,他的支持群體就太單一,只有亞洲地區有些名氣,在歐美基本無人知曉,華仔等也均是如此,所以他們達不到巨星的地步,就更別提天皇巨星了,假如在一場全世界現場直播的節目舞台上,這些所有明星站在一起,MJ面對全世界觀眾說一句:「我是天皇巨星」,我想世界上各國的觀眾恐怕沒人會覺得他狂妄或嘲笑他,而周傑倫或者RAIN之輩同樣說這么一句,咱先不說電視前的觀眾如何,恐怕台下的觀眾就要先笑起來了,這就是差距,不是時間可以彌補的了的
同樣說出這句話不會被嘲笑的,MJ已經走了,剩下的恐怕也就只有麥當娜了,流行天王,流行天後,世上知名度,恐怕無人能出其右了,現在一個已經離去,世界僅存的一位可以稱為天皇巨星的,也就只有娜姐了
D. 科赫是誰哪項世界記錄保持者
瑪麗塔·科赫(MARITAKOCH)
瑪麗塔·科赫是前民主德國女子短跑家、超級明星,被譽為「世界田徑女皇」。
科赫1957年2月18日出生於波羅的海沿岸的維斯瑪城。11歲那年,她在學校的「體育日」中參加賽跑,居然戰勝了所有的男孩子,顯示出田徑運動的天賦。15歲那年,她正式開始進行田徑訓練,
主攻200米和400米兩個項目。經過幾年艱苦系統的訓練,科赫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質超群出眾,形成了100米、200米、400米、4X1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6個項目兼優的比賽能力。1979年6月10日科赫在前東德的卡爾·馬克思城以21秒17的成績打破了女子200米的世界紀錄,成為第一個突破「22秒大關」的運動員。1980年她在第22屆奧運會上以48秒88勇奪女子400米金牌,這也是她獲得的唯—一塊奧運會金牌。1983年在第1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科赫獲200米、4X1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3枚金牌和100米銀牌,成為該屆世錦賽唯一獲4校獎牌的選手,成績超過一人獨得3枚金牌的美國超級田徑明星卡爾·劉易斯。科赫在她的運動生涯中,16次創造世界紀錄,14次破室內世界紀錄,成為半個世紀以來在徑賽中創造世界紀錄最多的運動員。她多次被評為「世界最佳女子田徑運動員」和『世界十佳」。1984年雖未參加洛杉礬奧運會,但科赫仍被國際體育通訊評為當年「世界最佳女子運動員」。
1987年國際田聯慶祝成立75周年時,將她1979年在卡爾·馬克思城突破女子200米跑「22秒大關」的成就,評選為世界田壇75年來「100個金色時刻」之一。
伊芙林·阿什福德(EVELYNASHFORD)
伊芙林·阿什福德是美國黑人女子短跑超級明星,有「黑色閃電」的美稱。
阿什福德1957年4月15日出生於美國的什里夫波特。她在上小學時,就表現出短跑天賦,但因她身材瘦小,沒能引起學校體育教師的足夠重視。但她沒有灰心,仍然奔跑在田徑場上。進人大學後,阿什福德開始了正規的訓練,教練普埃特·康諾利對她採用超量訓練法,要求極其嚴格。阿什福德在此期間,也形成了適合自身條件的技術特點:步頻快、加速快、動作協調有力。1976年,19歲的阿什福德在第21屆奧運會上獲100米第5名。1979年和1981年兩次奪得世界盃女子100米和200米冠軍。1983年和1984年兩次創造女子百米世界紀錄(10秒79、10秒76)。1984年獲第23屆奧運會100米、4x100米接力兩枚金牌。1985年5月阿什福德喜得千金,產後第2周,她便開始了艱苦的訓練。1988年她獲第24屆奧運會4X100米接力金牌和100米跑銀牌。1992年35歲的阿什福德在第25屆奧運會上再奪4x100米接力跑金牌,成為奧運會田徑史上第一位三次獲得4X100米接力跑金牌的女運動員。她多次被評選為「世界最佳運動員」和「世界最佳女子田徑運動員」。
富蘭克林·雅各布斯(FRCNKLINJACOBS)
富蘭克林·雅各布斯是美國著名男子跳高運動員。
雅各布斯1957年12月31日出生於美國的一個黑人家庭。從小就顯示出了驚人的彈跳力和卓越的跳高才華。
1979年,22歲的雅各布斯在泛美運動會上以2.26米的成績獲得冠軍,他所跳過的這一高度超出他1.73米的身高多達53厘米。同年他還以2.27米的成績獲得第2屆世界盃田徑賽的冠軍。1978年1月27田雅各布斯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室內比賽中越過了2.32米的高度,超出其身高59厘米,創造了跳高高度與自身高度之差最大的紀錄,這一紀錄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一直保持至今。在「高人如林」的跳高賽場上,雅各布斯雖然沒有像索托馬約爾、默根堡、朱建畢等世界跳高名將那樣輝煌,但身材矮小的他卻以非凡的彈跳力和出色的賽場表現迎得了人們的尊敬。
瑪莉斯·格爾(MARLIESGOHR)
瑪莉斯·格爾是前民主德國女子短跑超級明星,第一個突破「11秒大關」的女子百米運動員。
格爾出生於1958年3月21日,14歲時就開始參加比賽,17歲時嶄露頭角,獲歐洲青年田徑錦標賽100米跑第2名、4X100米接力第一名。1976年她首次參加(第21屆)奧運會,就獲得4X100米接力跑金牌。同年又和隊友一起創造了42秒50的4X100米接力世界紀錄。1977年7月1日,年僅19歲的格爾在前民主德國的德累斯頓以10秒88的成績打破女子百米世界紀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突破「11秒大關」的女子百米運動員,同年在世界盃田徑賽上獲100米金牌。1980年第22屆奧運會上,格爾獲4X100米接力金牌和100米銀牌。1983年獲第1屆世界田徑錦標賽100米和4X100米接力兩枚金牌。格爾身材不高,是典型的步頻型短跑運動員。她的100米跑53步,步頻高達49步/秒,全程呼吸5-6次。格爾不愧是一位傑出的短跑家,在她的運動生涯中,曾14次創造短跑和接力的世界紀錄。國際田聯在1987年慶祝成立75周年時,將其1977年創造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00米跑世界紀錄,評選為世界田壇75年來「100個金色時刻」之一。
E. 印度最高權力者是誰
印度最高掌權者,為什麼不是總統,而是總理?
印度的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亦為國家元首,如英國女王一般,不過只是虛位元首。印度的實權掌握在總理和議會手裡,但總理往往是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或者是議會多數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領導人,如果印度的權力,確切的說掌握在政府首腦總理手裡。
印度總理和總統
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脫胎於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爭取獨立之後,如何建國就是擺在眼前的緊急問題。這時,英國人的議會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家鬧革命干獨立不都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嗎,那英國人這一套制度都運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穩的,看看也不錯,就拿來用用吧。
一部分國家繼續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任命一個總督最為自己的代表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島國等等。有些國家繼續尊奉自己的君主為國王,實行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制,比如馬來西亞,也有的實行君主制,比如中東的一些君主國,而更多的國家不想把英國女王作為自家的國家元首,但要實行議會制,那就再尊奉個國家元首出來,當時最流行的國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總統了,所以,一眾總統應運而生……
當然,除了「英聯邦」國家,德國、義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國家也採用這種議會制,有一個虛位的總統元首,尼泊爾在十多年前廢黜了國王之後,也設立了虛位的總統職。綜合來說,總統主要做一些接見外賓、參加活動、簽署文件等禮儀、程序性工作,而總理掌握實權,對國家一切事物負有實際許可權和責任。但是這些硬生生「造」出來的國家元首,相對那些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存在感還是太低了。
諸如英國王室、歐洲一眾王室等等,他們因為歷史、文化等千百年的傳承,他們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深受各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出鏡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國總統、還是印度總統,他們除了競選上任之時,能夠掀起一陣子輿論熱點,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種姓總統」,過後就石沉大海,幾乎再也沒什麼信息了,老百姓對他們的國家元首也不再關注了。
這個也好理解,總統就是個「橡皮圖章」啊,平時雖然也列席會議,但也只是聽聽,然後把議會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簽字蓋章,到需要他出現的場合講個話剪個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種「設計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觀印度總理,現任的莫迪總理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具權力」的總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連續幹了三屆首席部長,強勢推進各種改革,可以說是「說一不二」,包括後來作為印度總理,以突襲的方式強勢推進「廢鈔行動」,給印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震盪。
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總理比美國總統還牛,畢竟在議會制國家,總理作為執政黨或者多數黨領袖,幾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兩個系統,比只管行政的美國總統可強多了,如果執政黨有幸能控制議會的大多數席位,那總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幾乎無人可以制約,而這個時候,看似沒用的總統和上議院就起到了維護最後底線的作用了,避免總理權力過大而亂搞
F. 世界一流水平的羽毛球比賽有幾種印尼羽毛球選手為何大多有一個中國名字
一、世界一流水平的羽毛球比賽有幾種?
現在世界上最權威、水準最高的國際羽毛球比賽主要有3種,它們是:
1、國際團體羽毛球錦標賽
男子為「湯姆斯杯」賽,女子為「尤伯杯」賽。1981年以前,每3年舉行一次,以後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這項比賽是由國際羽聯主辦的,第一屆「湯姆斯杯」比賽於1948——1949年度舉行,第一屆「尤伯杯」比賽於1956——1957年度舉行。我國羽毛球男隊先後於1982、1986年兩次捧得「湯姆斯杯」;我國女隊也是兩次捧走「尤伯杯」,時間是1984年和1986年。
為了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追尋一下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很多人移居南亞、東南亞一帶,與當地人民並肩開發那一片富饒的土地。至今,南亞、東南亞國家仍以華裔居多。印度尼西亞也不例外,該國羽毛球運動員大多為印尼籍華裔人,所以,他們當中有中國名字就不足為怪了。
G. 印度寶萊塢巨星演唱會那個白鬍子老頭的資料
阿米塔·巴強(Amitabh Bachchan)
明星檔案
全名:Amitabh Bachchan
原名:Amit Shrivastava
其他譯名:阿米特巴·巴赫卡安,阿米特巴·巴強,阿米塔布·巴克強,阿米塔布·巴沙坎,阿米塔布·巴克罕等
生日:1942年10月11日
出身地:印度阿拉哈巴德市
星座:天秤座
身高:191cm
職業:電影演員、製片人、歌手、電視節目主持人
配偶:Jaya Bhari
兒子:阿布舍克·巴強(Abishek Bachchan)
兒媳:艾西瓦婭·雷(Ashwarya Rai)
職業生涯
阿米塔·巴強於1942年10月11日出生於印度阿拉哈巴德市,他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他的本姓其實是斯瑞瓦斯塔,巴強是他的筆名。他的母親則是一位受到西方式教育的女子,阿米塔從小就在這種混合式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他在大學時先主修藝術,在獲得學士學位後又在另一所大學學習科學並獲理科學士。
20歲時,阿米塔放棄了船運經紀人的工作,成為一名演員,他的第一部電影是1969年的黑白片《七個印度人》(Saat Hinstani),他在片中的表現並不出眾。直到1973年以前,盡管他曾獲得最佳配角獎,但其演藝事業也只能說是表現平平,1973年的《傲慢》(Abhimaan)一片中他扮演一位嫉妒成性的歌手。而同年的另一部影片《鐐銬》中他則扮演一個偵察員,後一部影片是因為原定的兩名主演候選都有事情才使他獲得了機會,而正是這兩部影片為他打開了局面,讓他在今後的十幾年中片約不斷,也是在這兩部影片中,他的角色性質是一個「憤怒的年青人」,這很快就成為了他的角色標志。
接下來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Deewaar》成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他在片中的角色是一個奇特的詐騙犯,不但講究尊嚴,非常愛自己的母親,而且勇於為小人物出頭。影片公映的時候,正是前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推行獨裁統治的時期,阿米塔不畏強權勇敢的站出來痛斥政府的腐敗,一時間聲望高漲。也把他「憤怒的年青人」的稱號徹底的融合到了自己身上。此外,他出演的喜劇角色也頗受觀眾歡迎。
但1983年他在拍動作戲時受傷並一度瀕臨死亡,此後雖然復出,但號召力大不如前,1992年他宣布推出影壇。此後沉寂了5年,直到1997年他又復出影壇,但接連幾部電影都票房慘淡,直到2000年才迎來了第一部票房熱賣片《情字路上 Mohabbatein (Love Stories)》,他扮演一個嚴厲而不近人情的校長。這時的他已經徹底擺脫了「憤怒的年青人」的形象了。現在他仍不時在一些影片中出演角色。阿米塔的妻子也是一名寶萊塢的演員,兩人育有一兒一女。
影響力
在印度電影界,阿米塔·巴強的地位就如同中國的成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67歲的影星至今還是印度電影的票房「毒葯」,深受印度影迷喜愛。他接連參演了180部印度電影 ,他是印度影壇當仁不讓的教父,縱橫銀幕四十年的經歷,使得現年67歲的印度演員阿米塔·巴強毫無爭議地成為了印度電影的男一號。
巴強一米八幾的個子,眼窩很深,戴著黑框眼鏡,溫文爾雅。雖然胡須全白,但帥氣依然。巴強扮演的角色不計其數,在不同類型的電影中演技非凡。他的傑出表現讓他三獲「最佳演出」國家大獎,1999年在 C舉辦的網路選舉上成為「千禧之星」,2007年得到法國最高平民榮譽。
不過,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發言:「為什麼不能以我們所做的自豪,而非要跟別人所做的相比?西方的就是西方的,東方的就是東方的。兩個都存在於同一個世界。」言語之中,顯示出他對當下受西方影響的電影創作的質疑,對本民族文化的推崇備至。在他看來,印度悠久燦爛的文化是印度電影獨一無二特質的源泉,保持自己電影的民族品質是印度電影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阿米塔巴強這就是巴強,印度電影界的天皇巨星。
在印度,人們都叫他Big B。雖然年過花甲,但也算是印度影業的長青樹了。早年他的演藝事業並不成功,多虧一副有特色的嗓子,便靠著配音和解說在寶萊塢等待機會。這當口不知道他怎麼和當時印度第一家庭的長公子拉吉夫·甘地交上了朋友並成了印度總理府的常客,當時的印度總理英·甘地親筆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阿米塔終於在電影中得到了第一個角色,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他演藝事業不斷上升的同時,阿米塔與政治的聯系也越來越深,在拉吉夫·甘地任總理期間,Big B還一度試圖競選國會議員,在國大黨失勢後,他因為被指捲入了轟動全國的「博福爾」舞弊案,個人聲望和財務狀況都急劇惡化,一度到了破產的邊緣,被追債銀行告上了法庭。近年來,隨著國大黨的卷土重來,老B的日子也好過起來,片約一個接一個,廣告貼滿了印度的大街小巷。去年他因為胃病入院手術時,新聞上了印度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其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主要影視作品
2011
項塔蘭 Shantaram (演員)
2010
提恩·帕提 Teen Patti (演員)
2009
Paa (演員)
新阿拉丁神燈 Aladin (演員)
2008
鬼納特 Bhoothnath (演員)
拜見上帝 God Tussi Great Ho (演員)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演員)
德里六號 Delhi-6 (演員)
阿克巴大帝 Jodhaa Akbar (演員)
印度教父2 Sarkar Raj (演員)
Yaar Meri Zindagi (演員)
2007
最後的李爾 The Last Lear (演員)
皇家衛士 Eklavya (演員)
低糖 Cheeni Kum (演員)
再生緣 Om Shanti Om (演員)
姻緣天註定 Jhoom Barabar Jhoom (演員)
Swami (演員)
默戀 Nishabd (演員)
槍戰 Shoot Out at Lokhandwala (演員)
Ram Gopal Varma Ki Aag (演員)
2006
永不說再見 Kabhi Alvida Naa Kehna (演員)
Family: Ties of Blood (製作人/演員)
Zamaanat (演員)
Darna Zaroori Hai (演員)
巴布爾 Baabul (演員)
2005
陌生人 Ek Ajnabee (演員)
過客One Stranger
黑色的風采 Black (演員)
帕瑞妮塔 Parineeta (演員)
班迪與巴卜莉 Bunty Aur Babli (演員)
帝企鵝日記 March of the Penguins (演員)
印度教父 Sarkar (演員)
與時間賽跑 Waqt (演員)
謎 Paheli (演員)
Ramji Londonwaley (演員)
跟隨心聲 Dil Jo Bhi Kahey... (演員)
2004
Deewaar (演員)
愛,就在身邊 Kyun...! Ho Gaya Na (演員)
Khakee (演員)
愛無國界 Yash Chopra's Untitled Film (演員)
印度情書Veer-Zaara
目標 Lakshya (演員)
Dev (演員)
超膽俠 Rudraksh (演員)
Ab Tumhare Hawale Watan Saathiyo (演員)
Hum Kaun Hai (演員)
2003
100位最偉大的電影明星 The 100 Greatest Movie Stars (演員)
Armaan (演員)
贍養 Baghban (演員)
Mum Se Aaya Mera Dost (演員)
2002
Hum Kisi Se Kum Nahin (演員)
愛情魔咒 The Fire and the Rain (演員)
荊棘 Kaante (演員)
2001
印度往事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演員)
有時快樂有時悲傷 Kabhi Khushi Kabhie Gham... (演員)
Ek Rishtaa: The Bond of Love (演員)
2000
International Indian Film Awards (演員)
情字路上 Mohabbatein (Love Stories) (演員)
1999
Biwi No. 1 (演員)
1988
赫羅·希拉拉爾 Hero Hiralal (演員)
耿嘎的故事 Gangaa Jamunaa Saraswathi (演員)
1983
苦力 Coolie (演員)
1982
Shakti (演員)
1981
命運 Destiny (演員)
Yaarana (演員)
1980
Shaan (演員)
Ram Balram (演員)
1979
了不起的賭徒 The Great Gambler (演員)
虎膽英雄 Mr. Natwarlal (演員)
1978
Don (演員)
Muqaddar Ka Sikandar (演員)
1977
棋手 Shatranj Ke Khilari (演員)
Amar Akbar Anthony (演員)
1976
Kabhi Kabhie - Love Is Life (演員)
Do Anjaane (演員)
1975
復仇的火焰 Sholay (演員)
太陽的烈焰EmbersFlamesDeewaar (演員)
1974
Majboor (演員)
1973
囚禁 Zanjeer (演員)
1972
Garam Masala (演員)
Bawarchi (演員)
Bansi Birju (演員)
1970
Anand (演員)
孟買之音 Bombay Talkie (演員)
H. 羽毛球的「四大天王」是那些
之--楊陽
楊陽 中國。1963年生,身高1.76米,12歲進入少年體校,開始練習羽毛球,15歲選入省集訓
隊,1983年入選國家隊,1984年奪得全國男單冠軍。他的技術特點是步法靈活,速度快捷,落點變化多,跳起扣殺兩角兇狠,具有一定的殺傷力。 1984年,他代表國家隊參加第十三屆湯姆斯杯衛冕戰,出任第三單打,五場球均獲勝利。同年9月在第四屆世界盃賽中,他擊敗許多世界名將而獲亞軍, 1985年擊敗費羅斯特而奪取香港公開賽男單冠軍,1986年又奪得日本、香港公開賽男單冠軍,並為中國隊重新奪回湯姆斯杯贏了關鍵場次,1987年連續在世界錦標賽和各種世界公開賽中奪冠。 1988年他勇奪奧運會表演賽男單桂冠,1990年又為中國男隊衛冕湯姆斯杯成功而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他被學為世界羽壇的「四大天王」中的「王中王」。
羽壇四大天王之--趙劍華
趙劍華 中國。1965年生,身高1.82米,左手握拍,他12歲進業余體校,專修羽毛球, 16歲獲得江蘇城市羽毛球比賽男子單打冠軍。他屬進攻型選手,具有力量大.身體素質好,速度快,反應靈敏,後場扣殺有力,網前兇狠.落點准確等技術特點。在1984年底參加的蘇格蘭公開賽中.他一鳴驚人,先後擊敗世界名將費羅斯特、尼爾霍夫等,奪取男單冠軍,時隔兩個月,在1985年1月日本公開賽上, 他連克費羅斯特、韓健,又奪得男單冠軍。同年3月,在全英錦標賽半決賽中,他以2比0淘汰了印尼名將林水鏡,在決賽與費羅斯特爭奪金牌時,又以2比1再次獲勝。 趙劍華在下到三個月時間里,連續擊敗四名世界羽壇頂尖好手,震動了國際羽壇,被譽為世界羽壇的「四大天王」。 然而,正當他繼續向世界羽壇高峰攀登時,急性肺炎發作,使他整整耽誤了一年。1986 年他病癒復出後,體力有所下降,技術卻不減當年,連續獲得馬來西亞公開賽、第十屆亞運會、中國和泰國公開賽、世界盃賽男單冠軍。1990年,他又再次獲得全英錦標賽冠軍。
羽壇四大天王之--費羅斯特
費羅斯特丹麥。1958年生,身高L90米。他8歲開始打羽毛球,17歲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在1980、1981兩年中,他先後戰勝梁海量、林水鏡、普拉卡什等世界名將,確立了在世界羽壇中的地位,成為80年代世界羽壇的最優秀的選手之一,被人們譽為「常勝將軍」。他與楊陽、趙劍華、蘇吉亞托一起被稱為「四大天王」費羅斯特躋身於世界強手之中有兩大特點:一是身材高大,體力充沛,力量大,比賽作風頑強;二是技術全面,步法靈活,落點刁,致使80年代中期,許多世界強手由於不適應他的打法而敗在他的手下,讓他保持了200多場不敗的比賽記錄。1984年,他一舉奪取了包括全英錦標賽和大獎賽總決賽等世界大賽的八項冠軍,進入了他在世界羽壇中最輝煌的時期。
羽壇四大天王之--蘇吉亞托
蘇吉亞托印度尼西亞。1962年生,身高1.70米。他是主攻型選手,是80年代世界著名羽壇球星。他12歲起打羽毛球,1978年代表印尼參加東南亞中學生比賽,1980年在中國台北精英賽中獲得亞軍,1982年在印尼公開賽中過關斬將一舉奪得男單冠軍,1983年又獲世錦賽男單冠軍。 1985年在世界盃賽決賽中,他勇克費羅斯特,奪得男單冠軍,1986年後又先後在中國公開賽、印尼公開賽、世界盃賽中屢獲冠軍,被稱為世界羽壇的「四大天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