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理工培養哪些國家人才

印度理工培養哪些國家人才

發布時間:2022-08-26 20:38:08

① 印度理工大學有多牛

印度理工學院在學術界享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這所學校的厲害程度可以從其世界排名和畢業生提現出來

一、世界大學排名

1、2000年,《亞洲周刊》評選亞洲最佳理工學院時,印度理工學院以7所分校中的5所佔據了前十強的中的半數。

2、2006年,《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印度理工學院綜合排名前50,工科排名全球第三。

3、2017年11月22日,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了2018QS金磚大學排行榜,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院排名第九。

二、畢業生情況

1、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為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副教授薩克斯恩對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谷的新移民企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約2000個新起家的企業之中,約有40%是由印度人開辦的,其中更有半數來自這所學校。

2、留學美國

印度理工學院每年70%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這所學校總共產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

印度理工學院考試和學習:

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學生慕名而來,但想進印度理工學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悉每年有超過30萬名學生報考印度理工學院,但學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入校需參加聯合入學考試,錄取率卻不到2%。2004年開始增加了約2000名入學名額,當年有17.5萬人參加了JEE,但只有2.6%的人獲得入學資格。

在教學和經濟管理上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是該委員會的主席,每個分院各設董事會負責全權管理。董事會負責各院校的學術政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審核及成績考核,所以各分院都有權調整本校的專業設置。

例如德里分院側重工程學;坎普爾分院在側重工程學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自學能力;孟買分院強調培養專家研究型人才,實行工學碩士和博士論文的公開答辯制度;卡拉格普爾分院重視工程專門理論的學習與技能操作,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馬德拉斯分院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工程制圖訓練,主張學生要多參與當地業界的活動,以與業界保持互動。

印度理工學院的核心課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人文科學及工程科學中的學科,師資比為為1:6至1:8,而且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意願自主設計並實施教學或科研計劃。

入學以後,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理工學院

② 印度理工學院實力有多強為什麼評價那麼高

印度理工學院它的實力非常強,可以和耶魯。麻省理工大學世界排名前幾位的相媲美。從他這兒畢業的學生。不管你是什麼種姓,你踏入社會,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收入都是特別高,在世界上任何一個it公司去應聘,都是可以優先考慮的。

③ 清華與印度理工哪個好 印度理工學院世界排名

從表面上來看,印度理工學院培養了不少在美國矽谷都很牛的IT人才,清華大學在這方面可能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從整體水平上來看,清華可能還是要好點。2019-2020年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世界排名第271名。

其實印度理工學院的質量確實是很不錯的,但很多排行版都是根據綜合實力來評價的,除了學生質量外,還有基礎設施、師資等方面的評估。相比而言一些發達國家例如美國、英國等院校的綜合實力自然也就看起來更強了,但這也沒能掩蓋印度理工學院的光芒,可見該校還是很厲害了。

印度理工學院(簡稱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與技術學院。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

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矽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體業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2000年《亞洲周刊》評選亞洲最佳理工學院時,印度理工學院(IIT)以7所分校中的5所佔據了前十強的「半壁江山」。

每一名想要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都要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它是專為印度理工學院設置的考試,只考理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分別設置淘汰線,僅僅總分合格是不夠的,必須每科都同時高於各自的淘汰線。

筆試通過了,還要參加長達五天的面試,並在此期間按筆試的排名順序選擇自己的專業。

和美國工程學院通常也提供藝術和人文課程不同,印度理工學院專攻理工教育和工程學基礎。並且印度理工學習非常難。課程極具分析性,高度依賴數學。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一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是中國頂尖的大學之一。


(3)印度理工培養哪些國家人才擴展閱讀:

進印度理工學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悉每年有超過30萬名學生報考印度理工學院,但學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

校需參加聯合入學考試(簡稱JEE,JointEntrance Examination),錄取率卻不到2%。2004年開始增加了約2000名入學名額,當年有17.5萬人參加了JEE,但只有2.6%的人獲得入學資格。

在教學和經濟管理上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是該委員會的主席,每個分院各設董事會負責全權管理。董事會負責各院校的學術政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審核及成績考核,所以各分院都有權調整本校的專業設置。

例如德里分院側重工程學;坎普爾分院在側重工程學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自學能力;孟買分院強調培養專家研究型人才,實行工學碩士和博士論文的公開答辯制度;卡拉格普爾分院重視工程專門理論的學習與技能操作,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

馬德拉斯分院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工程制圖訓練,主張學生要多參與當地業界的活動,以與業界保持互動。

印度理工學院的核心課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人文科學及工程科學中的學科,師資比為為1:6 至1:8,而且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意願自主設計並實施教學或科研計劃。

入學以後,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學院每年70%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此前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副教授薩克斯恩對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谷的新移民企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約2000個新起家的企業之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當中一半是IIT培育出來的人才。

④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學子的「終極殿堂」,難考程度遠超哈佛,為何這么說

做人難,做學生難,做高考生更難,做印度高考生超級難,作為要考印度理工學院的高考生最難!有多難呢?難於上青天!

印度人口數量在近15年內急劇增加。長此以往,對印度而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一件難事。人口過多與之伴隨而來的就是學齡兒童人口數量激增,生存空間緊張,資源短缺,就業壓力大,升學壓力更大!

雖然印度的學齡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印度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甚至學校數量並沒有太大提升與發展。由此可知,在印度上學的難度一定是相當之大。

一、印度娃咋上學?

從學生角度看,出國尋求出路是很合理的。但是從國家角度看,就十分痛心。人才流失,國家發展受阻,社會建設缺乏優質人才。所以,近幾年印度造飛機摔飛機,造橋橋塌,好不容易自主研發的高鐵,交通部長想要發視頻慶祝還得把視頻二倍速,"手動"給高鐵提速。

⑤ 號稱最頂尖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究竟怎樣

說到印度理工大學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是全球最頂尖的一所大學,能夠考上這樣的學校,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前途一片光明,世界500強都會搶著要,這是一所比較年輕的大學,從1961年成立至今,才過去了59年的歷史。

世界排名

印度理工大學已經成立了23個校區,分布在23個不同的城市,每個校區在教學和科研都是自主的,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大學,為了管理這23個校區,還由印度教育部部長擔任主席,可見在印度高校中的重要性,對於這23個校區也是分成績的,前五名是馬德拉斯校區、孟買校區、克勒格布爾校區、德里校區和坎普爾校區。

雖然說在印度是絕對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全球排名不是很高,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最好的孟買校區才排名162位,即便是亞洲地區,孟買校區也只是33位,雖然這個排名有些落後,但是生源都是非常不錯,還有人調侃說,一流學生考印度理工,二流學生才考美國名校。

印度理工培養出很多優秀的畢業生,谷歌的CEO桑德·皮查伊和企業業務總裁阿米特辛格,太陽微軟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都是出自印度理工。實際上,在美國矽谷,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企業中,都有很多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

3.被低估的是印度人,而不是印度理工學院。印度人喜歡比較,比較是人類的一種自然趨勢,但印度人對此比較厭煩。

⑥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⑦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最高學府,他的水平能跟清華比嗎

可以和清華比。

印度理工學院(IIT)猶如清華北大一樣的存在,只要是在這所大學畢業,那麼全世界的高科技公司,都為他們敞開了大門。可以說一入IIT的學子,那都是印度真正的鯉魚跳龍門的天之驕子。

但印度理工學院也就十幾所分院,每年招收的學生也不過是1萬人左右,而每年報考的學生就有100萬人左右。另外這百萬考生還是印度各個聯邦底下的學生層層篩選,也就意味著說幾百萬分之一的幾率才能考上,而如果是最好的孟買理工,那就更低的錄取率,比上清華北大還難!

總之只有接近5%的學生,才有機會進入他們理想中的頂級學府。所以對遊客來說,參觀這些印度名校似乎格外簡單,但對校門外的考生乃至印度家庭而言,那就是一個需要付出每天12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還並未有機會實現的夢想。

對這種瘋狂的高考制度,印度乃至其它國家學者認為是不健康,人們總是稱「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實際上以印度的社會環境來看,高考是唯一人們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特別是對於中底層印度家庭而言。

但一個悲觀的事實是,印度精心挑選培育出來的精英,最後留在本國的並不多,有很多一部分人最後成為了美國矽谷的高級工程師,所以也有人稱印度的高考,實則是為美國選拔人才的一個考場罷了。

⑧ 為什麼說印度人只要進了印度理工大學,一輩子就無憂了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只要進了印度理工大學,一輩子就無憂了。」很多朋友可能嗤之以鼻,覺得太過誇張。但是了解的朋友一定也會贊同這句話,因為印度理工學院可是被稱為全世界最難進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在IT領域非常的活躍,直接帶動了印度整個國家軟體產業的發展,從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畢業後都非常搶手。

即便要求非常的嚴格,但是每年報考印度理工學院的人還是非常多,因為學院的IT領域非常發達,受到的知識教育一定可以受用終生。現在你明白為什麼說只要進了印度理工大學,一輩子就無憂了吧?







⑨ 印度理工學院的介紹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與技術學院。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矽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體業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全國共設有7所校區,分別是:德里(Delhi)理工學院、坎普爾(Kanpur)理工學院、卡哈拉格普爾(Kharagpur)理工學院、馬德拉斯(Madras)理工學院、孟買(Mum)理工學院、瓜哈提(Guwahati)理工學院和盧克里(Roorkee)理工學院。1963年,根據印度國家技術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院校,並賦予獨立的學術政策、獨立的招生及學位授予權。印度理工學院在全國的7所院校均為政府大學,在教學和經濟管理上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是該委員會的主席,每個分院各設董事會負責全權管理。董事會負責各院校的學術政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審核及成績考核。

⑩ 印度理工大學詳細介紹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與技術學院。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

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矽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體業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全國共設有7所校區。

(10)印度理工培養哪些國家人才擴展閱讀

教育模式:

IIT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學生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

印度理工學院師資比為為1:6 至1:8,IIT的核心課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人文科學及工程科學中的學科,IIT各分院都有權調整本校的專業設置,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意願自主設計並實施教學或科研計劃。

閱讀全文

與印度理工培養哪些國家人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
印尼黑色boss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6
印尼吃飯多少錢一份 瀏覽:211
中國最大天眼是哪裡 瀏覽:886
韓國疫情怎麼評價中國 瀏覽:558
印度街邊椰子多少錢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上古神魚 瀏覽:439
伊朗古代的文明標志叫什麼 瀏覽:946
伊朗用什麼社交軟體類似微信 瀏覽:432
中國航空師有多少人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