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身為南亞大國,為何當初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吞並錫金
二戰以後,就算是美國等世界大國都不敢去吞並大國,因為這是得罪全世界的事情,很多可能會受到全世界的批評和制裁。印度身為南亞大國,之所以要冒著極大的風行吞並錫金,主要是因為錫金的所在的位置,對印度的威脅太大了。錫金一旦被它國所控制,就有可能威脅到印度,印度就會面臨失去東北個邦大片領土的危險,甚至會滅國。
印度為了自己所謂的國家安全,決定不顧世界的游戲規則,悍然出兵錫金,驅逐錫金王族,覆滅錫金的國家主權,把錫金吞並,變成印度的第22個邦。這樣,西里古里走廊的寬度就增加了好幾倍,印度對東北各邦的控制將更加牢靠,防禦縱深大大增加。這就是印度冒著極大風險吞並錫金的主要原因。
② 印度強硬和狂妄源自哪裡是哪些因素在支撐著印度的大國強國夢呢
印度被嘲笑為有帝國主義的病,卻沒有帝國的命。印度一向對自身的軍事力量自信滿滿,在處理與鄰國的關系與邊境糾紛時,常常表現出超乎常理的強硬,不管是對待軍事力量弱小的不丹、尼泊爾,還是軍事力量較強的巴基斯坦,甚至對陣世界公認的軍事大國中國,也照樣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印度的極度膨脹,除了對自身實力的認知差異之外,也不可否認,印度也有許多自信的資本。
所以,印度的軍事自信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和毫無根據,印度也確實具有令人羨慕和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和軍事裝備。對此,我們應有正確的認識,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刻意貶低,做到知己知彼,研究好應對的戰略戰術和技術手段就好!“國雖大,好戰必亡”,印度在軍事上的過於狂妄自大,遲早會自食其果!
③ 二戰後,為什麼印度還敢不顧國際規則瘋狂擴張領土
應該說,自打二戰結束以後,肆無忌憚地擴張領土、瓜分世界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而且同盟國簽署的《聯合國憲章》中明確規定:「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就是說,不允許大國肆意吞並小國,小國間相互吞並,所以整個世界相對太平,領土格局的變化不像二戰前那樣大。然而,就是在二戰後,仍有一個國家不顧這些國際規則,不斷通過武力等手段公然進行領土擴張。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國印度。
就這樣,在二戰之後,國際社會雖然有明確規則,但是印度仍然可以肆無忌憚地吞並鄰國領土,控制鄰國,甚至滅亡鄰國。而國際社會卻視而不見,無人過問。
④ 25年內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莫迪的「大國雄心」能實現嗎
我認為莫迪的“大國雄心”不可能實現。
雖然印度有屬於自己的“大國雄心”,對於印度民眾來說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想要實現自己的“大國雄心”,確實有些太過困難,如果莫迪沒有能力解決印度目前的棘手問題,那麼印度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一片混亂的景象。
成為發達國家是印度一直以來的目標和夢想,因為只有成為發達國家,印度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才會有著顯著的提高。只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具備成為發達國家的資格和條件,從目前來看,印度距離發達國家的水準還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而在我看來,莫迪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大國雄心”夢想。
⑤ 印度建國後,為何發生了如此多的戰爭
印度戰爭非常的多,印度在建國後,覺得周邊的小國家很好欺負,非常的想要擴張出去,所以就導致了很多的戰爭。先反觀一下最近發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其中的原因是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
第二,南亞地區板塊封閉,地理位置隔絕,外部勢力很難到達,加上印度的鄰國都比較弱,讓它成為了這個地區的扛把子,所以入侵或吞並在技術上非常容易。加上各國利益的得失不同,所以對印度的行為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間接地壯大了印度的野心。
⑥ 印度大國夢的主要內容
成就大國是一國的基本權利,做大國夢本身沒有太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本文中的「印度大國夢」不含貶義,僅指印度對大國地位和大國威望的嚮往和追求,包括三部分內容:
(1)保持並強化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霸權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對南亞的界定遠遠超出印度次大陸,即「從西邊的波斯灣橫跨到東邊的馬六甲海峽,從北部的中亞各共和國直到南部的赤道」[1]。印度所界定的大南亞恰當地反映出印度人追求大國地位的心情。航母情結國產化
(2)印度要得到美俄中等國擁有的世界大國標志,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核國家的合法性、在重要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中的存在感。
(3)從印度精英的抱怨中看,印度人還要得到一種被其他大國認可的主觀上的滿足感。前總理瓦傑帕伊抱怨說:「每一個印度人,不管他是在國內還是在他鄉,始終相信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不明白為什麼世界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2]
⑦ 印度天天做夢想超越中國,這樣的國家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印度是一個位處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地理位置上扼守印度洋,戰略價值十分突出。獨立之後的印度,對於軍事發展是有重視的,目前在一些報告數據公布的軍力排行版上,印度已經能夠排到世界第四的位置,甚至超過了英法等國,這說明印度的軍事實力確實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成為超級大國顯然不是容易事,印度雖然軍事實力有所提升,基礎工業實力和軍工技術卻極為有限,阿瓊坦克、LCA戰斗機等武器都是研究到過時還沒投產的代表作,所以印度的武器是萬國牌的,雖然名義上實力靠前,但是真正用起來,三天兩頭自己就供應不上了。
而且超級大國還需要有輻射影響力,印度顯然沒有,印度的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國內矛盾問題突出,對周邊國家的約束,都依靠強權力量,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不得人心的,沒有國家會喜歡印度這種自大的形象。
如果說有缺陷還能彌補的話,那麼讓印度去彌補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印度做事情拖拖拉拉,可以說是有點兒不思進取。但是印度又好高騖遠,總是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中國了,這種夜郎自大的作風,註定印度很難成為世界性大國,就更別說成為超級大國了。
先把子彈國產吧
⑧ 什麼是印度擴張主義
繼承英國殖民主義的擴張成果,借口防範鄰國打擊發展軍事力量,企圖非法擴張版圖,是印度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它的出現是因為帝國主義擴張所導致,經典語句是「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海洋」,在印度擴張主義者的推動下,侵佔了我國的藏南,達旺地區,並對我國阿塞克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發動印巴戰爭,分離東西巴,控制不丹,尼泊爾等小國,違反民意佔領克什米爾地區等
⑨ 印度的國土是怎麼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的
可以說,印度的國土之所以能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喜馬拉雅山脈的四塊地方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功勞。可以說在印度領土上,英國還是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次大陸從沒有被統一過,即使在莫卧兒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南方還有很多邦是獨立的。而且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同,無論是人種、文化、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不過英國人到來之後,他們都被英國佔領了,就這樣在英國統治的框架下,印度竟然實現了第一次的統一。不僅如此,英國還不斷向北擴張。印度之所以能夠進入到喜馬拉雅山脈,都是英國統治時的功勞。
印度在擺脫幾千年的被奴役命運後,繼承了英帝國時期的領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暴發戶。也繼承了英帝國對領土的狂熱追求,雖然實力和野心不匹配,但在短短數十年內通過威逼、脅迫、戰爭等手段一步一步蠶食周邊地圖,到今天為止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南亞大國。中國崛起的同時也許警惕我們的鄰居印度,卧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兩個大國之間直接接壤,沒有任何緩存帶,存在領土爭端,潛在戰爭因素已經埋下。
⑩ 如果現在的印度放在在二戰之前的世界,會不會和當時的日本一樣實行領土擴張政策
一定會。首先是它的周邊小國家,全部吞掉吃掉。如:巴基斯坦丶尼泊爾丶不丹丶孟加拉國等四國,這四國滅亡,印度就很大了。野心再大些,繼續進功:阿富汗丶緬甸丶泰國丶寮國丶柬埔寨丶越南等6國,那印度更不得了。不過也有風險,一定和小日本打起來,因為二戰前的小日本,實力也確實強大,會看不慣印度的領土擴張,對小日本也是一種威脅。哈哈,只是如果,印度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