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狀的,較蓬鬆、乾乾的,為什麼和我們完全不同
眾所周知印度的大米又長又大,而我國的的大米就比較小又圓滑,印度的大米非常的大是我們平常吃的一倍多,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大米那麼的長呢?今天就來聊一聊。
其次米飯不用電飯煲煮,通常是先放黃油或者豆油在鍋底,下洋蔥、香料粉、鹽調味,以及藏紅花汁或姜黃(咖喱的重要原料之一)調色,接著放入大米略炒,加入一半的清水(水下得少啊)。水沸騰後煮個大概15分鍾即可,要是太幹了,再加點水煮五分鍾。劃葯點~煮制的時間比我們短。還有一種方法是,大米份量加多(准備全天食用),加水煮至半熟,過濾出水份備用,食用時煮熟即可。
印度大米常見的有3種:野生稻、莉莉、巴斯馬蒂,這三種有著工同的特點輕盈,芳香、粘度性小。要數巴斯馬蹄大米(俗稱印度香米)最受印度人歡迎,生米粒是普通大米的3倍之長,煮熟會膨脹2~3倍,且干韌、顆粒分明。關鍵是帶有特殊的香味,是常規大米的12倍,因此聞名於世。
2. 印度人的大米質量好,為何產量卻非常低
主要原因是印度的氣候不好。印度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和旱季明顯,這導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一熟。中國東部的季風區,雨熱同期,是世界同維度最適宜搞種植業的地區之一,這是中國糧食單產居世界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耕地一年可以收割兩次,這是中國糧食產量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熱帶氣候不適合耕種。
去年糧食總產量約為2.8億噸。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已經超過了泰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2017年出口的大米總量接近1200萬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3. 印度人自己吃不飽,為什麼每年還出口1000萬噸大米
印度每年出口的大米都超過1000萬噸,占據全球幾乎四分之一的大米出口市場,另外,印度還是一個小麥凈出口國,2012年和2013年印度出口的小麥甚至超過了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一個國家不缺糧食才會出口糧食。但是自己國家人都吃不飽的印度,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這是為什麼呢?而且要說的是,印度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國家沒有權力低價徵收農民的糧食,所以印度大量糧食出口可以說是「民眾的呼聲」。
首先先從需求上分析,印度人製造業相對落後,想要生活,就不得不將大米賣掉,換成外匯,進口生活必需品,所以印度農民出口大米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另外,從經濟學分析,在一個國家,農民是種糧的人,居民是買糧的人,那麼擁有糧食較多的農民就一定會比需要買糧食的居民吃得多嗎?據多國數據統計,事實恰好相反,這就和在中國自己沒房的工人反而需要幫別人蓋房、沒有iphone的工人幫別人生產iphone、沒有LV的女人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一樣,在印度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印度民眾對於自己種的大米的管理權其實並不多。不管是在哪個國家,人的需求都是多次元的,吃僅僅是眾多基本需求之一,還有穿衣、住房、醫療、養老等等需求,有孩子的家庭還要讓小孩上學,在各種利弊權衡之後,其實剩下留給吃的份額就不多了。
4.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5. 為何自己人民都吃不飽,印度還要大量出口大米
印度是全世界貧民最多的一個國家,貧民們吃不飽飯,但印度國家還是大量的出口大米,他們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因為大米這些農作物是他們國家經濟來源的主要項目。
印度的大部分人都是農民,他們種地的方法很原始,雖然那裡適合生產大米,但是因為種子和化肥的原因,他們的產量沒有什麼保障,所以他們所需要的很多其它的東西也都只能依靠進口,包括武器,所以只能依靠出口大米來掙錢。
6. 在印度國內還有大量人口在挨餓,為何他們還要當世界第一大水稻出口國
大量人口在挨餓,還要當世界第一大水稻出口國。這就是因為印度主要是把錢用在了軍事設備上。認為這樣國家才會強大。
我想在人們的印象里,一個國家肯定是會在確保了自己國內糧食庫存充裕的情況下,才會對剩餘的糧食進行出口。不過,意外真是無處不在。作為世界第一大水稻出口國的印度就並非如此。印度是一個人口超級多的國家,印度有13億的人口。這個國家竟然在全球飢餓指數榜單中排在第100位,也就是說,印度國民的吃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大量的印度人連飯都吃不飽,連根本生活都沒有得到保障!
本來為了多多地攢錢,買幾架戰斗機,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是件好事。但是連老百姓吃飽肚子這么基本的問題,印度政府都不去解決。這種做法還真是挺令人難以理解。
7. 古代印度人在審疑難案件時,給每個嫌疑犯一把米為什麼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種「米刑」,當不能判定幾個人當中誰是罪犯的時候,法官就要這些嫌疑犯咀嚼「神聖」的稻米。嚼了一陣之後,要他們把米粒吐在無花果樹的葉於上。如果有人吐出的稻米是乾的,就可斷定這個人是罪犯。
不同的情緒狀態,唾液分泌情況是不一樣的。由於罪犯心中害怕,所以唾液分泌少,吐出來的稻米是乾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是否存在也確定
8. 印度種植水稻有利條件是什麼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常年高溫多雨,降水集中於夏季,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南方平原面積遼闊,有利於大規模水稻穀物類農業發展。勞動力:人口密集,勞動力成本低。
印度水資源豐富,年降雨量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其中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毫米。印度有許多河流。恆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全長2700公里,有1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8)印度農民怎麼樣壓米擴展閱讀
水稻氣候的主要特點是:
熱量資源豐富,適宜於發展多種稻作制度 中國稻作生長期的平均氣溫為18~ 25℃;全國各稻區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0℃以上,與水稻需要高溫的時期是一致的。海南島稻區>10℃的積溫達8000℃以上,全年都可以種植水稻;
長江流域以南至華南> 10℃積溫達5000~8000℃,可以種植雙季稻;長江流域以北至華北>10℃積溫為4000~ 5000℃,可以種植單季中稻;東北、西北稻區>10℃積溫為2000~4000℃,可以種植一季早稻。
由於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及大陸的影響,中國稻區夏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要高,7月份平均氣溫,南京(32°00′N)為28.0℃;
日本鹿兒島(31°34′N)為 27.2℃;濟南(36°42′N)為28.2℃;阿爾及爾(36°08′N)為24.8℃;齊齊哈爾(47°20′ N)為22.0℃;蘇黎世(47°23′N)為18.4℃。優越的熱量條件使中國水稻的分布比其他國家更北。
9. 印度的大米都是進口中國的,為什麼印度的大米煮出來都是散狀的
烹飪方法有所不同。我國的大米直接放入水中並用水蒸煮,因此我們的大米會吸收水。那麼看來我們的米飯,煮熟時會粘住。但是,印度人則不同:當他們蒸米飯時,先將米飯煮至半成熟狀態,然後再蒸米飯。習慣不同。眾所周知,印度人不需要餐具。他們喜歡用手抓住,所以印度大米不太粘,因為它會粘在手上,最後變成了手抓米飯。
氣溫的影響也會影響到水稻的一個生成。像印度的話它是處於一個熱帶地區了。他們的溫度是很高的,他們的大米煮完之後很快就會變得變涼掉,而且印度人,他們都是直接用手抓來吃的,風俗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國內煮飯的話也是需要清洗干凈之後放鍋裡面直接煮。但是,印度的煮法就跟我們國內的是不一樣的了。他們會在煮飯之前先過濾一下自己的大米,然後也會長時間的去煮熟,這些大米就會變成顆粒狀,下了水的話也不是那麼多,不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
10. 印度人忍飢挨餓,為何還要向我國大量出口大米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非常重視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十分稠密的國家,正因如此,我國對農業是非常重視的。像袁隆平這樣的水稻專家,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受到了廣泛的愛戴和贊譽,可見我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相比之下,我國就顯得理智多了,雖然我國幅員遼闊,但是由於地形復雜,可用的耕地卻不多,目前我國除了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主要進口大豆和水稻等等,畢竟要做到「手裡有糧,心裡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