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既然印度人是屬於白色人種,那麼印度人在美國會受到歧視嗎
印度人在美國會受到歧視,因為印度人不是屬於白色人種里的「高加索」人種,而且一般上美國人歧視外來人種。
② 為啥印度人在美國混的比中國人好
印度因為殖民地的原因文化,宗教相比中國與歐美更為相同
印度出國的更多的是上層精英人士,中下層比較少
你看到的也只是局部
③ 為什麼美國職場數據顯示,印度人才正在全面碾壓中國人
印度人才會全面碾壓中國人,主要是因為印度人有二個優點。第一個優點:他們敢於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覺得印度人說英語會比我們中國人有優勢,其實不是的。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說的第一語言都是印度語,只有百分之二的印度人會把英語當作是自己的第一語言。印度人就算自己說的英語不是很標准,他們也會用英語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但我們中國人就比較自己的英語是不是流暢。如果說的不好,就算有想法,也不會說。
印度雖然經濟不如我們國家,但在教育這方面卻先於我們國家很多。印度管理學院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地位,我國的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有很大的差距。印度人會學MBA,他們認為這是必修的課程。但我國人學習的東西比較片面,更專注在理論上。
④ 在美國 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地位誰高還有亞洲人哪個國家地位最高
在美國印度人地位比中國人高。
美國雖然是個移民國家,黑、白、黃、紅(印第安土著)四種膚色的人們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看起來應該是和諧共處,但種族歧視在美國非常普遍。
以亞洲黃種人為例,美國人經常譏諷為黃皮猴子。因為基因的問題,黃種人很少有身材非常雄壯的。而印度不同,印度人其實算是白人,雖然非常黑,和黑人不分上下,但種族依舊是白種人。在美國,日韓人的地位明顯比中國人高很多,一來有很多高精企業在美國有分公司(不像中國,在美國的分公司都以國企或央企為主,而且毫無競爭力)。日本在90年代資金充沛購入了大量美國地產和企業,從而有很多日本人步入美國的精英階層,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發展,他們已經更能融入美國社會。
華人在美國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華人不停的在內斗。在美國華人的人數非常龐大,幾乎各個大城市都有China Town,但是派系化非常明顯,經常是以宗親會的名義分祖籍聚集在一起。所謂的宗親會其實就是黑幫而已,他們壓榨的不是外國人,而是在中國城裡的國人。有時一個中國城中會有很多個類似宗親會一樣的組織,互相壓榨互相蠶食,絲毫不知道團結二字的意義。而中國人在美國還會分台灣人、港澳人、大陸仔,其中大陸仔是地位最低的。
所以,就亞洲人在美國的地位而言,日本人最高,韓國人其次,然後便是印度,中國,阿拉伯人(由於受911和其他恐怖襲擊的影響,中東人在美國最不受歡迎,甚至經常在街上被無故襲擊而警方不作為)。
⑤ 為什麼在歐美印度裔比華裔優秀,華裔則默默無聞
呵呵
這個問題啊,做好了可以做博士論文了。簡單說,有歷史原因,更有文化原因。
說歷史原因,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從1757~1849年英國政府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戰爭,印度最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印度正真獨立是在1947年,在這長達200年的時期,印度人全面接受的英國的文化,其國家機構、教育模式、政治體系等等,都與西方接軌。而美國,本身也是英國殖民地獨立出來的。所以印度人在美國,首先沒有語言障礙,也沒有思維模式的障礙,沒有政治體系障礙,等等一系列障礙,這使得他們很容易融入白人社會。相反,華裔移民就沒有這樣的優勢。其次,印度人移民美國,多是優秀人士,而華裔移民,早期多是去討生活的勞工,從所受教育水平上也差一大截。
再說說文化的原因: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缺乏競爭意識,小農思想小富即安,只願意在自家一畝三分田中耕耘,合作做大事的意願很弱,這就導致華裔幾乎是一盤散沙,缺乏進入上流社會的渠道。等等。更重要的是,中國過去兩百年來一直受人欺負,華裔在美國缺乏自信,也難於出頭。
當然,隨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增大,新一代華裔移民的能力已經讓美國上流社會不敢小覷了,可以看到,再過100年後,華裔的成就肯定會超過印度裔,這不是人種問題,將是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勝利。
⑥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⑦ 為什麼印度裔在美國,混的比華裔還要好
這有很多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語言不一樣;其次就是印度和中國的價值觀不一樣;最後就是美國對於中國人的不友好。
我們都知道的是印度和美國都是以英語為主的國家,所以對於印度人而言到了美國與人交流是不成問題的。而中國人就不一樣了,對於一部分的中國人學習英語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在美國的一些高管都是要求英語的,所以這一點是中國人很不「友好」。就比如說如果不懂別人的語言文字,讓你看一份文件都看不懂,還怎麼去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印度的部分人確實比華裔更優秀。比如在美國就有兩個洲的洲長都是印度人,還有美國一些大型的企業都是印度人任職高管。
⑧ 在美國,為什麼印度留學生比中國留學生更受名企歡迎
首先,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所以雖然口音奇怪,但他們比中國人的英語更好。
第二,印度原來是英國殖民地,受的是西方文化影響,文化上能夠更好的融入。
第三,印度人雖然長得黑,還經常被我們說阿三,但從血緣來說,他們屬於白人而不是黃種人,所以同一個人種還是會更傾向於同一人種(跟種族歧視無關)。
第四,印度的科技企業確實發展很好,在美國的企業也比較多。
⑨ 在美國,印裔人才基本碾壓華裔,這是為何中國人沒印度人聰明
因為中國人在外國被提防被壓制很難發展,但是回到中國有自己國家支持,真正有才能的人會一發沖天。
中國的世界五百強有哪些!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民間大些的私企有熬過十年的嗎?對於私企來說,十年一個坎兒!發展好了會被兼並,發展不好也會兼並!外資企業也是掛靠大型國企才可以生存!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畢業後大部分都回到祖國創業,印度人剛好相反。另一原因,印度人長相相對中國人而言,更接近歐美人,加上美國長期的反華宣傳,美國人比較願意親近印度人,相信印度人,對華人則充滿戒備,動不動就誣為間諜,所以大企業不可能任用華人為高管。
國內的500強70%盈利是掙國內的錢,少數像華為70%是掙的國外的錢,這只能說明體量大,但根本沒走出去,就是自己嗨,就像聯想,掙著國內的錢缺大量補貼老美。印度人善於去交流,這是他們的優點。可世上沒有完美的人種,核心競爭力強大就好。相同的起點,我們處處被人遏制,印度總有西方幫助,可現在中印差距很明顯。
我必須承認,印度人小聰明比中國人歷害,人與人的交望,還是老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常情況下,我不會通過一個賀卡,和服裝,來評價一個人,一般情況,人喜歡展示自己,恰恰說明肚子里沒多少東西,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你仔細觀察,一般都是含蓄,沉穩,內斂。
印度是把英語當官方語言的國家,被英國殖民幾百年,其文化嵌入大量英國元素,而美國又是英國的翻版,文化相近導致歐美幾乎對印度移民毫無防範,13億中出些高端人才供歐美無憂無慮的使用,何樂而不為,反觀中國人,我們有著自己的使命,註定多遭抵制,這是很正常的。
⑩ 為什麼印度人能夠在美國政商兩界占據主導地位,華裔卻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門人還能拉出一串: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德意志銀行CEO安舒、萬事達卡CEO阿賈伊等,所以,有人戲稱,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而在加州,矽谷,印度裔占據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華裔則是鳳毛麟角……
這兩年,印度學生在美國高校登記注冊數量增加了71%,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學生在美國就讀,到2015年11月,這個數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學生在美國是價值尋求者,概括講,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潛在工作和收益機會的最大化」,看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留學教育和職業的。
1 選擇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學生在美國讀的是研究生,而中國學生讀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學生讀四年制本科學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國孩子是36%。
學制越長,花的錢越多,大多數印度學生的學費都是銀行貸款,而中國家庭絕大部分是自己掏錢,真金白銀。所以,印度學生多在國內把本科念完,然後到美國讀碩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過OPT獲得更長工作機會
絕大部分印度學生都學工程、計算機或者科技相關學科,簡稱STEM領域。這些專業就業崗位要明顯多於商科和人文學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國針對這一領域有OPT(專業實習)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給予國際學生畢業後12個月的實習或者工作,但STEM領域,額外再加17個月(在美國國內,這個政策處於爭議中)。82%的印度學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國學生只有38%。
3 選擇更多就業機會的地區
印度學生的就業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個,2015年的數據,加州(30823人),德克薩斯(21590人)和紐約(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學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紐約的就業人數增長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產業扎堆的地區,是現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工作機會最多的地區。
當然,影響一個族裔表現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語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從經濟的角度看,留學教育都是一個家庭的投資,在美國留學需要大量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家長和學生要廣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評估學生的能力、興趣和未來的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