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代森錳鋅怎麼樣

印度代森錳鋅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28 12:34:04

Ⅰ 這是什麼植物

金手指是仙人掌的一個品種,由於金手指的外形酷似人的手指,並且還有金黃色的刺包圍,故此命名。金手指的植株不大,非常適合製作成小型盆栽放在辦公桌上來進行栽培,並且眾所周知,仙人掌的栽培難度都不高,所以金手指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家居裝飾植物。


金手指

金手指的莖肉質,形似人的手指。全株布滿黃色的軟刺。初始單生,後易叢基部孳生仔球,圓球形至圓筒形,單體株徑1.5-2厘米,體色明綠色。具13-21個圓錐疣突的螺旋棱。黃白色剛毛樣短小周刺15-20枚,黃褐色針狀中刺1枚,易脫落。春季側生淡黃色小型鍾狀花,花徑1-1.5厘米。

中文名金:手指

學名:Mammillaria elongata

原產地:墨西哥伊達爾戈州

科別:仙人掌科乳突球屬

Ⅱ 棉花炭疽病是怎麼樣的

cotton anthracnose

顧本康

由棉炭疽菌引起為害棉花苗期和鈴期的一種真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世界各主要植棉國家如美國、印度、埃及、中國等,棉花苗期和鈴期常見病害。中國長江流域棉區發病重於北方棉區,江蘇、浙江、湖北普遍發生,發病率一般在25%~70%。受害棉田嚴重影響齊苗、健苗、早發。棉鈴受害除導致僵鈴爛果外,還可誘發其它病原菌復合侵染。

棉籽胚芽破殼時,病菌即侵害根尖,呈水漬狀黃褐色潰爛;幼苗出土後,幼莖基部形成褐色梭形病斑,縱裂下陷,四周縊縮;子葉受害,邊緣出現黃褐色圓形或半圓形病斑,天氣潮濕時,病斑可擴展至全子葉,嚴重時腐爛脫落;棉苗莖稈上,產生紅褐色、長條形、略下陷病斑,天氣濕潤時病斑繼續向縱深發展,擴展到幼莖頂部形成頂腐;鈴期發病,初產生暗紅色小斑點,後擴大,形成褐色圓形病斑,病部凹陷,中央生桔紅色粉狀物,病菌侵入鈴室後,纖維成灰黑色僵瓣。

病因

病原物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有性態為棉小叢殼(Glomerella gossypii),屬子囊菌、球殼目,很少發現子囊殼暗褐色,球形或梨形,100~160×80~120微米,埋生於寄主組織內。子囊孢子8個,單胞、橢圓形,稍彎曲,12~20×5~8微米。無性態屬半知菌,黑盤孢目。分生孢子著生在孢子梗上,排列成淺盤狀,長橢圓形或短棒形,單胞、無色,9~26×3.5~7微米,孢子梗短,透明,12~28×5微米。分生孢子盤周生剛毛,暗褐色,100~150微米,端尖透明,基部黃褐色,剛毛有分隔,頂端產生分生孢子。該菌寄主范圍較廣,棉屬的4個栽培種,陸地棉(G.hisu-tum)亞洲棉(G.arboreum)海島棉(G.barbadence),非洲棉(G.herbaceum)均可發生。

分生孢子發芽適溫25~30℃,35℃時發芽少,生長慢,10℃時不萌發。病害發生的適宜土溫24~28℃,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水分過多,病害加劇。棉苗出土15天內是死苗的高峰期。真葉期病情較輕,病害發生與苗齡關系密切,隨著苗齡的增長,氣溫的上升,莖部木栓組織形成,抗病能力增強。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棉花炭疽病主要由種子傳播,土壤內的病殘體亦可作為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在棉籽上可存活1~3年。由於棉籽發芽始溫與孢子萌發始溫均在10℃左右,因此棉籽發芽時病菌很易侵染,以後產生分生孢子擴散傳播。棉鈴受害,病菌侵入棉籽,種子一般帶菌率30%~80%,發病的葉、莖、鈴落入土壤,成為土壤帶菌的病殘體;帶菌土壤,既可加重棉苗發病,又可由雨水沖濺侵染棉鈴形成「爛鈴」。

病害控制

針對棉種傳病和土壤內的病菌存在,防治原則是:種子處理,包括精選良種、曬種、葯劑處理,處理棉種的葯種有福美雙、克菌丹、苯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已推廣應用的種子處理劑有多菌靈、代森錳鋅以及福美雙與丁烯醯胺類農葯的復配劑,防治苗期炭疽病的效果都很好。

魔芋病害

giantarum diseases

王就光

世界已知近10種,中國至1991年約有5種。為害葉片的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葉斑病(Phyllosticta amorphopalli),灰斑病(Cercospora amorphopha-lli)。為害葉柄及球莖的有白絹病,軟腐病。以白絹病與軟腐病為害較重。

白絹病

主要分布於湖北、湖南、四川、台灣。為害葉柄和球莖。病部變色,軟腐,表面產生白色綿狀物及菜籽狀棕褐色小顆粒(病原物子實體),嚴重時植株死亡。病原物是羅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屬擔子菌、非褶菌目。無性態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屬半知菌、無孢目。寄主范圍廣,能侵染多種蔬菜、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病菌主要以菌核遺留在土內越冬,萌發後直接侵入寄主或通過傷口侵入,擔孢子在侵染過程中作用甚微,再侵染靠菌絲體不斷蔓延或菌核萌發為害。土壤傳播,播種有病的無性繁殖材料導致遠距離傳播。病害控制:應加強田間管理,包括冬季曬田,促使菌核萌發後遇不到寄主而死亡;在球莖及其四周撒消石灰,控制病菌蔓延;種植時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進行生物防治。

軟腐病

有的地塊發生較多,重要性超過白絹病。葉柄基部、球莖均可呈水浸狀,色澤發暗而軟腐,爛芋具惡臭。病原物為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胡蘿卜亞種(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寄主范圍廣,能侵染許多蔬菜和其他作物(見十字花科蔬菜軟腐病)。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內越冬,傷口侵入,地下害蟲金龜子與魔芋軟腐病發生關系密切,貯運中繼續接觸傳病。

茉莉白絹病

jasminum south blight

徐同

由羅耳阿太菌為害茉莉花根與根頸使植株死亡的真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均有發生。在苗圃、花房、田間都能為害,冬季溫室和大棚栽培時危害尤為猖獗,重病區發病率可達40%~50%,造成嚴重損失。病菌主要為害根頸部和根部,呈黃褐色濕腐,病部皮層腐爛,潮濕環境中表面生大量白色菌絲體,輻射狀蔓延,形成白色絹絲狀網膜,整個盆土可被白色菌絲所覆蓋,在菌絲體間產生油菜籽狀菌核,初為白色,漸為茶褐色。發病初期地上部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後期根部、根頸部皮層破壞和腐爛,水分、養分輸送受阻,地上部逐漸萎蔫,葉呈淡黃色,最後全株枯萎、死亡。

病因

病原物為羅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屬擔子菌,非褶菌目。自然條件下不常發生。無性態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屬半知菌,無孢目。不產生分生孢子,形成菌核。菌核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外層褐色,內部白色。土壤習居菌,寄主植物達200餘種,包括蘭花、君子蘭、蝴蝶蘭、玉簪、松鼠尾、冬珊瑚、瓜葉菊等,以及許多大田作物、果樹、蔬菜、葯材、茶等經濟作物。幼齡植株抗病力弱,適宜條件下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左右;老齡植株抗病力較強,發病後到整株死亡需要1~2年。病害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和植株不同生長階段的抗病性有密切關系。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菌絲生長十分迅速。連作或前作為感病植物、土壤潮濕、相對濕度處於或接近飽和狀態,病害發生嚴重。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病株殘體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存活5~6年,在適宜條件時萌發,直接侵入或傷口侵入,病菌菌絲體在土壤中伸展蔓延,或隨流水和栽培操作而傳播,不斷擴大為害。梅雨季節及高溫多雨的秋季為露地栽培的發病高峰期。

病害控制

選用無病苗木和無病土,或播前土壤用五氫硝基苯消毒;露地栽培注意排水,溫室、大棚栽培要控制澆水,並注意適當通風;及時拔除、銷毀病株;初發病時可用多菌靈、速克靈或退菌脫澆灌;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麩皮製劑葯土施於盆面,防效可達90%。

Ⅲ 黃花菜病害有哪些

daylily diseases

羅寬

世界已報道20多種,中國至1991年約有10種。為害葉和花薹的有銹病,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Colletot-richum dematium),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為害葉的有葉斑病、葉枯病,斑枯病(Septona hemerocallidis)等。為害莖基的有白絹病(Athelia sotfsii)等。病毒病有條紋毒病(Cucumber mosaic virus,CMV;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最重要的是葉斑病、葉枯病和銹病。

葉斑病

各地都有發生,危害較大,一般年份損失5%~10%,嚴重的達30%左右。葉片上形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花薹上病斑梭形或不規則形,凹陷,中央淡褐色,邊緣深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淡紅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為同色鐮孢。屬半知菌,瘤座孢目。品種荊州花易感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枯死的秋苗上越冬。氣溫12℃以上,葉面濕潤,分生孢子即可萌發侵入,3天後出現症狀,6~7天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再侵染頻繁,風雨傳播。湖南一般在3月上旬始發,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旬平均溫度17~18℃,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有降雨,在感病品種上常引起流行。病害控制:應清除病殘體,培新土;冬季施足基肥,春季少追或不追氮肥;發病初起噴施硫菌磷,滅病威或硫托膠懸液等殺菌劑。

葉枯病

湖南、湖北、浙江等省均有發生,使葉片枯死,一般損失約5%,嚴重年份感病品種可損失60%以上,甚至失收。被害葉生褐色窄梭形條斑,從葉尖向下呈赤褐色枯死,濕度大時斑面生黑霉層(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為泡狀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Wallr.)Simmons]。屬半知菌、絲孢目。品種茶子花感病,長嘴子花抗病。發病最適溫度18~23℃,相對濕度80%以上,低溫多雨有利發病。主要以菌絲體在枯死秋苗上越冬,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侵入5天後顯症。在湖南4月上旬開始發病,4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流行期。一般有兩個發病高峰。病害控制:應採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和硅肥,噴施硼酸;發病初期噴施硫菌磷與福美雙混合膠懸液。

銹病

中國南北產區均有發生,一般損失5%,感病品種達30%。為害葉片與花薹,夏季產生黃色皰斑(病菌夏孢子堆)破裂後散出鐵銹色粉末(病菌夏孢子),秋季皰斑呈黑色(病菌冬孢子堆),內含大量冬孢子,不破裂。發生嚴重時葉片與花薹枯死。病原物為萱草柄銹菌(Puccinia hemerocallidis Thuem.)。屬擔子菌,銹菌目。轉主寄生,轉主寄主有黃花龍芽(Patrinia scaliosaefolia)、粗糙敗醬(P.scalra)和敗醬(P.villora)。品種長嘴子花和荊州花抗病。發生與氣候、施肥和品種抗病性關系密切。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年產生擔孢子侵入敗醬。在湖南4月中、下旬,敗醬上出現性孢子器和銹子腔。病菌在溫暖的南方還可以夏孢子越冬,逐漸向北傳播。病害最早5月上旬發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為發病盛期。病害控制:栽種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發病初期噴施粉銹寧等殺菌劑。

黃亮(1906~1975)

植物病理學家。廣東省梅縣人。192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園藝系,留校任助教、講師。1935年赴美國深造,1937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學位,1939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後,任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任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植物病蟲害系主任。1949年以後,任廣西農學院教授、教務長、植物保護系主任,曾擔任廣西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廣西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

他早期從事蔬菜、果樹、禾穀作物病害的研究,1953年開展甘薯瘟病研究,先後選育出3個抗病豐產優質的甘薯良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治辦法。他先後主編了《廣西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和《普通植物病理學》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陳育新)

黃麻病害

jute diseases

陳洪福

已知黃麻病害有51種。中國發現31種,其中真菌病害22種,細菌病害2種,病毒病1種,線蟲病2種,寄生性種子植物2種及缺素症2種。以炭腐病(枯腐病)、根結線蟲病、立枯病、炭疽病和花葉病對產量影響最大,常年因病減產15%左右。

簡史

1917年印度菲隆(R.S.Finlow)在西孟加拉首次發現黃麻由病毒為害引起「失綠症」。1922年日本澤田兼吉在中國台灣發現莖斑病為害。1927年英國阿斯比(Sidney Francis Ashby)發現印度黃麻因炭腐病為害引起苗腐、根腐、莖基腐和莖腐等。40年代初,日本鑄方未彥和山本和太郎在中國台灣分別發現黃麻受炭疽病和炭腐病為害。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方中達和陳廼用對南京近郊的黃麻病害作了調查。50年代後,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和浙江蕭山棉麻所等單位對黃麻病害作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並提出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控制措施。

分布和種類

中國有苗病12種,分布廣,為害重的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R.cerealis Vander和R.crocorum Fr.)、苗枯病(Alternaria sp.,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和F..solani(Mart.)Sall.等)、炭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 Ashby)、圓果種黃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rchorum Ikata et Tanaka)和長果種黃麻黑點炭疽病[C.gloeospor-ioides(Penz.)Sacc.]等,可致黃麻爛種、爛芽、苗腐和猝倒。長江流域和華南麻區均有發生;印度、孟加拉國、泰國和緬甸等黃麻主產國亦有分布。

黃麻病害按其為害部位分為根病類、莖病類和葉病類等。

根病類

主要有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和爪哇根結線蟲(Mjavanica Chitwood)引起的根結線蟲病,可致麻株根系產生許多瘤狀物,引起葉黃、株矮、生長發育不良,線蟲病株易遭菌類侵染引起根腐。

莖病類

中國有11種,分布廣,為害重的有圓果種炭疽病、長果種黑點炭疽病和莖斑病(Cercospora corchori Saw.),可致莖部產生黑色病斑。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和黑枯病(Diplodia cor-chori Syd.)可致麻株莖部枯死。此外,莖瘤病(Physoderma corchori Lingappa)在麻株莖部散生許多突起的瘤狀物,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部分麻區經常發生,可使麻株成片枯死。莖腐病(Ascochyta cor-chori Hara.)和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台灣麻區常見的病害。

葉病類

中國有9種,主要有長、圓果種炭疽病,引起長圓果種黃麻葉片腐爛。莖斑病,可致葉片產生不規則形病斑。圓果種黃麻葉枯病(Helmintho-sporium corchorum Watanabe et Hara),病斑褐色,具輪紋,病葉早落,嚴重時麻株呈光稈。葉斑病(Phyllosticta corchori Saw.),可致大部分葉片布滿黃褐色病斑,病葉早落,中國和印度局部麻區發生較重。黃麻細菌性斑點病(Xanthomonas nakatae Dowson)是長江流域、台灣和日本圓果種黃麻上的常見病害,使葉上形成許多多角形油漬狀黑色斑,病葉早落。

此外,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是為害維管束的細菌病害,中國、印度、孟加拉國部分麻區屢見發生,使麻株成片枯死。長果種黃麻枯萎病Fusarium semitectum Berk et Rav.)是為害維管束的真菌病害,使麻株枯死,浙江、湖南發生嚴重。葉粉虱傳毒的黃化花葉病(JYMV)由球狀病毒引起,使葉片變色縐縮畸形,生長受阻。另外,麻地缺鉀引起金邊葉病是中國連作麻地的常見病害。

世界部分產麻國嚴重為害而中國尚未發現的病害有圓果種黃麻梢枯病(Curvularia subulata),是印度70年代才發生的新病害,可致麻株頂端柔嫩組織凋萎。黃麻白粉病(Oidium sp.)使葉片、枝條和種莢覆滿白色粉孢子,麻葉早落、種子喪失發芽力。長果種黃麻根腐病(Cylindrocladium ilicicola Boe.et Rei.)可致麻株根系腐爛而枯死,早熟巴西麻區的特有種。

黃麻多數病害的病原菌能在種子和病殘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黃麻生長期間籍風雨、昆蟲、流水及農事操作再侵染。種子及土壤帶菌量高,苗期低溫高濕,麻地地勢低窪、板結、種植感病品種,麻株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田間管理粗放及連作麻地均有利發病。

病害控制

主要採取以下措施:①種子處理。用克菌丹、福美雙、硫菌靈、多菌靈、多福合劑、代森錳鋅浸種或拌種。②栽培措施。清除病殘,種植抗病品種、適期播種,輪作換茬,合理施肥、合理排灌,及時中耕、除草、間苗等。③葯劑控制。福美雙、克菌丹、甲霜靈、多菌靈和托布津等葯劑對多種真菌病害都有效。根結線蟲嚴重發生的地塊可用D-D混劑、涕滅威或克線丹處理土壤。

Ⅳ 印度產代森錳鋅在哪裡有買

去賣果木殺菌劑的店裡,市裡縣里多得很。

Ⅳ 我今年剛栽的葡萄苗葉子邊緣枯黃,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打代森錳鋅打多了還是買到假農葯。

  1. 葡萄的種植方法

    土壤:葡萄可以生長在各種各樣的土壤上,如沙荒、河灘、鹽鹼地、山石坡地等,但是不同的土壤條件對葡萄的生長和結果有不同的影響。

    光照:太陽能是葡萄進行光合作用唯一的能源.是葡萄進行能量和物質循環的動力,葡萄產量和品質的90%~95%來源於光合作用。真正消耗於光合作用的太陽能在許多情況下,還沒有達到太陽總能量的1%。在中國一般葡萄園太陽能的利用率僅為0.5%左右。葡萄是喜光作物,幾千年來人們為它搭架和整形修剪,以便使它獲得更充足和合理的光照。

    溫度:溫度(熱量)是影響葡萄生長和結果最重要的氣象因素。葡萄屬暖溫帶植物,要求相當多的熱量。葡萄生長期(從明芽至槳果成熟)需要的月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上的活動積溫、因品種不同而存在差異。溫度對葡萄生長、結果的進程也產生重要影響。高溫能對葡萄造成危害,但程度遠遠不如低溫,低溫對葡萄的傷害是世界葡萄栽培中常遇到的問題、低溫限制了葡萄的栽培區域。葡萄一般栽培在北半球北緯20度~51度之間。歐洲葡萄品種的栽培北限是德國的萊茵河流域,栽培的南界伸展到了印度。在南半球、葡萄主要栽培於南緯20度~40度之間。歐洲葡萄的種植范圍朝赤道方向擴展的限制因素是高溫、病害和缺乏足夠的低溫誘發葡萄的休眠。歐洲葡萄向兩極方向擴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生長季節短、不足以保證果實和枝蔓成熟以及抵禦冬季低溫。

    降水:降水的多寡和季節分配,強烈地影響著葡萄的生長和發育,影響著葡萄的產量和品質。在某些地區,對某些栽培品種、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是葡萄品種區域化的最重要的氣候因素之一。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因世界不同的氣候類型.而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地中海氣候的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是:夏秋乾旱.冬春多雨。而中國主要葡萄栽培區的氣候為季風氣候(除新疆外),夏季高溫多雨,南方春季陰雨天氣更加重了葡萄栽培的難度。除新疆外,對葡萄不利,水分脅迫現象對葡萄表現十分顯著。

    育苗/栽培:常用枝插繁殖,剪取生長粗壯、芽眼飽滿的一年生枝條.用單芽或雙芽剪成長5-15cm 左右插條,按15cm×50cm距離2月扦插在苗床中。但熱區應選用適應性及抗性強的砧木,用嫁接繁殖的方法培育適於當地氣候條件的嫁接苗。在砧木選擇上,美洲種的河岸葡萄耐熱耐濕;東亞種的山葡萄對真菌病害有高度的抗性等均可應用。熱區可以冬植也可春植。採用柵架的行株距為3m×1. 5~2m,1500~2000 株/h㎡;或寬窄行密植4m×0. 5~1m,2250~4500株/h㎡。

    肥料/營養:葡萄需大量養分,早期以氮肥為主,進入結果期後磷、鉀肥相應增加。除有機肥外,每造(收)每公頃需氮磷、鉀三要素80~150kg,應根據品種、產量、樹勢、地力不同,加以調節。基肥在入冬後施入,每公頃施雞、鴨糞3. 0萬kg、餅肥3750kg、過磷酸鈣3750kg。追肥分別在蔭芽前、開花前和果實膨大期施入,並適時噴施壯果蒂靈及金寶貝微生物增甜劑,前期以氮肥為主.促使枝蔓生長和花穗發育,果實膨大期增施磷、鉀肥,結合施用金寶貝微生物菌肥效果會更佳,[5]由於微生物菌肥中的大量有益微生物迅速在土壤中以幾何級數繁衍擴散,以及功能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親水性、吸附性,增強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從而可達到葡萄旱澇保收、增產增收的效果改善品質。根外追肥噴市0. 3%尿素和0. 2%磷酸二氫鉀可促果實膨大和成熟。生產高品質葡萄,園地需有灌溉設施,以免園地土壤干濕劇烈變化。一般催芽期和幼果生育期需水較多,遇旱宜及時灌溉。

    整形/修剪:熱區一般採用小棚架或丁字形籬架單干少主蔓整形。架式離地面較高,便於通風透光、減少病害和地面輻射對葉、果的灼傷。修剪是保證當年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冬季在落葉後進行,長梢留8~12節、中梢留5~7節、短梢留3~1節。夏剪是萌芽期除去多餘的芽,並在修剪口塗抹愈傷防腐膜。始花前疏除過多的花序、留大去小、留壯去弱。枝蔓生長到一定程度時綁在架面上,及時除去卷須,減少養分消耗。結果蔓在花序前留5~7 片葉摘心以改善營養狀況。葡萄坐果率高,可適當疏果,使果實大小均勻,否則出現畸形果和小果。

Ⅵ 葉尖漸尖的植物有哪些

有菩提樹、桃、鹿藿。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L.):是桑科、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病蟲防治

菩提樹幼苗易感染猝倒病和黑斑病,化學防治可採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0.167%濃度的溶液,或用60%多菌靈、75%百菌清0.125%濃度層溶液噴灑或兩種混合液噴施效果更佳,每隔7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Ⅶ 科博對治療灰霉病效果怎麼樣主要成分是波爾多液和代森錳鋅

不行,還是推薦灰霉病防治可以選用:多抗黴素,腐霉利,異菌脲,嘧霉胺,咯菌腈,啶醯菌胺,嘧菌環胺,啶菌惡唑,嘧菌環胺.咯菌腈,唑醚.啶醯菌,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醯胺等+磷酸二氫鉀交替使用,5-7天一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恢復正常生長。

Ⅷ 印度科德門代森錳鋅

廣州到印度各城市國際航班時刻
廣州— 巴特那
廣州— 德里 廣州— 高哈蒂
廣州— 果阿 廣州— 海德拉巴
廣州— 科欽 廣州— 刻印拜陀
廣州— 馬德拉斯 廣州— 孟買
廣州— 浦那

Ⅸ 怎樣殺芒果嫩梢

芒果嫩梢期使用工藝好的鰲合錳鋅的代森錳鋅,可以達到補錳、鋅元素,但效果不是很好。代森錳鋅是一種保護性殺菌劑,主要的作用在於預防病害的發生。另外錳和鋅都屬於微量元素,是植物需要少量但又不可或缺的。如果芒果嫩梢期想補充猛和鋅元素,建議噴施微肥。
芒果種植栽培技術
芒果主要品種:台農一號、象牙芒、凱特芒、貴妃芒、桂七芒、金煌芒、金穗芒、雞蛋芒、四季蜜芒、桂香芒、紅蘋芒、新世紀芒、愛文芒、玉文芒、台芽芒、紫花芒、田陽香芒、等……
一、概述
芒果栽培歷史悠久,4000年前印度已有栽培.我國是芒果原產地之一,據報道,冬芒為我國僅有,海南栽種芒果的歷史超過300年。
芒果營養豐富、含糖量和熱量高,維生素A和C極豐富,果肉芳香甜滑,風味獨具一格,有「熱帶果王」的榮譽,在國內外市場都很受歡迎。除作鮮果外,還可制果汁、果醬、罐頭、腌漬、酸辣泡菜及芒果奶粉、蜜餞等。
芒果容易栽培,一般嫁接樹植後3年可結果,在管理良好的情況下5-6齡樹畝產可達400~500公斤,畝產值可達人民幣2000元或更高。
二、生物學習性
(一)生長和發育
l、枝梢生長習性芒果枝梢呈蓬次式生長.芽由苞片包裹,生長時苞片先綻開,芽梢伸長,葉片開展,苞片隨即脫落。中、下部葉片互生,葉距較大。一般苗期和幼樹每年抽6—8次梢,幼齡結果樹抽2-4次,成齡樹1—2次。3-5月抽生的枝梢為春梢,6—8且為夏梢,9~11月為秋梢,12-2月為冬梢。在海南秋梢是主要結果母枝。但春、夏梢也可成為結果母枝,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某些品種在12-1月抽生的冬梢也能開花結果.從芽萌動至枝梢停止生長、葉片老熟歷時15-35天。夏、秋梢歷時較短,冬梢較長。枝梢生長與根系生長交替進行。
2、開花結果習性
(1)花芽分化在正常情況下,本省芒果花芽分化從10月下旬至11月開始。使用催花劑則任何時候都可能分化。從花芽分化至花序的第一朵花開放歷時20-39天,但第一朵花開放後花序還在繼續伸長。適當的低溫乾旱有利於花芽分化;氣溫高有利於兩性花的形成。
(2)開花芒果樹自然開花在每年12月至次年1-2月,有時會早至11月或遲到次年3月,盛花期在春節前後。一個花序從第一朵花開放至全花序開放完畢需15-25天,一株樹的花期約50天。芒果花有兩性花與雄花,兩性花有發育正常的雄蕊和雌蕊,可進行正常的傳粉受精和結實;雄花沒有雌蕊,開花後不能結實。多數栽培品種兩性花佔15%以上。一朵花從花瓣展開至柱頭乾枯約1.5天。
(3)果實發育開花受精後子房開始膨大,約經1.5個月後迅速增大,采果前10-15天增長極緩慢或不增長,這時主要是增厚、充實、增重。從開花稔實至果實青熟,早熟種需85-110天,中熟種100-120天,遲熟種120-150天。在果實發育期間有兩次明顯的落果高峰:第一次在花後兩周左右,主要是受精不良的小果枯黃脫落,落果量較大;第二次在花後4-7周,除小部份是發育不良的畸形果或敗育果外,而更多是因養分和水分不足造成落果。花後2.5個月以後很少再發生生理落果,到80-85天只有風害、裂果或病蟲害才招致落果。果實收獲期在5-7月,因品種和地區而異。
(二)對環境條件要求
1、溫度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低於20℃生長緩慢,低於10℃葉片、花序會停止生長,近成熟的果實會受寒害。低於3℃幼苗受害,至0℃嚴重受害。
2、水分與濕度芒果枝梢生長,開花結果和果實發育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但花期和新梢生長期連續降雨、大霧或空氣濕度大易發生病害,影響授粉,並引起枯葉、枯花、枯果。果實發育期多雨易誘發煤煙病和炭疽病,影響果實外觀,降低品質,延緩成熟,果實采後也不耐貯運。
3、光照芒果為陽性樹種,光照充足則開花結果多,果實外觀美,含糖量高,品質好耐貯運。特別紅芒類,在光照不足時紅色淡或不顯露。
4、風葉大,枝葉濃密的品種,6級風會導致落果和扭傷枝條,8級以上會導致大量落葉和折枝。因此海南種芒果必須營造防護林。
5、土壤和海拔芒果對土壤要求不苛,在本省600米以下的地區均可栽培芒果。但以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於3米以下,排水良好,微酸性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好。
國內外經驗認為:年平均溫度21-27℃,最冷月均溫12℃以上,無霜;年雨量不低於1300毫米或雖乾旱而有灌水條件,冬春無低溫陰雨,天氣,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或中性,這是發展芒果商品生產最理想的環境。本省昌江至三亞一帶沿海台地的氣候環境適宜發展優質芒果生產。
二、栽培品種
芒果屬有39個種。商業栽培的品種主要屬M.indica L.這一種,原產印緬邊界。全世界的芒果栽培品種有1000多個,從植物學分有兩大種群:
(一)單胚類型:種於僅有一個胚,播種後僅出一株苗,實生樹變異性大,不能保持母本優良性狀。印度芒及其實生後代(如紅芒類)、我國的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粵西1號和廣西「紅象牙」等均屬單胚品種。
(二)多胚類型:種子有多個胚,播種後能長出幾株苗,能發育成苗的胚多屬無性胚,故實生樹變異性小,多數能保持母本性狀,菲律賓品種,泰國芒及海南省的土芒多屬這一類型。
海南省栽培的芒果有80多個品種與類型,從其適應性和經濟性狀可分為三大類:
1、規劃與開墾選擇氣候條件適宜;土層深厚、肥沃、土質不易板結,不積水;靠近水源之處建果園。較大的果園應根據地形地勢劃分小區,規劃防護林,排灌系統,道路及其他設施。園地兩犁兩耙,樹頭,茅草,大芒等要清除干凈。坡地按等高開環山行或梯田。
2、植地准備
(1)種植密度,因氣候、土壤肥力及品種不同而異。當前各地種植密度有5×4厘米(33株/畝)、5×3厘米(44株/畝)或4×3米(55株/畝)。為了增加早期收益,開始定植4×3米,收獲3-5年後可在加密行隔株疏伐成6×4米。
(2)植穴准備:定植前2-3個月挖穴,寬80厘米,深70厘米,每穴施腐熟的豬、牛糞或土雜肥20-30公斤,過磷酸鈣0.5-1公斤,肥料與表土混和回穴。
3、定植以6-8月定植為好。如有灌水條件,在西南和南部9-10月也可定植。如用袋裝苗,在非乾旱地區可在3-5月定植。以陰天或雨前定植為好。用裸根苗定植應保持根系舒展;用袋裝苗定植則不能踩壓土團。定植深度以根頸平土面為宜。植後淋透定根水並加復蓋。
(三)施肥
1、幼樹施肥以氮、磷肥為主,適當配合鉀肥,過磷酸鈣、骨粉等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追肥以氮肥為主。植後抽出1-2次梢時開始追肥,3、5、7、9月各施一次追肥,每次每株施尿素10-20克,9月施復合肥。如天旱可施1-2%的液肥或1:4的稀糞水,第二年用肥量加倍。在6-8月結合壓青擴穴增施有機肥。每株施綠肥50公斤,豬、牛糞或土雜肥20-30公斤,或花生餅、過磷酸鈣0.5-1公斤。
2、結果樹施肥以氮、鉀肥為主,鉀的用量不少於氮,並配合磷、鈣、鎂肥。具體抓好如下四次肥:
(1)催花肥10-11月施催花肥。樹冠4米以內的(下同),每株施尿素和硫酸鉀各150克或復合肥250克。樹冠增大,施肥量相應增加。
(2)謝花肥當開花量大時,在謝花後每株施尿素100-150克,或結合噴葯加入1%的尿素或硝酸鉀作根外追肥。
(3)壯果肥謝花後約30天為果實迅速增長期,也是幼齡結果樹春梢抽生期。此時至收獲前15天應追施氮、鉀肥1-2次,或作根外追肥,以保證果實發育所需的養分。
(4)果後肥采果後立即施重肥,在豐收年可於收果前後先施速效氮肥,每株施尿素150-200克,其後再施有機肥和磷肥。
(四)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芒果速生、早結果、豐產穩產,優質的關鍵措施之一。
1、幼樹的整形修剪植後苗高80-100厘米開始整形。
(1)自然圓頭形樹冠整形定干苗高80-100厘米時摘心或短截,促進主幹分枝。
——培養主枝主幹抽枝後,在50-70厘米處選留3-5條生勢相當,位置適中的留作主枝,其餘摘除。如生勢差異大或位置不適當,可通過拉、壓枝條或人工牽引予以糾正。主枝與樹干夾角保持50-70度。
——培養副主枝當主枝伸長60-70厘米時摘頂,促進其分枝。在50-60厘米處選留3條生勢相近的分枝,其中兩條留作副主枝,頂上一條留作主枝延續枝。待延續枝伸長50-60厘米時再留第二層副主枝;如法再留第三層和第四層副主枝。所留副主枝應與主枝同在一平面上,與主枝夾角應大於45度,避免枝條重疊或交叉。副主枝長度不宜超過主枝。
——輔養枝及其處理由副主枝抽生的枝條可發展成枝組,也可發育成結果母枝,不宜剪除。對徒長性的強枝宜短截,促進分枝,以保持枝條的從屬性;對擾亂樹形的直立枝,交叉或重疊枝應予剪除。結果2-3年後,一些枝組生勢變弱,或位置不適當,影響樹冠通風透光者或逐步疏除。
在幼樹整形修剪中,主要是培養骨幹枝、盡量增加分枝級數,控制徒長枝,修剪位置不適當的枝條。在定植後2-3年內培養50-60條生長健壯而不徒長,位置適宜的末級枝梢,形成矮生,光照良好的圓頭形樹冠,為早結果打好基礎。
(2)自然扇形樹冠整形
——選留主枝與副主枝主幹截頂抽芽後,選留3個枝,其一作延續主幹,另兩條作第一層主枝,這兩條主枝相對成一直線,各與行向成15度角。如角度不合,可通過人工牽引予以校正。待延續主幹伸長後,距第一層主枝100-120厘米留第二層主枝,分枝方向與第一層呈斜十字形。以後整個樹冠呈長圓或啞鈴形。
——副主枝及枝組的培養同圓頭形樹冠,為防結果後枝條下垂,初結果樹在主幹上縛一竹竿作結果後吊枝之用。
(3)結果樹的剪修此時修剪以短剪和疏刪為主。
A、花芽分化前修剪在海南於10月中下旬疏除過密枝、陰弱枝,病蟲枝、交叉、重疊和徒長枝,增加樹冠透光度,促進花芽分化。對生長過旺、多年不結果的植株可通過主枝環狀剝皮、環割、扎鐵絲及斷根等方法抑制植株生長,促進花芽分化。
B、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後(約3-4月)剪除影響果實發育的花梗與枝條,疏除畸形果,病蟲果及過小的敗育果,兩個果粘在一起的易拈惹蟲害,應去除一個,一穗果保留3-4個發育正常的果即可。對未結果或開花不結果的枝條可酌情短截,促進抽梢,培養來年的結果母枝,也可增加樹冠的透光度。
C、采果後修剪這是重點修剪時期,采果後及時短截結果枝至該次梢的基部2-3節。如出現株間枝條交叉,可短截至不交叉為止。對樹冠中的病蟲枝、過密、交叉、重疊枝和陰弱枝予以疏除,對因多年結果而衰竭的枝條和徒長枝一般應予剪除,但如位置適宜,或樹冠衰弱,也可短截更新,復壯樹冠。
(4)老弱樹更新復壯經10餘年或幾十年結果,或因失管和病蟲害導致枝條衰老,結果少,產量低的植株,可進行重截更新復壯。方法是:在離主幹60-80厘米處重截主枝,重新培養骨幹枝和枝組。根系也進行相應的短截,促發新根。可在離樹干2米左右挖深、寬各40-50厘米的環狀溝,施入腐熟的廄肥或堆肥,誘發新根。截干時間以10月至次年3月為好。經更新的植株,在正常管理下2年後便能有較好的收成。
無論整形或修剪,都必須與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緊密結合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五)其他農業措施
1、套袋護果經驗證明,收獲前30-35天用白紙或舊報紙套包果實是培養優質果,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經套袋的果實不受果實蠅和吸果夜蛾為害,不受枝葉刮損果皮,保持果面鮮美。一張舊報紙可制6-8個袋,每公斤報紙可制袋140-160個。套袋前先噴葯殺菌殺蟲,套後用釘書釘封袋口即可。
2、應用生長調節劑保果或調節花期
(1)用多效唑調節結果期用多效唑(pp330)調節花期,可使收獲期提前至四月。一般用量是每米樹冠施15%的多效唑10克,土施結合噴葯效果更佳。施後60-100天抽花蕾,連續2-3年有效。
(2)花前噴200ppm的乙烯利能促進花芽分化;在盛花期噴20ppm2.4-D;70ppm 赤黴素或30ppm萘乙酸均能提高座果率,增加產量。
(3)開花結果期噴葉面寶,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也認為有增產效果。
五、主要病蟲害防治
(一)主要病害
1、芒果炭疽病為害嫩梢、花序和果實。濕度高時易發病,高溫多雨季節尤甚,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①選用抗病品種;②除雜草,清除病枝、病葉、病果;疏通樹冠,增加透光度,減少病菌滋生條件。
(2)噴葯防治常用的殺菌劑有1%波爾多液,40%多菌靈200倍液,25%代森鋅4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在花蕾期每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小果期每月噴一次;抽梢期自萌芽開始每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
2、芒果白粉病多發生於開花結果期,為害花序和葉片。防病方法:(1)在抽蕾和開花稔實期噴320篩目的硫橫粉,每畝0.5-1公斤。但高溫時不宜噴施,以防葯害。(2)噴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3)噴20%粉銹靈1500倍或45%超微粒膠體硫250-500倍液,每20天噴一次。此外還可用0.025-0.125%硝蟎特,40%滅病威膠懸劑,400-600倍液或0.3-0.4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每10-15天噴一次,連續2-3次。
3、流膠枝枯病為害枝條,引起流膠,皮層壞死和枯枝。防治方法:用刀削開病部,塗上10%波爾多漿保護;苗期發病可拔除病株,集中燒毀,並噴1%波爾多,或40%多菌靈2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保護,每10天一次,連續2-3次。
此外還有細菌性黑斑病和芒果灰斑病。

(二)主要蟲害
1、芒果橫紋尾夜蛾俗稱梢螟或鑽心蟲。其幼蟲蛀食,嫩梢及花序,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防治方法:(1)每年冬前清園,、殘樁腐木及土表搜索蟲蛹;平時也可在樹幹上捆縛稻草或木糖,引旅幼蟲化蛹,8-10天搜捕一次,消滅蟲蛹。(2)化學防治:在嫩梢或花序露出1-3厘米即噴殺蟲劑防治,每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常用的葯劑有①90%敵百蟲、50%速滅松或20%殺蟲畏800倍液;②40%樂果或氧化樂果800-1000倍液;③50%稻豐散200倍液。用殺螟松、敵敵畏、磷胺或滅百可等可有效。

2、芒果扁喙葉蟬又稱芒果短頭葉蟬,為害花序和幼果,導致落花落果而歉收,並誘發煤煙病,也有害芽、嫩梢和葉片。當田間有葉蟬活動時即需噴葯防治。主要葯劑有(1)50%葉蟬散,50%殺螟松乳油,50%稻豐散,25%亞胺硫磷,50%殺螟腈或50%馬拉硫磷等1000-1500倍液;(2)20%速滅殺丁2000倍液;(3)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或15%殘殺威乳油500-800倍液;(4)20%害撲威或20%速滅威600-1000倍液;(5)10%高效滅百可4000-6000倍液;(6)40%樂果和80%敵敵畏乳油各800倍混合液。

3、柑桔小實蠅和吸果夜蛾為害將成熟的果實,導致采前落果而減產。采前30-35天果實套袋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其次是在果實發育後期每隔10天噴90%敵百蟲或除蟲菌800倍液,但采前15天應停止噴葯。

此外還有芒果脊胸天牛,芒果癭蚊,切葉象甲,蚜蟲和介殼蟲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代森錳鋅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保健品怎麼吃法 瀏覽:344
峰會中國舉行有多少國家參與 瀏覽:947
義大利的部首是什麼 瀏覽:427
印度居家隔離是怎麼樣的 瀏覽:114
為什麼辦了越南護照 瀏覽:430
怎麼下印尼巴士 瀏覽:271
印尼怎麼辦寬頻 瀏覽:557
中國最大牛仔布在哪裡 瀏覽:140
印度陣風有什麼好處 瀏覽:529
印度北部有多少人 瀏覽:515
伊朗為什麼病例這么多 瀏覽:346
義大利頂級大衣品牌有哪些 瀏覽:258
印度女官員發生了什麼 瀏覽:919
中國的流浪狗怎麼被領養的國外 瀏覽:987
英國火車延遲了下一班怎麼辦 瀏覽:747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10
去印尼工程預算一月多少錢 瀏覽:448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6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7
印度綠真菌怎麼預防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