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赫魯曉夫為什麼支持印度

赫魯曉夫為什麼支持印度

發布時間:2022-08-28 17:29:21

Ⅰ 為什麼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和蘇聯都幫印度

當時的美國自然是中國天然的敵人,但62年的蘇聯跟中國已經陷入接近撕破臉皮的階段,中國當時甚至只希望赫魯曉夫能保持起碼的中立,但也沒得到。。
赫魯曉夫53年上台後,本人說好聽點叫直爽,口無遮攔,有啥說啥。。壞處就是過於魯莽,辦砸的事情不是一件兩件,但一直得到中國的支持,反過來蘇聯也因此給了中國大量的援助和專家,但毛身上有個倒毛是不能碰的,就是所謂的中國主權,59年前後所謂聯合艦隊、長波電台等問題觸碰了老毛身上的這個倒毛,而60年代的毛已經遠遠不是49年斯大林面前的那個俯首帖耳的小學生了,他儼然成了世界共產運動里最老資格的一代革命家了,即使是來自蘇聯的赫魯曉夫在他眼裡也完全是個後生。。赫魯曉夫打算跟美國談和平(三和主意),這遭到了毛的嚴重奚落,而後演變成了中蘇論戰。。。。這件事的後果的嚴重程度是所有中國人始料不及的,此後的中國猶如墜入如來五指山的猴子,一瞬間,十面都是埋伏了。。。62年是中印沖突,後來是珍寶島,79年是中越沖突,再後來朝鮮跟台灣建交。。。。。所謂鮮血凝成的友誼,瞬間就成了p。。。50年援朝的那會兒,中國是半價買斯大林的二戰破爛,到了62年,印度的武器有一些是蘇聯無償贈送的!另外一些則是美國送的。。。中國因此成了滅絕師太,練成了原子彈。。但原子彈買不來安全和幸福,三年自然災害的人禍令中國一下回到1942。。。

Ⅱ 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後,美國與蘇聯為何不出兵幫助印度

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後,美國與蘇聯之所以不出兵幫助印度有很多的因素,如果美國和蘇聯真的出兵幫助了印度,那麼這場戰爭就變味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美國與蘇聯是不敢和我們國家直接起沖突的,更不要說直接開戰了。

論美國還是蘇聯,兩個大國可以向印度提供武器裝備,但兩國絕對不敢出兵與我國直接開戰。首先從美國方面來看,美國經歷過朝鮮戰爭我軍厲害,他們不可能再冒著死傷的危險與我國開戰。其次從蘇聯來看,雖然與我國交惡,但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如果蘇聯開戰,就背離了同一陣營交戰先例,就會給華約國家造成陰影,而且華約國家並非都支持印度。

Ⅲ 為什麼赫魯曉夫上台中蘇關系就惡化

有說毛澤東想蓋過赫魯曉夫,當頭

Ⅳ 果阿地區是怎麼被印度收回的,葡萄牙人為何不反抗

印度獨立以後,盡管英國和法國紛紛放棄在印度次大陸的殖民統治,但是葡萄牙卻拒絕放棄葡屬印度殖民地:果阿、達曼和第烏。從1950年起,印度就希望與葡萄牙展開關於印度次大陸上的葡屬殖民地前途問題的談判。但葡萄牙政府認為這些地區並不是殖民地,而是宗主國的一部分,拒絕與印度談判。葡萄牙認為,印度根本沒有權利對這塊土地提出領土要求,因為當葡萄牙對這塊土地進行統治的時候,印度這個國家還根本不存在。

英國表示對印度渴望統一果阿地區的理解,但是強烈譴責印度政府使用武力來達到政治目的。巴基斯坦則聲稱印度入侵果阿的行動是“赤裸裸的軍國主義行為”。印度出動海陸空三軍,在36個小時內就打敗了葡萄牙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代價僅僅是戰死22名士兵。從這次武力吞並果阿的軍事行動中,印度嘗到了甜頭。1962年又重操故技,打算在中國身上撈一把,結果這次讓印度狠狠的摔了個鼻青臉腫。

印度怎麼和前蘇聯好上了

1、蘇聯給印度經濟援助。(1953年赫魯曉夫上台,蘇聯積極爭取印度,1955年邀請尼赫魯蘇聯並為印度提供38.49億盧比的軍事、經濟援助.)
2、蘇聯在印度租借島嶼建軍事基地。
3、中印發生邊境沖突.與此同時,蘇聯加緊援助印度對抗中國。
4、1962年初,當印度再次向英美提出購買超音速戰斗機的要求遭到拒絕後,蘇聯同意向印度出售先進戰斗機。
5、蘇聯支持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兵給予大量援助。

說白了就是幾個字:經濟援助、武器支持、借港駐軍、對抗中國。

Ⅵ 1964年,他的一席話,令在場反對者羞愧萬分!他是誰呢

引言

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果在自己達到事業的頂峰時,親信朋友突然和自己鬧翻,把自己的成就磨滅,會非常不甘心、懊惱。這樣的事件不論是在文藝作品、現實社會,還是過往歷史中都會重復再現,彷彿多數團體里都會發生類似事件。

為何赫魯曉夫這簡單的一句話,會讓在場所有人感到尷尬,感到羞愧無地自容。這是因為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赫魯曉夫做出諸多成就,比如大力發展科技重用科技人才,將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太空,取消了特供製度,逐漸將蘇聯的經濟復甦帶至正軌,並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因為赫魯曉夫做出的系列成績,蘇聯眾多領導人也因此受益,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更是赫魯曉夫一手提拔上來的政治人才。可後來,這些人有了發展的基本,「翅膀開始變硬了」他們卻倒頭來污衊,指責赫魯曉夫,這難道不讓人為之心寒嗎?就如同農夫與蛇的故事一樣,給了他們好處但到頭來卻咬了自己一口。

結語

赫魯曉夫所做出的成就與事跡就這樣被人陷害、遺忘,不得不贊嘆赫魯曉夫是一位出色的領導人,他為蘇聯和蘇聯人民做出許多的貢獻。最後可能也是過於的善良和輕信身邊的自己人,才導致被迫下台,有的時候,善良也需要帶點鋒芒。

Ⅶ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美國和蘇聯為何都保持沉默

1962年的時候,在中國和印度邊境上演了中印戰爭,這場戰爭被我們國家稱之為是中印自衛反擊戰。其實對於華夏兒女來說,這就是一場普通的邊界戰爭而已,因為印度不斷的侵擾中國的邊境,不斷叫囂的同時還傷害了邊界的解放軍,忍無可忍之下,我們才發動了這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

四是不願出。

我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從當時的交戰環境來看十分惡劣,是高原缺氧的環境下作戰。特別是西段已經到了嚴寒時間。無論美國與蘇聯,都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因此他們不會願意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出兵幫印度。

Ⅷ 1962年中印戰爭及中印戰爭對中蘇關系的影響

在11月24日第二次會談時,赫魯曉夫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赫魯曉夫表示,在上一次會談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的承諾,因為當時古巴導彈危機正處於高潮時期,蘇聯必須進行「戰備」。蘇聯現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設備了。在考爾同馬利諾夫斯基商談有關軍事援助問題時,馬利諾夫斯基建議印度不要去購買英國二手的航空母艦,因為「它看起來像五條腿的狗,容易成為攻擊目標」,而是應該配備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軍武器,同時還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國防工業。當考爾詢問蘇聯是否准備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時,馬利諾夫斯基回答說:「當然可以,但你們必須獲得老闆的同意。」赫魯曉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裝備,並為此否決了一些高級主管官員的反對意見。12月12日,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魯會談中表明了蘇聯的立場。他首先表示,蘇聯政府欽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魯致力於不結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發展同蘇聯友好關系的努力。貝尼迪克托夫說,中印邊界沖突應該通過談判,通過和平的方法解決。尼赫魯在會談中態度強硬,聲稱:「我們當然沒有入侵中國的領土,但必須考慮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屬於印度的領土。」對有關同中國談判的問題,尼赫魯堅持必須恢復到三個月以前的邊界狀況,才能進行談判。
中印邊界沖突爆發後,中國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向印度呼籲和平解決邊界沖突。1962年10月24日,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強調邊界沖突必須結束。與此同時,周恩來還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兩次致函尼赫魯,表達中方的意圖。11月20日深夜,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向他宣布中國單方面停火的決定。第二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於11月22日零時開始,中國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並從12月1日起,中國軍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中印邊界沖突以「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的方式結束了。
有關論著指出,蘇聯通過威脅停止向中國空軍提供燃油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結束邊界沖突,據說蘇聯是應印度的請求採取了這一步驟。目前尚沒有直接的檔案文獻印證這一說法,但肯尼迪總統的顧問鮑爾斯(Chester A.Bowles)在1962年10月13日同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Anatoliy Dobrynin)的一次談話卻耐人尋味。鮑爾斯在談話中指出,中國同俄國不一樣,它缺乏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國70%的石油都是來自蘇聯,並將從蘇聯在靠近中國邊境的西伯利亞新近發現的油田獲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於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亞新發現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亞小麥生產的潛力可能會使得中國自給自足,這難道沒有引起莫斯科的關注嗎?」鮑爾斯明確指出:「如果有一天蘇聯和美國能夠攜起手來,蘇聯通過石油、美國通過食品,就可以對中國施加有效的壓力,我們為什麼不馬上就做?由於到那時我們關系友好,我們可以為你們的邊界安全提供保證,因此不會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們之間的麻煩了。」
五、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對中蘇關系和冷戰的影響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影響和意義是深遠的。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亞非一些國家的反應使中國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堅信「革命外交」的正確性,由此對中國外交和中蘇關系的破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共領導人相信,「西藏、新疆邊境的部隊在前線同尼赫魯和修正主義作斗爭」。毛澤東後來也總結說,中印邊界沖突打了一場政治軍事仗,或者叫軍事政治仗。因此在邊界沖突的背後,所顯示的是中國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國際戰略問題上同蘇聯存在的根本分歧,並成為中蘇論戰的重要內容和中蘇分裂的重要標志。這種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在如何認識和實踐「和平共處」路線的問題上,中國全面抨擊蘇聯的指導思想和外交政策。
中共領導人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是我們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重要原則性分歧之一,蘇共領導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完全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原則。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全部立場和政策充分地表明,他們背叛了中國人民,背叛了蘇聯人民,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背叛了印度人民,背叛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赫魯曉夫「支持印度反動派對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動武裝進攻,同美國一起,用軍事援助,去鼓勵和幫助印度反動派向中國進行軍事挑釁」。
在中共領導人看來,中蘇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不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同時也涉及中國的國家利益。在1963年7月同蘇共中央代表團的會談中,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反復強調:你們使美好的社會主義陣營陷入多麼混亂的境地!在處理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的關系時,你們完全沒有考慮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利益,而是從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立場來行事。當你們認為自己的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當你們相信自己抓住一根由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尼赫魯或諸如此類的人遞給你們的某種稻草的時候,你們就興高采烈。對那些不跟著你們的指揮棒轉、不受你們擺布的兄弟黨和兄弟國家,你們就暴跳如雷,你們就宣布社會主義陣營根本就不存在。當由於你們自己的錯誤政策而處境不妙、遭受挫折的時候,你們就遷怒於那些堅持原則和真理的兄弟黨和國家,把它們當作出氣孔和替罪羊,你們甚至犧牲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來迎合帝國主義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以便尋找出路。
中共認為,赫魯曉夫「一味宣揚帝國主義已經承認和平共處的必要性,並且把社會主義國家和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看作是同和平共處政策不相容的」。「正是按照這種邏輯,赫魯曉夫把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堅持正確的立場,把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印度反動派的武裝進攻實行自衛反擊,叫做'破壞和平共處'。」中國強調,赫魯曉夫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觀點,正是他篡改列寧關於和平共處原則的突出表現:「蘇聯領導人所說的和平共處,實際上是投降主義。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的立場,不僅背棄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而且也說不上是中立的。他們同美帝國主義一起,援助印度反動派反對社會主義中國、反對印度人民。他們不僅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而且背叛了印度人民。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印度人民的,是尼赫魯政府。大力支持尼赫魯政府、並且從各方面為尼赫魯政府的反動政策進行辯護和粉飾的,是蘇聯領導人。蘇聯領導人背叛印度人民的革命事業,這筆賬總有一天是要算清楚的。」
其次,對待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國家的政策立場。中蘇在中印邊界沖突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兩黨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戰略,體現了中國的「革命外交」對民族主義國家的新的認識。中共堅持相信,「有些新獨立國家的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隨著國內社會矛盾和國際階級斗爭的尖銳化,越來越投靠帝國主義,實行反人民、反共、反革命的政策。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堅決反對這種反動政策。一般地說,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無產階級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時候,應當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對於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實行聯合的政策;對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妥協和勾結的反動傾向,實行斗爭的政策。」因此,「如果不同反動的民族主義進行必要的斗爭,反而同情、附和和支持反動的民族主義者的反動行為,成為他們的夥伴,那就同馬克思列寧主義背道而馳,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背道而馳,墜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泥坑。」具體到尼赫魯的政策,中共認為,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挑起中印邊界事件,直到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侵犯,正如他們干涉中國西藏一樣,都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同帝國主義利益密切結合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這種擴張主義的反動思想,正是尼赫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為了自己的需要,也為了適應美帝國主義的需要,充當了國際反華運動的馬前卒。這就是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和背景。」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思想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就是「同那些不管採取什麼反動政策的民族主義國家合作」。
最後,對不結盟運動在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政策中的地位的認識和態度。鑒於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和地位,通過中印邊界沖突,中共對此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強調不結盟運動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領導人相信,尼赫魯政府搖擺不定,他們已經不再是中立國家,雖然他們聲稱自己屬於不結盟國家,實際上卻干著侵略擴張的事。印度現在變得更加依賴美國的援助。領土問題的實質是印度政府企圖兼並西部邊界地區更多的土地,他們在破壞印度共產黨和印度人民革命斗爭的同時,也迫不及待地攻擊社會主義事業。因此,「當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印度反動派及其代表人物的陰謀,如果我們不徹底揭露他們的反動言行,他們就會進一步投靠美國,這樣對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將造成更大的危險」。
對中共的上述政策立場以及對蘇聯政策的抨擊,蘇聯做出了公開的反應。1962年12月12日,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發表講話,批評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政策。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科茲洛夫(F.Kozlov)在12月2日至8日召開的義大利共產黨代表大會上也批評中國在中印爭端問題上的政策是「冒險主義」,有利於反革命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共產主義的活動。在1963年7月25日的一份聲明中蘇聯強調:「當看到一個剛剛獲得獨立並作為尋求獨立的國家之典範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同一個年輕的中立國家發生軍事沖突,力圖使用那種方法在事關某段邊界的問題上取得有利的解決途徑,對此人們感到困惑和憤懣。」《真理報》1963年9月1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一定對蘇聯愛好和平的立場不滿。也許,他們希望是用戰爭手段解決同印度的邊界問題,並希望得到蘇聯對他們行動的支持。如果北京的領導人希望得到這些,他們肯定有理由痛恨蘇聯的立場。」
蘇聯對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反應和政策還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對冷戰和大國關系具有深遠的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後,在印度同美國的關系迅速發展的同時,蘇聯也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這種戰略態勢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蘇聯對印度的軍事援助方面,第一批4架米格21型戰斗機在1963年2月交付印度,成為蘇聯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標志。

從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結束到1964年5月,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價值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1964年9月,蘇聯決定在未來5年向印度提供14億美元的貸款。1965年印巴戰爭後,美國和英國停止向印度提供軍火,蘇聯則大力向印度援助相關軍事物資。1967年,印度獲得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500輛,戰斗機100架;1969年至1970年,蘇聯向印度提供450輛重型和中型坦克、150輛輕型坦克、140門口徑為100毫米的火炮、兩艘潛水艇、一艘驅逐艦、120架米格21型截擊機、32架安型運輸機、140架戰斗機、109架直升機、50套地對空導彈發射設備。同西方相應的價格相比,蘇聯的上述軍事設備一般便宜40%-50%。至於從蘇聯大量購買軍事裝備的意圖,印度國防部長查萬(Y.B.Chavan)在1965年9月表示,蘇聯的武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對付中國。
在中美敵對和中蘇關系破裂的情況下,蘇聯在中印邊界沖突後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內的合作,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南部邊界安全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印邊界沖突和蘇印關系發展的重要後果,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印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夥伴,同時更加深了中印之間的敵對。對此蘇聯認為,中國在極度惡化同印度關系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同「威脅亞洲和平與安全」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員巴基斯坦結成了事實上的盟友。中巴事實上戰略關系的形成,使得東南亞條約組織基本上失去了效力,美國開始降低對巴基斯坦在遏制中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期望,戰略重點進一步轉向印度,這種戰略調整對南亞地區的大國關系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不過,這已經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

Ⅸ 普京在印巴沖突中,為何要和美國統一立場有何隱情

普京之所以和美國一起支持印度,主要有以下這幾個原因,首先就是印度是俄羅斯軍火最忠實的買家,這讓重視經濟的普京很難對巴基斯坦進行支持。其次就是印度得到了大量國家的支持,而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都是強國。最後就是從歷史上來說,蘇聯,俄羅斯和印度之間的關系始終非常好,這讓普京很難支持巴基斯坦。

最後就是歷史上,蘇聯就和印度保持著非常不錯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最可靠的盟友。在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印度總理尼赫魯進行了一次握手並結下了友誼,隨後蘇聯成為印度的最大靠山,而印度則成為蘇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場。

閱讀全文

與赫魯曉夫為什麼支持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08
去印尼工程預算一月多少錢 瀏覽:448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4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5
印度綠真菌怎麼預防 瀏覽:10
印尼到新加坡飛機上有做些什麼 瀏覽:383
義大利有什麼好包 瀏覽:682
去伊朗女士服裝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458
英國留學費用有多少 瀏覽:363
英國阿散蒂有限公司都做什麼 瀏覽:630
越南女兵為什麼那麼漂亮 瀏覽:622
中國科技館門票多少錢 瀏覽:988
中國最貴的別墅多少錢 瀏覽:97
中國最大的極樂菩薩界是哪裡 瀏覽:436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錢 瀏覽:50
阮氏越南語怎麼寫 瀏覽:300
印度老人王琦現在過的怎麼樣 瀏覽:308
agonia義大利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613
義大利西西里島有哪些足球隊 瀏覽:405
科興疫苗印尼文怎麼寫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