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國已有分公司的外國醫葯企業全部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
德國默克 葛蘭素史克美國禮來施貴寶 西安楊森制葯
惠氏制葯 羅氏公司 先靈(南京)葯業有限公司 諾華公司
美國強生公司 輝瑞公司 拜耳 阿斯利康
大冢制葯
武田制葯
衛材制葯
萌蒂醫葯
還有一些印度的企業近幾年在國內也有的只是不熟,自己再找找。
⑵ 中國在印度在投資企業有哪些
石油天然氣行業
新合資公司初步命名為「中印能源公司」,在百慕大注冊。GAIL公司表示,新公司將主要致力於壓縮天然氣的業務
電信設備
中興通訊和摩托羅拉
集裝箱碼頭開發建設
香港和記黃埔
⑶ 目前中國出口的醫葯中間體主要是哪些
葯品生產需要大量的特殊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原來大多由醫葯行業自行生產,但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醫葯行業將一些醫葯中間體轉交化工企業生產。醫葯中間體屬精細化工產品,生產醫葯中間體目前已成為國際化工界的一大產業。目前,中國醫葯行業每年約需化工配套原料和中間體2000多種,需求量達250萬噸以上。
由於出口醫葯中間體不像出口葯品那樣會受到進口國的種種限制,以及世界醫葯中間體生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目前中國醫葯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能夠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於中國資源豐富,原料價格較低,有許多醫葯中間體還實現了大量出口。
縱觀整個行業,中國醫葯中間體行業有六大特點:一是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經營靈活,投資規模不大,基本在數百萬到一兩千萬元之間;二是企業地域分布比較集中,主要以浙江台州和江蘇金壇為中心;三是隨著國家對環保日益重視,企業建設環保處理設施的壓力正在加大;四是產品更新速度快,一般入市3-5年後利潤率便大幅度下降,迫使企業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改進工藝,才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五是由於醫葯中間體生產利潤高於一般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又基本相同,有越來越多的小型化工企業加入到生產醫葯中間體的行列,導致業內無序競爭日益激烈;六是與原料葯相比,生產中間體利潤率偏低,而原料葯與醫葯中間體生產過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業不僅生產中間體,還利用自身優勢開始生產原料葯。專家指出,醫葯中間體生產向原料葯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但由於原料葯用途單一,受制葯企業影響很大,國內常發生企業開發出產品後卻沒有用戶的現象。因此,生產企業應當與制葯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才能保證產品銷售暢通。
1.典型醫葯中間體市場
1.1.苯乙酸需求繼續增大
我國β-內醯胺類抗生素經過近5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目前幾乎所有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除專利期內的品種外)我國都能生產,而且成本很低,青黴素產量居世界前位,大量出口供應國際市場;頭孢類抗生素基本能夠自給自足,還能爭取一部分出口。
目前,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配套的中間體我國全部能夠自己生產,除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進口外,所有的側鏈中間體均可生產,而且大量出口。
以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主要配套中間體苯乙酸為例,我國現有苯乙酸生產廠家近30家,總年產能力約2萬噸。但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最大的年產2000噸,其他大多年產數百噸。2003年國內苯乙酸總需求量約1.4萬噸,消費結構中青黴素G佔85%,其他醫葯佔4%,香料佔7%,農葯及其他領域佔4%。隨著國內香料、醫葯、農葯等行業的發展,苯乙酸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2005年我國醫葯工業消耗苯乙酸1.4萬噸,農葯行業約消費500噸,香料行業約消費2000噸。再加上其他領域的消費量,2005年國內苯乙酸總消費量達1.8萬噸。
1.2.含氟吡啶類中間體成熱點
目前,我國已開發並已投入批量生產的喹諾酮類抗菌葯主要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諾沙星、洛美沙星、氟羅沙星等。其中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生產量最大,約占國內氟喹諾酮類抗菌葯總產量的98%。
喹諾酮類一般由含氟苯環合成含氟喹啉類化合物後與哌嗪(或甲基哌嗪)縮合而得。我國是世界含氟葯物和中間體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有80%以上的含氟中間體供應出口。從整體上看,我國氟苯類中間體發展較早,目前生產能力普遍過剩;三氟甲苯類中間體發展較晚,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而對於雜環芳香族化合物特別是含氟吡啶類,我國目前只有個別研究單位和生產廠家擁有含氟吡啶類中間體的合成技術,因此,含氟吡啶類中間體將成為今後幾年國內含氟中間體研發的主要方向之一。
1.3.對氨基酚缺口較大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解熱鎮痛葯生產國,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等品種的產量均超萬噸,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等品種的產量超過1000噸。目前我國解熱鎮痛葯的產量增長很快,預計今後還將以8%左右的速度增長。為解熱鎮痛葯配套生產的中間體產量大,生產企業多。隨著解熱鎮痛葯的增長,其中間體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國內撲熱息痛消費量快速增加,出口也呈迅猛增長勢頭。對氨基酚是合成撲熱息痛的重要中間體,近年來也增長迅速。目前,我國對氨基酚年產量約為3.2萬噸,2005年國內撲熱息痛產量達到5萬噸以上,醫葯工業消耗對氨基酚4.5萬噸,再加上在其他領域的應用,2005年對氨基酚總需求量約為5萬噸,市場缺口較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2.我國醫葯中間體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制葯公司從節省生產成本與環保要求的層面考慮,將其醫葯中間體的生產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或者多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質量可靠的醫葯中間體。這都給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帶來了極好的商機。由於多年累積的技術優勢和未來醫葯市場的巨大需求,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蘊蓄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對環保日益重視,環保成本對中間體生產行業來說將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難題。
2.1.選擇優勢品種
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產品鏈上,中、上游基礎原料葯的中間體產品由於應用領域較廣泛,占據了整個鏈條的優勢地位,因此得到了較快速的發展,也在市場上備受矚目。
然而,我國醫葯中間體產品出口也遭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特別是印度。印度在醫葯產業上飛速崛起,如今與我國形成了競爭與共生的關系。事實證明,在我國醫葯中間體主要的出口地區歐盟、北美、中東、東南亞等,來自印度的沖擊不容小視。
由此,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必須調整出口策略。選擇有競爭力的中間體品種或將是一個有效的突破口。具體品種來看,磺胺類、四環素類、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國較早走出去的品種。隨著時間推移,我國的醫葯中間體發展迅速,從目前部分品種佔全球的主要產銷份額可見我們的優勢。如VC、青黴素、對乙醯胺基酚、撲熱息痛、檸檬酸等佔了全球60%以上的份額,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為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品種類。在產品分類上,抗感染葯、維生素、解熱鎮痛葯、氨基酸等是我國出口型原料葯系列,佔全部原料葯出口總量的90%以上,相應的中間體國內需求量也較大。
相關的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應該注意的是:隨著形勢的推移,醫葯中間體的研究和生產也要有所調整。疾病譜的變化將造就醫葯市場新的領域,相應的醫葯中間體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帶來了新的機遇。據預測,2010年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絕經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礙、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竇炎、偏頭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這必將迎來相關葯物中間體需求的增加。
2.2.出口結構要升級
盡管我國醫葯中間體產業面臨走強的趨勢,但也要看到,在葯品產業的金字塔形價值排布來看,醫葯中間體利潤處於塔底,甚至低於大宗原料葯。而事實上,我國醫葯中間體行業自身也存在如產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渠道建立不暢、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電煤運和化工原材料的漲價、環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醫葯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外因,其國際市場優勢競爭力漸漸受到威脅。
國內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把握缺乏經驗,對貿易國(區域)醫葯市場、政策、貿易規則亦缺乏系統研究,以致中間體出口的綜合質量並不高。因此,專家提出,必須改變國內中間體的出口結構,產業自身建設及生產軟體建設亟待加強,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認證的企業和產品。
2.3.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
即使對於利潤相對較好的企業,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樹立自有品牌,增強技術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應是考慮之中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國內醫葯中間體行業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已經對「大路貨」失去了興趣,皆認為即使行情出現好轉,其盈利水平也不會太高,所以,各種所謂的特色原料葯才會大受追捧,企業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轉產。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葯的需求比較有限,一旦市場供應量激增,價格波動極大,中間體生產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將是巨大的。因此,企業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風,而是尋找到維持企業利潤「長青」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盡管國內中間體生產和出口的主力軍是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三資企業近年來也得到快速成長,但整體來看,中間體生產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實力有限,行業競爭激烈但處於無序狀態。
目前一些國外的醫葯中間體生產企業已經在積極實施進軍中國的發展計劃,盡管產品定位不同,但這對國內大大小小的醫葯中間體企業來說壓力又更添一重
⑷ 國內有哪幾家制葯公司拿到了US-DMF
產品拿到US-DMF的應該挺多的。 但得到了GMP認證的應該不多,相比美國和德國等, 中國制葯業也正在起步中,我們合作過的公司有印度的,也有中國的。印度也就三四家得到了GMP認證,國內我們合作的上海威智醫葯說他們預計明年初得到cGMP認證。
採納哦
⑸ 廣州南新制葯
可能是六天工作制,待遇一般都保密。應該不會很差,如果差的公司一般在網上都會找到很多惡評的。
Ranbaxy作為率先開發中國市場和資源的印度公司,早在1990年便已進駐中國。廣州南新制葯有限公司於1993年成立,1995年正式投產開始商業運作。南新的日常運作由蘭伯西公司董事會指定的執行總經理管理,共7個董事會成員。目前南新公司的股份資本為750萬美元,總投資1.75千萬美元,雇員300人。如今廣州南新已成為中國品牌企業,其主打產品悉復歡亦成為同類市場的領導性產品。
2001年公司銷售額達1,130萬美元。在該年中悉復歡輸液的總銷售額增長了13%,總銷售數量增長了21%。 可福樂的總銷售額及數量各增長了9.9%和20%(源自IMS Q3 2001的數據)。同時,在本年中,新葯氟康唑輸液,辛可分散片及氟賽得注射液均成功獲得注冊。富山龍,一種抗感染新葯,廣州南新制葯有限公司亦在日本富山獲得了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許可。
南新公司的全部生產設施通過中國衛生部的GMP認證,每年可生產250萬瓶大輸液,其它生產設施具有年生產2億片劑、120萬粒膠囊的生產能力。生產工廠佔地5600平方米。2001年針劑片劑和大輸液的產量都明顯增加。大輸液的日增長從13,000增至20,000,而針劑的產量從每日15,000小瓶增至20,000小瓶. 南新工廠亦獲得許可向巴西出口悉復歡大輸液。繼烏克蘭和俄國之後,巴西是第三個可以從中國進口葯品的國家。盡管市場瞬息萬變,南新公司持續關注著有巨大增長潛力的新市場,並不斷重新架構商業策略,從而增強著實力。
南新組織了一個獨特的醫葯市場和銷售隊伍,在國內已開發了多達500間醫院,並與超過20,000名醫生保持著密切聯系。?
⑹ 中國CRO公司都由哪些
CRO是指醫葯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
1、國內最大的CRO公司是泰格醫葯,主要業務是臨床試驗和注冊申報。2012年上市。
2、其次還有北京遠博CRO,廣州博濟,上海潤東科若華等。
3、蓋博醫葯信息咨詢服務(上海)有限公司。
4、美斯達(上海)醫葯開發有限公司。。
5、精鼎醫葯研究開發(上海)有限公司。
6、上海新生源醫葯研究有限公司。
7、上海健鋈醫葯科技有限公司。
8、上海思科醫葯科技有限公司。
9、藍鍾科技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10、上海沃森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11、上海致廣商務咨詢有限公司。
12、上海滬雲醫葯開發有限公司(滬雲醫葯)。
(6)中國哪些公司和印度醫葯公司合作擴展閱讀:
競爭優勢
首先是外包服務綜合化。CRO外包服務在全球可以涵蓋醫葯研發的整個階段。從新葯研發到新葯上市,大型跨國CRO企業都能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我國目前CRO整體行業剛剛起步,產業規模發展潛力巨大。
對於本土CRO企業來說,未來如何打造完整的產業服務鏈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制葯工業的技術創新能 力、推動我國盡快進入制葯工業價值鏈的上游,更是為了滿足我國醫葯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果。
其次是資質認證標准國際化。CRO作為全球制葯工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在質量標准體繫上不可避免地要與全球性的標准接軌。SFDA(2013年3月22日改名為CFDA)建立後,中國大力推進了GMP、GCP及GLP等質量標准體系的建立,逐漸向西方發達國家的質量標准體系靠攏。
但不可否認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嚴格的質量體系相比,中國與它們之間還是有較大一段距離的。對於真正意義上的新葯研發的外包業務,如何在質量標准上達到西方國家的標准(如美國FDA的GLP標 准)也將是本土CRO企業未來發展的必要條件。
⑺ 中外合資醫葯企業有哪些
北京太洋葯業有限公司
湖南康普制葯有限公司
中國大冢制葯有限公司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指依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與中國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的合營企業,即兩個以上不同國籍的投資者,根據《公司法》和《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共同投資設立,共同經營,共負盈虧,擔當風險的有限責任公司。 (港、澳、台參照)
⑻ 與國外多肽產業有合作的國內企業有哪些
之前看過報道,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篇提到了成都聖諾生物,就多肽產業這塊跟國外多肽同行業的密切合作,參加了很多屆國際醫葯原料印度展覽會(CPhI India)。你可以在網路資訊里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