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多少人繳稅

印度有多少人繳稅

發布時間:2022-08-28 18:20:08

㈠ 看看外國個稅怎樣征

個人所得稅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中國新朝皇帝王莽在公元前10年就制定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個稅,規定熟練的勞動者要把個人收益的十分之一納稅,而在這之前,稅都是人頭稅或財產稅。
英國從1798年才開始徵收個稅,按照家庭年收入採取累進稅率徵收(把收入由低到高依次分成幾個等級,各級稅率不同,依次提高),對年收入超過60英鎊部分每英鎊徵收2便士,超過200英鎊部分每英鎊徵收2先令。英國在1799年徵收個稅600萬英鎊(約合2007年的51.2億英鎊)。
現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徵收個稅,多採用累進稅率按家庭年收入計征。對工薪族來說,領工資就納稅。
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數據,2008年29個工業化國家最低收入平均為140451人民幣元/年,人均GDP平均為311554人民幣元,中央政府個稅「起征點」平均為56003人民幣元/年,個稅起征點是最低收入的40%,是人均GDP的17%。
美國:領工資就納稅,最高稅率為46%
美國聯邦政府於1913年建立了以家庭戶為納稅單位、按年度收入個人自主申報的個稅制度。
美國憲法明確規定了稅收「用以償付國債並為合眾國的共同防禦和全民福利提供經費」,全民福利是美國稅收的主要歸宿之一。
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復徵收個稅,但大頭是聯邦政府。20世紀初期,聯邦個稅稅級多達50多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聯邦個稅最高稅率達94%,戰後18年間,聯邦個稅最低稅率一直保持在20%上下,最高稅率則保持在90%上下。
在美國,即使有1美元的收入,也要納稅。個人收入指家庭一年內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資、營業利潤、股票收益、基金利息、小費、傭金等,也包括投資房地產一年內的收入,超過一年按資本收入稅率另計。
在年度報稅時,會有各種免稅項,這相當於對家庭的福利補貼,如贍養費、兒童撫養費、學費、慈善捐款、自由職業者業務開銷減免等,報稅時要把這部分免稅額在總收入里扣除,剩餘部分才是應稅收入。
2010年美國聯邦個稅夫妻合並報稅稅級稅率為:0~16750(收入、美元),10%(稅率);16751~68000,15%;68001~137300,25%;137301~209250,28%;209251~373650,33%;373651以上35%(美元=6.6人民幣元)。
美國絕大多數州、縣和市鎮政府也徵收個稅,徵收個稅的州有43個,其中7個是比例稅(只有一個稅級,對應稅收入用一個稅率),稅率一般在3%~5.3%左右;34個州是累進稅率;新罕布希爾州和田納西州只對個人紅利和利息征稅。這樣,美國一些州的納稅人交納的聯邦個稅和州個稅綜合稅率會高達46%以上。
對工薪族來說,個稅在領工資時由僱主預扣代繳。僱主要在每年的2月1日前交給雇員一份「W-2表」,上面列明各種收入和扣稅額。美國上到總統,下到鍾點工,90%的納稅人會收到「W-2表」。
每年4月15日前,納稅人要把正式報稅表提交國稅局,根據納稅人的身份和收入來源,納稅人選擇不同的個稅申報表。如果應納稅額大於預扣稅總額,則補交欠稅額;如果應納稅總額小於預扣稅總額,多收的稅款由國稅局退還給納稅人。
美國個稅雖然以家庭為單位計征,但申報比較靈活,夫妻可以合並申報,也可單獨分別申報,稅額差別不大,多數家庭選擇夫妻合並報稅。
對低收入家庭來說,通過家庭報稅還可以實現「負納稅」,即獲得政府的福利補貼。根據美國稅政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2009年度約47%的美國家庭無需交納聯邦個稅,不少家庭從聯邦政府獲得家庭補貼。
以2010年聯邦個稅申報為例,如果一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於50000美元並且有兩個17歲以下的孩子,這個家庭以夫妻合並報稅的方式報稅,不但免交納聯邦個稅,還能從政府那裡得到35美元的補貼。
這就是美國個稅制度的優點之一,收入越低,家庭人口越多,政府倒貼的錢也越多,這樣就讓低收入家庭能夠體面地生活。
除個稅外,美國還有社保稅,由僱主和雇員共同交納,僱主交納工資的6.2%,個人交納工資的4.2%,社保稅交到106800美元時封頂。老年醫保也由僱主和雇員分攤,各交工資的1.45%。
日本:虛報收入判刑,最高稅率50%
日本對工資、房地產和股票等收益徵收個稅,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計征。2009年,日本納稅人口(含公司所得稅)為6385萬人,占人口總數的50%,中央政府個稅占財政收入的33.8%。
日本中央政府從1947年開始對個稅徵收實行自主報稅制度,由納稅人自己計算應交稅額。根據日本稅法,僱主有代國家徵收個稅的義務,僱主須在每月工資發放時,預扣代繳雇員個稅,在下個月的10日前交稅務部門。對年收入2000萬日元以下的家庭來講,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個稅按月預扣,則無需進行年度個稅申報。
申報個稅時,根據家庭人口數給予一定的免稅額,每個家庭成員可享受約38萬日元的免稅額。家庭年收入減去免稅額,再扣除社保金和醫療費用個人承擔部分,剩餘的收入就是應稅收入。
對日本居民來說,收入不限於日本本土,而是在世界各地取得收入的總和。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只對其在日本收入部分征稅,外國人的個稅實行稅率為20%的比例稅。
2009年日本中央政府個稅稅級稅率為:1~1950000(收入、日元),5%;1950001~3300000,10%(稅率);3300001~6950000,20%;6950001~9000000,23%;9000001~18000000,33%;18000001以上40%(日元=0.08人民幣元)。
另外,日本地方政府也按10%的比例稅徵收個稅,這樣,日本個稅的最高邊際稅率要超過50%。
日本也對資本性收入徵收個稅,房地產短期買賣收益稅率為39%,長期買賣收益稅率為20%,股票收益稅率為10%~20%。
除個稅外,日本還有社保稅,由僱主和雇員分攤,僱主交納工資的13.255%,個人交納工資的13.375%。
如果加上社保稅,日本人的個稅稅率為28.375%~63.375%。
日本對個稅申報延誤(截止日期為3月15日)或申報中的弄虛作假行為給予嚴懲。
延誤不足2個月交4.3%的懲罰稅,超過2個月懲罰稅為14.6%。按期申報,但納稅額不足,懲罰稅為10%或15%。超期申報迦納稅額不足,懲罰稅為15%或20%。按期申報有逃稅行為,懲罰稅為35%。延期申報加有逃稅行為,懲罰稅為40%。
2009年,有210名納稅人因有逃稅行為被起訴,平均每人被判處14.6個月的監禁。
澳大利亞:炒房賠本不免稅,最高稅率45%
個稅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約占財政收入的66%。個稅採取累進稅率,按家庭年收入計征,所有工資、經營所得和資本收益都要計算到收入中。
201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個稅稅級稅率為:6001~37000(收入、澳元),12.6%(稅率);37001~80000,21.9%;80001~180000,30.3%;180001以上45%(澳元=6.6人民幣元)。
雇員要向僱主提供9位數的納稅賬號,僱主在發放工資時預扣代繳個稅,同時還要代扣1.5%的醫保稅。如果雇員沒有納稅賬號,則僱主要按46.5%的比例稅代扣。
澳大利亞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多種免稅項和福利性補貼。如果在2010年7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期間收入低於3萬澳元,納稅收入減免1500澳元。
如果家庭中有孩子,則可享受孩子補貼,2008~2009年該項補貼標准為:13歲以下4631澳元,13~15歲5818澳元,16~17歲1945澳元,18~24歲(有工作除外)2379澳元。
如果家庭收入超過42559澳元,則所有這些孩子補貼要扣除20%;如果家庭收入超過94000澳元,則扣除30%。
如果納稅人有低收入家庭證明,對家庭中最小的不滿15歲的孩子再補貼一次,標準是:5歲以下3358澳元,5~15歲2339澳元。如果家庭收入高於4526澳元,則該項補貼要扣除20%。
澳大利亞對享受補貼的家庭收入計算非常嚴格,已交納的社保金也算作家庭收入,投資損失不得從收入中扣除,如果因為炒房或炒股賠本,造成家庭收入減少,政府對此不給補貼。
加拿大:自主報稅,最高稅率53%
為了吸引移民,加拿大的個稅實行較晚,1917年才施行。
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重疊徵收個稅,由聯邦政府稅務局一次性徵收(魁北克省單獨計征),然後按各自的比例分配給地方政府。加拿大政府財政收入中,個稅收入是企業所得稅收入的4倍。
加拿大個稅也是按家庭年收入自主申報,稅務局根據個人申報資料,與僱主進行核對,對納稅人每月預交的個稅多退少補。如果納稅人對稅務局的審核結果有異議,可以提出復議,但要提交詳盡的收支證據材料。如果納稅人不接受復議結果,可以上訴至稅務法院,如對稅務法院的判決不服,可繼續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
加拿大對居住在加拿大的所有本國公民和外國人徵收個稅,工薪族在4月30日前提交,自由職業者則在6月15日前提交。
2011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個稅稅級稅率為:10383~41544(收入、加元),15%(稅率);41544~83088,22%;83088~128800,26%;128800以上29%(加元=6.8人民幣元)。
加拿大除亞伯達省採用稅率為10%的比例稅外,其他各省實行累進稅率,沒有免稅額,稅率高達24%。這樣,加拿大有的省的納稅人個稅最高稅率在53%以上。
雖然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重復計征個稅,但對納稅人來說,沒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因為是一次性報稅,稅的分配由聯邦稅務局完成,將來如果有返稅,也是在一張支票上。
英國:對世界各地收入計征,最高稅率50%
英國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個稅。對居住在英國的居民來說,在世界任何一地的收入都要計入個人收入,對長期居住在海外的英國公民,依照其匯入國內的貨幣數計征。
英國對工資、紅利和儲蓄收入執行不同的稅率,對於工薪族來說,先從工資扣除免稅額,然後交納工資所得稅,接著計征自己的儲蓄所得稅,最後是紅利所得稅(如果有的話)。
2011年英國中央政府工資個稅稅級稅率為:0~37400(收入、英鎊),20%(稅率);37401~150000, 40%;150000以上50%(英鎊=10.7人民幣元)。
英國個稅也有各種免稅項,在2010~2011納稅年度(4月6日到來年的4月5日),65歲以下的人免稅額為6475英鎊,年收入在1萬英鎊以下的家庭,免稅額為6475英鎊。另外,根據撫養人口的多少,也給予一定的免稅額。
英國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研究徵收個稅,如蘇格蘭正立法徵收個稅,計劃將個稅和房產稅合並計征。
英國還有社保稅,由僱主和雇員分別承擔,僱主交納工資5715英鎊以上部分的12.8%,個人交納工資5715~43875英鎊部分的11%,超過43875英鎊部分為1%。
法國:孩子多納稅少,最高稅率40%
法國個稅的稅級、稅率和納稅額均由稅務部門核算,個稅申報時要申報家庭詳細信息,如有幾個孩子、孩子年齡等。個人收入指家庭一年內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資、其他勞務收入、養老金和資產性收入。
交納個稅前,先要扣除各種社會攤派(社保金),社會攤派不進入稅務局賬戶,而由社保賬戶專門管理。
在法國,家庭人數對納稅多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是用家庭「商數」去除家庭總收入,得出應稅收入。一人家庭「商數」是1,夫婦無孩子家庭「商數」是2,有1個孩子家庭「商數」是2.5,有兩個孩子家庭「商數」是3,以此類推,也就是說,納稅人撫養的家庭人口越多,免稅額度越大。
2009年法國個稅稅級稅率為:5875~11720(收入、歐元),5.5%(稅率);11721~26030,14%;26031~69783,30%;69783以上40%(歐元=9.1人民幣元)。
印度:對高收入者征稅上稅,最高稅率30%
印度個稅比較人性化,除了按家庭人口給予一定的免稅額外,還對家庭一些必要的開支免徵個稅:個人支付的醫葯費免稅額最高為5000盧比,但需要提供醫療賬單證明;由僱主發放的交通補貼每年免稅額最高為9600盧比,不需要提供票據證明;支付的房租免稅額等於房租減去個人工資的10%,也就是說,收入越高,房租免稅額越低,當收入足夠高時,房租不再納入免稅范圍。印度個稅男女有別,對婦女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個人收入指家庭成員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資、股票收入、買賣房屋收益等資產性收入。個人收入減去各項免稅額就是應稅收入。對工薪族來說,如果工資超過免稅額,則由僱主預扣個稅,在年度報稅時多退少補。
2011年印度個稅稅級稅率為:180000~500000(收入、盧比),10%(稅率);500001~800000, 20%;800000以上30%(盧比=0.146人民幣元)。
另外,印度對高收入者還有稅上稅,對收入超過100萬盧比的納稅額徵收7.5%的稅上稅。
在印度,越來越多的納稅人網上報稅,只需在網頁表單上填入個人家庭信息、收入和免稅額,網上自動完成個稅申報和計算,相當便利。印度交納個稅的人約占總人口的10%。
中國:個稅改革焦點不是起征點而是稅制
從個稅的國際經驗看,個稅按家庭年收入計征符合科學發展觀。工業化國家的個稅「起征點」定得很低,其目的就是通過寬稅基原則讓個稅達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彌合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增進公民意識,促使公民以「納稅人」的身份積極參政、議政,監督政府工作。
中國個稅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起征點的問題,而是稅制的問題。假如一作者用兩年時間寫一部書得稿酬19200元,相當於每月收入800元,作者仍須交納個稅,而且是20%的比例稅,與固定月工資為2萬多元的最高稅率相同。
從事建築、裝潢等個體勞動者可能幾個月才收到一次勞務報酬,但要按一個月所得計稅。一個四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月薪3000元,另一四口之家四人都工作每人月薪3000元,他們的起征點相同。這些都是中國目前個稅存在的最大不公。
中國7億多勞動者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有納稅資格的工資是最低收入的4倍,而國際上僅為0.4倍,我們的起征點從理論和實踐上講都沒上調空間了。不應一味提高起征點,要盡快對稅制進行改革,採取以家庭為單位年度報稅制度,否則只能越提越不公。

㈡ 如何評析2010年個人所得稅改革全面點的

一、中國現行個稅制度的缺陷
個稅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調節貧富差距,但前提是必須以家庭年各項收入的總和計征,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稅制。如果個稅按個人月工資計征,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逆向調節」,也就是說,個稅反而讓貧富差距加大了。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頒布時,我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職工收入基本上只來源於工資,收入差距並不明顯,當時個稅按個人工資計征並沒有顯露出稅制的缺陷。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由於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收入分配製度,中國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失業人員增多,個稅稅制缺陷日益顯露。現行個稅稅制存在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不公平、不科學、不合理上。下面僅舉幾例:
假如有一個5口之家(父母、妻子沒工作,孩子上學),只有一人就業,月工資是4000元,他要養活5口人,父母、老婆、孩子和有自己,人均不到1000元,但他需要交納個稅86.2元。另一個5口之家5人都有工作,每人月工資2500元,也就是人均2500元,但他們都不需要納稅。這就是目前稅制的弊端,同樣是5口之家,家庭收入4000元的要納稅,家庭收入12500元的反而不納稅,這顯然有失公平。
這只是對有固定收入勞動者的不公,對那些沒有固定收入的勞動者來說影響更大。如作者用兩年時間寫一部書得稿酬19200元,相當於每月收入800元,作者仍須交納個稅2150.4元,而且應稅稿酬是20%的比例稅(納稅額減征30%),與月工資為2萬元也就是兩年收入48萬元的最高邊際稅率相同!兩年收入2萬元和48萬元的人以相同的稅率納稅,可以看出目前個稅設計的不公有多大!
大學生暑假打工一個月,獲得報酬2880元,也需要交納個稅,其實這2880元就是這個學生全年的收入,平均月收入只有240元但卻需要納稅!
從事建築、裝潢等的個體勞動者可能幾個月甚至一年才收到一次勞務報酬,現在也要按一個月所得計稅,由於個稅是累進稅率,幾個月的勞動報酬按一個月計征要適用更高的稅級稅率,這就要多交很多稅。
所以,單一提高「起征點」很難解決我國個稅中的突出矛盾,正如上面例子所講,即使把工資收入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對一個只有一人工作的5口之家來講,家庭負擔仍然很重,人均1000元就要納稅。對那些靠稿酬、打臨工生活的人來說,目前稅制存在的缺陷更是暴露無遺,他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收入交納個稅的稅率比按月領工資的人的平均稅率還高!
財政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所講的「平均每一就業者負擔1.93人」只是全國的平均數,沒有考慮具體每個家庭差異,有的家庭就業率高,有的家庭就業率低,由於中國工資分配差距巨大,再加之失業等因素,家庭收入和家庭就業者的負擔差別會很大,決不能用一個全國平均值來衡量所有家庭的收入和就業者負擔情況。
由於個稅制度的嚴重缺陷,單純提高「起征點」只能讓這種不公更加不公。因此推進稅制改革已刻不容緩,必須改成以家庭年收入計征。
二、「起征點」已沒有上調空間
現在,工薪所得稅「起征點」眾說紛紜,主要原因是對中國勞動者的工資現狀不清楚。中國2010年GDP為397983億元,人口為13.4億人,人均GDP僅為29700元。根據我的推算,中國勞動報酬佔GDP的份額為31%,即2010年中國勞動者總報酬為123375億元。2010年中國從業人員接近8億人,也就說,8億勞動者分這123375億元的勞動報酬,平均每人15422元,中國勞動者平均每月的勞動報酬為1285元。
財政部2009年還有個統計數據,我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中國居民的財富主要來自勞動報酬,如果把年薪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高收入者單獨計算,90%的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更少,也就在1000元/月上下。
這就是中國勞動者的收入現狀!雖然我們的GDP世界第二,但一人均,我們就沒什麼了,還是一個窮國。徵收個稅必須首先認識到這個事實。
財政部網站2009年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年年薪在12萬元以上自行申報納稅的人數為240萬人,佔全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數的約3%,而繳納的稅額為1294億元,佔全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35%。根據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全國個人所得稅各科目下的納稅人總數是8000萬人。
由於,工薪所得稅只是個人所得稅眾多項目中的一項,根據工資理論與實踐得出的工資分布模型,即紡錘形或倒羅卜形,領薪人數在中位數附近密集。根據我對美國工資分布的研究,全國的平均工資一般高出工資中位數31%。通過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估算出2009年交納工資所得稅的人約為3358萬人,月薪在10000元以上的納稅人有240萬,月收入在2581元~10000元間的人數為3118萬人。考慮到工資增長情況,我們把2010年新增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估算為642萬人,這樣,2010年全國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約4000萬人,占總人口的3%(印度為10%),占就業人口的5%。
三、提高「起征點」讓95%的勞動者吃虧
中國的個稅改革可參照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與做法。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數據,2008年29個工業化國家最低年平均收入為140451元人民幣,人均GDP平均為311554元人民幣,中央政府個稅「起征點」 年平均為56003元人民幣,是人均GDP的17%,是最低收入的40%。
中國目前的個稅「起征點」是2000元/月,也就是年「起征點」為24000元。這是個人的收入,假如與國際接軌以家庭計征,在夫妻都有工作的情況下的「起征點」就是48000元。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起征點」是扣除「四金」後的收入免除額,並非是所有收入的免除額,而「四金」的受益人也是納稅人本人。就拿住房公積金來說,那實際是福利,因為交納的公積金將來會得到數倍的返還,那錢是自己的。好多人不理解這一點,把住房公積金看作是稅負。
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為29700元,家庭個稅「起征點」是人均GDP的160%,中國有的省份年最低收入為7560元,「起征點」是最低收入的635%。即使按照目前「起征點」計算,中國個稅「起征點」占人均GDP的比重是經合組織國家的9.4倍,占最低收入的比重是經合組織國家的15.9倍。
不難看出,我們的「起征點」已大大高出國際水平,繳納工資所得稅的人佔全國人口的3%,占勞動人口的5%,連印度都不如。
提高「起征點」就相當於增加工資,只給5%的人增加工資,而95%勞動者的工資沒有得到增加,這就使收入分配差距拉得更大,會讓95%的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所以,從納稅人口比例看,中國目前的「起征點」已經沒有上調空間了,如果再提高,根據工資分布模型,納稅人口會銳減,那就相當於放棄了個稅。提高「起征點」更不符合稅收的「寬稅基」原則,更不利於培養公民以「納稅人」的身份表現出來的公民意識,不利於民主監督機制的發展。
四、中國人的稅負主要來自企業的間接稅
我們現在進入稅改的誤區,一提減稅,就想到工薪所得稅,想到「起征點」。事實上,政府徵收的任何稅,都最後由百姓負擔。
按納稅途徑來分,稅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直接稅就是公民直接把稅交給政府,如個稅、房產稅、車船稅等。間接稅則公民不自己把稅直接交給政府,而是先由「中間人」替公民把稅交給政府,然後這個「中間人」再找消費者把稅追繳上來,這個「中間人」就是企業,企業只是名義上的納稅人,消費者才是真正的納稅人,間接稅有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關稅、消費稅、土地使用稅、資源稅等。
外國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以直接稅為主,因為直接稅對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具有調節作用,國家針對收入階層有目標地征稅,通過多級累進稅率控制各個收入階層的實際收入和財富保有。例如,2010年美國聯邦政府個稅占聯邦稅收總額的50%,另外還有35%的工薪所得稅,僅個稅和工薪所得稅兩項直接稅就占聯邦稅收總額的88%,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在歷史上曾高達94%;盧森堡的個人所得稅就有17個稅級。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可以確保窮人少納稅或不納稅,甚至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得到福利補貼。
間接稅則不同,間接稅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對所有消費者征稅,人活著就要消費,也就是說,間接稅是對所有居民征稅,間接稅是「劫貧濟富」,因為收入越高,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小,也就是納稅額占收入的比例越小,可見,間接稅對消費者來說稅率是累退的。
說公民擔負著直接稅的稅負,這很好理解,因為是自己親手把稅款交給政府的。但對企業代政府收繳的間接稅,很多人感覺不到是自己在交這個稅,認為間接稅是企業交的,與個人無關。下面,我們通過一包香煙的例子,看看間接稅是不是與個人無關。
一包香煙里有56%的生產環節消費稅(甲類香煙),5%的批發環節消費稅,從生產到批發零售各個環節7%的城建稅7%和3%的教育附加、17%的增值稅、25%的企業所得稅,對一包10元的香煙來說,裡面有6元的稅。如果一個人每月吸煙開支300元,那他就為國家交了180元的稅,相當於月工資5200元交納的工薪所得稅!雖然不是他直接把這些稅交給政府,可企業「借花獻佛」,不與他商量就給交了,然後再強迫他補交稅款。
前段時間有政協委員提出「饅頭稅」其實也是這樣,中國根本就沒有「饅頭稅」,那是饅頭生產和銷售流通環節的各種間接稅。還有房子,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房價高得離了譜,其實,房價里幾乎一半是政府的稅(費),在抱怨房價高的時候,應該看看房價里都有哪些稅。
目前,中國工薪所得稅不但納稅人口小得可憐,僅占總人口的3%,占勞動人口的5%,工薪稅額也僅占稅收總額的4%左右。2010年,中國平均人均稅負5463元,工薪所得稅只有200多元的樣子,也就是說,在每交的100元稅里,只有4元是工薪所得稅。如果「起征點」提高到3000元,根據財政部的測算,納稅人口將減少60%左右,稅額損失1200億元,也就是說中國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口僅剩1.2%,占從業人員2%,個稅稅額損失1/4,考慮到征稅成本,提高「起征點」還不如乾脆放棄個稅。
中國的稅制是以間接稅為主,只有個人所得稅、居民個人的車輛購置稅和契稅屬於直接稅,占稅收總額的比重不到10%。從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稅制來看,我們應該增加直接稅的份額,減少間接稅的份額,我們要減的不是個稅,而是企業稅。由於我們沒有遺產稅,個稅是中國唯一調節貧富差距的財稅手段,減少個稅必然使貧富差距愈演愈烈,從而激化更多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
五、個稅以家庭計徵才科學
個稅是「個人收入稅」的簡稱。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個稅指的是對社會最小經濟單元的所有收入征稅,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經濟活動的最小單元,個稅當然是針對家庭收入計征,而不是個人收入計征。
其實,市場經濟國家的個稅一開始就是按照家庭年收入計征。英國早在1798年就開始徵收個稅,按照家庭年收入採取累進稅率徵收(把收入由低到高依次分成幾個級,各級稅率不同,依次提高),對年收入超過60英鎊部分每英鎊徵收2便士,超過200英鎊部分每英鎊徵收2先令。英國在1799年徵收個稅600萬英鎊(約合2007年的51.2億英鎊)。美國聯邦政府於1913年建立了以家庭戶為納稅單位、按年度收入個人自主申報的個稅制度,美國憲法並明確規定了稅收「用以償付國債並為合眾國的共同防禦和全民福利提供經費」,全民福利是美國稅收的主要歸宿之一。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丹麥等國也都是以家庭年收入計征。就是與中國人口相當,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我們的印度,根據1961年頒布的《印度個人所得稅法》,他們的個稅也是以家庭年收入計征,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納稅人在互聯網上報稅,相當便利。
根據筆者對世界幾十個典型國家個稅的研究,還沒發現哪個國家的個稅是按月工資計征的,中國個稅按月工資計征,這不能不說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怪胎。所以,中國個稅稅制必須改為以家庭年收入計徵才科學。
以2010年聯邦個稅申報為例,如果一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於50000美元並且有兩個17歲以下的孩子,這個家庭就是「負納稅」。具體計算方法是:先從毛收入里減去家庭標准免稅額11400美元,再減去個人免稅額3650美元,四人共14600美元,這樣,納稅收入為50000-11400-14600=24000美元。根據美國2009年夫妻合並報稅的稅率,該家庭應在稅率10%的最低稅級(0~16700美元)和稅率為15%的第二稅級(16701~67900美元)納稅,納稅額為16700×10%+(24000-16700)15%=2765美元。兩個17歲以下的孩子,每個孩子課稅扣除額為1000美元,這樣,應納稅額還剩2765-1000×2=765美元。另外,夫妻合並報稅還有800美元的工薪課稅扣除,這個家庭最終應納稅額為765-800=-35美元,也就是說,這個家庭不但免交納聯邦個稅,還從政府那裡得到35美元的補貼。
通過這個例子就看出個了個稅以家庭計征的科學性,這樣充分考慮了家庭的負擔情況,如扶養的人口數、孩子教育、醫療等因素,是非常人道和人性化的制度。
再有,由於個稅是以家庭年綜合收入計征,就堵塞了我們現行個稅的漏洞,將一些所謂的「灰色收入」納入徵收范圍,減少了稅源流失。同時,由於個稅以家庭計征會將個人一切收入(如禮品、禮金等)置於監管下,也有利於防腐反腐。
六、個稅以家庭計征現在就可執行
有人說中國個稅以家庭計征不成熟,筆者則不這樣認為,國外200多年前就能做的事,連印度在50年前就能做的事,那時沒有計算機,沒有互聯網,我們現在為什麼還做不了呢?
其實,個稅以家庭計征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復雜,中國現在就對高收入者執行年度報稅,年薪在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在每年3月底前自行申報納稅,我們要對個稅以家庭年綜合收入計征,只是對高收入者年度報稅進行完善推廣即可,絕非有些人忽悠的那麼復雜。
我們現在一切徵收方法都可以不變,包括「起征點」和稅級稅率,仍是每月領工資就納稅(此時是預扣稅),報稅時計算出來的納稅收入平均分攤到12個月里計算納稅額即可。
把每年的第一季度定為申報上一年度個稅的報稅期。報稅是自主報稅,是自願的,如果認為自己平時預交的個稅與自己的實際收入或和家庭負擔不符,個人就通過報稅進行調整。
個稅以家庭計征,我們可以設計得簡單些,對基本生活開支和醫療等必要的消費給予一定的免稅額度,免稅額每年根據居民收入的中位數進行調整。如:
家庭人口免稅項。每個家庭成員為15000元/年,這一免稅額為基本免稅額,屬於基本生活性開支,如果家庭收入達不到人均15000萬元,則差額部分由政府補上,算是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補貼。
醫療費用免稅項。對沒有醫療保險或保險不能報銷部分的醫療費用免徵個稅。
自雇免稅額。對自由職業者,也就是沒有老闆、自己給自己打工的人,每年給予50000元的免稅額,因為他們的收入要拿出一部分用於工作場所的租用、旅差費等從事勞動的活動上,而非消費性支出,也就是說,收入里的一部分費用要攤到經營開支里,所以要給予一定的免稅額。下面就舉例說明個稅以家庭計征如何操作。
張三家有3口人,他和妻子以及一個孩子,只有他自己工作,月薪是4000元,沒有別的收入,也就是說,張三全家的年毛收入為48000元。首先要計算出納稅收入,先要把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刨去,假定是5000元,納稅收入還剩48000-5000=43000元。由於住房公積金在個人賬戶,這錢會加倍償還給自己,屬於個人收入,故在納稅收入里不考慮個人交納的住房公積金,同時,應把單位交到公積金賬戶上的費用算作個人收入。假定單位為張三交的住房公積金為6000元,納稅收入就成了43000+6000=49000元。
我們先看家庭人口免稅項,每人為15000元,三口人就是15000×3=45000元,此時的納稅收入為49000-45000=5000元。
如果張三的妻子沒有醫保,看病花了5000,此時的納稅收入還剩5000-5000=0元。當納稅收入小於或等於零時,就表示無需交納個稅。如果張三領工資時預交稅款總額為1000元,年度報稅時,預交的1000元個稅就要全額退回。
按照現在的稅制,年薪48000的張三大約納稅1000元,如果以家庭計征,則他就不需要納稅了。
再看一個例子。李四也有個3口之家,他一個人工作,月薪2000元,不需要交個稅,年家庭總收入24000元,刨去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2400元還剩24000-2400=21600元,再加上單位給交的住房公積金2800元,納稅收入還剩21600+2800=24400元。家庭人口免稅額為15000×3=45000元,此時的納稅收入為24400-45000=-20600元,也就是說,政府應為李四家庭補貼20600元,因為這屬於低收入家庭。
個稅以家庭計征就這么簡單,我們馬上就可以實行。以家庭計征可以很好地實現個稅調節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縮小貧富差距,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個稅標准一定要全國統一,從國際慣例看,也是如此。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絕不能降低經濟落後地區的標准,增加他們的納稅負擔,那樣既不公平,也會制度性阻礙人才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影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七、中國的工資統計具有誤導性
設計個稅,工資統計是基礎,也就是說,必須弄清楚中國工資的分布情況。只有弄清工資分布,才能知道我們個稅的「起征點」定製哪裡。而目前中國的工資統計,無法提供這方面的數據,國家統計局只統計平均工資,而不統計工資分布,更沒有工資的中位數,而這些數據才是最重要的制定財稅政策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5月3日發布的數據,2010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20759元,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7147元。國家統計局每次發布平均工資,百姓就氣憤地說自己的工資又「被增長」了。這說明,中國的工資統計很不科學,很簡陋,漏掉了工資統計的很多項目,如最重要的工資中位數,還有各職業工資,各工資段的職工數,工作小時數,學歷、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對工資的影響等。
平均工資無法反映個體勞動者的真實工資和收入分配差距。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國家有100個職工,收入最高的10個人每人工資100萬,其餘90名普通勞動者的工資都是1萬元,該國工資總額為100×10+1×90=1090萬元,人均工資為1090÷100=10.9萬。這個國家90%的勞動者實際工資只有1萬元,可一平均,就成了10.9萬元了,工資被拔高了將近10倍。
工資中位數才是工資統計上最重要的一個數據。工資中位數是把全國勞動者按照工資多少排隊,排在中間那個人的工資數就是中位數,大多數勞動者的工資與中位數接近,而並非與平均工資接近,平均工資要高出中位數。例如,美國2008年135185230名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是42270美元,中位數是32390美元,平均工資高出中位數31%。
「中產階級」其實就是家庭收入中位數上下偏移一個數值之間的收入階層。美國與經合組織等國家把家庭收入中位數向下浮動40%定為貧困線,向上浮動60%定為富裕線,位於貧困線和富裕線之間的收入階層就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約占人口總數的60%。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那個假設國家的工資中位數。這個國家100名職工工資從低到高排隊,第50個人的工資就是中位數,也就是1萬元。也就是說,這個國家90%的人的工資都是1萬。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只為了方便計算,才把90個人的工資都假定為1萬元,而實際情況是中位數附近的職工最密集,呈「紡錘形」結構。
現在我們明白了,工資中位數比平均工資更能真實地反映勞動者個體的工資情況,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收入差距,個人工資與中位數比較,就知道自己的工資處於什麼收入階層上。這么重要的一個數據國家統計局不統計,著實讓人費解。
要想讓個稅征對對象,必須統計全國所有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情況,不能只統計城鎮在崗單位職工的工資,而應包括農民工、鄉鎮企業職工和農業勞動者,不對他們的工資收入進行統計,就忽視了他們的利益,制定的財稅政策就不能代表他們,這不符合「三個代表」。
八、工資夠不著「起征點」的人才是大多數
今年「兩會」期間,工資所得稅「起征點」在各媒體連篇累牘,大事渲染,成了「兩會」的重頭戲,什麼「個稅5000元『起征點』得到多數代表支持」,什麼「近七成受訪者支持個稅『起征點』調至5000元」。根據3月11日《廣州日報》的報道,有人大代表說:「5000元左右收入的人佔到了工薪階層的主力部分,該起點能讓更多人受惠。」現在,很多人對個稅的討論完全背離了科學發展觀,簡直就是「大忽悠」。下面,筆者用官方數據,驗證一下這樣的議案究竟靠不靠譜。
根據工資分布模型,工資中位數附近的勞動者最密集,平均工資一般高出工資中位數31%,也就是說,如果認為月薪5000元是工資中位數,那麼,平均月工資則應為6550元,平均年工資就是78600元(下文有關計算均用此數),約為人均GDP的2.6倍。一個國家勞動者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會超過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倒數,除非這個國家借外債給百姓發工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1%,即使在政府財政收入、企業未分配利潤及產品庫存均為零的情況下,人均工資也絕對不會超過人均GDP的1.6倍。所以,說5000元月薪是工薪階層的主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是極其荒謬的。
中國有8億從業人員,如果人均年工資78600元,那工資總額就是63萬億元,而中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46%,這就意味著2010年中國GDP應為137萬億元,可2010年實際GDP為40萬億元,按人大代表的議案算出的GDP超出真實GDP97萬億元!
有人忘本了,不考慮農業勞動者的收入。好,那我們再按非農業勞動者月薪5000元計算,看看在這種情況下GDP應該是多少。2010年城鎮就業人員為32288萬人,農民工為24223萬人,也就是說,中國非農從業人員為56511萬人,他們的工資總額為44萬億元。在假定農業勞動者收入為零的情況下,GDP應該為96萬億元,超出真實GDP52萬億元!
有人甚至連在城裡打工的農民工也不考慮,只考慮有城鎮戶口的人。好,我們再算一次。根據上面的分析,2010年城鎮32288萬就業人員的工資總額約為25萬億元,又根據《2010年統計公報》,2010年中國城鎮人口為6.2億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城鎮職工可支配收入總額為12萬億元,那多出的13萬億元從哪裡來?
通過以上4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說5000元月薪是工薪階層的主流,那以此核算出的GDP會超出真實GDP幾十萬億元!所以,「5000元收入左右的人佔到了工薪階層的主力部分」這種言論是無論如何也立不住腳的。
媒體經常發布調查結果,如教育部稱「67%的人贊成給44個漢字整形」,發改委稱「七成民眾贊成階梯電價」,這次又是「近七成受訪者支持個稅『起征點』調至5000元」。很多調查結果都是「七成贊成」,這就不得不讓人生疑:這個結果是怎麼出來的?
不難看出,如果在月薪高於5000元的人群中調查,也可能會得出「100%的受訪者支持個稅『起征點』調至5000元」的結果。如果到農田上去調查,到農民工的工棚里去調查,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起征點」是個啥玩意兒。所以,調查結果的正確與否是由在哪裡取樣決定的,比如調查死亡率,要到太平間取樣,就會得出一個100%的死亡率。
由於關注「起征點」的人幾乎都是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在網上被動調查就好比到太平間調查死亡率,根本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中國目前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只佔所有從業人員的5%,怎麼會得出個「近七成受訪者支持個稅『起征點』調至5000元」的結論呢?即使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都贊成提高「起征點」,也只能說是5%的民眾支持。
所以,不少人被假象給迷惑了,調查工薪所得稅「起征點」幾乎都是在交納工薪所得稅的人群里調查,就感覺到對提高「起征點」的呼聲較大,但那隻是5%的勞動者的意願,絕對不能代表民眾,最廣大人民群眾是那些工資夠不著起征點的人,他們占勞動人口的95%,他們才是大多數。

㈢ 印度銀行卡可以收人民幣嗎

印度銀行卡可以收人民幣。據印度時報25日報道,國有的印度銀行將成為首家提供盧比與人民幣之間直接結算業務的印度金融機構。印度的進出口貿易商提供盧比與人民幣的實時貿易結算,能夠節約大量時間和降低交易成本。

印度銀行收人民幣的好處

印度的地下經濟和賄賂常用現金交易,許多不法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作廢大面額舊鈔可協助提高房地產業的透明度,且現金吃緊的建商可能降價脫售。

為擴大稅基,禁用大面額舊鈔可促使有現金儲蓄的民眾開立銀行賬戶,並提高政府稅收;目前印度僅3%的工作人口繳稅。廢止舊鈔也能遏止不法資金外流,由於印度有可觀黑錢秘密流向海外賬戶,更嚴格的法律與監督,有助遏止以出口作偽裝的交易。

幫助打造無現金社會,因為舊版大額鈔票停止流通後,許多原可能流入房地產或珠寶首飾的黑錢將化為壁紙,有助加速印度朝莫迪的無現金社會願景邁進。

㈣ 人性化個稅的印度納稅

印度的個稅屬累進式的綜合課稅制,課稅的基礎是納稅人(以個人為單位)年度內的所有收入。 在本納稅年度,男性個稅起征點是1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2萬元),婦女個稅起征點是13.5萬盧比;老人個稅免稅點為年收入18.5萬盧比。若男性個人收入在10萬至15萬盧比者,徵收稅率為10%;15萬至25萬盧比者為20%;25萬盧比以上者為30%;對年收入100萬盧比以上的,另加征10%稅,同時對所繳個人稅、所另加征稅之和徵收2%的教育稅。
由於起征點規定得比較高,印度這個擁有10億人口的國家,只有3000萬人具有納稅人「資格」。印度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占總人口的60%~70%,政府規定,農民無須繳納個稅。其餘 30%~40%的人口中,絕大部分是只夠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薪階層和小商小販,其一年收入很難超過10萬盧比,因此也就不具備個稅納稅人條件。只有3%的人口年收入在10萬盧比以上,他們就成了印度個稅的課稅對象。而且,在印度因個稅以個人為單位繳納,所以往往一個人賺錢,全家人「領工資」以避稅。 這種征稅方式不僅受到不繳個稅的低收入者歡迎,也得到了大多數納稅人的認可。據稅務局官員介紹,印度的個稅雖實行自願申報和催繳申報兩種方式,但由於絕大多數納稅人都能主動前來申報,一般很少採用催繳申報的方法。
對於年收入在20萬盧比以下的納稅人,稅務機關一般採用抽查方法監督,即使有個別瞞報者,只要沒有被發現也就「矇混過關」。
但是,對於高收入者,稅務機關卻是一個也不放過,密切監視著這些人的「一舉一動」。稅務部門把主要目標鎖定在一些「重點對象」上,這些人主要包括有可能貪污受賄的高官、經營多家企業的巨富以及到處走穴多以現金結算的演藝人士。稅務機關在全國各地編織了一張嚴密的監控網,重點對這些人的消費進行監控。
正是對較低收入者的「放鬆」,稅務部門才能集中有限的力量來重點監控高收入者。

㈤ 印度種姓制度下,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做哪個等級的種姓

如果你想弄清楚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做哪個等級的種姓。那麼我想你應該需要知道古印度的4種種姓制度。古印度人把人分成4種,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種種姓。首先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婆羅門主要是指那些貴族大祭司,或者是掌握祭祀的僧侶階級。

因為如果你交的朋友是低種姓的話,他們在對待你的時候也會看清你,但如果你的朋友是高種姓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把你當成剎帝利或者是高級吠舍。如果你皮膚白一點就更好,因為印度不是被英國所征服過,所以他們可能對白人會更加尊敬一點,矯情吧。

㈥ 去印度工作要交個人所得稅嗎

如果和中國簽有稅收協定
在印度居留超過半年(也就是183天),需要在印度繳納個人所得稅。
否則是不需要的。
如果你在印度繳稅了,你可以拿著印度的稅單,在中國的稅額內抵減。

㈦ 印度新總統被曝月薪50萬盧比!這個薪資在當地處於什麼水平

月薪50萬盧比在印度絕對屬於中高收入人群,同時也是印度所有“雇員”當中的最高薪資,更重要的是成為印度總統還有很多隱形的福利。

印度的人均GDP在15萬盧比左右,相比之下印度總統的收入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普通民眾。而且雖然這個職位的權力有限,但作為印度官方的重要代言人,其配套的福利是非常優渥的。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總統的薪資有一部分需要繳稅,而且比例還不低。

一、中高收入人群

站在新總統穆爾穆的角度來說,她其實關系的並不是自己每個月的收入變化,而是成為總統能否給民眾帶來更多的幫助。她曾經無償在學校擔任教師授課,從中就能夠看出這是一個有著遠大追求的人。當然客觀來說擔任總統這件事也的確讓穆爾穆瞬間躋身印度中高收入人群的行業,相信除了老闆和企業管理者之外,大部分的印度人收入都已經無法與之相比了。

你知道歷屆印度總統薪資變化的過程嗎?

㈧ 哪國富人交稅多

1966年,英國披頭士樂隊出了首單曲,《稅務官》(Taxman),以此抗議當時哈羅德·威爾遜首相的工黨政府對高收入群體徵收95%的「超級稅」率。披頭士就得交那麼多所得稅。今天,英國最高檔次的所得稅率只有當時的一半,但仍舊是個爭議性話題。

在法國,奧朗德總統在競選時承諾對工資收入超過100萬歐元(830000英鎊)的人徵收75%的所得稅;可以想見,這個口號招致富人們的憤怒抗議。奧朗德曾經表示他「不喜歡」富人。2012年,他的這項政策被法庭否決,理由是違憲。但是,他對此做了點修改調整,把這項重稅的負擔放到僱主的肩上。

各國的稅率相差很大。跨國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PwC)為G20(20國集團)整理了一份各國個人所得稅率排行榜。

他們的計算是這樣的:根據各國的稅率,一名在職人士,已婚並有兩個子女,其中一個不到6歲,2013年工資收入400000美元(240000英鎊),住房按揭120萬美元(750000英鎊),扣除所得稅和社會保險費之後還剩下多少。

按照這項計算,這位工薪族人士交完所有該交給國家的稅費之後,自己剩下的所得占工資的比例在不同國家的排列如下:

義大利:50.59%(400000美元工資,凈收入202360美元)

印度:54.90%

英國:57.26%

法國:58.10%

加拿大:58.13%

日本:58.68%

澳大利亞:59.30%

美國:60.45%(基於紐約州的稅率計算)

德國:60.61%

南非:61.78%

中國:62.05%

阿根廷:64.02%

土耳其:64.64%

韓國:65.75%

印度尼西亞:69.78%

墨西哥:70.60%

巴西:73.32%

俄國:87%

沙烏地阿拉伯:96.86%(400000美元的工資,拿到自己手裡的是38740美元)

這位虛構的工薪族人士在這19國(20國集團里還有一個成員是歐盟)里的大部分國家,稅後所得在230000-280000美元之間。

掙多少算高收入?

不過,在比較高收入所得稅率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對高收入門檻的界定,因為這條線劃在不同的位置,結果會大不相同。

比如英國,最高稅率45%的起征點是250000美元(151000英鎊),在義大利(最高稅率43%)的起征點是125000美元。

20國集團之外,丹麥政府對所有超過60000美元的收入徵收60%的所得稅。

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到不了需要交最高稅率的程度。那麼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賦比較結果如何?

比較稅率非常困難,因為所得稅只是政府徵收的一種稅,大部分人還要上交其他不同名目的稅費,比如社會保險,而有孩子的家庭往往能得到程度不同的減稅待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專家們對平均收入的稅務負擔作了一些分析。

該組織稅務統計部門負責人奈特利(Maurice Nettley)說:「在頂端的是比利時,單身在職人士收入的43%都交了所得稅和社會保險(或國民保險),德國其次,是39.9%,最低的是墨西哥和智利,分別是9.5%和7%。」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多少人繳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4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5
印度綠真菌怎麼預防 瀏覽:10
印尼到新加坡飛機上有做些什麼 瀏覽:383
義大利有什麼好包 瀏覽:682
去伊朗女士服裝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458
英國留學費用有多少 瀏覽:363
英國阿散蒂有限公司都做什麼 瀏覽:630
越南女兵為什麼那麼漂亮 瀏覽:622
中國科技館門票多少錢 瀏覽:988
中國最貴的別墅多少錢 瀏覽:97
中國最大的極樂菩薩界是哪裡 瀏覽:436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錢 瀏覽:50
阮氏越南語怎麼寫 瀏覽:300
印度老人王琦現在過的怎麼樣 瀏覽:308
agonia義大利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613
義大利西西里島有哪些足球隊 瀏覽:405
科興疫苗印尼文怎麼寫 瀏覽:602
印度產的是什麼煙 瀏覽:817
英國人為什麼去美洲建國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