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緋胸鸚鵡的優缺點
優點:互動很好, 學舌能力佳, 壽命較長, 性價比較高。
缺點是:繁殖較難,不容易飼養。
(1)印度什麼鸚鵡泛濫擴展閱讀:
在亞洲長尾鸚鵡中,德拜鸚鵡(大緋胸)是屬於數量較少的種類之一,它們在Psittacula 這個屬的長尾鸚鵡中也是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母鳥為黑色,這個明顯的性徵約在15-18個月大時會完全呈現,一般而言,在國內大緋胸鸚鵡較常見,不過一般所見大多為違法走私的野生鳥,由於它們分布不廣,加上人為盜捕,野外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地的各種型態開闊林區、山麓丘陵約2000米的地區;也會前往紅樹林區、椰子樹林區、農耕區、公園、花園和郊區等地。
分布范圍:
大緋胸鸚鵡分布於印度阿薩姆省的東北部、西藏東南部、中國的四川西部及雲南東北部。
繁 殖:
大緋胸鸚鵡約在3歲時會開始繁殖,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野生鳥,繁殖來自野外的鸚鵡是十分困難且非常耗時的,購買野生鳥不但圖利了鳥商,也間接殘害了無辜的鸚鵡,提供堅固的巢箱,它們是很稱職的父母,通常能將雛鳥照顧的很好,一窩通常產2-3顆卵,孵化期約23天,8-9星期後羽毛長成。
飼養摘要:
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死亡率高,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有時會吵鬧,飼養或繁殖它們時,除非有大鳥舍,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與其它亞洲環頸鸚鵡( Psittacula,如亞歷山大、德拜、環頸等 )一樣,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 穀物飼料,蔬果也應定期供給。
② 月輪分單色和雙色嗎
分的。
有單色月輪和雙色月輪
別名紅領綠鸚鵡、玫瑰環鸚鵡、月輪、我們鳥友比較喜歡叫月輪,可能是比較順口吧。共有4個亞種,今天主要介紹印度環頸鸚鵡,體長43厘米,體重95-140克,壽命30年。月輪鸚鵡羽毛顏色非常艷麗,這歸功於月輪鸚鵡羽毛的異化,通過雜交可以得到各種顏色的月輪鸚鵡,但是雜交的後代有時會出現弱勢、羽毛稀少和羽毛暗淡等問題。
綠色月輪鸚鵡:最原始的月輪鸚鵡,也是飼養最多的顏色,主要是野外大部分都是綠色品種。基本外形看圖就明白了,體型也能對比出來。月輪鸚鵡在非洲灰鸚鵡面前,還是一副小弟的姿態。紅領綠鸚鵡也屬於國產鳥,資料顯示大約在1900年時由外地引入香港的籠養鳥類不斷逃入野外,逐漸在野外形成了野生種群。中國僅有廣東亞種,分布於福建福州市、廣東珠海、萬山群島和附近沿海、香港和澳門一帶。這些地方的鳥友,你小時候有看見過這種鸚鵡嗎?
藍色月輪鸚鵡:一般的月輪鸚鵡的體色是綠色,而藍色月輪鸚鵡為其變種它全身是藍色。月輪鸚鵡三歲成年以後才可以通過,外表分辨公母,之前只能驗卡確定性別。繁殖配對的話建議三歲以後,等身體長結實了在配,有些養殖場一歲多就開始配了,會出現很多的意外,大家不要輕易嘗試。
黃色月輪鸚鵡:所有變異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也是最強壯的一種,基因遺傳相對穩定。月輪鸚鵡的飼養,不如折衷鸚鵡、吸蜜鸚鵡那麼矯情,月輪鸚鵡非常好養,無論你給什麼食物,它們都會開心的接受。它們很愛吃水果蔬菜,穀子等雜食,和普通的虎皮鸚鵡、牡丹鸚鵡、玄鳳鸚鵡一樣的飼養就行了。
白色月輪鸚鵡:藍色月輪鸚鵡配黃色月輪鸚鵡的後代會出白月輪鸚鵡,純白色的羽毛,加上修長的羽毛,十分招人喜歡,相對於葵花鸚鵡玄鳳鸚鵡羽粉會少很多。人工繁殖繁殖的月輪,膽大好奇,活潑好動,語言模仿力不錯,屬於聰明的鸚鵡,適合教一些小把戲。
紅領綠鸚鵡屬於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飼養需要取得《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才可以飼養,無證飼養屬於非法飼養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屬於違法行為。目前我國僅三種鸚鵡可以飼養,虎皮鸚鵡、桃臉牡丹鸚鵡、玄鳳鸚鵡、販賣分別是除了這三種鸚鵡外,其他所有的鸚鵡都屬於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寵物愛好者需要先申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然後才可以向持證的賣家購買具有合法來源的鸚鵡俗稱引種證明。去當地縣、市、省林業局辦理
③ 瀕臨滅絕的鳥類動物之一卡羅萊那鸚鵡
卡羅來那鸚鵡
全長35厘米厘米,分布於北美洲北美洲的東南部。在100年以前還經常能夠看到。
它有著非常美麗的羽毛羽毛,婦人們常用其羽毛來裝飾帽子帽子。另外,它以植物植物的果實為食物,所
以經常被果樹的經營者經營者捕殺,最後於1914年滅絕。
卡羅來納長尾鸚鵡 拉丁文名稱:Conuropsis carolinensis 英文名稱:Carolina parakeet 鳥綱 (Aves)、鸚形目 (Psittaciformes)、鸚鵡科 (Psittacidae) 小鸚鵡在鳥類中也許是最聰明的,它們的智力水平簡直可以和黑猩猩和海豚媲美。和所有的鸚鵡 一樣,它們身上的羽毛非常漂亮,額上有一片紅色的斑塊,體長在0.3 m左右,尾羽長度差不多佔了體長的一半。由於尾巴特別長,使得它在行走時很不方便,所以很少下到地面上活動。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曾廣泛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在棲息地,一種叫做麥仙翁的植物幾乎到處都是,它們是卡羅來納 長尾小鸚鵡的主要食物,如果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能就此感到滿足,那麼今天它們也許依然能在密密西比河流域自由自在地生活著.遺憾的是,聰明的卡羅來納長尾鸚鵡 生性嘴讒而又調皮搗蛋.它們並不滿足麥仙翁單一的口味,總是找到農民種植的各種莊稼,在地里又吃又鬧,把莊稼弄得一片狼籍.在梨和蘋果剛剛掛果的時候,它們往往迫不及待的飛臨果園,在那裡大肆啄食一隻又一隻幼果.由於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種種"不良行為",它們被當地農民視為壞蛋,終於有一天農民在也不顧得它們的美麗和聰明了,他們用槍向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說明誰是地球 的真正主宰以及漠視人類的下場。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智力超群,食物來源豐富,又有一身美麗的羽毛,卻因為調皮搗蛋而導致滅亡,這不能不說是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和人類共同的悲哀。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滅絕時間:1920年。
④ 折衷鸚鵡有哪些品種
折衷鸚鵡
折衷鸚鵡又名大紫紅鸚鵡,是鸚鵡科中的一種,屬於留鳥。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地區。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低地森林當中。折衷鸚鵡雌雄的身體顏色非常不同。雄鳥為翠綠色,翼下和兩肩呈猩紅色;雌鳥是深紅色,腹部帶藍紫色。
折衷鸚鵡(學名:Eclectusroratus)
身長:依亞種不同,約30-40cm
性別差異DNA監定
平均壽命60年
折衷鸚鵡約有10個亞種
1.弗斯馬瑞折衷鸚鵡(Eclectus .r. vosmaeri)
2.衛斯特曼折衷鸚鵡(Eclectusr . westermani)
3.華貴折衷鸚鵡(Eclectusr . roratus)
4.紅邊or新幾內亞折衷鸚鵡(Eclectusr . polychloros)
5.艾魯折衷鸚鵡(Eclectusr . aruensis)
6.澳洲折衷鸚鵡(Eclectusr . macgillivrayi)
7.所羅門島折衷鸚鵡(Eclectusr . solomonensis)
8.比亞基折衷鸚鵡(Eclectusr . biaki)
9.柯內利亞折衷鸚鵡(Eclectusr . cornelia)
10.塔寧巴或瑞德利折衷鸚鵡(Eclectusr . riedeli)
其中體型最大的是澳洲折衷鸚鵡,約38-40cm,最小的是所羅門島折衷鸚鵡,約30-32cm,而一般稱的金尾折衷,所以許多的折衷鸚鵡是不同亞種所雜交繁殖的,辨識折衷鸚鵡的亞種很困難,辨識大部分須經由母鳥的外在特徵,而大部份公鳥的外表幾近相同,難以辨認,但仍有些跡象可循,折衷鸚鵡棲息在各種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紅樹林、椰子園以及農作物區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區,最常在農作物區、濱海地帶與低海拔森林出沒。
繁殖期外常單獨、成對或一小群聚集,在繁殖期時,常常只有公鳥聚集在一起,雖然在大部分地區折衷鸚鵡的數目還算穩定,在安本島、沙巴魯亞島和哈魯古島的族群在盜獵者的這3個島的折衷鸚鵡已經絕種,另外稀有的柯內利亞折衷鸚鵡也瀕臨絕種,全世界折衷鸚鵡的總數量應超過30萬只;繁殖季節因地而異,一次產2顆蛋,母鳥在孵蛋期間,一天離巢2次讓公鳥餵食,26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
主要食物是水果、嫩芽、花與花蜜、堅果、種子等,特別喜愛香蕉、芒果、無花果及木瓜
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8天,70-80天後幼鳥羽毛長成,小型的折衷鸚鵡約於2歲時有繁殖能力,大型的則須4-5年,但依資深繁殖者的經驗來說,折衷鸚鵡約五六歲以上比較會有穩定的繁殖。
⑤ 印度尼西亞產鸚鵡鳥嗎
大葵花鸚鵡
葵花鳳頭鸚鵡(大、中巴丹)是美麗優雅的大型鳳頭鸚鵡,早期走私來台的鳳頭鸚鵡中常能見它們的蹤影,由於天性活潑聰明,常被訓練至馬戲團表演,它們在澳洲當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寵物鳥,在許多農耕區甚至被視為農業害鳥,但是叫聲大而響亮、破壞力強是其缺點 ,相近亞種約有4種,包括 葵花鸚鵡了Sulphur-crested Cockatoo(產於澳洲,最大型的種類,如右圖)、Mathews' Cockatoo(產於澳洲)、Triton Cockatoo(產於新幾內亞與希巴布亞群島)、Eleonora Cockatoo(產於印尼境內的一些島嶼)。 體長:依亞種不同約44-51cm(17-20吋)分布:分布在澳洲的北部、東部與南部及塔斯馬尼亞、袋鼠島,印尼的東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國王島、艾魯島等,也引進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紐西蘭及數個島嶼。整體概述:葵花鳳頭鸚鵡通常群居,常常數百隻成群,在覓食時會各自分散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覓食,有些會在樹上警戒,注意有無危險,有危險的狀況時會警告正在覓食的同伴,主要食物有種子、堅果及水果、飛行時常發出沙啞響亮的巨大叫聲,有時會到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很嚴重的農業損失,被視為害鳥,在某些地區的農民被允許可以獵殺破懷農作物的葵花鳳頭鸚鵡,也有人為了它們的美麗羽毛而獵殺他們。
築巢於高聳的樹洞中,澳洲南方的繁殖期在8-1月,北方在5-12月,一窩約有2-3顆蛋,通常2顆,30天後孵化,70天後羽毛長成;飼養葵花 鳳頭鸚鵡就像飼養其它的鳳頭鸚鵡一樣,需對它付出多一些的關心與注意,尤其只飼養一隻時;它們常常只親近主人一人,而對他人有攻擊性,可學會一些把戲,一些野外捕捉的野生鳥也可變的很馴服,公鳥的說話能力較母鳥佳;他們需要大籠舍,至少5x1.2x2m的規格,最好是6x2x2m較理想,有時巨大的叫聲非常吵雜,尤其是晨間及傍晚,啃咬力很強,籠舍必須夠堅固,提供新鮮樹枝與玩具供咬嚼,也可消除無聊。繁殖:在澳洲葵花鳳頭鸚鵡在澳洲本土的繁殖不多,因為有許多野外的幼鳥能夠合法的捕捉,因為葵花鳳頭鸚鵡在野外的數量算是穩定且安全(全世界總數量約有50萬只以上),在繁殖期間會明顯地變安靜,提供的巢箱要加上堅固的金屬邊,可使用金屬制巢箱,或將其外掛於籠外,否則強大的咬合力會嚴重地破壞木製巢箱 ,4、5歲以後有繁殖能力,一次約產2至3顆蛋,孵化期約30天,9至10星期後羽毛長成,有時對巢箱檢查會顯的敏感與不安。
轉載自網路
⑥ 紅領綠鸚鵡的生活習性
紅領綠鸚鵡為留鳥,常成群活動,有時與灰喜鵲、八哥、鴉類等在一起活動。叫聲嘈雜,特別是早晨和傍晚,常常發出「嘎---嘎---」的連續叫聲。飛行快而有力,有時飛得很高,然後又突然降落到樹上。大部分都以小群體活動,會聚集相當可觀的數量於覓食地點或是棲息的樹木附近,偶爾會高達上百隻。生性非常吵雜,因此非常明顯易見,個性並不十分怕人;平時習慣待在同一個地區,只有在覓食的時候才會遷移到其他區域;飛行的時候相當快速,並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聲。
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穀物和其他灌木漿果、花朵、花蜜等。在繁殖季許多印度當地的紅領綠鸚鵡會聚集非常龐大的數量於農耕區覓食稻米、粟米、玉米、水果,也會前往咖啡園覓食,時常對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家中飼養時可以喂一些谷類:稻穀、花生、麻籽、葵花籽等混合喂養,還有果類:蘋果、玉米等。
⑦ 鸚鵡有什麼品種
1鳳頭鸚鵡
是一種頭頂長有冠頂的,它們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都有一個半月形的喙,蠕蟲狀的舌頭。
2非洲灰鸚鵡
發球大型鸚鵡,體長約35CM,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體羽灰色,尾鮮紅,喙黑色。原產於非洲西部,現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
3虎皮鸚鵡
體長16-18厘米,頭圓嘴強大、鉤曲、基部有蠟模,顏色主要有黃綠底棕黑條紋、藍底黑紋、黃綠相間黑紋。原產於澳大利亞,廣泛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
4情侶鸚鵡(紅牡丹鸚鵡)
身長16厘米左右,屬小型鸚鵡,其嘴紅色短粗,呈倒鉤狀,鼻和眼皮白色,面頰到胸部橘紅色,爪灰色。野生原始總計有9種,除一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外,其餘8種分布於非洲坦尚尼亞、島干達、衣索比亞、蘇凡等地。
5太平洋鸚鵡
長約10公分,是鸚鵡種類中最小的鸚鵡,所以又被稱為「口袋鸚鵡」。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
6金剛鸚鵡
主要分布在巴西、巴拿馬,是大型中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一個屬,整個家族大都屬大型攀屬,可分為四個族系共十七個品種。
7太陽鸚鵡:
身長30厘米,破壞性強,喜歡淋浴。原產於巴西東北部,分布在南美洲的東北方。
8藍頭鸚鵡
體長27CM,體形短胖,短方形的尾巴,頭部呈現亮麗的藍色。分布地從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一直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與巴西一帶海拔600公尺的熱帶雨林間。
9白鳳頭鸚鵡
體長約46CM,通體羽白色,嘴黑色,虹膜暗褐色(雄)或紅褐色(雌)。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10紅額鸚鵡
身高約26-32,前額有紅色羽毛,幼鳥頭部的紅色羽區較小,尾羽較短。原產地位於紐西蘭南島及周圍的一些小島。
11金絲翅鸚鵡
身長約23厘米,原產於南美。
12花頭鸚鵡
全長33-35厘米左右,體羽主要為黃綠色,上體顏色較深,翅綠色。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各國。
13折衷鸚鵡
約30-40CM,約10種亞種,雄鳥為翠綠色,翼下和兩肩呈猩紅色;雌鳥是深紅色,腹部帶藍紫色。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的許多島嶼上。
14亞馬遜鸚鵡
體長10寸到16寸不等,身體為綠色,顏色有帶藍的深綠色至偏黃的綠色都有,頭部羽毛顏色各民。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區。
15紅腹鸚鵡
身長25公分,最大的牲是胸前為橘色。原產於非洲坦尚尼亞,現分布在東非。
16雞尾鸚鵡
體長約26厘米,尾長,有白、黃、綠、灰、珍珠等多種。原產地在澳大利亞,現廣泛繁殖到各國。
17緋胸鸚鵡
體長約33厘米,羽色上綠下紅,有長長的楔狀尾。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廣東及海南島。
18青綠鸚鵡
身長約20厘米,雌島翅上無紅斑,羽色較暗淡。成對或小團體一起生活在草原上和空曠的樹林中。
19深紅玫瑰鸚鵡
主要分布於澳洲東部及南部,主要有金披風玫瑰鸚鵡、深紅玫瑰鸚鵡、紅草玫瑰鸚鵡、東玫瑰鸚鵡等。
20塞內加爾鸚鵡
共有三個亞種,屬最常見的種類,原產地位於西非各國。
21虹彩吸蜜鸚鵡
體長25-30厘米,嘴為橘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原產地位於印度尼西亞、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及其外圍島嶼。
22藍冠短尾鸚鵡
有包括春天懸掛鸚鵡九種不同的變種。身高大約12厘米,雄鳥體色綠,下體稍淡,頭頂深藍,喉、腰、尾上覆羽紅;雌鳥羽色較暗,下體發黃,喉緋紅。原產於東南亞和菲律賓及其以北的島嶼上,現在多生活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一帶。
23大緋胸鸚鵡
大緋胸鸚鵡屬於鸚鵡科,別名四川鸚鵡、大鸚哥、大紫胸鸚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西藏、四川、雲南留鳥。大緋胸鸚鵡分布區狹窄,數量已十分稀少,應嚴加保護。
大緋胸鸚鵡屬於大型鸚鵡。為我國特產鳥類。全長45厘米左右。上體綠色,前額、眼先黑色,頭頂和耳羽藍沾紫色,翅綠色,翅下覆羽葡萄紅色。尾呈楔狀,藍綠色;尾下覆羽、腿羽黃綠色。下體除喉部有寬闊黑斑外,余部多為紫色,胸部紫蘭色。嘴雄鳥紅色,雌鳥黑色。腳綠色。
大緋胸鸚鵡棲息於山地常綠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及溝谷地。善飛翔和攀援,喜群居。以堅果、漿果、玉米、稻穀等為主食。6~7月份繁殖,築巢於樹洞及石縫中。每窩產卵3~6枚。
大緋胸鸚鵡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過去是宮廷中達官貴人家庭中飼養的一種籠養鳥,喜效仿人語,還能學會一些技藝,故博得很多人喜愛,後來逐漸傳入民間飼養。
24琉璃金剛鸚鵡
琉璃金剛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藍黃金剛鸚鵡、藍黃鸚鵡。主要分布在美洲的巴拿馬東部,南到哥倫比亞。
琉璃金剛鸚鵡的羽毛黃藍色,十分鮮艷耀眼,尤其是胸腹羽毛豐滿。喉黑色,頰羽白色,並具黑色條紋。腹部羽毛金黃色,枕、背及尾上覆羽藍色,而且有金屬光澤。眼白色,嘴、腳均黑色。
野生硫璃金剛鸚鵡多生活在熱帶森林,常成群活動,鳴聲粗野。食物主要是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巢營於樹洞中。
25灰頭鸚鵡
灰頭鸚鵡屬於鸚鵡科,產於四川、雲南。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灰頭鸚鵡屬於小型鸚鵡。全長約30厘米。體羽以綠色為主,上體草綠色。頭部鉛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先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飛羽綠色,有淡黃色外緣;翅上中覆羽有一暗紅色斑塊。中央尾羽綠色,具紫黃色羽端;側尾羽綠色。下體淡黃綠色。上嘴朱紅色,嘴端和下嘴黃色。
灰頭鸚鵡棲息於山區稀疏闊葉林、溝谷林或果園。主要食野果、種子及穀物。
26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北部、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的東部和南部。
亞歷山大鸚鵡的嘴峰為玫瑰紅色,體羽大部分綠色,色澤鮮艷。
亞歷山大鸚鵡生活於森林和農田附近,成群生活,群體較大。食物除樹木種子、果實外也食農作物。巢營於樹洞中.繁殖與其它大型鸚鵡相同。
27小五彩鸚鵡
小五彩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青海鸚哥。原產於馬來半島和南美群鳥。
小五彩鸚鵡體長約20厘米,體重120-130克。額部、頭頂和頰部呈淡橄欖綠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翼及尾綠色,胸部紅色,脅部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嘴紅色,腳暗灰色,足4趾,2趾向前,2趾向後,呈對趾形。
小五彩鸚鵡在野外的自然條件下,小五彩鸚鵡多棲息在熱帶森林中,喜歡成群生活。主要食物是植物果實、種子、花蜜和昆蟲。
小五彩鸚鵡交配一般在早上9時或下午4時左右,初期每日或隔日一次,以後增至每日1-2次。每窩產蛋2枚,蛋殼白色有光澤,一頭鈍一頭尖,為短卵圓形。產完蛋後,雌鳥開始孵卵,只有當它取食、喝水和排糞時雄鳥才進巢代替孵卵,孵化期23天左右。雛鳥出殼後,雌鳥開始飼喂並在巢內暖雛,而雄鳥白天在巢外活動,晚上才進巢內過夜。14天後,雌鳥才出巢覓食和活動,40天左右雛鳥可出巢,此時雌鳥繼續給小鳥餵食,待它們能獨立取食後才與親鳥分開。
28葵花鳳頭鸚鵡
葵花鳳頭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葵花鸚鵡、琉璜冠大鸚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紐西蘭、新幾內亞。
葵花鸚鵡體羽潔白如玉,羽冠檸檬黃色,雄鳥眼的色彩呈暗棕色,雌鳥呈微紅棕色。 葵花鸚鵡喜成群活動,有時一群可達數百隻。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芽為主,繁殖時將巢營於樹洞內。
29雞尾鸚鵡
雞尾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高冠鸚鵡。原產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現世界各地均有飼養。
雞尾鸚鵡體長約為26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灰黑色,冠羽為淡黃色,臉龐有塊橙紅色的色斑,初級飛羽為灰黑色,次級飛羽為白色,尾羽較長,呈灰黑色。
雞尾鸚鵡棲息於森林邊緣地區,喜歡成群活動,善於鳴叫。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葉、芽等為食。將巢營於樹洞內,每窩產卵4–11枚,孵化期約20–22天左右,雛鳥出殼後由雙親共同養育。
30紅頂吸蜜鸚鵡
紅頂吸蜜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
紅頂吸蜜鸚鵡體長約為31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鮮紅色,具有金屬光澤,尾羽為赤棕色,嘴為橘紅色。
紅頂吸蜜鸚鵡棲息於沿海岸和1250米的山林地帶,常結成20隻左右的小群,以花蜜、花瓣、昆蟲為主,也食少量的植物種子。它們叫聲響亮,特別在月明之夜。紅頂吸蜜鸚鵡以高大樹洞築巢,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約28–30天,雛鳥60天後方能離巢
⑧ 世界上所有鸚鵡種類的名稱
鸚鵡種類繁多,先簡要列舉一些:
最珍貴的:美冠鸚鵡、短尾鸚鵡、相思鸚鵡、金剛鸚鵡、長尾鸚鵡,澳大利亞鸚鵡、巴哈馬鸚鵡、地鸚鵡、紅眉鸚鵡、紅尾鸚鵡。
其次:紐西蘭梟鸚鵡,純藍金剛鸚鵡,紅色灰鸚鵡。
再次:分布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的紅領綠鸚鵡、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花頭鸚鵡、灰頭鸚鵡、長尾鸚鵡、短尾鸚鵡等都屬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⑨ 詳細列舉鸚鵡有哪些品種
金剛鸚鵡,外表華麗,體型龐大,被人們尊稱為大力士鸚鵡鳥,主要是因為金剛鸚鵡的嘴巴堅硬有力,刁啄東西非常的厲害。它除了擁有大力士的名號,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百毒不侵。但是「大力士」的膽子卻非常的小,不願意和人相處,有時候還很害怕人類。